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符号。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是高中学生的必修科目,而英语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同时,学生正确的语言习惯和良好的语言感觉,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言习惯 语言感觉 阅读能力
学生思维 综合技能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To ignore it is not better than to hear it.
To hear it is not better than to see it.
To see it is not better than to understand it.
To understand it is not better than to practice it.
Once you have practice it you can stop.
一、语言的学习就是语言习惯和感觉的养成
关于语言的习惯,英国语言专家H.E.Palmer在他的《语言学习原理》( The Principles of Language Study)中提到:“如果我们听了一句外语,这句话语速适中,我们听了就懂,那么,这句话可以说是我们的,是我们从习惯上得来的材料,我们对它的了解是‘自动的’;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听了之后,还得请求说话人重说一次,或请他说得慢些,或需要一段思索的时间去体会这句话的成分,或需要一个很慢的分析或翻译过程,那么,这句话还不是我们的,我们对这句话的了解不是‘自动的’。”这是关于耳听的。关于口讲的,他说:“我们要说外语,如果我们有了想法,立即能讲出一句外语,没有意识到这句话的单词,或单词的形式,也没有觉得我们如何把它配合起来,那么,毫无疑问,我们是能‘自动地’说出来的;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讲一句外语,我们要准备,要有意识地去选择单词,或单词的形式,如果是造一句话,我们要有意识去综合,或从母语中翻译过来。那么,我们还没有能力去自动讲话,我们还没有养成利用句法的习惯。我们造句时,还得有意识地思考,不是‘自动地’说出来。”
学习语言及语言的运用和表达,就是要养成“自动”的习惯。学习语言和学习其他任何技能一样,是一种习惯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纯粹靠理解或分析学来的东西,运用起来会很勉强,但由机械地模仿而养成的自动的习惯,则是一种永久的技能。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是中国学生最容易错的“有”的表达。学生都知道“there be”和“have/has”的区别,但无论是在书面或是口头表达里常常可以看到或听到“There has a little shop.”这样错误的句子。又比如另一个常见的错误“like to do”和“like doing”,学生甚至都能头头是道地说出两者的区别,但在使用中却总是出现“I like play soccer.”这样的错误。这不是知识的问题,而是技能的问题;不是懂不懂的问题,而是会不会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基本的习惯还没有很好地养成。
语言习惯的养成在于反复的练习。理解与分析未尝不可,但应当在练习到了相当程度之后才起作用。这种反复的练习,初看很机械,但机械之中不是没有一点趣味的,把机械的学会了,就不机械了,就自然了。低年级要着重通过听说来培养语言习惯,而高年级应重点通过读写来培养语言习惯。
语言感觉(简称语感),是学习者通过对语言规律的熟练掌握而自然产生的一种感觉。它是和语言的习惯有连带关系的。这种敏感性是从习惯得来的,所谓“习惯成自然”,语言的习惯越正确,语言的感觉就越敏锐。语感可以说是掌握语言习惯的一个较高级的阶段。
现在,我们很多学生把考试分数不理想归结为英语语法无规律、英语时态句式太复杂,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英语是几种语言的混合体,它以盎格鲁撒克逊语为基础,结合了不少法语、拉丁语,还有很多词汇是从其他语言中借用过来的。因而英语的使用很难规律化。
例如,我们前不久听过的一节有关定语从句的公开课,课中教师指出了定语从句多种特殊规定性的用法,我想如果不是初三、高三的老师未必能将这些没有规律的规则罗列出来,但是笔者认为学生也不至于将“The only thing that I get is a pen.”“All that he told me is true.” 说成“The only thing which I get is a pen.” “All which he told me is true.”所谓念起来很顺口,实际上就是语感在起作用。对学生而言,语感的形成是建立在多听多读的语言输入的基础上的。在初中英语考试中最能体现语感的是完形填空一题,这也恰恰是中国学生普遍认为最难的题,这道题既考阅读能力,又考语法运用能力,还考词汇运用,要想快速高效地解答此题,最好靠语感。
我们可以通过“多听、多读、多背”形成语感。
耳听是获取语言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听力训练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听力材料的语言要地道,最好使用原声带;
(2)要让学生多跟读,培养良好的语音和语调;
(3)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背诵一些文章。
总之,语言习惯和语言感觉的形成是建立在听、说、读、写反复练习基础上的,什么时候能对语言的四项技能达到“自动反应”,语言的学习才算真正“到家”了。
二、阅读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和良好的语言感觉
阅读能力在英语的综合技能中是带动全局的。阅读可以使我们认识英语中各种表达的方式和技巧。阅读的目的,除了获得英语知识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养成运用英语的习惯。阅读的东西多了,见的语法现象也就多了,语法就会变成帮助理解的工具,而不是教条的规则。 例如,“The taste of the apple is sour.”语法上没有错,但听起来不舒服,因为这不是英语的表达习惯。“The apple tastes sour.”也不是老师教学生“表感官的动词后接形容词”学生就一定能说出来写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学英语,很难做到完全用英语思维,所以我们只有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大量反复阅读培养语感。而且,我们要在扎实的语言基础上系统地学习语法,来印证所阅读的语言材料。
我国著名的英语语言学家、翻译家陈冠商教授说:“在泛读的基础上要进行朗读。通过听觉和视觉,使语言留在脑海中的印象鲜明生动。学习英语必须朗读,因为朗读属于小脑对肌肉运动的记忆,它可以维持很久。比如,骑自行车、游泳、唱歌、弹琴、打字等都属于运动记忆,学会之后不大会忘记。”
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特别是早读课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形成优美的语音语调,通过朗读加深语言记忆,形成良好的语言感觉。
阅读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很关键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了大量的阅读经验,才能比较自然地写出分寸恰当的作品。
三、背诵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和良好的语言感觉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背书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学习英语更要注重背诵。英语学习完全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它的遗忘率是极大的。语言材料得靠平时积累,要从记忆开始。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培养出来了。中考英语作文通常是命题作文,如果没有阅读和背诵的积累,很多学生只会根据作文的提示要求逐一翻译出来,这样写出来的东西生硬而不地道。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张道真教授一贯主张跟着录音带熟读、背诵,他要求学生要把北外的第3、4册共32课课文全背下来,并能够复述。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谈经验时说,他硬是把自己从工程师背诵成了播音员。每天早上,把BBC和VOA的新闻稿录下来,反复朗读、尽量背诵。没有过多长时间,就成了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的著名播音员。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的学子、著名的英语学者学习英语尚且如此,我们的学生更应该背诵。我们要科学严格地要求学生背诵课本内容,从而积累语言的厚度,为语言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复旦大学教授董亚芬说:“学习外语没有捷径可走,语言能力的强弱与掌握语言材料的多寡成正比,语言材料吸收量越大,语言能力提高越快,其中,背诵是一种强化的语言材料输入,是学习语言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多年来被语言(包括母语)教学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琳说:“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外语是不可能‘习得’的。但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必须尽量创造习得环境,只能‘学得’。必须下艰苦的功夫。我一向主张要‘背’。不仅儿童,成人更加要背。”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张维友教授说:“我学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过去的‘死记硬背’,这是学语言离不开的方法。学语言有一个从‘死’到‘活’的过程,‘死’的东西多了,熟能生巧,慢慢就会‘活’。死记硬背到一定程度,便会‘死’去‘活’来。所谓‘死’就是原始的语言积累,创建个人的语料库,语料丰富了,一旦掌握了运用技巧,就能随意提取,运用自如,‘死’的语言材料变得‘活’起来了。”
听、说、读、写是学习英语的四种基本训练,它们既是学习语言的目的,也是学习语言的方法。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需要持之以恒的反复练习,一旦形成了内化的语言技能,应试就是“a piece of cake”。
关键词:语言习惯 语言感觉 阅读能力
学生思维 综合技能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To ignore it is not better than to hear it.
To hear it is not better than to see it.
To see it is not better than to understand it.
To understand it is not better than to practice it.
Once you have practice it you can stop.
一、语言的学习就是语言习惯和感觉的养成
关于语言的习惯,英国语言专家H.E.Palmer在他的《语言学习原理》( The Principles of Language Study)中提到:“如果我们听了一句外语,这句话语速适中,我们听了就懂,那么,这句话可以说是我们的,是我们从习惯上得来的材料,我们对它的了解是‘自动的’;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听了之后,还得请求说话人重说一次,或请他说得慢些,或需要一段思索的时间去体会这句话的成分,或需要一个很慢的分析或翻译过程,那么,这句话还不是我们的,我们对这句话的了解不是‘自动的’。”这是关于耳听的。关于口讲的,他说:“我们要说外语,如果我们有了想法,立即能讲出一句外语,没有意识到这句话的单词,或单词的形式,也没有觉得我们如何把它配合起来,那么,毫无疑问,我们是能‘自动地’说出来的;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讲一句外语,我们要准备,要有意识地去选择单词,或单词的形式,如果是造一句话,我们要有意识去综合,或从母语中翻译过来。那么,我们还没有能力去自动讲话,我们还没有养成利用句法的习惯。我们造句时,还得有意识地思考,不是‘自动地’说出来。”
学习语言及语言的运用和表达,就是要养成“自动”的习惯。学习语言和学习其他任何技能一样,是一种习惯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纯粹靠理解或分析学来的东西,运用起来会很勉强,但由机械地模仿而养成的自动的习惯,则是一种永久的技能。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是中国学生最容易错的“有”的表达。学生都知道“there be”和“have/has”的区别,但无论是在书面或是口头表达里常常可以看到或听到“There has a little shop.”这样错误的句子。又比如另一个常见的错误“like to do”和“like doing”,学生甚至都能头头是道地说出两者的区别,但在使用中却总是出现“I like play soccer.”这样的错误。这不是知识的问题,而是技能的问题;不是懂不懂的问题,而是会不会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基本的习惯还没有很好地养成。
语言习惯的养成在于反复的练习。理解与分析未尝不可,但应当在练习到了相当程度之后才起作用。这种反复的练习,初看很机械,但机械之中不是没有一点趣味的,把机械的学会了,就不机械了,就自然了。低年级要着重通过听说来培养语言习惯,而高年级应重点通过读写来培养语言习惯。
语言感觉(简称语感),是学习者通过对语言规律的熟练掌握而自然产生的一种感觉。它是和语言的习惯有连带关系的。这种敏感性是从习惯得来的,所谓“习惯成自然”,语言的习惯越正确,语言的感觉就越敏锐。语感可以说是掌握语言习惯的一个较高级的阶段。
现在,我们很多学生把考试分数不理想归结为英语语法无规律、英语时态句式太复杂,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英语是几种语言的混合体,它以盎格鲁撒克逊语为基础,结合了不少法语、拉丁语,还有很多词汇是从其他语言中借用过来的。因而英语的使用很难规律化。
例如,我们前不久听过的一节有关定语从句的公开课,课中教师指出了定语从句多种特殊规定性的用法,我想如果不是初三、高三的老师未必能将这些没有规律的规则罗列出来,但是笔者认为学生也不至于将“The only thing that I get is a pen.”“All that he told me is true.” 说成“The only thing which I get is a pen.” “All which he told me is true.”所谓念起来很顺口,实际上就是语感在起作用。对学生而言,语感的形成是建立在多听多读的语言输入的基础上的。在初中英语考试中最能体现语感的是完形填空一题,这也恰恰是中国学生普遍认为最难的题,这道题既考阅读能力,又考语法运用能力,还考词汇运用,要想快速高效地解答此题,最好靠语感。
我们可以通过“多听、多读、多背”形成语感。
耳听是获取语言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听力训练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听力材料的语言要地道,最好使用原声带;
(2)要让学生多跟读,培养良好的语音和语调;
(3)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背诵一些文章。
总之,语言习惯和语言感觉的形成是建立在听、说、读、写反复练习基础上的,什么时候能对语言的四项技能达到“自动反应”,语言的学习才算真正“到家”了。
二、阅读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和良好的语言感觉
阅读能力在英语的综合技能中是带动全局的。阅读可以使我们认识英语中各种表达的方式和技巧。阅读的目的,除了获得英语知识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养成运用英语的习惯。阅读的东西多了,见的语法现象也就多了,语法就会变成帮助理解的工具,而不是教条的规则。 例如,“The taste of the apple is sour.”语法上没有错,但听起来不舒服,因为这不是英语的表达习惯。“The apple tastes sour.”也不是老师教学生“表感官的动词后接形容词”学生就一定能说出来写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学英语,很难做到完全用英语思维,所以我们只有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大量反复阅读培养语感。而且,我们要在扎实的语言基础上系统地学习语法,来印证所阅读的语言材料。
我国著名的英语语言学家、翻译家陈冠商教授说:“在泛读的基础上要进行朗读。通过听觉和视觉,使语言留在脑海中的印象鲜明生动。学习英语必须朗读,因为朗读属于小脑对肌肉运动的记忆,它可以维持很久。比如,骑自行车、游泳、唱歌、弹琴、打字等都属于运动记忆,学会之后不大会忘记。”
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特别是早读课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形成优美的语音语调,通过朗读加深语言记忆,形成良好的语言感觉。
阅读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很关键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了大量的阅读经验,才能比较自然地写出分寸恰当的作品。
三、背诵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和良好的语言感觉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背书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学习英语更要注重背诵。英语学习完全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它的遗忘率是极大的。语言材料得靠平时积累,要从记忆开始。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培养出来了。中考英语作文通常是命题作文,如果没有阅读和背诵的积累,很多学生只会根据作文的提示要求逐一翻译出来,这样写出来的东西生硬而不地道。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张道真教授一贯主张跟着录音带熟读、背诵,他要求学生要把北外的第3、4册共32课课文全背下来,并能够复述。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谈经验时说,他硬是把自己从工程师背诵成了播音员。每天早上,把BBC和VOA的新闻稿录下来,反复朗读、尽量背诵。没有过多长时间,就成了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的著名播音员。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的学子、著名的英语学者学习英语尚且如此,我们的学生更应该背诵。我们要科学严格地要求学生背诵课本内容,从而积累语言的厚度,为语言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复旦大学教授董亚芬说:“学习外语没有捷径可走,语言能力的强弱与掌握语言材料的多寡成正比,语言材料吸收量越大,语言能力提高越快,其中,背诵是一种强化的语言材料输入,是学习语言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多年来被语言(包括母语)教学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琳说:“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外语是不可能‘习得’的。但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必须尽量创造习得环境,只能‘学得’。必须下艰苦的功夫。我一向主张要‘背’。不仅儿童,成人更加要背。”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张维友教授说:“我学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过去的‘死记硬背’,这是学语言离不开的方法。学语言有一个从‘死’到‘活’的过程,‘死’的东西多了,熟能生巧,慢慢就会‘活’。死记硬背到一定程度,便会‘死’去‘活’来。所谓‘死’就是原始的语言积累,创建个人的语料库,语料丰富了,一旦掌握了运用技巧,就能随意提取,运用自如,‘死’的语言材料变得‘活’起来了。”
听、说、读、写是学习英语的四种基本训练,它们既是学习语言的目的,也是学习语言的方法。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需要持之以恒的反复练习,一旦形成了内化的语言技能,应试就是“a piece of c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