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病毒 展现大爱

来源 :家庭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eSt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3月,爱博拉疫情突然在西非爆发,中国除第时间提供防控物资等人道主义援助外,还及时派出医疗卫生专家奔赴疫区线,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领域最大次援外行动。
  2014年3月,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在西非突然爆发并快速蔓延,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三个国家成为重灾区。这是一种感染性强、死亡率极高的病毒,是继SARS疫情后,全球范围内发生的最为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危难的时刻,中国医生和非洲人民患难与共
  埃博拉病毒是人类迄今发现的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目前尚无有效疗法。该病毒通常由接触传播,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患者急性起病,感染后的早期症状和感冒类似:发烧、食欲不振、头疼和嗓子痛。随后,感染者会出现全身性疼痛、慢性腹痛、呕吐和腹泻。绝大多数患者最终因多器官衰竭、出血不止或者是休克(经常发生在第一次发病的8到1 7天之间)死亡。
  2014年3月,爱博拉疫情突然在西非爆发。这是一种人类束手无策的病毒,感染性强,死亡率极高。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三个国家成为重灾区。而且疫情正在不断蔓延,威胁着周边国家的安全。
  2014年8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声明,宣布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议疫情发生国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严格落实防控措施。有些援非国家开始撤走本国医生,召回驻疫区国外交官。
  在声明发布的第二天,中国政府决定派出3支专家组分赴西非三国,对当地防控埃博拉疫情进行技术援助。同时,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物资于当地时间11日分别运抵三个国家。
  2014年9月,塞拉利昂的疫情严重起来,中国增援的医疗队和检测队,共59人在9月中旬抵达塞拉利昂。
  2014年11月,又一支队伍从中国出发,远赴千里之外的利比里亚,他们很快新建一所100张床位的埃博拉出血热诊疗中心。
  201 5年1月12日,在这里就诊的三名埃博拉患者康复出院。疫情虽然并没有过去,但正在出现转机。两天之后,新一批援助利比亚和塞拉利利昂的医疗队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奔赴疫区一线。
  在2015年3月底举行的埃博拉病毒病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崔丽指出,中国先后向西非提供总价值约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派出抗疫医务人员近1000人,累计检测病毒标本约5000份,收治患者近900例,完成公共卫生培训逾13000人次;
  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应对埃博拉疫情不仅是西非三国的事情,也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在最危难的时刻,中国医生和非洲人民站在一起,患难与共、风雨同舟。这是中非友谊的真情体现。在埃博拉疫情中,世界看到了中国医生的使命,也看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抗击埃博拉 援非医护人员犬爱感动中国
  为了应对疫情,中国人不仅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还有不少一线医护人员、专业人士和志愿者远离家人,冒着风险奉献。使命彰显大爱,在征战西非的背后,有许多爱的故事。
  奔赴战场 涌动万千牵挂
  2014年10月3日深夜,沈阳军区202医院血液净化科护士长蔡宇,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掉,她把留了多年的长发铰下来,小心翼翼地装进盒子里交给丈夫。然后握着丈夫的手交代“后事”:家里的钱给我父母留一部分,他们把我养大不容易,我还没有来得及好好孝敬他们……孩子快中考了,不能分心,你要是再找个伴儿,就等他考上大学以后吧。
  就在当天下午,蔡宇和沈阳军区所属50名医务人员接到命令,火速到第三军医大学集结,和其他上百名医护人员组建我军首批援助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医疗队,赶赴疫情肆虐的异国他乡“作战”。远离家人、奔赴战场,每个人的心头都涌动起万千牵挂,甚至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
  春节抗击埃博拉不停歇
  2015年2月19日凌晨3时,当中国已迎来农历羊年的第一天,与之相差8个时区的非洲大陆塞拉利昂仍在等待新年的钟声。忙碌了一天的中国“援非抗疫”工作医疗队终于有机会空下来,包饺子、联欢,庆祝羊年的到来。乘着少许间隙,医疗队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徐峰与家人进行微信视频,问候新年快乐。
  在出发来塞拉利昂前,他最放心不下的是重病卧床的老母亲。塞国时间新年前后,尽管网络信号不稳定,他仍尝试用微信视频与父母问候新年。徐峰说,“得知母亲病情有所好转,放心了不少。也跟爱人简单通了电话,报告了平安。”
  李淑燕是浙江省人民医院的主管医师,当时报名参加援非的人很多,她还庆幸自己被选拔去了利比里亚。
  在西非,医护人员需要在隔离区内治疗病人,身着三层防护服和三层手套,在西非高温的环境下常常因缺氧而头晕,汗水常常打湿了全身。但是,这个时候需要靠坚强的意志力来控制行为。“一旦在暴露的病毒区域中口罩摘了下来,那么就会被感染病毒了。”来自浙一医院院感部的汤灵玲主任说,她也是这个队伍的一员。
  当任务结束的时候,他们平安地回到了中国。汤主任援非前与女儿依依惜别,凯旋后她说:“回国时很多人问我有什么感受,我感觉平安回家了就是最好的回答了!”
  援菲行动赢得非洲人民友谊
  高度负责 感动了西非人民
  雅尤玛是个9岁女孩,失去亲人的她3天没有进食,高烧、呕吐、腹泻……死神随时可能把她掠走,她虚弱无力地蜷缩在病床上,一双无助的大眼睛时而睁开时而紧闭。第302医院重症监护中心内科护士长、第二批援塞医疗队护理组组长黄顺,被这眼神深深地刺痛了。
  每次给雅尤玛喂水,细心的黄顺总是用手腕先试好水温。平时,手腕试水温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隔着三层厚厚的防护手套却很难准确感知。为了减少判断失误,她在办公区域先调好水的温度,穿戴上防护用品后,再反复去感觉那个温度。
  爱是战胜病魔的最好良药,雅尤玛的病情逐步得到缓解,然而却常常独自一人发呆。黄顺把国内带去的熊猫玩具送给雅尤玛。雅尤玛接过小熊猫,抱在胸前,爱不释手,第一次笑得露出了洁白的牙齿。
  “黄妈妈!黄妈妈!”雅尤玛康复出院时,已经能用中文很流利地喊出人间这最亲最美的称呼了,她搂着黄妈妈,两张不同肤色的脸紧紧地贴在一起。
  “China is good!”是他们听到最多的评价
  玛鲁芭是利比里亚的一名患者,当女儿出世时,她与女儿一起被感染到了埃博拉病毒。她被救护车送来时已经在发高烧,当告诉她被确诊为埃博拉病毒感染时,她一句话都没说,也没一丝泪花,眼神无助和绝望。
  经过中国援非医疗团队20天的奋战,玛鲁芭病情好转,体内病毒消失。她在医疗队的春节联欢会上,向着台下到访的各国医疗队代表、联合国维和部队代表说:“是中国医疗队救了我的命!”
  浙江省疾控中心的副主任蔡剑说,当地的电视台和电台都采访过他们,他听到当地人对中国评价最多的一句话就是:“China is good!”
  医疗队员们以高度负责、播撒大爱的真挚情怀,赢得了非洲人民的生死友谊。利比里亚埃博拉疫情指挥中心负责入托伯特赞叹说:“这是一支勇敢、充满智慧的优秀队伍,他们表现出色,拯救了埃博拉患者的生命,这支医疗队很伟大!”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