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汕头大学如何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育》旬刊记者日前对汕头大学党委书记宋垚臻教授进行了专访。
认识到位是前提
《教育》旬刊:高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全党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高校党的建设的头等大事。对此,您是如何理解的?
宋垚臻:这个问题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其关键点是活动主体高校所具有的特性。作为全党动员全面铺开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本来就是所有单位和团体党的建设的头等大事,但是高校的部分党员干部认识也许就不一定完全到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比如,部分行管人员认为学校又不是政府机关,“四风”问题谈不上突出;学术管理岗的领导更多的自我感觉和定位还是教师,又不是“官”,何来“官僚主义”等“四风”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获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执政60多年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世界的尊重,群众路线是决不能放弃的传统法宝。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安定团结,部分党员干部觉得可以歇口气了,甚至有些心态失衡,滋生了享乐主义的不良倾向,视奢靡的生活为应当,逐步逐步就有了不该有的官僚味道,说的是创新实干,做的是形式主义的花架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厌恶和唾弃。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党的十八大部署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我们党具有强烈自省精神的生动体现。所以,我认为,目前的教育实践活动所指向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当然也是高校党建的头等大事。
其次,我们还要破除一个错误观念:高校是远离社会尘嚣的象牙塔,似乎与不良风气没有瓜葛。事实上,近年来,高校衙门化行政化所引发的责难,部分高校腐败窝案串案对社会观感的冲击,学术领域浮躁之风造假案例的屡见不鲜,都充分证明了高校决不能自我陶醉,更不能清高自诩,中央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特别是此次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我们牢牢抓住彻底改变“四风”错误的契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最后,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高校担负着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特殊使命,与党和国家的未来和命运紧密相连。高校的服务对象是知识型的群体,包括广大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而他们对党政部门、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是否优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高校是教育人的地方,古语云:己不正,焉能正人。所以,个人认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仅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头等大事,更是关系到打造良好育人环境的全局性事业。
做好规定动作的每一个环节
《教育》旬刊:贵校是如何部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开展的情况如何?
宋垚臻:关于活动部署和开展,我校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程序执行,我想全国都一样,下级学习上级,不打折扣。比如,第一阶段的暑期7天集中学习,二级单位以上的在校党政管理人员全部参加。但是,其间也有部分同志提出“减量”的建议,没有被采纳。现在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一方面大家进一步体会到政治纪律的严肃性;另一方面,很多同志发现平时工作忙,各部门的沟通仅仅局限于工作,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真的不多,这是个难得的平台和机会。我校已经根据此前对校领导班子的意见征求结果,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展了班子成员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每个人把自己摆进去,红红脸,出出汗,明确了问题,触及了灵魂。
“两手抓、两促进”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实际工作中的辩证法。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疑虑,花这么大的精力,会不会冲击到日常的教学科研育人工作?我认为处理得不好,一定有影响,处理得好,一定有促进。第一,在思想高度上要正确认识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不良作风不转变、群众观念不强化,干的越多成效越低甚至偏离党的宗旨,所以一定要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扎扎实实搞好教育实践活动;第二,切忌把教育实践活动搞成坐而论道。学习、教育是手段,落实到办学、服务师生的实践中才是目的;查找、揭露问题是警醒,解决不良工作作风积累下来的陈年旧账是归依。第三,两手抓两促进,不是要搞平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查准问题,找准对象,既要重视面上的总体性矛盾,也要重视局部的突出矛盾,做到有的放矢,不放空炮哑炮,更不放礼炮。我明确要求,针对群众意见集中的问题,能立即解决的绝对不拖,暂时解决不了的,一定要公开做出说明。
自查四风注重反馈
《教育》旬刊:贵校在活动调研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师生有哪些反馈意见?
宋垚臻:习近平总书记剖析的“四风”突出问题,在我校党员干部队伍中同样有存在的土壤。特别是在我校致力于国际化发展战略中,打造一支风正、实干、廉洁的团队,对促进学校尽早落实“国内先进国际知名”高等学府的目标要求,具有紧迫而深远的意义。
汕头大学是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李嘉诚基金会三方共建高校,办学体制有自身的特点,特别是近十年来致力于国际化办学的实践,在多方面形成了与国内高校不一样的运行模式,比如具有实质最高决策权的校董会制、校长负责制、外籍执行校长、诸多学术单位由外籍学者担纲管理等。汕大自81年创办至今短短30而立,能够坚持不断改革并取得跨越式快速发展,与上述的资源优势和体制优势密不可分。国际化、运行程序透明、制度化建设先行一步、监管体系严密,在“四风”问题自查中有了很好的体现——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汕大难以形成大的问题,这从整理出来的师生意见可以看出来:全部意见共29大项,其中涉及“四风”问题是13项,其余的主要是涉及办学方面的“其它意见”。当然,这并不排除包括我在内的班子成员身上“四风”毛病时有出现。以我个人为例,总认为自己作为党委书记,实际工作的抓手不多,只要把好办学方向、干部任免、纪律检查关就没事了,涉及群众利益的具体事务由行政口负责,对于学校全局工作的协调缺乏主动性,强调办学体制特性,求稳怕乱,对群众的呼声采用鸵鸟战术,拖、等、靠等作风成为习惯,部分老师认为校领导存在的这个突出问题也有我的责任。 群众意见必须得到落实
《教育》旬刊:针对这些问题,贵校采取了哪些举措进行整改落实?落实的情况成效如何?
宋垚臻:师生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多数属于高校共性存在的一些领域,比如教师待遇、人事代理制员工待遇、辅导员的待遇、领导与基层的互动、合理引进人才、会议费用超标和浪费、学生对学校决策的参与权等。在这里我想谈谈学校公布的《汕头大学领导班子作风问题征求意见梳理及整改情况工作台账》,主要栏目有问题类别、问题内容、整改措施、责任部门责任人、负责校领导、整改期限、整改情况、是否销号等。这样,可以看出我们对广大师生的意见是认真对待的,每个问题的处理流程透明,负责部门和责任人明确,负责校领导跟进追踪,整改期限和结果均需公开,保证了群众意见必须得到落实或反馈。目前,部分反映集中的突出问题整改已经有了结果,如学校食堂增设清真窗口、人事处制定引进人才新规、成立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教师发展中心等等,还有更多需要持续改进的工作也明确了时间表。广大师生对我们的工作有了新的期待,我相信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成果会越来越丰硕。
近年来,校党委紧密联系我校办学实际,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在第四次党代会率先提出建设“服务型高校党组织”的理念,以打造服务型高校党组织为目标,强化“把握方向,做好服务”的工作理念,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做好“在服务中,把握方向;在服务中,凝聚人心;在服务中,促进发展;在服务中,提高质量”,在权力上不能越位,在责任上绝不缺位,这就是我们衡量每个党员干部合格与否、是否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服务的标准。
“公开”是活动经验的重要成果
《教育》旬刊:您认为贵校有哪些好的活动经验或成果值得分享?
宋垚臻:学校所有好的做法,最值得推广的是“公开”。其实,这个词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了,说起来容易,但是真正落实的有多少?学校自2000年后,就一直执行财务报表公开,而且要接受普华永道的第三方年度审计,受到教育部的肯定。这说明,只要是没有折扣的、真实的“公开”,一切不良的倾向就无所遁形。所以,我代表校党委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动员讲话中,强调了“上网上墙”的要求。在与各部门领导谈心中也要求,对群众的意见,合情合理合法的一定要抓紧落实,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暂时不能落实的,必须及时、公开发布理由。我相信,前面说的几项实际工作的快速落实,与“公开”所形成的倒逼机制是有关系的。9月22日,受台风“天兔”影响,我校各主干道上枝叶遍地,甚至有不少大树连根拔起倒卧在校道上,给师生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当天,部分在家校领导和部处领导就赶在抢险队之前,带领一批学生在学校荷花池附近做清理工作,一些同学闻讯后纷纷自发地参与其中。一位校领导后来说,自己今天听到学生说出最令他感动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自愿参与清理,就只是因为汕大是我们的学校!”
发挥人才优势为地方经济服务
《教育》旬刊:为发挥自身人才资源优势,贵校在服务基层发展、扶持地方建设方面开展了哪些活动?
宋垚臻:实事求是地说,为地方服务是高校的三大任务之一,也是汕头大学在李嘉诚基金会的支持下长期努力的重要工作,这一点与本次教育实践活动的精神也是相符的。大的方面,在“三方共建”框架下的汕头大学本身就是国家级粤港合作的“标志性项目”,已经成为汕头市除了“经济特区”之外的“第二张名片”。今年9月29日,在李嘉诚先生、广东省朱小丹省长、以色列科学技术部雅可夫·佩里部长等嘉宾共同见证下,顾佩华执行校长代表汕头大学、佩雷斯·拉维校长代表以色列理工学院在特拉维夫签署合作备忘录,合作创建毗邻我校的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TGIT),这是广东省首所中(国)外办学项目,与这一以工科享誉世界的高水平大学的合作,对粤东乃至广东省协调创新战略和产业升级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众所周知,李嘉诚先生和他的基金会在医疗卫生、教育扶贫、减灾赈灾等事业上所贡献的财力和心力,各类项目遍布全国。汕头大学也因此形成了服务基层服务地方的工作传统。作为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新探索,我校在中国内地高校首设公益课程必修课。换句话说,我们已经将一般性的服务社会、公益活动上升到培养模式中,一种精神传统的形成,也许比统计学意义上的东西更有价值和意义。
防止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
《教育》旬刊:您对高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什么具体建议?
宋垚臻: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北省委常委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后,我觉得“闯关”的思想还是在高校部分同志中有体现。理由似乎很简单:我们高校的党员干部,没有多少公权色彩,所以“过了这一关就可以万事大吉”。这就更需要我们以脚踏实地、扎实有效的方式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打消任何走过场走形式的念头。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单位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学习材料抄文件,主体错位,明明是高校干部,找的问题和政府官员差不多。所以我建议,在坚决执行上级部署的同时,也要考虑把握高校群体的特殊性,以对象感明确的方式推进,真正找准问题,拿出措施,结出正果,严防用形式主义的东西反对形式主义,让广大师生能够真切感受到作风的转变。
认识到位是前提
《教育》旬刊:高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全党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高校党的建设的头等大事。对此,您是如何理解的?
宋垚臻:这个问题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其关键点是活动主体高校所具有的特性。作为全党动员全面铺开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本来就是所有单位和团体党的建设的头等大事,但是高校的部分党员干部认识也许就不一定完全到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比如,部分行管人员认为学校又不是政府机关,“四风”问题谈不上突出;学术管理岗的领导更多的自我感觉和定位还是教师,又不是“官”,何来“官僚主义”等“四风”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获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执政60多年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世界的尊重,群众路线是决不能放弃的传统法宝。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安定团结,部分党员干部觉得可以歇口气了,甚至有些心态失衡,滋生了享乐主义的不良倾向,视奢靡的生活为应当,逐步逐步就有了不该有的官僚味道,说的是创新实干,做的是形式主义的花架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厌恶和唾弃。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党的十八大部署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我们党具有强烈自省精神的生动体现。所以,我认为,目前的教育实践活动所指向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当然也是高校党建的头等大事。
其次,我们还要破除一个错误观念:高校是远离社会尘嚣的象牙塔,似乎与不良风气没有瓜葛。事实上,近年来,高校衙门化行政化所引发的责难,部分高校腐败窝案串案对社会观感的冲击,学术领域浮躁之风造假案例的屡见不鲜,都充分证明了高校决不能自我陶醉,更不能清高自诩,中央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特别是此次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我们牢牢抓住彻底改变“四风”错误的契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最后,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高校担负着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特殊使命,与党和国家的未来和命运紧密相连。高校的服务对象是知识型的群体,包括广大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而他们对党政部门、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是否优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高校是教育人的地方,古语云:己不正,焉能正人。所以,个人认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仅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头等大事,更是关系到打造良好育人环境的全局性事业。
做好规定动作的每一个环节
《教育》旬刊:贵校是如何部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开展的情况如何?
宋垚臻:关于活动部署和开展,我校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程序执行,我想全国都一样,下级学习上级,不打折扣。比如,第一阶段的暑期7天集中学习,二级单位以上的在校党政管理人员全部参加。但是,其间也有部分同志提出“减量”的建议,没有被采纳。现在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一方面大家进一步体会到政治纪律的严肃性;另一方面,很多同志发现平时工作忙,各部门的沟通仅仅局限于工作,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真的不多,这是个难得的平台和机会。我校已经根据此前对校领导班子的意见征求结果,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展了班子成员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每个人把自己摆进去,红红脸,出出汗,明确了问题,触及了灵魂。
“两手抓、两促进”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实际工作中的辩证法。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疑虑,花这么大的精力,会不会冲击到日常的教学科研育人工作?我认为处理得不好,一定有影响,处理得好,一定有促进。第一,在思想高度上要正确认识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不良作风不转变、群众观念不强化,干的越多成效越低甚至偏离党的宗旨,所以一定要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扎扎实实搞好教育实践活动;第二,切忌把教育实践活动搞成坐而论道。学习、教育是手段,落实到办学、服务师生的实践中才是目的;查找、揭露问题是警醒,解决不良工作作风积累下来的陈年旧账是归依。第三,两手抓两促进,不是要搞平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查准问题,找准对象,既要重视面上的总体性矛盾,也要重视局部的突出矛盾,做到有的放矢,不放空炮哑炮,更不放礼炮。我明确要求,针对群众意见集中的问题,能立即解决的绝对不拖,暂时解决不了的,一定要公开做出说明。
自查四风注重反馈
《教育》旬刊:贵校在活动调研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师生有哪些反馈意见?
宋垚臻:习近平总书记剖析的“四风”突出问题,在我校党员干部队伍中同样有存在的土壤。特别是在我校致力于国际化发展战略中,打造一支风正、实干、廉洁的团队,对促进学校尽早落实“国内先进国际知名”高等学府的目标要求,具有紧迫而深远的意义。
汕头大学是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李嘉诚基金会三方共建高校,办学体制有自身的特点,特别是近十年来致力于国际化办学的实践,在多方面形成了与国内高校不一样的运行模式,比如具有实质最高决策权的校董会制、校长负责制、外籍执行校长、诸多学术单位由外籍学者担纲管理等。汕大自81年创办至今短短30而立,能够坚持不断改革并取得跨越式快速发展,与上述的资源优势和体制优势密不可分。国际化、运行程序透明、制度化建设先行一步、监管体系严密,在“四风”问题自查中有了很好的体现——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汕大难以形成大的问题,这从整理出来的师生意见可以看出来:全部意见共29大项,其中涉及“四风”问题是13项,其余的主要是涉及办学方面的“其它意见”。当然,这并不排除包括我在内的班子成员身上“四风”毛病时有出现。以我个人为例,总认为自己作为党委书记,实际工作的抓手不多,只要把好办学方向、干部任免、纪律检查关就没事了,涉及群众利益的具体事务由行政口负责,对于学校全局工作的协调缺乏主动性,强调办学体制特性,求稳怕乱,对群众的呼声采用鸵鸟战术,拖、等、靠等作风成为习惯,部分老师认为校领导存在的这个突出问题也有我的责任。 群众意见必须得到落实
《教育》旬刊:针对这些问题,贵校采取了哪些举措进行整改落实?落实的情况成效如何?
宋垚臻:师生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多数属于高校共性存在的一些领域,比如教师待遇、人事代理制员工待遇、辅导员的待遇、领导与基层的互动、合理引进人才、会议费用超标和浪费、学生对学校决策的参与权等。在这里我想谈谈学校公布的《汕头大学领导班子作风问题征求意见梳理及整改情况工作台账》,主要栏目有问题类别、问题内容、整改措施、责任部门责任人、负责校领导、整改期限、整改情况、是否销号等。这样,可以看出我们对广大师生的意见是认真对待的,每个问题的处理流程透明,负责部门和责任人明确,负责校领导跟进追踪,整改期限和结果均需公开,保证了群众意见必须得到落实或反馈。目前,部分反映集中的突出问题整改已经有了结果,如学校食堂增设清真窗口、人事处制定引进人才新规、成立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教师发展中心等等,还有更多需要持续改进的工作也明确了时间表。广大师生对我们的工作有了新的期待,我相信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成果会越来越丰硕。
近年来,校党委紧密联系我校办学实际,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在第四次党代会率先提出建设“服务型高校党组织”的理念,以打造服务型高校党组织为目标,强化“把握方向,做好服务”的工作理念,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做好“在服务中,把握方向;在服务中,凝聚人心;在服务中,促进发展;在服务中,提高质量”,在权力上不能越位,在责任上绝不缺位,这就是我们衡量每个党员干部合格与否、是否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服务的标准。
“公开”是活动经验的重要成果
《教育》旬刊:您认为贵校有哪些好的活动经验或成果值得分享?
宋垚臻:学校所有好的做法,最值得推广的是“公开”。其实,这个词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了,说起来容易,但是真正落实的有多少?学校自2000年后,就一直执行财务报表公开,而且要接受普华永道的第三方年度审计,受到教育部的肯定。这说明,只要是没有折扣的、真实的“公开”,一切不良的倾向就无所遁形。所以,我代表校党委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动员讲话中,强调了“上网上墙”的要求。在与各部门领导谈心中也要求,对群众的意见,合情合理合法的一定要抓紧落实,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暂时不能落实的,必须及时、公开发布理由。我相信,前面说的几项实际工作的快速落实,与“公开”所形成的倒逼机制是有关系的。9月22日,受台风“天兔”影响,我校各主干道上枝叶遍地,甚至有不少大树连根拔起倒卧在校道上,给师生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当天,部分在家校领导和部处领导就赶在抢险队之前,带领一批学生在学校荷花池附近做清理工作,一些同学闻讯后纷纷自发地参与其中。一位校领导后来说,自己今天听到学生说出最令他感动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自愿参与清理,就只是因为汕大是我们的学校!”
发挥人才优势为地方经济服务
《教育》旬刊:为发挥自身人才资源优势,贵校在服务基层发展、扶持地方建设方面开展了哪些活动?
宋垚臻:实事求是地说,为地方服务是高校的三大任务之一,也是汕头大学在李嘉诚基金会的支持下长期努力的重要工作,这一点与本次教育实践活动的精神也是相符的。大的方面,在“三方共建”框架下的汕头大学本身就是国家级粤港合作的“标志性项目”,已经成为汕头市除了“经济特区”之外的“第二张名片”。今年9月29日,在李嘉诚先生、广东省朱小丹省长、以色列科学技术部雅可夫·佩里部长等嘉宾共同见证下,顾佩华执行校长代表汕头大学、佩雷斯·拉维校长代表以色列理工学院在特拉维夫签署合作备忘录,合作创建毗邻我校的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TGIT),这是广东省首所中(国)外办学项目,与这一以工科享誉世界的高水平大学的合作,对粤东乃至广东省协调创新战略和产业升级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众所周知,李嘉诚先生和他的基金会在医疗卫生、教育扶贫、减灾赈灾等事业上所贡献的财力和心力,各类项目遍布全国。汕头大学也因此形成了服务基层服务地方的工作传统。作为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新探索,我校在中国内地高校首设公益课程必修课。换句话说,我们已经将一般性的服务社会、公益活动上升到培养模式中,一种精神传统的形成,也许比统计学意义上的东西更有价值和意义。
防止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
《教育》旬刊:您对高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什么具体建议?
宋垚臻: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北省委常委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后,我觉得“闯关”的思想还是在高校部分同志中有体现。理由似乎很简单:我们高校的党员干部,没有多少公权色彩,所以“过了这一关就可以万事大吉”。这就更需要我们以脚踏实地、扎实有效的方式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打消任何走过场走形式的念头。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单位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学习材料抄文件,主体错位,明明是高校干部,找的问题和政府官员差不多。所以我建议,在坚决执行上级部署的同时,也要考虑把握高校群体的特殊性,以对象感明确的方式推进,真正找准问题,拿出措施,结出正果,严防用形式主义的东西反对形式主义,让广大师生能够真切感受到作风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