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分析,明确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提出了在导师制、项目化培养以及现代学徒制之上如何培养学生,并对校企合作的机制提出的创新设计。
关键词:高职;市场营销;校企合作;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147-02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政府、企业、学校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现有体制下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时代的变迁造就了诸如“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替,但无论以哪种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其核心离不开职业能力的培养。
1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能力是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职教培养目标,是指人们通过在仿真的环境中熟悉工作过程,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对具体的工作任务能做出一定的计划与决策。这种职业能力一旦培养出来,将有助于自身不断的进步与成长,形成一种可迁移的能力,并超越职业本身而存在,将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当前多变的经济形态和快速增长的市场经济,我们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了总结和归纳,认为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道德
营销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将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因此企业在选择营销人员时,将更注重考察个人的品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而目前企业对营销人员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主要有爱岗敬业、诚信守纪、忠于职守、办事公平、吃苦耐劳、文明礼貌,因此,围绕以上品质来设计相关项目展开教学就尤为重要。
1.2 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营销是一种以商务沟通为主的活动,并强调了团队的合作,在整个营销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很好的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达成合作并与人分享。
1.3 良好的心理承受力
市场营销的工作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开拓性的工作,从学生选择此专业开始,就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这其实就是一种锻炼,但在锻炼之余,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善于自我调控、勇于承受挫折、敢于适应环境的能力。
1.4 开拓创新能力
营销工作的反复性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不断开拓进取,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不断创新创造的能力,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职业的需要。
1.5 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不断的学习,我们才能不断的实现能力的迁移,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不惧困难险阻,即使遇到困难,也能沉着冷静的去思考和分析,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正确实施处理。
2 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培养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能力
根据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阶段设计,一般学生需在大一完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大二可引进企业项目,围绕项目开展专业领域的学习,大三则将学生派到企业顶岗实习,完成最后阶段的实践体验,从而全面的掌握专业技术技能,成长为职业人。但如此的校企合作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是放任学生在大三阶段完成痛苦的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学生在校的时间,开展递进式的校企合作完成职业素质的养成。即大一期间利用企业资源让学生以参观或是短期兼职的形式去认识企业运作的流程和管理体制,加深市场营销职业的认知;大二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引进企业市场调研、营销策划、OtoO项目,引导学生进入营销职业人的角色,提升职业能力;大三进入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锻炼,完成最终的实践学习,掌握全面的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知识。
2.1 形成“职业导师+专业导师+企业导师”全方位的导师制
进入到大学学习,教师的角色就应该从一个讲师演变成导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职业能力。而仅靠教师来展开职业引导可能力不从心,所以我们应该广设导师,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培养。例如可以从优秀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人物给予职业导师的称号,邀请他们来校开展讲座并加入到学生群中,开展线上和线下的交流和沟通,用自身的成长史给在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传道解惑,培养他们正确的职业观,对未来可期的职业发展道路提供一个方向。依托专业教师组建班级导师群,让每位专任教师都能以专业导师的身份参与班级建设与管理,引导学生了解专业的起源和发展,并介绍本专业最前沿的动态,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和感悟力,为今后的职业素质养成奠定基础。企业导师的挑选尤为重要,应在企业中邀请那些在市场营销相关岗位上有着丰富经验,并能将这种经验转化为职业教学与指导的人才。此类人才应具体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道德,工作认真负责,有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有较强的市场分析能力,善于开拓市场,能优化客户关系。企业导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提高实训指导水平、快速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保证。通过大量的实习实训,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
2.2 在项目岗位上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无论是企业参观,还是真实项目引进,或是顶岗锻炼,只有学生亲身的参与,动了手动了脑才有可能将书本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实践成果,而这种成果无论其结果达到了什么水平,或者是否符合企业的标准,都不需要刻意的去要求。刻意的要求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从而逃避学习。注意考核参与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结果就是学生参与项目本身,投入学习,了解项目所需的相关知识和能力,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提高。例如我校部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进入学校超市进行实习实训,从市场分析到货物的选配,从促销策划到活动开展,从日常管理到经营管理,各种岗位上都闪现着学生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没有计较付出与收获的不成比例,相反是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努力将书本知识和实践工作结合,提升职业能力。此类学生在毕业后受到用人单位的热捧,有些同学在两三年内就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企业的中高层负责人。 2.3 校企深度合作,打造现代学徒制
在我国,企业参与学生的培养普遍积极性不高,企业是以盈利为主要目标,在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是企业生存的基础。目前从高职院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特别是企业急需的高级营销人才很难适应企业的职业能力需求,进入企业后,学生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这样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效益,浪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目前企业通常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后,通过订单班,辅助高职院校完成人才的基本培养工作,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够快速直接的参与工作。这样做可以缩短人才培养的时间,降低人才引进的风险,但企业的全面进入需要政策的扶植和学校管理的自主程度提高。通过定期举办校企合作研讨会,搭建职教集团等平台共同为学生搭建双向选择的“人才市场”。职教集团的成立,是学校走向企业的窗口,是实现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桥梁。我校利用长期与苏宁集团合作的关系,以“苏宁订单班”为载体,积极引企业入校、订单培养、顶岗实习、聘任企业人员担任兼课教师,积极培养满足企业要求,培养具有市场营销知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与苏宁云商、百度等大型企业合同合作探讨“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做到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核心课程与市场营销相关岗位的专技课程,共同组织专业核心课与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共同制订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共同做好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从实践中看,要想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专属职业能力,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内容设置,教学设计等,都要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这条主线,与企业进行深度融合,共同开发。
3 以提升职业能力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支持校企合作,但没有法律的保障,这种程度的校企合作远远达不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基础不牢,导致合作更多的停留在表面和浅层,这种合作的直接后果是,学生无法有效的将知识全面的转化为职业能力。深层的双方自愿的,风险共担的,优势互补的,利益共享的合作非常少,而这根本满足不了职教体系建设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创新校企合作的机制。
3.1 创新情感机制
人是一种情感动物,容易被情绪所左右,在校企合作中,我们应该利用“现代学徒制”大打情感牌,学生的双重身份——学生+学徒,企业人员的双重身份——企业导师+师傅,无论是哪种身份,都比单纯的师生关系显得更为亲密。鼓励学生积极的企业人员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因为这是营销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这决定着你是否适合做一名市场营销人员。而企业人员出于导师和师傅的职责,则会对自己的学生学徒拥有更严格的要求和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开展实践,提升职业能力。如此,独立于管理体制外的情感机制,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校企实现深度融合。
3.2 创新管理机制
管理的规范化有助于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而校企合作的管理规范将有助于校企实现利益的共享。校企合作基石不牢,导致双方管理缺失,学生处于两者夹缝之中,相反的行为约束力却更低。因此管理的模式是否可以调整为学生自主管理+专业导师管理+企业导师管理逐层递进的方式进行,第一阶段由学生内部选出适当的人来负责校企之间的联系和学生日常管理,第二阶段由专业导师对学生的个别项目实施、顶岗锻炼等校企合作事宜提出工作任务解析和职业技术技能的要求,并设计项目指导书;第三阶段由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提高和实践项目的指导。
校企合作虽然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式,但它不能完全取代学校为学生设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它是日常教学设计外的一项有益的补充,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雪.校企合作是提升经贸类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
[2]许娇娇.校企合作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影响[J].科技导刊,2011.
关键词:高职;市场营销;校企合作;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147-02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政府、企业、学校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现有体制下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时代的变迁造就了诸如“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替,但无论以哪种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其核心离不开职业能力的培养。
1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能力是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职教培养目标,是指人们通过在仿真的环境中熟悉工作过程,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对具体的工作任务能做出一定的计划与决策。这种职业能力一旦培养出来,将有助于自身不断的进步与成长,形成一种可迁移的能力,并超越职业本身而存在,将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当前多变的经济形态和快速增长的市场经济,我们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了总结和归纳,认为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道德
营销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将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因此企业在选择营销人员时,将更注重考察个人的品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而目前企业对营销人员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主要有爱岗敬业、诚信守纪、忠于职守、办事公平、吃苦耐劳、文明礼貌,因此,围绕以上品质来设计相关项目展开教学就尤为重要。
1.2 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营销是一种以商务沟通为主的活动,并强调了团队的合作,在整个营销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很好的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达成合作并与人分享。
1.3 良好的心理承受力
市场营销的工作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开拓性的工作,从学生选择此专业开始,就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这其实就是一种锻炼,但在锻炼之余,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善于自我调控、勇于承受挫折、敢于适应环境的能力。
1.4 开拓创新能力
营销工作的反复性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不断开拓进取,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不断创新创造的能力,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职业的需要。
1.5 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不断的学习,我们才能不断的实现能力的迁移,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不惧困难险阻,即使遇到困难,也能沉着冷静的去思考和分析,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正确实施处理。
2 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培养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能力
根据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阶段设计,一般学生需在大一完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大二可引进企业项目,围绕项目开展专业领域的学习,大三则将学生派到企业顶岗实习,完成最后阶段的实践体验,从而全面的掌握专业技术技能,成长为职业人。但如此的校企合作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是放任学生在大三阶段完成痛苦的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学生在校的时间,开展递进式的校企合作完成职业素质的养成。即大一期间利用企业资源让学生以参观或是短期兼职的形式去认识企业运作的流程和管理体制,加深市场营销职业的认知;大二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引进企业市场调研、营销策划、OtoO项目,引导学生进入营销职业人的角色,提升职业能力;大三进入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锻炼,完成最终的实践学习,掌握全面的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知识。
2.1 形成“职业导师+专业导师+企业导师”全方位的导师制
进入到大学学习,教师的角色就应该从一个讲师演变成导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职业能力。而仅靠教师来展开职业引导可能力不从心,所以我们应该广设导师,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培养。例如可以从优秀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人物给予职业导师的称号,邀请他们来校开展讲座并加入到学生群中,开展线上和线下的交流和沟通,用自身的成长史给在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传道解惑,培养他们正确的职业观,对未来可期的职业发展道路提供一个方向。依托专业教师组建班级导师群,让每位专任教师都能以专业导师的身份参与班级建设与管理,引导学生了解专业的起源和发展,并介绍本专业最前沿的动态,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和感悟力,为今后的职业素质养成奠定基础。企业导师的挑选尤为重要,应在企业中邀请那些在市场营销相关岗位上有着丰富经验,并能将这种经验转化为职业教学与指导的人才。此类人才应具体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道德,工作认真负责,有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有较强的市场分析能力,善于开拓市场,能优化客户关系。企业导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提高实训指导水平、快速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保证。通过大量的实习实训,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
2.2 在项目岗位上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无论是企业参观,还是真实项目引进,或是顶岗锻炼,只有学生亲身的参与,动了手动了脑才有可能将书本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实践成果,而这种成果无论其结果达到了什么水平,或者是否符合企业的标准,都不需要刻意的去要求。刻意的要求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从而逃避学习。注意考核参与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结果就是学生参与项目本身,投入学习,了解项目所需的相关知识和能力,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提高。例如我校部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进入学校超市进行实习实训,从市场分析到货物的选配,从促销策划到活动开展,从日常管理到经营管理,各种岗位上都闪现着学生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没有计较付出与收获的不成比例,相反是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努力将书本知识和实践工作结合,提升职业能力。此类学生在毕业后受到用人单位的热捧,有些同学在两三年内就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企业的中高层负责人。 2.3 校企深度合作,打造现代学徒制
在我国,企业参与学生的培养普遍积极性不高,企业是以盈利为主要目标,在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是企业生存的基础。目前从高职院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特别是企业急需的高级营销人才很难适应企业的职业能力需求,进入企业后,学生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这样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效益,浪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目前企业通常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后,通过订单班,辅助高职院校完成人才的基本培养工作,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够快速直接的参与工作。这样做可以缩短人才培养的时间,降低人才引进的风险,但企业的全面进入需要政策的扶植和学校管理的自主程度提高。通过定期举办校企合作研讨会,搭建职教集团等平台共同为学生搭建双向选择的“人才市场”。职教集团的成立,是学校走向企业的窗口,是实现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桥梁。我校利用长期与苏宁集团合作的关系,以“苏宁订单班”为载体,积极引企业入校、订单培养、顶岗实习、聘任企业人员担任兼课教师,积极培养满足企业要求,培养具有市场营销知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与苏宁云商、百度等大型企业合同合作探讨“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做到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核心课程与市场营销相关岗位的专技课程,共同组织专业核心课与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共同制订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共同做好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从实践中看,要想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专属职业能力,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内容设置,教学设计等,都要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这条主线,与企业进行深度融合,共同开发。
3 以提升职业能力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支持校企合作,但没有法律的保障,这种程度的校企合作远远达不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基础不牢,导致合作更多的停留在表面和浅层,这种合作的直接后果是,学生无法有效的将知识全面的转化为职业能力。深层的双方自愿的,风险共担的,优势互补的,利益共享的合作非常少,而这根本满足不了职教体系建设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创新校企合作的机制。
3.1 创新情感机制
人是一种情感动物,容易被情绪所左右,在校企合作中,我们应该利用“现代学徒制”大打情感牌,学生的双重身份——学生+学徒,企业人员的双重身份——企业导师+师傅,无论是哪种身份,都比单纯的师生关系显得更为亲密。鼓励学生积极的企业人员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因为这是营销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这决定着你是否适合做一名市场营销人员。而企业人员出于导师和师傅的职责,则会对自己的学生学徒拥有更严格的要求和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开展实践,提升职业能力。如此,独立于管理体制外的情感机制,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校企实现深度融合。
3.2 创新管理机制
管理的规范化有助于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而校企合作的管理规范将有助于校企实现利益的共享。校企合作基石不牢,导致双方管理缺失,学生处于两者夹缝之中,相反的行为约束力却更低。因此管理的模式是否可以调整为学生自主管理+专业导师管理+企业导师管理逐层递进的方式进行,第一阶段由学生内部选出适当的人来负责校企之间的联系和学生日常管理,第二阶段由专业导师对学生的个别项目实施、顶岗锻炼等校企合作事宜提出工作任务解析和职业技术技能的要求,并设计项目指导书;第三阶段由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提高和实践项目的指导。
校企合作虽然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式,但它不能完全取代学校为学生设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它是日常教学设计外的一项有益的补充,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雪.校企合作是提升经贸类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
[2]许娇娇.校企合作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影响[J].科技导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