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格教育乃当今世界都在关注的话题,语文因其“文以载道”的特点,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注意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本文主要探索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行之有效地渗透人格教育的几条途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人格教育
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然而现行的教育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塑造,再加上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古人云:“文以载道”,语文是“文”与“道”的统一体。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着该学科与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格教育,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利用初中语文教学,熏陶、感染、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促进良好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健康的人格底色呢?根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取得的成效,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论语》中有:“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首先要求教师有健全、高尚的人格。语文教师如果具有顽强的意志、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乐观自信的上进心、宽以待人的包容心等健康的心理品質;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过硬的教学本领、扎实的语文功底等学习品质,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其人格也才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2 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人格教育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主要途径。其中教材是学生形成人格、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依据和来源之一。初中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其中有抒发爱国情感的篇章,有慷慨激昂、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故事,有是与非、善与恶的判断标准,更有做人的准则。教师应自觉地把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取法乎上,见贤思齐,形成健康的人格。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的文章,如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及《破阵子》、王昌龄的《出塞》等诗文。在教学这些诗文时,我比较重视讲解作者生平、生活时代及其写作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了解历史人物和过去的社会生活、道德风尚以及人们的人生追求。比如,《孟子》里“鱼我所欲也”一文,是说因为人有羞恶之心,所以能做到“舍生取义”。在孟子看来,生存与生命对于人来说是极为宝贵的,然而义的价值却高于生存与生命,因而一个有羞恶之心的人宁可取“义”而舍“生”。在本课的教学中,了解了孟子的为人和孟子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及社会,我们就能深刻理解课文中所包含的人格思想。这样,对学生来说,它们就不仅仅是一篇“需要背诵,应付考试”的文章了。
2.2 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自律能力
很多中学生之所以不能自律、不能主动地学习,与他们不能明辨学习与生活中的是非有直接的关系。“知书达理”这个词其实已经表明了明理与文化有相辅相依的关系。讲课时我常引导学生去认识是非的方法,即先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2.3 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学习中华民族的美德
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孝敬父母、不尊敬师长的现象,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强了传统美德的教育。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有不少篇章都可以作为这个方面教育的好材料。比如,莫怀戚的《散步》,朱自清的《背影》,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等。针对学生中自私自利、不热爱集体、不热爱祖国的思想,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爱国主义的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一直都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反映爱国主题的文章,在语文教材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钱学森的《始终眷恋着祖国》,萧乾的《枣核》等。针对学生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害怕困难,缺乏进取精神的现象,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坚持奋斗,克服困难的传统美德教育。如《愚公移山》等,运用这些优秀作品传达出的传统美德,对青少年进行人格教育,这对初中生人格的塑造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讲述教材中的故事,让学生从或恶或善,或奸或忠的人物身上区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从人物或悲或喜,或败或成的命运中去感悟人生要义;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评判褒贬,并受到灵魂的激荡、情感的洗礼。
3 通过写作训练,渗透人格教育
3.1 阅读中渗透写作,陶冶学生的品性
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引发表情达意的心理冲动。引导学生在文本解读活动中达到沟通与默契,搅动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积累,触动他们敏感情怀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写作上的冲动,让语言激流宣泄出来。
3.2 生活中生成作文,升华学生的品味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广开生活之源,深掘精神隧道,使学生能够做到关注生活,有感而发。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把生活看成七色阳光,即使是同学之间的冲突、矛盾、误会、争吵都可以看成是生活中的一朵朵小浪花,一种生活的乐趣,这些都是思考写作的好题材,而不能把它当做是一种烦恼,一种包袱。
4 转变教师的角色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相处。传统教育是教师在台上,学生在台下,教师传道学生接受的一种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而新课程理念是要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的伙伴关系。教师在思想教育中,首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观念,敢于走下讲台,放下架子,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是教师要在学习上引导学生,生活上关心学生,思想上了解学生,困难时帮助学生,力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其三是教师应与学生同学习、同活动、同甘苦、同成长。
5 确立全新的教学观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寻求适应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方法和手段。作为教师,要树立旨在构建学生主体性的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师要把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主体作用、以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素质教育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认真解决好教师在课堂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问题,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要改变以往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轻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弊端,而应该把书本当成培养能力的载体,把课堂变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重视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人格教育
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然而现行的教育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塑造,再加上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古人云:“文以载道”,语文是“文”与“道”的统一体。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着该学科与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格教育,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利用初中语文教学,熏陶、感染、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促进良好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健康的人格底色呢?根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取得的成效,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论语》中有:“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首先要求教师有健全、高尚的人格。语文教师如果具有顽强的意志、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乐观自信的上进心、宽以待人的包容心等健康的心理品質;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过硬的教学本领、扎实的语文功底等学习品质,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其人格也才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2 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人格教育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主要途径。其中教材是学生形成人格、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依据和来源之一。初中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其中有抒发爱国情感的篇章,有慷慨激昂、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故事,有是与非、善与恶的判断标准,更有做人的准则。教师应自觉地把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取法乎上,见贤思齐,形成健康的人格。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的文章,如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及《破阵子》、王昌龄的《出塞》等诗文。在教学这些诗文时,我比较重视讲解作者生平、生活时代及其写作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了解历史人物和过去的社会生活、道德风尚以及人们的人生追求。比如,《孟子》里“鱼我所欲也”一文,是说因为人有羞恶之心,所以能做到“舍生取义”。在孟子看来,生存与生命对于人来说是极为宝贵的,然而义的价值却高于生存与生命,因而一个有羞恶之心的人宁可取“义”而舍“生”。在本课的教学中,了解了孟子的为人和孟子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及社会,我们就能深刻理解课文中所包含的人格思想。这样,对学生来说,它们就不仅仅是一篇“需要背诵,应付考试”的文章了。
2.2 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自律能力
很多中学生之所以不能自律、不能主动地学习,与他们不能明辨学习与生活中的是非有直接的关系。“知书达理”这个词其实已经表明了明理与文化有相辅相依的关系。讲课时我常引导学生去认识是非的方法,即先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2.3 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学习中华民族的美德
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孝敬父母、不尊敬师长的现象,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强了传统美德的教育。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有不少篇章都可以作为这个方面教育的好材料。比如,莫怀戚的《散步》,朱自清的《背影》,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等。针对学生中自私自利、不热爱集体、不热爱祖国的思想,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爱国主义的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一直都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反映爱国主题的文章,在语文教材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钱学森的《始终眷恋着祖国》,萧乾的《枣核》等。针对学生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害怕困难,缺乏进取精神的现象,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坚持奋斗,克服困难的传统美德教育。如《愚公移山》等,运用这些优秀作品传达出的传统美德,对青少年进行人格教育,这对初中生人格的塑造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讲述教材中的故事,让学生从或恶或善,或奸或忠的人物身上区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从人物或悲或喜,或败或成的命运中去感悟人生要义;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评判褒贬,并受到灵魂的激荡、情感的洗礼。
3 通过写作训练,渗透人格教育
3.1 阅读中渗透写作,陶冶学生的品性
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引发表情达意的心理冲动。引导学生在文本解读活动中达到沟通与默契,搅动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积累,触动他们敏感情怀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写作上的冲动,让语言激流宣泄出来。
3.2 生活中生成作文,升华学生的品味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广开生活之源,深掘精神隧道,使学生能够做到关注生活,有感而发。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把生活看成七色阳光,即使是同学之间的冲突、矛盾、误会、争吵都可以看成是生活中的一朵朵小浪花,一种生活的乐趣,这些都是思考写作的好题材,而不能把它当做是一种烦恼,一种包袱。
4 转变教师的角色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相处。传统教育是教师在台上,学生在台下,教师传道学生接受的一种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而新课程理念是要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的伙伴关系。教师在思想教育中,首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观念,敢于走下讲台,放下架子,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是教师要在学习上引导学生,生活上关心学生,思想上了解学生,困难时帮助学生,力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其三是教师应与学生同学习、同活动、同甘苦、同成长。
5 确立全新的教学观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寻求适应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方法和手段。作为教师,要树立旨在构建学生主体性的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师要把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主体作用、以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素质教育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认真解决好教师在课堂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问题,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要改变以往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轻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弊端,而应该把书本当成培养能力的载体,把课堂变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重视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