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片正蓄势待发、投资兴业的热土。这里有一群团结务实、砥励奋进的团队,更有一群在昔日的处女地上辛勤耕耘、正在收获成功与希望的企业建设者。
七月的北京,骄阳似火,记者从市中心驱车一小时便来到位于举世闻名的古老长城脚下的北京八达岭经济开发区(简称八达岭开发区)。只见这里碧水青山与时尚的现代化楼宇厂房相互衬映,一条条科学有序的生产线上,产业工人们正为建设北京新能源产业基地挥洒着智慧和汗水。在开发区采访,虽正值盛夏酷暑,记者却依然感到阵阵和煦的凉风扑面而来,使人宛若进入天然大氧吧。
长城脚下新能源产业投资热土
“北京八达岭经济开发区于1992年8月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为市级经济开发区,它总体规划面积4.81平方公里,产业定位于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其中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着力打造北京生态化、特色化品牌园区。目前,开发区有两个特点:一是开发区基础设施和创业平台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搭建好,二是开发区目前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北京八达岭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刘宗贤给记者的感觉是既有山东人共有的豪爽质朴,又有领导者的干练帅气,可谓是快人快语,记者刚一落座,他就如是说。
思路决定出路。早在2007年,北京八达岭经济开发区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延庆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审时度势,在分析研究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律和学习各地开发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将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定位于国家重视倡导的新能源产业上,成为近年来开发区快速发展的重要决策之一。以下的发展足迹印证了这一决策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2008年4月,延庆县人民政府为发挥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新资源丰富和辐射力强的优势,以及延庆县的独特区域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共同推动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合作共建中关村八达岭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基地。
2009年6月,八达岭经济开发区被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经信委、北京市科委联合授予“北京市新能源产业基地”,在新能源领域科技研发、项目孵化、产业集聚、产业政策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与园区大力支持,促进北京市新能源产业科学、有序发展,形成具有产业集聚和品牌支撑的北京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新区。
2009年8月,朝阳区—延庆县区县合作共建新能源产业基地挂牌,合作共建基地将着力发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形成新能源产业设备研发、生产和周边新能源项目示范、应用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2009年,北京八达岭经济开发区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形成税收5000万元,相关产业企业(包括注册企业)数十家,其中,中材科技实现风机叶片产能800套,形成8亿元人民币产值,实现4000万元人民币税收。基地新能源产品主要包括风机叶片、风机机头、太阳能电池、生物质设备、环保设备等。开发区现有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仪绿能电力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北京中航长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国家能源风电叶片研发(实验)中心、北京中能发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北京玻璃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常州天常玻纤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京城环保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已经入驻基地的新能源示范项目包括:京能集团3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中科院1兆瓦光热发电项目、中海洋2兆瓦太阳能光伏应用示范项目、德青源沼气发电项目等。目前,在中材科技风电叶片、中科院电工所1GW光热示范电站等一系列项目的带动下,开发区已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风能和太阳能产业链。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八达岭开发区由南北两区组成,采取“园区设备制造基地 周边新能源示范区”的发展模式,依托北京新能源产业发展基础和中材科技、京仪等现有优势企业,着力发展风电产业和太阳能光伏光热产业,形成以两大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为配套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格局,合理布局,以研发、检测、认证生产服务链条的新能源应用示范工程。
蓄势待发 战略新兴产业
在来北京八达岭经济开发区采访之前,记者从北京市发改委了解到:2009年12月,北京市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目标,巩固扩大“绿色奥运”成果,向全社会公布了《“绿色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旨在通过构建生产、消费与环境三大体系,实施九大绿色工程,完善十项保障机制,为把北京建设成为绿色现代化世界城市奠定坚实基础。这些重大决策的出台为八达岭开发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开发区位于西北京郊绿色生态屏障腹地,比北京市区海拔高500米、拥有充足的太阳能、风能能源,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太阳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达2800小时,是北京地区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风能取之不尽,年有效发电时数为1800小时以上。此外,这个地区还有着丰富的地热和生物质能资源,提供了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资源基础。
记者通过采访得知,八达岭开发区本着强化特色园区建设,加强产业招商、加强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即:“一个强化、两个加强、两个提升”这一工作思路,计划3~5年时间,将建成产业特色突出、龙头企业集聚、配套功能完备、生态示范型的国内知名新能源创新引领地、高端制造示范地。预计到2011年末,这里将集聚30~50家具有一定规模和示范效应的新能源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以上;到2015年末,基地将集聚一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
今年,八达岭开发区竞相在行业展会上显露英姿,接洽全球各地新能源产业投资商,加快招商引资步伐。4月10日,2010中国低碳经济论坛上在钓鱼台国宾馆召开,八达岭经济开发区参与并获选2010中国低碳新锐园区。6月12日,以“低碳技术·绿色经济”为主题的2010北京国际节能环保展览会在北京展览馆开幕,作为北京市新能源产业基地的八达岭经济开发区参加了本届展会,以“新能源·新产业·新机遇”为主题向外界推介其新能源产业投资环境。5月27日,在北京第十三届科博会集中展示了八达岭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远景规划,吸引了政府部门相关领导和相关企业的目光。
谈至此,刘宗贤欣慰地说:八达岭开发区作为北京市新能源产业基地,中关村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基地,经过十多年发展,已基本实现“九通一平”。即园区土地平整,区内道路、供水、排水、电力、通讯、蒸汽、有线电视、集中供热、信息宽带网畅通。开发区现有入区企业600余家,已形成了一个以新能源和环保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多年来,在各级部门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开发区全体干部职工和企业建设者的不懈努力下,开发区已经在园区建设、产业配套、科技研发、人才建设等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古人讲:做事成功需天时、地利、人和,而八达岭开发区皆已具备,可以说是蓄势待发,前途无量。
七月的北京,骄阳似火,记者从市中心驱车一小时便来到位于举世闻名的古老长城脚下的北京八达岭经济开发区(简称八达岭开发区)。只见这里碧水青山与时尚的现代化楼宇厂房相互衬映,一条条科学有序的生产线上,产业工人们正为建设北京新能源产业基地挥洒着智慧和汗水。在开发区采访,虽正值盛夏酷暑,记者却依然感到阵阵和煦的凉风扑面而来,使人宛若进入天然大氧吧。
长城脚下新能源产业投资热土
“北京八达岭经济开发区于1992年8月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为市级经济开发区,它总体规划面积4.81平方公里,产业定位于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其中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着力打造北京生态化、特色化品牌园区。目前,开发区有两个特点:一是开发区基础设施和创业平台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搭建好,二是开发区目前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北京八达岭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刘宗贤给记者的感觉是既有山东人共有的豪爽质朴,又有领导者的干练帅气,可谓是快人快语,记者刚一落座,他就如是说。
思路决定出路。早在2007年,北京八达岭经济开发区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延庆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审时度势,在分析研究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律和学习各地开发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将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定位于国家重视倡导的新能源产业上,成为近年来开发区快速发展的重要决策之一。以下的发展足迹印证了这一决策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2008年4月,延庆县人民政府为发挥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新资源丰富和辐射力强的优势,以及延庆县的独特区域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共同推动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合作共建中关村八达岭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基地。
2009年6月,八达岭经济开发区被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经信委、北京市科委联合授予“北京市新能源产业基地”,在新能源领域科技研发、项目孵化、产业集聚、产业政策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与园区大力支持,促进北京市新能源产业科学、有序发展,形成具有产业集聚和品牌支撑的北京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新区。
2009年8月,朝阳区—延庆县区县合作共建新能源产业基地挂牌,合作共建基地将着力发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形成新能源产业设备研发、生产和周边新能源项目示范、应用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2009年,北京八达岭经济开发区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形成税收5000万元,相关产业企业(包括注册企业)数十家,其中,中材科技实现风机叶片产能800套,形成8亿元人民币产值,实现4000万元人民币税收。基地新能源产品主要包括风机叶片、风机机头、太阳能电池、生物质设备、环保设备等。开发区现有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仪绿能电力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北京中航长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国家能源风电叶片研发(实验)中心、北京中能发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北京玻璃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常州天常玻纤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京城环保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已经入驻基地的新能源示范项目包括:京能集团3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中科院1兆瓦光热发电项目、中海洋2兆瓦太阳能光伏应用示范项目、德青源沼气发电项目等。目前,在中材科技风电叶片、中科院电工所1GW光热示范电站等一系列项目的带动下,开发区已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风能和太阳能产业链。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八达岭开发区由南北两区组成,采取“园区设备制造基地 周边新能源示范区”的发展模式,依托北京新能源产业发展基础和中材科技、京仪等现有优势企业,着力发展风电产业和太阳能光伏光热产业,形成以两大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为配套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格局,合理布局,以研发、检测、认证生产服务链条的新能源应用示范工程。
蓄势待发 战略新兴产业
在来北京八达岭经济开发区采访之前,记者从北京市发改委了解到:2009年12月,北京市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目标,巩固扩大“绿色奥运”成果,向全社会公布了《“绿色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旨在通过构建生产、消费与环境三大体系,实施九大绿色工程,完善十项保障机制,为把北京建设成为绿色现代化世界城市奠定坚实基础。这些重大决策的出台为八达岭开发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开发区位于西北京郊绿色生态屏障腹地,比北京市区海拔高500米、拥有充足的太阳能、风能能源,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太阳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达2800小时,是北京地区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风能取之不尽,年有效发电时数为1800小时以上。此外,这个地区还有着丰富的地热和生物质能资源,提供了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资源基础。
记者通过采访得知,八达岭开发区本着强化特色园区建设,加强产业招商、加强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即:“一个强化、两个加强、两个提升”这一工作思路,计划3~5年时间,将建成产业特色突出、龙头企业集聚、配套功能完备、生态示范型的国内知名新能源创新引领地、高端制造示范地。预计到2011年末,这里将集聚30~50家具有一定规模和示范效应的新能源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以上;到2015年末,基地将集聚一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
今年,八达岭开发区竞相在行业展会上显露英姿,接洽全球各地新能源产业投资商,加快招商引资步伐。4月10日,2010中国低碳经济论坛上在钓鱼台国宾馆召开,八达岭经济开发区参与并获选2010中国低碳新锐园区。6月12日,以“低碳技术·绿色经济”为主题的2010北京国际节能环保展览会在北京展览馆开幕,作为北京市新能源产业基地的八达岭经济开发区参加了本届展会,以“新能源·新产业·新机遇”为主题向外界推介其新能源产业投资环境。5月27日,在北京第十三届科博会集中展示了八达岭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远景规划,吸引了政府部门相关领导和相关企业的目光。
谈至此,刘宗贤欣慰地说:八达岭开发区作为北京市新能源产业基地,中关村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基地,经过十多年发展,已基本实现“九通一平”。即园区土地平整,区内道路、供水、排水、电力、通讯、蒸汽、有线电视、集中供热、信息宽带网畅通。开发区现有入区企业600余家,已形成了一个以新能源和环保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多年来,在各级部门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开发区全体干部职工和企业建设者的不懈努力下,开发区已经在园区建设、产业配套、科技研发、人才建设等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古人讲:做事成功需天时、地利、人和,而八达岭开发区皆已具备,可以说是蓄势待发,前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