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为探讨护理干预对提高病毒性肝炎患者从医行为的影响。方法:将2006年10月~2007年12月收入感染科的472例住院患者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除常规护理外,对患者实施全程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结果:通过全程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实验组较对照组患者的从医行为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提高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从医行为。
关键词 病毒肝炎 从医行为 护理干预
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传染病,尤其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我国是高发地区,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有关资料报道治疗的失败最普遍、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规范的治疗,延误诊断也是原因之一。病毒性肝炎给患者、家属及其所在单位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再加之社会媒体的某些不切合实际的夸大宣传,使一部分肝炎患者认为,一旦感染上肝炎病毒,就会发展为肝炎——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最终导致肝癌,成为绝症,从而产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严重创伤,使一些肝炎患者精神崩溃。因此,为了提高住院病毒性患者的从医行为,心理素质和治疗效果。我科对2006年10月~2007年12月收治的472例住院患者实施全程健康教育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比较,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472例患者均为2006年10月~2007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将患者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36例。对照组男165例,女71例,年龄10~82岁,平均32.4岁。初中以下学历63例,初中以上学历173例。实验组男141例,女95例,年龄9~84岁,平均33.6年。初中以下学历72例,初中以上学历164例。两组病例年龄、病程、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人员运用护理程序根据患者医疗诊断进行常规护理及遵医嘱完成患者的各种治疗。实验组除采用常规护理外,对患者实施全程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护理干预人员培训和准备工作:参加人员具有从事肝炎病临床工作5年以上的主管护师,护理干预对象均为实验组患者。干预之前对干预人员进行统一培训。①培训内容:护理程序[1]、护理干预主要技术路径[2]及护理干预主要考核技术指标等。②具体干预方法。护理干预人员对实验组患者做到首接负责制,按护理程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患者的个体化的全程健康教育计划并由专职人员实施护理干预。③护理干预主要技术路径。
根据患者受健康教育程度分阶段分步骤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①做好入院宣教,让患者尽快适应角色。②告诉患者相关检查目的、注意事项。③指导患者正确留取合格标本。④告诉患者肝炎病的相关知识。⑤告诉患者治疗过程中药物作用与不良反应。⑥定期进行心理咨询:了解患者思想顾虑,解决患者心理需求,可通过一些典型病例,还可让病人与病人之间交流达到自我平衡。⑦对患者进行肝炎病的一般知识宣教:饮食指导,休息、运动指导,隔离知识指导,用药指导,预防知识指导,出院指导等。⑧遵医嘱及时完成患者的各种治疗及护理工作,确保患者治疗到位。其中有些内容还可作成小册子,每位患者人手1册。
结 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病毒性肝炎患者从医行为比较见表1,实验组较对照组患者的从医行为:按时住院、按时完成检查、按时服药、合理饮食、休息与运动适度、戒烟戒酒、心理状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讨 论
为了肝炎病人早康复,不但需要医生正确诊断与合理的用药,更需要提高肝炎病人从医行为,让患者规律用药并完成足够的疗程,同时鼓励肝炎患者主动了解认识有关肝炎的防治、治疗等知识。并提出治疗方案、具体建议和生活指导,使肝炎患者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树立战胜肝病的信心,积极地配合治疗,从而早日康复。
从医行为是指患者求医后其行为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3],为遵从医嘱的行为活动。首先是护理人员耐心、细心、真心对待患者,让患者感到受人尊重,以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以病人为中心”较先进的和比较科学的系统化护理模式,它是以现代化护理为指导的,以护理诊断为核心的,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一种新模式。尤其针对肝炎患者,在生理上、心理上,以及家庭等方面的全方位合理有效的护理,和谐良好的医患关系与肝病的转归有着密切的关系。肝病患者对自身肝病本质的了解和认识,对治疗效果和医疗顺从性的提高,以及肝病患者的满意度均有着积极作用,使肝炎患者在诊疗中处于一种最佳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更有效的治疗目的。语言不仅是表达思维、感情的手段,也是交流思想传达意志的工具,对肝病患者的用语要通俗易懂,使用患者能够理解的词语和字句,尽量避免用不适当的医学术语,如果非用不可,务必要具体解说。更不可用语义不清,模棱两可,易使病人产生误解的词语。因肝病患者不仅需要良好的治疗,更需要心灵的抚慰和关怀,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与肝病患者的情绪,病情的转归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医务人员的言行要有安抚性、激励性、暗示性和顾问性,给病人以精神力量,医务人员的语言要有情感、语气亲切、语意清晰、通俗易懂,并富有逻辑性、系统性。每一个人言行都能使肝炎患者有亲切感、信任感、安全感,达到心理平衡。比如,目光接触,这是一种重要的体势语言,它是非词语性沟通信息传递渠道,眼神既能表达与传递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情,也能显示个性特征,并能影响他人的行为,医护人员要一方面善于发现肝炎病人目光接触中所传达的信息,同时要善于用目光接触反作用于肝炎患者,使其受到鼓励和支持。另外,医护人员的身体姿势,如打手势、点头、摇头等动作,尤其面部表情这些非词语性的表达,肝炎患者都会从中获得重要信息,也能了解到医护人员内心活动。所以,医护人员言谈中的音质、语气、节奏和声音的变化,都能影响到肝炎患者的心理,甚至生理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治疗效果。因此,一个优秀的医护工作者,应有良好的语言修养,以良好的医患关系赢得肝炎患者的信赖和合作,这是在肝炎治疗中减轻病痛,缩短病程,促进康复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 袁剑云,金乔.系统化整体护理.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26.
2 张文红.健康教育提高高血压患者从医行为的研究.护理学杂志,2003,18(2):89.
3 吴敬婷.健康教育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50-159.
关键词 病毒肝炎 从医行为 护理干预
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传染病,尤其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我国是高发地区,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有关资料报道治疗的失败最普遍、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规范的治疗,延误诊断也是原因之一。病毒性肝炎给患者、家属及其所在单位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再加之社会媒体的某些不切合实际的夸大宣传,使一部分肝炎患者认为,一旦感染上肝炎病毒,就会发展为肝炎——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最终导致肝癌,成为绝症,从而产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严重创伤,使一些肝炎患者精神崩溃。因此,为了提高住院病毒性患者的从医行为,心理素质和治疗效果。我科对2006年10月~2007年12月收治的472例住院患者实施全程健康教育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比较,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472例患者均为2006年10月~2007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将患者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36例。对照组男165例,女71例,年龄10~82岁,平均32.4岁。初中以下学历63例,初中以上学历173例。实验组男141例,女95例,年龄9~84岁,平均33.6年。初中以下学历72例,初中以上学历164例。两组病例年龄、病程、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人员运用护理程序根据患者医疗诊断进行常规护理及遵医嘱完成患者的各种治疗。实验组除采用常规护理外,对患者实施全程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护理干预人员培训和准备工作:参加人员具有从事肝炎病临床工作5年以上的主管护师,护理干预对象均为实验组患者。干预之前对干预人员进行统一培训。①培训内容:护理程序[1]、护理干预主要技术路径[2]及护理干预主要考核技术指标等。②具体干预方法。护理干预人员对实验组患者做到首接负责制,按护理程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患者的个体化的全程健康教育计划并由专职人员实施护理干预。③护理干预主要技术路径。
根据患者受健康教育程度分阶段分步骤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①做好入院宣教,让患者尽快适应角色。②告诉患者相关检查目的、注意事项。③指导患者正确留取合格标本。④告诉患者肝炎病的相关知识。⑤告诉患者治疗过程中药物作用与不良反应。⑥定期进行心理咨询:了解患者思想顾虑,解决患者心理需求,可通过一些典型病例,还可让病人与病人之间交流达到自我平衡。⑦对患者进行肝炎病的一般知识宣教:饮食指导,休息、运动指导,隔离知识指导,用药指导,预防知识指导,出院指导等。⑧遵医嘱及时完成患者的各种治疗及护理工作,确保患者治疗到位。其中有些内容还可作成小册子,每位患者人手1册。
结 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病毒性肝炎患者从医行为比较见表1,实验组较对照组患者的从医行为:按时住院、按时完成检查、按时服药、合理饮食、休息与运动适度、戒烟戒酒、心理状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讨 论
为了肝炎病人早康复,不但需要医生正确诊断与合理的用药,更需要提高肝炎病人从医行为,让患者规律用药并完成足够的疗程,同时鼓励肝炎患者主动了解认识有关肝炎的防治、治疗等知识。并提出治疗方案、具体建议和生活指导,使肝炎患者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树立战胜肝病的信心,积极地配合治疗,从而早日康复。
从医行为是指患者求医后其行为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3],为遵从医嘱的行为活动。首先是护理人员耐心、细心、真心对待患者,让患者感到受人尊重,以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以病人为中心”较先进的和比较科学的系统化护理模式,它是以现代化护理为指导的,以护理诊断为核心的,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一种新模式。尤其针对肝炎患者,在生理上、心理上,以及家庭等方面的全方位合理有效的护理,和谐良好的医患关系与肝病的转归有着密切的关系。肝病患者对自身肝病本质的了解和认识,对治疗效果和医疗顺从性的提高,以及肝病患者的满意度均有着积极作用,使肝炎患者在诊疗中处于一种最佳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更有效的治疗目的。语言不仅是表达思维、感情的手段,也是交流思想传达意志的工具,对肝病患者的用语要通俗易懂,使用患者能够理解的词语和字句,尽量避免用不适当的医学术语,如果非用不可,务必要具体解说。更不可用语义不清,模棱两可,易使病人产生误解的词语。因肝病患者不仅需要良好的治疗,更需要心灵的抚慰和关怀,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与肝病患者的情绪,病情的转归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医务人员的言行要有安抚性、激励性、暗示性和顾问性,给病人以精神力量,医务人员的语言要有情感、语气亲切、语意清晰、通俗易懂,并富有逻辑性、系统性。每一个人言行都能使肝炎患者有亲切感、信任感、安全感,达到心理平衡。比如,目光接触,这是一种重要的体势语言,它是非词语性沟通信息传递渠道,眼神既能表达与传递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情,也能显示个性特征,并能影响他人的行为,医护人员要一方面善于发现肝炎病人目光接触中所传达的信息,同时要善于用目光接触反作用于肝炎患者,使其受到鼓励和支持。另外,医护人员的身体姿势,如打手势、点头、摇头等动作,尤其面部表情这些非词语性的表达,肝炎患者都会从中获得重要信息,也能了解到医护人员内心活动。所以,医护人员言谈中的音质、语气、节奏和声音的变化,都能影响到肝炎患者的心理,甚至生理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治疗效果。因此,一个优秀的医护工作者,应有良好的语言修养,以良好的医患关系赢得肝炎患者的信赖和合作,这是在肝炎治疗中减轻病痛,缩短病程,促进康复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 袁剑云,金乔.系统化整体护理.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26.
2 张文红.健康教育提高高血压患者从医行为的研究.护理学杂志,2003,18(2):89.
3 吴敬婷.健康教育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5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