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种乌是关不住的, 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深味过影片《肖申克的救赎》的人,知道希望之于人生的意义。《做人的权利——马斯洛传》一书的作者在谈到马斯洛时这样写道:“正是由于有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这个纷乱动荡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与前途,他把这一切与我们分享。”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如获至宝。早在上大学时就知道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的理论,却未深及他的真知灼见——关于自我实现的理论。可以说,这是他对光辉的人性的解读,是其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精髓所在。沉醉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巨著的同时,我开始搜寻并阅读关于他的传记。我看到了一位心理学家自身的心灵成长历程以及其心理学思想形成的过程。与其说马斯洛是一位心理学家和心理咨询师,还不如说他是一位灵魂工程师。因为他不仅仅把解除心理障碍者的困扰作为目标,他更在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帮助心理障碍者走向自我实现的人性健全之路。
在马斯洛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疾患,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心理疾患者与健康人没有绝对的界限。马斯洛认为人的本性是向善的,是社会和文化这些后天因素中的不良影响扭曲了人性,人只有通过不断向自我实现迈进,才能保持住最初的善,并获取生存的意义。个体的社会化是一条充满艰难、遍布荆棘的道路,哪怕是英雄和伟人,他们也不是先知先觉。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是一个贝多芬式的英雄和艺术家,他一生所经历的精神之旅充满了艰险坎坷,但最终却达到一种澄净和谐的至高境界,可以说,约翰·克里斯朵夫便是这样一位自我实现了的人。
马斯洛是那么富有激情,以致于他在赞美人性的光辉时,充满了感染力。他自己的成长经历,为其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论据。马斯洛的童年并不幸福,他评价母亲是一个非常残忍、自私的人,后来他自己都奇怪为什么没有患上心理疾病。这一事实批驳了弗洛伊德的性恶说,而且证实了人的自我实现本能。在陌生的人群里,仍然不时浮现着种种关爱与善良。人性本善,这种善不是后天习得的,是动物的本性。弗洛伊德也认为人的本性是动物性,可动物的本性是破坏性的侵略行为,是攻击和暴力。但是,马斯洛指出,动物本性中的友爱合作一面,显然被弗氏所忽视了。这让人想起电影《instinct》(《本能反应》)中那撞人心灵、催人泪下的一幕:善良友好的黑猩猩,跨越种族,向人类伸出了友好之手,结果却惨死在人类罪恶的枪管之下。与它们相比,人类似乎更加邪恶,更有破坏性。该影片向我们提出一个意味深长的质疑:人类津津乐道的文明或许只是一个陷阱——社会性让人类脱离了低等动物,成为高等动物,但是蕴藏在动物本性中的善却被社会扭曲或遗忘了。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的全部生活似乎只有追逐金钱、美色,沉溺于物质的享乐、感官的刺激。人生所谓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似乎只是有闲阶级的奢侈品,小资情调的东西。人们已经不再关心心灵和灵魂是什么。可是,马斯洛告诉人们,人的需要除了基本生存需要外,还有发展的需要。当人们在深夜里被一种深深的无聊和空虚感所包围时,他们就会知道,心灵的本性在昭示着,生存的价值问题迟早要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他们无处躲藏,只有真诚地面对。如果他们读懂了马斯洛,就不会再陷入彷徨和苦闷,走向自我实现的健康之路。
还有更多的人需要马斯洛。很多人因为错过了马斯洛,或许只能在庸碌、沮丧,甚至苦难中度过一生。他们的精神和人格中存在种种障碍,比如害怕社会交往,因不善交际而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们或者极其自卑,不能超越自我,走不出烦恼和悔恨的低落情绪,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失去了做人的信心;抑或因为人生的挫折而心如死灰,终于黯淡了年轻时理想的火花,从此过着安于现状的生活,没有更高的追求,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害怕冒险和失败,不愿去尝试创造,把自己的潜力埋藏于千第一律的单调之中。但是,如果深悟马斯洛的心理学,他们会了解到自己体内潜藏的种种能量,知道什么东西应该坚持与不放弃。他们原本可以拥有更健康的心理,更精彩的人生。
马洛斯是人类精神的一个宝藏,是心理学史的一座丰碑,他给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对马斯洛和所有拯救他人灵魂的心理咨询师,我无不深怀敬意,因为对人类来说,心灵的纯洁和灵魂的健康比肉体的健康更有意义。
做人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这充满希望与感恩的一生,让我时常忆起狄金森(2milyDickinson)那首感人至深的诗:
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
我就不虚此生
如果我能够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
平息一种酸辛
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
重新回到巢中
我就不虚此生……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如获至宝。早在上大学时就知道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的理论,却未深及他的真知灼见——关于自我实现的理论。可以说,这是他对光辉的人性的解读,是其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精髓所在。沉醉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巨著的同时,我开始搜寻并阅读关于他的传记。我看到了一位心理学家自身的心灵成长历程以及其心理学思想形成的过程。与其说马斯洛是一位心理学家和心理咨询师,还不如说他是一位灵魂工程师。因为他不仅仅把解除心理障碍者的困扰作为目标,他更在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帮助心理障碍者走向自我实现的人性健全之路。
在马斯洛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疾患,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心理疾患者与健康人没有绝对的界限。马斯洛认为人的本性是向善的,是社会和文化这些后天因素中的不良影响扭曲了人性,人只有通过不断向自我实现迈进,才能保持住最初的善,并获取生存的意义。个体的社会化是一条充满艰难、遍布荆棘的道路,哪怕是英雄和伟人,他们也不是先知先觉。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是一个贝多芬式的英雄和艺术家,他一生所经历的精神之旅充满了艰险坎坷,但最终却达到一种澄净和谐的至高境界,可以说,约翰·克里斯朵夫便是这样一位自我实现了的人。
马斯洛是那么富有激情,以致于他在赞美人性的光辉时,充满了感染力。他自己的成长经历,为其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论据。马斯洛的童年并不幸福,他评价母亲是一个非常残忍、自私的人,后来他自己都奇怪为什么没有患上心理疾病。这一事实批驳了弗洛伊德的性恶说,而且证实了人的自我实现本能。在陌生的人群里,仍然不时浮现着种种关爱与善良。人性本善,这种善不是后天习得的,是动物的本性。弗洛伊德也认为人的本性是动物性,可动物的本性是破坏性的侵略行为,是攻击和暴力。但是,马斯洛指出,动物本性中的友爱合作一面,显然被弗氏所忽视了。这让人想起电影《instinct》(《本能反应》)中那撞人心灵、催人泪下的一幕:善良友好的黑猩猩,跨越种族,向人类伸出了友好之手,结果却惨死在人类罪恶的枪管之下。与它们相比,人类似乎更加邪恶,更有破坏性。该影片向我们提出一个意味深长的质疑:人类津津乐道的文明或许只是一个陷阱——社会性让人类脱离了低等动物,成为高等动物,但是蕴藏在动物本性中的善却被社会扭曲或遗忘了。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的全部生活似乎只有追逐金钱、美色,沉溺于物质的享乐、感官的刺激。人生所谓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似乎只是有闲阶级的奢侈品,小资情调的东西。人们已经不再关心心灵和灵魂是什么。可是,马斯洛告诉人们,人的需要除了基本生存需要外,还有发展的需要。当人们在深夜里被一种深深的无聊和空虚感所包围时,他们就会知道,心灵的本性在昭示着,生存的价值问题迟早要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他们无处躲藏,只有真诚地面对。如果他们读懂了马斯洛,就不会再陷入彷徨和苦闷,走向自我实现的健康之路。
还有更多的人需要马斯洛。很多人因为错过了马斯洛,或许只能在庸碌、沮丧,甚至苦难中度过一生。他们的精神和人格中存在种种障碍,比如害怕社会交往,因不善交际而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们或者极其自卑,不能超越自我,走不出烦恼和悔恨的低落情绪,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失去了做人的信心;抑或因为人生的挫折而心如死灰,终于黯淡了年轻时理想的火花,从此过着安于现状的生活,没有更高的追求,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害怕冒险和失败,不愿去尝试创造,把自己的潜力埋藏于千第一律的单调之中。但是,如果深悟马斯洛的心理学,他们会了解到自己体内潜藏的种种能量,知道什么东西应该坚持与不放弃。他们原本可以拥有更健康的心理,更精彩的人生。
马洛斯是人类精神的一个宝藏,是心理学史的一座丰碑,他给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对马斯洛和所有拯救他人灵魂的心理咨询师,我无不深怀敬意,因为对人类来说,心灵的纯洁和灵魂的健康比肉体的健康更有意义。
做人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这充满希望与感恩的一生,让我时常忆起狄金森(2milyDickinson)那首感人至深的诗:
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
我就不虚此生
如果我能够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
平息一种酸辛
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
重新回到巢中
我就不虚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