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实际,从三个层面思考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语文教学要有的放矢;语文教学要善于提问;语文教学要注重习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效性;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3-060-1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的教育教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各式各样的教育模式、教育主张犹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华大地上破土而出,诗意语文、文化语文、绿色语文、情智语文各自展现迷人的风采,为语文教育教学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也为我们一线工作者提供了具体而详实的参考范本,笔者就自己的教学感受浅谈几点认识。
一、语文教学要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操作化,是师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归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行为目标,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反馈矫正等教学环节,都是为了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多角度全方位理解教材,确立教学的侧重点,在多方收集教材、反复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做到透彻理解课文,才能获得对课文的深层次感受,要善于引导学生,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新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善于从学生学的角度,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这一方面去确定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新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学生在课程方式上一改过去的以接收性为主向“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式上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让学生自由去探讨,主动去合作,自己去获取。例如《穷人》一课的结尾只写了“桑那拉开帐子”便戛然而止,这给同学们留下了自由探索的空间,也给学生提供了尽显个性的好机会。这时笔者让学生回顾全文,根据渔夫和桑娜的思想变化的过程选择自己的认知情感,推测想象“拉开帐子”后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积极发言,学会了自主感悟,学会了合作交流,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语文教学要善于提问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既能启迪学生思维,又是促进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动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应当注意提问的挑战性、问题的层次性、过程的互动性。例如教《落花生》一课,教师在介绍简介作者时,首先告诉学生这篇文章的作者许地山,笔名就叫“落花生”,再向他们提问:作者为什么要用自己的笔名来作文章的题目呢?这样简洁而不简单的问题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中去了。再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提出问题:课题中的“借”字,箭明明是“骗”来的,为什么偏偏用“借”呢?教师通过抓住一个字设置悬点,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引起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通过创设宽松的学习情境,使所提的问题产生互动的效应。例如在教《落花生》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父亲的话说的对吗?从父亲的话中得到了什么体会?”一学生说:“我觉得父亲的话很有道理。他在赞美花生的同时,告诉我们要做像花生一样对别人有用的人。”另一同学则说:“我觉得父亲的话不全对。我觉得我们做人可以像苹果、杨桃和火龙果那样既有体面,又具有花生品质的人。”……这样由原来的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模式转变成由学生问,教师答或学生互相讨论回答的教学现象。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提问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效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艺术的有效方法,是师生之间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但提问的方式方法需要教师继续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加强探究与反思。
三、语文教学要注重习作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明确提出让学生“乐于表达,易于动笔”。这就提出身为教者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写作的空间,解放对其写作思维的束缚,开阔其写作思路,使学生能在习作的世界里无拘无束,倾吐心声,表达意愿,发挥想象,张扬个性,让我们的学生写真话,道真情,表真意,不写假话、空话、套话。如三年级下册的《语文天地一:笔下生花》让学生和家人一起制作家庭小档案,然后写成习作, 这样的写作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和学生喜欢的家庭成员有关,怎么能不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呢?小学生作文往往缺乏素材,没话可说,无事可写。笔者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多观察周边的人和事。一方面,可以先阅读类似的文章,为直接观察提供相关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学到了别人的写作经验。在教完《松鼠》一文后,笔者先布置学生按照观察要求,仔细观察喜欢的小动物,在写《我喜欢的小动物》,学生不但有话可说,而且能够做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另一方面,为了丰富学生写作的素材,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培养观察能力,学会观察写作文。如指导《记一次活动》时,由于学生课间活动时间少,来不及开展什么活动就上课了,针对这个实际,笔者先不急于让学生写,而是花了一些时间开展了课外活动,有了亲身经历,学生就乐于表达活动中的真情感受了。
从语文课标的解读来看,生活已然成为了一个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走进生活,融入生活,语文便成了生活,生活便是语文。”只要我们能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不必再为教语文而大伤脑筋了,不再为学生的语文分数不够高而唉声叹气了。让我们“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地飞翔”,让我们的语文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气息。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效性;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3-060-1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的教育教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各式各样的教育模式、教育主张犹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华大地上破土而出,诗意语文、文化语文、绿色语文、情智语文各自展现迷人的风采,为语文教育教学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也为我们一线工作者提供了具体而详实的参考范本,笔者就自己的教学感受浅谈几点认识。
一、语文教学要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操作化,是师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归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行为目标,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反馈矫正等教学环节,都是为了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多角度全方位理解教材,确立教学的侧重点,在多方收集教材、反复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做到透彻理解课文,才能获得对课文的深层次感受,要善于引导学生,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新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善于从学生学的角度,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这一方面去确定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新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学生在课程方式上一改过去的以接收性为主向“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式上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让学生自由去探讨,主动去合作,自己去获取。例如《穷人》一课的结尾只写了“桑那拉开帐子”便戛然而止,这给同学们留下了自由探索的空间,也给学生提供了尽显个性的好机会。这时笔者让学生回顾全文,根据渔夫和桑娜的思想变化的过程选择自己的认知情感,推测想象“拉开帐子”后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积极发言,学会了自主感悟,学会了合作交流,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语文教学要善于提问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既能启迪学生思维,又是促进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动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应当注意提问的挑战性、问题的层次性、过程的互动性。例如教《落花生》一课,教师在介绍简介作者时,首先告诉学生这篇文章的作者许地山,笔名就叫“落花生”,再向他们提问:作者为什么要用自己的笔名来作文章的题目呢?这样简洁而不简单的问题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中去了。再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提出问题:课题中的“借”字,箭明明是“骗”来的,为什么偏偏用“借”呢?教师通过抓住一个字设置悬点,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引起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通过创设宽松的学习情境,使所提的问题产生互动的效应。例如在教《落花生》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父亲的话说的对吗?从父亲的话中得到了什么体会?”一学生说:“我觉得父亲的话很有道理。他在赞美花生的同时,告诉我们要做像花生一样对别人有用的人。”另一同学则说:“我觉得父亲的话不全对。我觉得我们做人可以像苹果、杨桃和火龙果那样既有体面,又具有花生品质的人。”……这样由原来的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模式转变成由学生问,教师答或学生互相讨论回答的教学现象。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提问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效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艺术的有效方法,是师生之间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但提问的方式方法需要教师继续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加强探究与反思。
三、语文教学要注重习作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明确提出让学生“乐于表达,易于动笔”。这就提出身为教者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写作的空间,解放对其写作思维的束缚,开阔其写作思路,使学生能在习作的世界里无拘无束,倾吐心声,表达意愿,发挥想象,张扬个性,让我们的学生写真话,道真情,表真意,不写假话、空话、套话。如三年级下册的《语文天地一:笔下生花》让学生和家人一起制作家庭小档案,然后写成习作, 这样的写作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和学生喜欢的家庭成员有关,怎么能不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呢?小学生作文往往缺乏素材,没话可说,无事可写。笔者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多观察周边的人和事。一方面,可以先阅读类似的文章,为直接观察提供相关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学到了别人的写作经验。在教完《松鼠》一文后,笔者先布置学生按照观察要求,仔细观察喜欢的小动物,在写《我喜欢的小动物》,学生不但有话可说,而且能够做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另一方面,为了丰富学生写作的素材,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培养观察能力,学会观察写作文。如指导《记一次活动》时,由于学生课间活动时间少,来不及开展什么活动就上课了,针对这个实际,笔者先不急于让学生写,而是花了一些时间开展了课外活动,有了亲身经历,学生就乐于表达活动中的真情感受了。
从语文课标的解读来看,生活已然成为了一个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走进生活,融入生活,语文便成了生活,生活便是语文。”只要我们能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不必再为教语文而大伤脑筋了,不再为学生的语文分数不够高而唉声叹气了。让我们“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地飞翔”,让我们的语文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