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中国梦”创新了体育教育的内涵,学生需要在课堂中学习并掌握更多的特色理论内容,养成良好的发展意识及行为意识,进而形成强健的体魄。由此可见,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渗透优质的学科思想,利用有效的体育教育方式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以期开发学生的呼吸、代谢、心肺功能。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深入人心,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势在必行。高中体育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高中阶段的学生课业多,压力大,只有通过合理地锻炼身体,才能实现对自身压力的调节和释放。良好的身体素质,也能够支撑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因此,高中体育教师要能够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状况,积极组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规避传统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学的弊端,正视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应对策略,为打造高中体育高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1 高中体育核心素养组成及意义
1.1 体育核心素养组成
高中体育核心素养的组成包括三方面:一是体育情感与品格。在情感培育过程中,应创造平台让学生表达出对体育的真实情感,同时还应透过体育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二是运动能力与习惯。运动能力是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是衡量学生体育水平的关键因素,也是体育教学的目的所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助于强健学生体魄,增强学生终身锻炼意识;三是健康知识与行为。理论知识讲解也是体育课程必不可少的部分,在理论知识指导下开展体育运动有助于保障体育学习质量。
1.2 核心素养培育意义
长久以来,体育课程虽然一直在高中教学体系中,但受到应试教育压力,体育课程在总课时中占比比较小,大部分课时都倾向于对文化课的安排。但受到“健康中国”理念的影响,许多高校也逐渐加强的体育课时比例,但依然会存在“重技能,轻素养”的问题,核心素养理念并未深入到每位教师的心中。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许多高中学生不愿意上体育课,认为课程比较枯燥无聊。还有的高中生在课堂中仅仅参与体育活动,但对于这些活动背后的原理、运动技能等一无所知。因而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理念,有利于改进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体育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品德,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祖国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2 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措施
2.1 体育运动能力与习惯培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其良好体育活动习惯的持久度与有效性。教师应广泛了解影响学生运动习惯的因素,以便采用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办法,同时,体育教学内容应具备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实践中,每个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习惯是不同的,比如在队列练习中,有些学生因身体协调性较差,不能整齐地跟进,而有些学生则可以按照音乐节奏活动。再如在篮球教学中,进行折返跑时,有的学生能够在折返点快速急停,但也有一部分学生难以完成完整的折返跑。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运动水平与能力设计教学方法,不能仅通过一堂课、一个测试去判断学生的真实运动水平。经常锻炼的学生能力较为突出,在体育教学中也能体现出体能与技能上的优势,这说明具备良好运动能力的学生更容易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而良好的运动习惯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较高的运动能力,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合理性决定了学生运动水平及运动习惯形成的周期与发展质量。很多教师在体育训练中发现,可以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例如,在排球教学中,教师讲授正面双手垫球技巧时,可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一个人负责传球,另一个人练习垫球;也可以将多人分为一组,让学生围成圈,按照顺序练习传球与垫球。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在排球运动中的位移速度,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在练习加速跑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俯卧撑动作时听到哨声后立即起立、转身、加速跑,或者做高抬腿动作时听哨声后进行加速跑,以此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与奔跑速度。教师在设计体育学案时,应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规划,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督促学生反复练习,这是提高学生运动能力的基础,也是使学生形成良好运动习惯的基础。
2.2 渗透体育德育精神,提高学生体育品德
品德是许多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体育中的品德素养培养则体现了体育的精神,如规则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尊重他人意识等。例如排球运动可以锻炼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田径运动可以磨炼学生意志,锻炼学生的忍耐力等。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一些体育项目或者比赛,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到这些品德的宝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善于发现学生情感上的变化,及时劝导安抚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
例如,在某次足球赛的时候,教师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11人,两两小组进行比赛。比赛的时候,有组队伍成员因为配合并不是很默契,经常丢球因而整组队员们的士气都很低落。此时教师利用中场休息的时间帮助这组人员分析了原因,剖析了他们之间配合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还给队员们加油打气,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接下来的表现中,这组队员明显较之前更加团结,相互也能体谅对方,主动配合自己的队友。在这次竞赛总结的时候,教师也让一些学生谈了谈自己的感受,有学生也表示了通过比赛他们发现了足球水平是一个方面,但足球是个需要队友配合的运动,如果队友之间配合不默契,那么也会造成失利。学生们也都从这次简短的比赛中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到团结的力量。
通过上述的案例可以看出,一场竞赛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但在竞争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师在这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举动,分析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难关,避免出现过多的矛盾,还能推动活动的顺利进行。
2.3 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要求学生在游戏实践中进行体验式学习,进而缓解学生学习理论课程、文化课程的压力。在该方法的运用中,教师应选择适合高中生的游戏,同时合理分配课程的时间,促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计划及任务。例如,可融入“蛇战”的游戏形式,游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爆发能力,要求后一位学生抱住前一位学生的腰部(每一组控制在6~9人)。游戏开始后,某一组的排尾被另一组抓住时,该组学生则判为淘汰;最后余下的一组则为优胜组(期间无蛇腰脱节)。总之,运用轻松、愉快的游戏缓解学生的压力,能营造快乐的体育教学氛围。需要注意的是,游戏进行中教师务必要注意游戏的安全性及难度值,要依据不同层级的高中生配置不同的游戏难度及游戏规则,进而激发学生的游戏积极性。
3 结束语
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養就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性内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属于核心素养的衍生理念,想要使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发展,学校、教师应积极探究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努力实现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深入人心,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势在必行。高中体育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高中阶段的学生课业多,压力大,只有通过合理地锻炼身体,才能实现对自身压力的调节和释放。良好的身体素质,也能够支撑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因此,高中体育教师要能够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状况,积极组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规避传统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学的弊端,正视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应对策略,为打造高中体育高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1 高中体育核心素养组成及意义
1.1 体育核心素养组成
高中体育核心素养的组成包括三方面:一是体育情感与品格。在情感培育过程中,应创造平台让学生表达出对体育的真实情感,同时还应透过体育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二是运动能力与习惯。运动能力是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是衡量学生体育水平的关键因素,也是体育教学的目的所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助于强健学生体魄,增强学生终身锻炼意识;三是健康知识与行为。理论知识讲解也是体育课程必不可少的部分,在理论知识指导下开展体育运动有助于保障体育学习质量。
1.2 核心素养培育意义
长久以来,体育课程虽然一直在高中教学体系中,但受到应试教育压力,体育课程在总课时中占比比较小,大部分课时都倾向于对文化课的安排。但受到“健康中国”理念的影响,许多高校也逐渐加强的体育课时比例,但依然会存在“重技能,轻素养”的问题,核心素养理念并未深入到每位教师的心中。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许多高中学生不愿意上体育课,认为课程比较枯燥无聊。还有的高中生在课堂中仅仅参与体育活动,但对于这些活动背后的原理、运动技能等一无所知。因而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理念,有利于改进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体育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品德,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祖国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2 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措施
2.1 体育运动能力与习惯培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其良好体育活动习惯的持久度与有效性。教师应广泛了解影响学生运动习惯的因素,以便采用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办法,同时,体育教学内容应具备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实践中,每个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习惯是不同的,比如在队列练习中,有些学生因身体协调性较差,不能整齐地跟进,而有些学生则可以按照音乐节奏活动。再如在篮球教学中,进行折返跑时,有的学生能够在折返点快速急停,但也有一部分学生难以完成完整的折返跑。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运动水平与能力设计教学方法,不能仅通过一堂课、一个测试去判断学生的真实运动水平。经常锻炼的学生能力较为突出,在体育教学中也能体现出体能与技能上的优势,这说明具备良好运动能力的学生更容易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而良好的运动习惯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较高的运动能力,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合理性决定了学生运动水平及运动习惯形成的周期与发展质量。很多教师在体育训练中发现,可以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例如,在排球教学中,教师讲授正面双手垫球技巧时,可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一个人负责传球,另一个人练习垫球;也可以将多人分为一组,让学生围成圈,按照顺序练习传球与垫球。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在排球运动中的位移速度,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在练习加速跑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俯卧撑动作时听到哨声后立即起立、转身、加速跑,或者做高抬腿动作时听哨声后进行加速跑,以此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与奔跑速度。教师在设计体育学案时,应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规划,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督促学生反复练习,这是提高学生运动能力的基础,也是使学生形成良好运动习惯的基础。
2.2 渗透体育德育精神,提高学生体育品德
品德是许多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体育中的品德素养培养则体现了体育的精神,如规则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尊重他人意识等。例如排球运动可以锻炼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田径运动可以磨炼学生意志,锻炼学生的忍耐力等。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一些体育项目或者比赛,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到这些品德的宝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善于发现学生情感上的变化,及时劝导安抚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
例如,在某次足球赛的时候,教师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11人,两两小组进行比赛。比赛的时候,有组队伍成员因为配合并不是很默契,经常丢球因而整组队员们的士气都很低落。此时教师利用中场休息的时间帮助这组人员分析了原因,剖析了他们之间配合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还给队员们加油打气,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接下来的表现中,这组队员明显较之前更加团结,相互也能体谅对方,主动配合自己的队友。在这次竞赛总结的时候,教师也让一些学生谈了谈自己的感受,有学生也表示了通过比赛他们发现了足球水平是一个方面,但足球是个需要队友配合的运动,如果队友之间配合不默契,那么也会造成失利。学生们也都从这次简短的比赛中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到团结的力量。
通过上述的案例可以看出,一场竞赛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但在竞争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师在这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举动,分析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难关,避免出现过多的矛盾,还能推动活动的顺利进行。
2.3 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要求学生在游戏实践中进行体验式学习,进而缓解学生学习理论课程、文化课程的压力。在该方法的运用中,教师应选择适合高中生的游戏,同时合理分配课程的时间,促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计划及任务。例如,可融入“蛇战”的游戏形式,游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爆发能力,要求后一位学生抱住前一位学生的腰部(每一组控制在6~9人)。游戏开始后,某一组的排尾被另一组抓住时,该组学生则判为淘汰;最后余下的一组则为优胜组(期间无蛇腰脱节)。总之,运用轻松、愉快的游戏缓解学生的压力,能营造快乐的体育教学氛围。需要注意的是,游戏进行中教师务必要注意游戏的安全性及难度值,要依据不同层级的高中生配置不同的游戏难度及游戏规则,进而激发学生的游戏积极性。
3 结束语
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養就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性内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属于核心素养的衍生理念,想要使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发展,学校、教师应积极探究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努力实现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