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土尔根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属于西伯利亚板块阿尔泰陆缘活动带诺尔特晚古生代陆内裂陷盆地,位于诺尔特Pb、Zn、Au(W、Mo)成矿带北部,成矿条件极为有利。区域地层划属天山-兴蒙地层区阿勒泰地层分区,断裂构造以北西向为主,次为北东向。矿区内出露地层为下石炭统红山嘴组中亚组及第四系。由于矿体主要产于石英斑岩体的内外接触带、节理构造及断裂裂隙系统发育部位,成矿以充填方式为主。矿体形态呈脉状、复脉带以及网状,多呈南东向作雁行状排列。同时矿体中见有一系列的中低温热液蚀变类型: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硅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矿石呈明显的交代残余结构。因此将该矿床暂定为一岩浆热液充填-交代矿床。对于存在激电异常的岩体接触带、岩体产状突变处、节理及裂隙构造发育部分、多元素组合异常带等均可作为良好的找矿标志。
【关键词】 小土尔根铜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找矿标志
1 引言
小土尔根铜矿位于库尔木图河上游支流阿克萨拉达坂一带,西距库尔木图矿段约8千米。行政区划隶属富蕴县管辖。2007-2013年对该矿进行了普详查工作,小土尔根铜矿赋存于石炭纪石英斑岩与下石炭统红山嘴组砂岩的接触带附近。本文的目的是在总结这些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小土尔根铜矿床的地质特征,探讨矿床的成因、找矿标志等,从而更好地指导本区及周边的找矿勘探。
2 区域地质特征
小土尔根工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西伯利亚板块阿尔泰陆缘活动带诺尔特晚古生代陆内裂陷盆地,位于诺尔特Pb、Zn、Au(W、Mo)成矿带北部,成矿条件极为有利[1,2]。
区域地层划属天山-兴蒙地层区阿勒泰地层分区,出露有震旦系忙代恰群、震旦系库卫群、下泥盆统诺尔特组、下石炭统库马苏组和红山嘴组等。区域内断裂构造发育。断裂构造以北西向为主,次为北东向。区域内岩浆岩广泛发育,活动频繁,主要为华力西中、晚期产物,以酸性岩为主,次为中酸性岩,主要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石英斑岩等。
3 矿区地质特征
3.1地层
工区内出露地层为下石炭统红山嘴组中亚组(C1hs2)及第四系(Q)。下石炭统红山嘴组中亚组(C1hs2)依据岩性划分为:下石炭统红山嘴组中亚组第一段(C1hs21)、下石炭统红山嘴组中亚组第二段(C1hs22)、下石炭统红山嘴组中亚组第三段(C1hs23)、下石炭统红山嘴组中亚组第四段(C1hs24)。
3.2构造
工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分布方向以NW向为主,次为NE向。其中NW向规模一般较大,EW向较小。
3.3侵入岩
工区内的侵入岩主要为华力西中期的石英斑岩(λoπ42)、二长花岗岩(ηγ42)、花岗闪长斑岩(γδπ42)。
3.4矿化蚀变
矿区矿化类型主要有:孔雀石化、蓝铜矿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铅锌矿化等。主要蚀变类型有: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硅化、高岭土化等。矿化多发育于岩石裂隙、微裂隙及节理面中。
4 矿床特征
4.1矿体规模及矿体特征
在矿区Ⅰ号矿化带内共发现了三组矿体,近东西-南东向作雁行状排列。由北向南依次编号为Ⅰ、Ⅱ、Ⅲ号矿体。
Ⅰ号矿体呈分枝脉状、细脉状、透镜状分布于13-12勘探线间,长度约600米。埋藏标高2100~2760米,总体近东西走向,矿头埋深约3~15米。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沿石英斑岩体北侧接触带分布的特征。
Ⅱ号矿体未出露至地表,隐伏状产出。呈分枝脉状、细脉状分布于5-4线间(沿其走向尚未有工程控制)。埋藏标高2100-2600米,总体走向约150°,矿头埋深约30米。
Ⅲ号矿体为隐伏矿体,呈分枝脉状、细脉状分布于7-1勘探线间,埋藏标高2250-2550米。沿岩体南侧接触带分布,总体略呈弧状。
4.2矿石组成及其结构
工区矿石的主要原生金属矿物有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次要的金属矿物为黄铁矿、磁黄铁矿、磁铁矿,次生的金属矿物有褐铁矿,脉石矿物有方解石、绢云母、黑云母、更-钠长石、钾长石、角闪石、绿帘石、绿泥石、石英、磷灰石等。主要金属矿物结构特征如下:
黄铜矿:呈他形细小粒状,沿着黄铁矿边缘和裂隙交代黄铁矿。
方铅矿:为半自形细小粒状,沿着黄铁矿和黄铜矿边缘交代黄铁矿和黄铜矿。
闪锌矿:呈半自形细小粒状,交代方铅矿。
4.3矿石构造
工区矿石多呈浸染状、细脉浸染状构造。其中的矿石矿物含量均在20%以下,矿物集合体的形状不定、粒径小于0.1cm,呈星散状较均匀的分布。
4.4金屬矿物生成顺序
根据岩矿鉴定资料分析,金属矿物生成顺序由早至晚为: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矿-褐铁矿。
4.5化学组分
矿石中主要有益组分为铜,伴生有益组分为铅、锌、银、金等。伴生有害组分为:硫。
5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5.1矿床成因
由于矿体主要产于石英斑岩体的内外接触带、节理构造及断裂裂隙系统发育部位,成矿以充填方式为主。矿体形态呈脉状、复脉带以及网状,多呈南东向作雁行状排列。
同时矿体中见有一系列的中低温热液蚀变类型: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硅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矿石呈明显的交代残余结构。
因此将该矿床暂定为一岩浆热液充填-交代矿床。
5.2找矿标志
由于该矿床为一与石英斑岩有关的岩浆热液充填-交代矿床,受热液及构造控制十分明显,具有如下特征:
铜矿体主要分布于石英斑岩体的内外接触带、节理构造及断裂裂隙系统发育部位,且矿体走向与岩石劈理、节理面走向基本一致。
物探电法测量对寻找矿体有良好的指示作用,磁法测量对判断接触带分布位置及岩体大致产状有明显的效果。
矿体赋存区域的Au、Ag、Cu、Pb、Bi等元素组合异常套合较好。
因此对于存在激电异常的岩体接触带、岩体产状突变处、节理及裂隙构造发育部分、多元素组合异常带等均可作为良好的找矿标志。
参考文献:
[1]庄道泽,胡建卫,程建新,等.新疆库马苏地区Pb、Zn异常特征及找矿前景[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23(1):20~29
[2]张宗保,努尔兰,林永全,等.阿尔泰山诺尔特地区库马苏金多金属矿的发现及找矿前景[J].地质通报,2007,26(3):299·304
【关键词】 小土尔根铜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找矿标志
1 引言
小土尔根铜矿位于库尔木图河上游支流阿克萨拉达坂一带,西距库尔木图矿段约8千米。行政区划隶属富蕴县管辖。2007-2013年对该矿进行了普详查工作,小土尔根铜矿赋存于石炭纪石英斑岩与下石炭统红山嘴组砂岩的接触带附近。本文的目的是在总结这些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小土尔根铜矿床的地质特征,探讨矿床的成因、找矿标志等,从而更好地指导本区及周边的找矿勘探。
2 区域地质特征
小土尔根工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西伯利亚板块阿尔泰陆缘活动带诺尔特晚古生代陆内裂陷盆地,位于诺尔特Pb、Zn、Au(W、Mo)成矿带北部,成矿条件极为有利[1,2]。
区域地层划属天山-兴蒙地层区阿勒泰地层分区,出露有震旦系忙代恰群、震旦系库卫群、下泥盆统诺尔特组、下石炭统库马苏组和红山嘴组等。区域内断裂构造发育。断裂构造以北西向为主,次为北东向。区域内岩浆岩广泛发育,活动频繁,主要为华力西中、晚期产物,以酸性岩为主,次为中酸性岩,主要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石英斑岩等。
3 矿区地质特征
3.1地层
工区内出露地层为下石炭统红山嘴组中亚组(C1hs2)及第四系(Q)。下石炭统红山嘴组中亚组(C1hs2)依据岩性划分为:下石炭统红山嘴组中亚组第一段(C1hs21)、下石炭统红山嘴组中亚组第二段(C1hs22)、下石炭统红山嘴组中亚组第三段(C1hs23)、下石炭统红山嘴组中亚组第四段(C1hs24)。
3.2构造
工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分布方向以NW向为主,次为NE向。其中NW向规模一般较大,EW向较小。
3.3侵入岩
工区内的侵入岩主要为华力西中期的石英斑岩(λoπ42)、二长花岗岩(ηγ42)、花岗闪长斑岩(γδπ42)。
3.4矿化蚀变
矿区矿化类型主要有:孔雀石化、蓝铜矿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铅锌矿化等。主要蚀变类型有: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硅化、高岭土化等。矿化多发育于岩石裂隙、微裂隙及节理面中。
4 矿床特征
4.1矿体规模及矿体特征
在矿区Ⅰ号矿化带内共发现了三组矿体,近东西-南东向作雁行状排列。由北向南依次编号为Ⅰ、Ⅱ、Ⅲ号矿体。
Ⅰ号矿体呈分枝脉状、细脉状、透镜状分布于13-12勘探线间,长度约600米。埋藏标高2100~2760米,总体近东西走向,矿头埋深约3~15米。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沿石英斑岩体北侧接触带分布的特征。
Ⅱ号矿体未出露至地表,隐伏状产出。呈分枝脉状、细脉状分布于5-4线间(沿其走向尚未有工程控制)。埋藏标高2100-2600米,总体走向约150°,矿头埋深约30米。
Ⅲ号矿体为隐伏矿体,呈分枝脉状、细脉状分布于7-1勘探线间,埋藏标高2250-2550米。沿岩体南侧接触带分布,总体略呈弧状。
4.2矿石组成及其结构
工区矿石的主要原生金属矿物有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次要的金属矿物为黄铁矿、磁黄铁矿、磁铁矿,次生的金属矿物有褐铁矿,脉石矿物有方解石、绢云母、黑云母、更-钠长石、钾长石、角闪石、绿帘石、绿泥石、石英、磷灰石等。主要金属矿物结构特征如下:
黄铜矿:呈他形细小粒状,沿着黄铁矿边缘和裂隙交代黄铁矿。
方铅矿:为半自形细小粒状,沿着黄铁矿和黄铜矿边缘交代黄铁矿和黄铜矿。
闪锌矿:呈半自形细小粒状,交代方铅矿。
4.3矿石构造
工区矿石多呈浸染状、细脉浸染状构造。其中的矿石矿物含量均在20%以下,矿物集合体的形状不定、粒径小于0.1cm,呈星散状较均匀的分布。
4.4金屬矿物生成顺序
根据岩矿鉴定资料分析,金属矿物生成顺序由早至晚为: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矿-褐铁矿。
4.5化学组分
矿石中主要有益组分为铜,伴生有益组分为铅、锌、银、金等。伴生有害组分为:硫。
5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5.1矿床成因
由于矿体主要产于石英斑岩体的内外接触带、节理构造及断裂裂隙系统发育部位,成矿以充填方式为主。矿体形态呈脉状、复脉带以及网状,多呈南东向作雁行状排列。
同时矿体中见有一系列的中低温热液蚀变类型: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硅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矿石呈明显的交代残余结构。
因此将该矿床暂定为一岩浆热液充填-交代矿床。
5.2找矿标志
由于该矿床为一与石英斑岩有关的岩浆热液充填-交代矿床,受热液及构造控制十分明显,具有如下特征:
铜矿体主要分布于石英斑岩体的内外接触带、节理构造及断裂裂隙系统发育部位,且矿体走向与岩石劈理、节理面走向基本一致。
物探电法测量对寻找矿体有良好的指示作用,磁法测量对判断接触带分布位置及岩体大致产状有明显的效果。
矿体赋存区域的Au、Ag、Cu、Pb、Bi等元素组合异常套合较好。
因此对于存在激电异常的岩体接触带、岩体产状突变处、节理及裂隙构造发育部分、多元素组合异常带等均可作为良好的找矿标志。
参考文献:
[1]庄道泽,胡建卫,程建新,等.新疆库马苏地区Pb、Zn异常特征及找矿前景[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23(1):20~29
[2]张宗保,努尔兰,林永全,等.阿尔泰山诺尔特地区库马苏金多金属矿的发现及找矿前景[J].地质通报,2007,26(3):29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