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盐土荒漠形成演变及对沙丘性状的影响

来源 :中国沙漠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xtb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着重研究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盐土荒漠的形成演变,表明了盐土荒漠多形成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在盐土荒漠形成初期,盐分含量低,表聚性不明显;在中期阶段,盐分已有明显的表聚性,但盐壳厚度不大;到了高级阶段,它已形成坚硬的盐壳,盐分含量很高。在盐土荒漠与沙丘形成的复区内沙丘的含盐量较高,同时在盐土荒漠的演变中,坚硬的盐壳减缓了地表侵蚀和沙丘的形成。
其他文献
采用波文比热量平衡法分析了内蒙古奈曼麦田生长不同阶段的微气象变化。结果表明:(1)麦田反射率随小麦生长趋于旺盛而减小;(2)随着小麦的生长,净辐射及其与太阳总辐射的比值增大;(3)白天净辐射主要用于潜热交换;夜里净辐射主要由潜热交换与土壤热交换补给;(4)波文比白天小,早晨和夜里大。
期刊
本文采用国际通用软件TWINSPAN把科尔沁沙丘41个植物样方按盖度分成5组,每组代表1种沙丘植物群落类型。同时把17个植物种也分为5组,各组植物种从流动沙丘到固定沙丘出现的顺序为:Ⅴ→Ⅳ+Ⅰ→Ⅲ→Ⅱ。
期刊
在分析植物群落和生态因子数据的基础上,利用PCA排序、相关和回归分析等多元分析技术,描述了大兴沙地草本植被的空间分布与主要生态因子的相关性,数量地表达了植被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中小于0.001mm颗粒含量和土壤全P含量是影响植被分布的主导生态因子。
期刊
在分析河西近40年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生产力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探讨了资源利用趋势与开发潜力。水土利用现已接近资源的极限,畜牧业的发展具有超载增长的特征,逐步缓解水土矛盾、畜草矛盾、人田矛盾将是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初的艰巨任务,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决定着未来的发展。
期刊
通过对中国沙漠地区植物标本鉴定和文献考证,认为中国沙漠地区柳属植物有25个种、2个变种和3个变型。乌柳(SalixcheilophilaSchneid.)、黄线柳(S.linearifoliaE.Wolf)和二色柳(S.albertiRgl.)沙区有分布。锯齿柳(S.serrulatifoliaE.Wolf)和细穗柳(S.tenuijulisLedeb.)为不同的2个种。对小穗柳(S.micros
期刊
通过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满参、肖塘两地气候观测数据和北缘山前绿洲轮台的气象站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从沙漠外缘至腹地温度呈升高超势,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最大值在位于外缘和腹地之间的肖塘;降水表现为外缘多于内部,某一时期内部降水又明显多于外缘,并且年降水量决定于某一次降水过程;愈深入沙漠内部,湿度越低、蒸发越大。
期刊
通过黄土高原及其临区104个地点地表土壤磁化率值与当地的现代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回归分析,建立了磁化率与降水量的转换函数。在遍布黄土高原不同地区典型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磁化率测量的基础上,利用所建立的转换函数,初步恢复了全新世气候适宜期,黄土高原及黄土/沙漠过渡区年降水量的分布状况。
期刊
本文从理论推导入手,阐述了戈壁风沙流中沙粒起跃角度、跃移高度和风沙流结构、强度、能量分布状况等特征,指出与流沙地表风沙流的显著差异,并得到风洞实验验证。
期刊
半湿润地区的区域性风沙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环境因子之一。通过对豫北延津地区历史上黄河改道泛溢与沙物质沉积过程的分析、风沙问题历史与现状的对比表明,历史时期风沙问题以流沙大规模活动形成各种风蚀风积地貌为特征;而现代风沙问题以沙地在冬春季的片状风蚀和夏秋季的恢复逆转交替为特点,指出本区以季相性为特征的风沙活动及风沙地貌发育规模的有限性。风沙问题的整治关键已不是大规模治理流沙,而是建立有效的防护体系,防
期刊
本文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骆驼蓬属(PeganumL.)植物种子中总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的组成。结果表明:均以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缬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为主要组分。其中,苏氨酸含量最高。分别达28.63%和26.15%。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该分类群的同源性和遗传稳定性。多裂骆驼蓬在精氨酸和亮氨酸的含量上与骆驼蓬有较显著差异,为该种的独立提供了又一佐证。不同生境下,多裂骆驼蓬种子中游离脯氨酸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