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为高校自我发展、自我管理提出了新课题。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是目前许多高校采用的管理模式。本文就如何进一步优化这一管理体制,协调好校院两级关系,借以推进高校科学有序运行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校院两级高校管理体制
党的十六大召开、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为我国高等教育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高校要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其自身改革势在必行。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往往一个学院的规模可以与过去的一所大学相当,规模、结构出现的这些新变化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整个大学的管理过于集中到学校这一层显然是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如何选择一种合理高效的大学管理模式,是高校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课题。
学院是学校工作的基础,学校全部活力的根源在学院,即基层。明确管理体制,强调校院两级管理是目前我国高校重点推行的一种管理制度。学院的成效如何、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规模和竞争实力。
一、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
高等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一环,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对国家社会经济建设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的自主权正在日益加强,大学已逐渐成为一个办学经营的实体。“大学需要经营”这一理念实际上已成为大学管理的一个核心。因此,高校办学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必须考虑经济效益,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也就是说,在坚持教育公益性、事业性的同时,必须引入教育的产业运作机制。
1.从办学资源角度看,高校管理的功能在于开拓创新,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办学资源。由学校集中统一管理转变为校、院两级管理,就是要使办学资源配置的主体从“学校一方”向“学院一方”转变,资源配置方式由“计划性”向“市场性”转变,使资源配置与教育活动充分结合。通过充分调动学院一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管理重心的下移,以求解决高校办学资源配置失效、决策失误、浪费严重和“贫富”不均等实际问题。在两级管理体制下,学校的职能在于引入市场机制,对各学院的资源配置起导向作用,扶持优势和特色,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进行宏观调控和平衡协调,保证学校整体办学效益。
2.从管理效率来看,管理的幅度与层次必须适当。层次过多未必高效,但幅度过大也容易造成管理失效。学校管理须追求普遍性,要做到平衡、兼顾。如果一直具体管到学院内部的各项事务,就很难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了。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可以适当调整管理幅度和层次,让每一管理层面都能管得过来,管得有效。换言之,就是由学院来考虑其自身的特殊性,学校则负责对具有共性的事务进行有效管理。
二、明确校、院两级管理职能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构建学校宏观管理,职能部门分工协调,学院成为管理实体,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办学新模式。
1.在学校与内设职能部门的关系上,坚持适度集中与分权原则。划分学校与校内各职能部门的教育管理权力,将那些影响学校教育事业建设与发展全局的权力集中在学校,如学校总体规划的制定,重大规章制度的出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确立,筹措划拨办学经费以及对全校教育事业的调控等,都应由学校统一掌握。同时要发挥校内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将专项教育管理权力明确给职能部门行使,如教学日常管理、评估,重点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产学研结合工作,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以及专项经费的管理使用等。
2.在学校与学院的关系上,坚持主办者与承办者分开的原则。强化学校作为主办者的办学权力与责任,明确划分学校作为主办者对教育事业的宏观管理权和学院一级作为具体承办者的微观管理权力。学校负责全校大政方针、事业规划、宏观管理、检查监督等,学院则可在其内部组织教学、科研、人事、学生管理、财务预决算、修缮工作以及教职工岗位津贴等,享有自主决策、自主管理的权力,从而建立起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办学机制。
3.在学校职能部门与学院的关系上,坚持条块分割的原则。职能部门就其职责范围行使教育管理权力,掌握工作动态,明确发展要求,拟定职能工作计划,制定管理制度,审核报批事项,协调分工管理的活动等。学院则就某方面的工作接受职能部门的决定,同时重视发挥自己在工作中的基础性、主动性和前瞻性作用,及时向职能部门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
三、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学校职能的转化
在高校内部两级管理体系改革中,作为发起者和推进者并处于主导者地位的学校一方,其管理职能要转变到以教育创新为出发点,通过改革创新,理顺关系,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优化队伍,改善待遇,调动校、院两级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上来。
1.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分工协作,建立校、院两级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和秩序。首先要以创新的思维明确学校的战略目标。这既包括学校发展规划、改革计划,又包括长期、中期、年度计划,以及教学计划、科研计划、校园建设计划、师资培训计划等。其次是根据目标要求分解任务,合理设置职能机构,组织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和分工。再次是进行严密的指挥与控制,把握行动方向,提出对付特殊情况的应急措施,尽力避免某些环节出现失灵和失控现象,如院级领导层急功近利,各学院单打独斗,学科合作或综合受到削弱,教职工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不讲办学效益等。目标、任务与分工协作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是分级管理工作的基础和起点,学校一方把这第一步做好了,学校整体的管理工作就有了基础和秩序。
2.寻求宏观调控和微观搞活的结合点,充分调动学院一级办学的积极性。从高等教育的职能要求和管理层次的扁平化要求出发,高校的办学实体应以两级为宜。如果学校一级权力过于集中,则基层缺少活力;如果学校全面放权,又可能出现调控力削弱。须寻求宏观调控和微观搞活的结合点,下放办学自主权的同时,要把人、财、物尽可能下放到学院。学校在改革中要向学院让利,放水养鱼,扶上马后还要送一程,在制定计划方案时,都要为学院一级留出足够的发展余地;对于学院科技开发、产学研合作、培训办班等社会服务项目,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给予全力支持。学校的生产力归根结底在学院一级,学院发展了,学校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发展。
3.处理好扩大规模和提高水平的关系,优化结构,提高办学效益。高校是在规模与水平的交替变化中发展的。因此,在较大幅度扩充规模之后,应把重点转向充实内涵与提高办学水平上来,如重视学科结构的优化,高水平学科点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狠抓科学研究,加强师资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等。要抓主要予盾,任何一所高校,其人力、财力、物力都是有限的,要靠集中力量投入到最关键的位置上,及时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自身的需要,调整布局,优化结构,从内部着手,扬长避短,找准制约学校发展的重点,从而在竟争中靠特色取胜。
4.理顺关系,提高效率,加强全局管理,重视制度建设。要实现将学院一级真正变为办学实体的改革目的,很重要的一点是下移管理重心。精简学校一级机构,紧缩编制,理顺关系,加强服务,提高办事效率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学校下放权力时,不搞上下对应,学校职能机构可有可无的,能撤就撤,能合并的合并。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严格、科学的岗位责任制,加强对干部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考核,坚决杜绝办事拖拉、不讲效率的现象。另一方面,加强对全局的宏观管理和科学调控,要重视规章制度建设。如制定校、院两级管理办法,界定管理范围,确立总体框架,对学院的职能、机构、决策机制和权限、责任予以明确;制定校、院两级教学、科研、人事、学生、财务、设备、外事等方面的实施办法,从制度上明确学校、学院两级在人、财、物等方面可以支配的办学资源;制定、实施对学院的考核评估办法和指标体系,抓住关键,掌握动态,对学院的发展现状有较明晰的认识;制定行政监督、财务监督、审计监督等实施办法,建立起对学院工作的监督、制约、保障和奖惩机制及相关体系。
责任编辑钟海连
[关键词]校院两级高校管理体制
党的十六大召开、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为我国高等教育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高校要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其自身改革势在必行。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往往一个学院的规模可以与过去的一所大学相当,规模、结构出现的这些新变化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整个大学的管理过于集中到学校这一层显然是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如何选择一种合理高效的大学管理模式,是高校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课题。
学院是学校工作的基础,学校全部活力的根源在学院,即基层。明确管理体制,强调校院两级管理是目前我国高校重点推行的一种管理制度。学院的成效如何、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规模和竞争实力。
一、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
高等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一环,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对国家社会经济建设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的自主权正在日益加强,大学已逐渐成为一个办学经营的实体。“大学需要经营”这一理念实际上已成为大学管理的一个核心。因此,高校办学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必须考虑经济效益,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也就是说,在坚持教育公益性、事业性的同时,必须引入教育的产业运作机制。
1.从办学资源角度看,高校管理的功能在于开拓创新,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办学资源。由学校集中统一管理转变为校、院两级管理,就是要使办学资源配置的主体从“学校一方”向“学院一方”转变,资源配置方式由“计划性”向“市场性”转变,使资源配置与教育活动充分结合。通过充分调动学院一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管理重心的下移,以求解决高校办学资源配置失效、决策失误、浪费严重和“贫富”不均等实际问题。在两级管理体制下,学校的职能在于引入市场机制,对各学院的资源配置起导向作用,扶持优势和特色,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进行宏观调控和平衡协调,保证学校整体办学效益。
2.从管理效率来看,管理的幅度与层次必须适当。层次过多未必高效,但幅度过大也容易造成管理失效。学校管理须追求普遍性,要做到平衡、兼顾。如果一直具体管到学院内部的各项事务,就很难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了。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可以适当调整管理幅度和层次,让每一管理层面都能管得过来,管得有效。换言之,就是由学院来考虑其自身的特殊性,学校则负责对具有共性的事务进行有效管理。
二、明确校、院两级管理职能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构建学校宏观管理,职能部门分工协调,学院成为管理实体,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办学新模式。
1.在学校与内设职能部门的关系上,坚持适度集中与分权原则。划分学校与校内各职能部门的教育管理权力,将那些影响学校教育事业建设与发展全局的权力集中在学校,如学校总体规划的制定,重大规章制度的出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确立,筹措划拨办学经费以及对全校教育事业的调控等,都应由学校统一掌握。同时要发挥校内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将专项教育管理权力明确给职能部门行使,如教学日常管理、评估,重点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产学研结合工作,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以及专项经费的管理使用等。
2.在学校与学院的关系上,坚持主办者与承办者分开的原则。强化学校作为主办者的办学权力与责任,明确划分学校作为主办者对教育事业的宏观管理权和学院一级作为具体承办者的微观管理权力。学校负责全校大政方针、事业规划、宏观管理、检查监督等,学院则可在其内部组织教学、科研、人事、学生管理、财务预决算、修缮工作以及教职工岗位津贴等,享有自主决策、自主管理的权力,从而建立起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办学机制。
3.在学校职能部门与学院的关系上,坚持条块分割的原则。职能部门就其职责范围行使教育管理权力,掌握工作动态,明确发展要求,拟定职能工作计划,制定管理制度,审核报批事项,协调分工管理的活动等。学院则就某方面的工作接受职能部门的决定,同时重视发挥自己在工作中的基础性、主动性和前瞻性作用,及时向职能部门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
三、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学校职能的转化
在高校内部两级管理体系改革中,作为发起者和推进者并处于主导者地位的学校一方,其管理职能要转变到以教育创新为出发点,通过改革创新,理顺关系,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优化队伍,改善待遇,调动校、院两级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上来。
1.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分工协作,建立校、院两级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和秩序。首先要以创新的思维明确学校的战略目标。这既包括学校发展规划、改革计划,又包括长期、中期、年度计划,以及教学计划、科研计划、校园建设计划、师资培训计划等。其次是根据目标要求分解任务,合理设置职能机构,组织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和分工。再次是进行严密的指挥与控制,把握行动方向,提出对付特殊情况的应急措施,尽力避免某些环节出现失灵和失控现象,如院级领导层急功近利,各学院单打独斗,学科合作或综合受到削弱,教职工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不讲办学效益等。目标、任务与分工协作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是分级管理工作的基础和起点,学校一方把这第一步做好了,学校整体的管理工作就有了基础和秩序。
2.寻求宏观调控和微观搞活的结合点,充分调动学院一级办学的积极性。从高等教育的职能要求和管理层次的扁平化要求出发,高校的办学实体应以两级为宜。如果学校一级权力过于集中,则基层缺少活力;如果学校全面放权,又可能出现调控力削弱。须寻求宏观调控和微观搞活的结合点,下放办学自主权的同时,要把人、财、物尽可能下放到学院。学校在改革中要向学院让利,放水养鱼,扶上马后还要送一程,在制定计划方案时,都要为学院一级留出足够的发展余地;对于学院科技开发、产学研合作、培训办班等社会服务项目,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给予全力支持。学校的生产力归根结底在学院一级,学院发展了,学校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发展。
3.处理好扩大规模和提高水平的关系,优化结构,提高办学效益。高校是在规模与水平的交替变化中发展的。因此,在较大幅度扩充规模之后,应把重点转向充实内涵与提高办学水平上来,如重视学科结构的优化,高水平学科点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狠抓科学研究,加强师资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等。要抓主要予盾,任何一所高校,其人力、财力、物力都是有限的,要靠集中力量投入到最关键的位置上,及时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自身的需要,调整布局,优化结构,从内部着手,扬长避短,找准制约学校发展的重点,从而在竟争中靠特色取胜。
4.理顺关系,提高效率,加强全局管理,重视制度建设。要实现将学院一级真正变为办学实体的改革目的,很重要的一点是下移管理重心。精简学校一级机构,紧缩编制,理顺关系,加强服务,提高办事效率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学校下放权力时,不搞上下对应,学校职能机构可有可无的,能撤就撤,能合并的合并。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严格、科学的岗位责任制,加强对干部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考核,坚决杜绝办事拖拉、不讲效率的现象。另一方面,加强对全局的宏观管理和科学调控,要重视规章制度建设。如制定校、院两级管理办法,界定管理范围,确立总体框架,对学院的职能、机构、决策机制和权限、责任予以明确;制定校、院两级教学、科研、人事、学生、财务、设备、外事等方面的实施办法,从制度上明确学校、学院两级在人、财、物等方面可以支配的办学资源;制定、实施对学院的考核评估办法和指标体系,抓住关键,掌握动态,对学院的发展现状有较明晰的认识;制定行政监督、财务监督、审计监督等实施办法,建立起对学院工作的监督、制约、保障和奖惩机制及相关体系。
责任编辑钟海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