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有的学生一听到上作文課,就会唉声叹气,情绪低落,表现出习作前“惊弓之鸟”的心理;也有一些学生在接受习作任务后,双眉紧锁,沉思许久,常常千方百计套用大脑中的“内存”以应付习作,存在着典型的“守株待兔”心理;更有甚者,在习作中喜欢“有法可依”:首尾呼应,篇末点题,开门见山,设置悬念……这种写作时不知变通,一味依赖套用技法的心理为“刻舟求剑”的心理。
造成学生这些心理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毋庸置疑,这是我们教师多年来传统作文教学孕育的恶果。首先,当学生在习作中出现纰漏,迫切希望看到佳作的我们就会操之过急地指责他们,即使基础好的学生也难以幸免,因为在我们教师心中经常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他们的习作在被雕琢成无暇美玉的过程中自信心也在不断地削减。学生在以往的习作中失败受挫的心灵经历使他们在习作前有些像惊弓之鸟。其次,为了应对考试,教师们绞尽脑汁传授“作文秘诀”,有的甚至要求学生背诵《作文选》上的作文,以此丰富大脑中的“内存”,只待合适的时候“移花接木”。再次,在教学中,教师用了大量的心血指导作文,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参照课本上的范文去写,必须做到结构完整,内容具体,生动感人,还要有积极的思想意义。学生写出的文章,简直是千篇一律,万人一面。以上诸多原因,造成学生思想僵化,没有自由空间,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失去兴趣。
由此可见,要想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把作文基本功训练落实到实处,我们首要任务是在于创造条件,使其内容和形式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在儿童已有的作文水平上不断引起新的作文需要,产生强烈的作文动机(意向、愿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儿童作文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地向前发展。做到这一点,教师又必须学会“期待”。也只有在教师的“期待”下, 作文(“用我手写我心”)才能真正成为学生一件快乐的事。
众所周知,期待是一种综合的情感表现,其核心是深沉的爱。那么,又如何去“期待”?我们要去寻求能使“期待”产生最佳效果的途径和方法。以下为我的点滴体会。
一、作文内容需“期待”
很久以来,我们把作文当作技能技巧处理,以为是技术性问题,作文教学演绎成“技能训练”,过多地强调命题作文训练。学生面对这些命题,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填入别人事先准备的框框中去,这种违反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的做法,使得学生越来越厌恶作文。
可见,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是帮助学生克服习作心理障碍的有效手段。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要端正教学思想,不对学生提脱离实际的要求,把“习作”和“创作”严格地区分开来,鼓励写“身边人”“身边事”,在实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健康的有意义的写作内容。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习作素材,如在“三八”妇女节前夕,让学生以《送给妈妈的礼物》为题写一篇作文,学生就觉得有话可写,有感可发了。又如,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室里办一个小小生物角,让学生观察……这些,都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习作素材。当学生觉得生活中大量的事和物确实可以成为写作素材时,他们的视野就开阔了,习作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也不愁他们写不出我们所“期待”的作文来。
二、作文指导需“期待”
学生的习作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一方面教师要以适当的教学目标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在教学中学生积极情绪的利用,可能内化为良好的行为,促使学生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目标,这样就不至于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近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对写作基础好的学生,要促使其向更高的目标发展;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要降低写作的门槛,多用肯定和鼓励的方法,尽量为其创设一个轻松的写作氛围。
其次,变封闭型指导为开放式指导。进行开放式指导,首要的是将习作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使学生感到不仅作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而且作文可以为生活服务。如世界戒烟日前夕,组织学生写《我劝爸爸戒烟》;教师节写《感谢您,老师》;要学生畅谈理想时,写《我正做着这样的梦》等,发挥作文在社会实际中的作用。开放型的指导还反映在对“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写”的乏味的教学法进行,引进儿童喜闻乐见的指导方法,如做做写写,记一次小实验或小制作;玩玩写写,介绍一个有趣的游戏;看看写写,描写一处景物。如此以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指导,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又何愁写不出我们所“期待”的作文来?
三、作文评价需“期待”
我们要以读者的身份去阅读学生的习作。阅读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这正与写作的目的“表达与交流”是协调一致的。而对话的每一方都应是平等的,是真诚的,否则毫无价值。所以教师在读学生习作时,要从心底放下架子,以学生朋友的心态去聆听学生的倾诉,去分享学生的快乐,在聆听、分享中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样我们首先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即学生在文中要告诉读者什么事、什么观念。无论是什么,我们一定要对学生所写内容有所回应。是赞同,是反对;是欣赏,是厌恶;是同感,是疑惑?老师应该有自己的看法并表述在学生的习作上。这样,学生在再读到自己的文章时,就会感觉到写作的价值,就能真实地体会到写作是为了表达和交流。
在真诚的交流对话中,教师还应把握一个信念,就是要学会欣赏,让学生体验成功,人人都有获得尊重的需要,这尊重首先来自于成功。许多学生厌倦作文,正是因为很少尝到写作成功的滋味,老师的不满意太多,实际上对于每个学生自己来说,每一篇习作都有成功之处。可能是用上了一个好词,可能是写出了以前从没写出的好句子,也可能是选择了一个好材料。老师在回应学生习作时,首先便要指出这些成功之处,甚至写上精彩的点评。这样,学生再读时,一是可以明白自己的进步,二是可以增强写作的信心,提高写作的兴趣,这样学生思维和情感的闸门也就打开,作文自然不是一件难事了。
【作者单位:金坛市华城实验小学 江苏】
造成学生这些心理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毋庸置疑,这是我们教师多年来传统作文教学孕育的恶果。首先,当学生在习作中出现纰漏,迫切希望看到佳作的我们就会操之过急地指责他们,即使基础好的学生也难以幸免,因为在我们教师心中经常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他们的习作在被雕琢成无暇美玉的过程中自信心也在不断地削减。学生在以往的习作中失败受挫的心灵经历使他们在习作前有些像惊弓之鸟。其次,为了应对考试,教师们绞尽脑汁传授“作文秘诀”,有的甚至要求学生背诵《作文选》上的作文,以此丰富大脑中的“内存”,只待合适的时候“移花接木”。再次,在教学中,教师用了大量的心血指导作文,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参照课本上的范文去写,必须做到结构完整,内容具体,生动感人,还要有积极的思想意义。学生写出的文章,简直是千篇一律,万人一面。以上诸多原因,造成学生思想僵化,没有自由空间,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失去兴趣。
由此可见,要想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把作文基本功训练落实到实处,我们首要任务是在于创造条件,使其内容和形式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在儿童已有的作文水平上不断引起新的作文需要,产生强烈的作文动机(意向、愿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儿童作文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地向前发展。做到这一点,教师又必须学会“期待”。也只有在教师的“期待”下, 作文(“用我手写我心”)才能真正成为学生一件快乐的事。
众所周知,期待是一种综合的情感表现,其核心是深沉的爱。那么,又如何去“期待”?我们要去寻求能使“期待”产生最佳效果的途径和方法。以下为我的点滴体会。
一、作文内容需“期待”
很久以来,我们把作文当作技能技巧处理,以为是技术性问题,作文教学演绎成“技能训练”,过多地强调命题作文训练。学生面对这些命题,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填入别人事先准备的框框中去,这种违反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的做法,使得学生越来越厌恶作文。
可见,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是帮助学生克服习作心理障碍的有效手段。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要端正教学思想,不对学生提脱离实际的要求,把“习作”和“创作”严格地区分开来,鼓励写“身边人”“身边事”,在实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健康的有意义的写作内容。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习作素材,如在“三八”妇女节前夕,让学生以《送给妈妈的礼物》为题写一篇作文,学生就觉得有话可写,有感可发了。又如,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室里办一个小小生物角,让学生观察……这些,都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习作素材。当学生觉得生活中大量的事和物确实可以成为写作素材时,他们的视野就开阔了,习作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也不愁他们写不出我们所“期待”的作文来。
二、作文指导需“期待”
学生的习作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一方面教师要以适当的教学目标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在教学中学生积极情绪的利用,可能内化为良好的行为,促使学生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目标,这样就不至于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近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对写作基础好的学生,要促使其向更高的目标发展;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要降低写作的门槛,多用肯定和鼓励的方法,尽量为其创设一个轻松的写作氛围。
其次,变封闭型指导为开放式指导。进行开放式指导,首要的是将习作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使学生感到不仅作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而且作文可以为生活服务。如世界戒烟日前夕,组织学生写《我劝爸爸戒烟》;教师节写《感谢您,老师》;要学生畅谈理想时,写《我正做着这样的梦》等,发挥作文在社会实际中的作用。开放型的指导还反映在对“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写”的乏味的教学法进行,引进儿童喜闻乐见的指导方法,如做做写写,记一次小实验或小制作;玩玩写写,介绍一个有趣的游戏;看看写写,描写一处景物。如此以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指导,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又何愁写不出我们所“期待”的作文来?
三、作文评价需“期待”
我们要以读者的身份去阅读学生的习作。阅读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这正与写作的目的“表达与交流”是协调一致的。而对话的每一方都应是平等的,是真诚的,否则毫无价值。所以教师在读学生习作时,要从心底放下架子,以学生朋友的心态去聆听学生的倾诉,去分享学生的快乐,在聆听、分享中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样我们首先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即学生在文中要告诉读者什么事、什么观念。无论是什么,我们一定要对学生所写内容有所回应。是赞同,是反对;是欣赏,是厌恶;是同感,是疑惑?老师应该有自己的看法并表述在学生的习作上。这样,学生在再读到自己的文章时,就会感觉到写作的价值,就能真实地体会到写作是为了表达和交流。
在真诚的交流对话中,教师还应把握一个信念,就是要学会欣赏,让学生体验成功,人人都有获得尊重的需要,这尊重首先来自于成功。许多学生厌倦作文,正是因为很少尝到写作成功的滋味,老师的不满意太多,实际上对于每个学生自己来说,每一篇习作都有成功之处。可能是用上了一个好词,可能是写出了以前从没写出的好句子,也可能是选择了一个好材料。老师在回应学生习作时,首先便要指出这些成功之处,甚至写上精彩的点评。这样,学生再读时,一是可以明白自己的进步,二是可以增强写作的信心,提高写作的兴趣,这样学生思维和情感的闸门也就打开,作文自然不是一件难事了。
【作者单位:金坛市华城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