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教师就要认真分析学情,准确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做好课前准备。教师还要合理优化组合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优化课堂教学。此外,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强化,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的必要补充,要加以重视。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1]。初中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初中思品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为响应新课改的号召,满足初中生的教育价值需求,初中思品课就要摒弃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实现有效教学。因此,探索初中思品课有效教学策略的新思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前充分准备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前充分准备是上好一堂初中思品课的基础。初中思品课教师课前要认真分析学情、准确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教案。
(一)认真分析学情,做到“知己知彼”。
学生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对象,但这一对象与其他实践过程中的对象不同,他是一个有意识的人,他在教育过程中的一切行为,能否接受教育,以及受教育程度,都要受到他自己意识的支配[2]。学生意识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要正确看待并尽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因此,初中思品课教师在课前要进行学情分析,在掌握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更客观、准确地确立教学目标,处理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和针对性。学情分析的重点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原有知识经验,包括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情感基础。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知识疑难和情感困惑,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二)准确把握教材,做到“心中有数”。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内容的基本载体是课程标准和教材,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最基本的教学材料,既是教师施教的“教本”,又是学生学习的“学本”[3]。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在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认真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知识框架,理清教材内容的整体结构、单元结构、课时内容结构;明白教材的地位,包括教学内容在整个初中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教材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教师还应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进度,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思维水平与认知结构相适应。再者,教师还要挖掘教材所蕴含的科学方法、教学资源和可利用的教材空间,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精心设计教案,做到“胸有成竹”。
教案设计是教师课前准备的核心,也是教师在研究课标、钻研教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的总结与整理,是教师课堂活动有序开展的依据。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过程等。初中思品课教师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不仅要兼顾内容完整、科学准确,还要考虑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知识基础、能力素质等方面,选择切合学生的实际,易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资料,组织编写教案。同时,初中思品课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设计教案时要给学生留足展示个性的空间,力争让所有学生都在某方面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与提高。
二、优化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实现初中思品课教学目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形式。要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就要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具体而言,初中思品课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现代教学设备的合理运用,以及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等方式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一)合理组合多种教学方法。
初中思品课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有特点、功能和适用范围。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应符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征,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条件,帮助学生顺利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4]。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能弥补某种教学方法单独使用时的不足,丰富课堂形式,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第七课第二框《财产留给谁》时,教师为学生呈现经典的财产纠纷的案例,并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的过程中理解“遗产”、“继承权”、“继承顺序”等重要知识点。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解重要知识点,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和讲授法,几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既发挥了各种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又避免了教师的“满堂灌”,充分激发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传统教学媒体功能比较单一,对中学生的感官刺激不够,难以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这就需要教师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帮助学生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多数中学都相应地配备电视、收音机、幻灯机和电脑等现代教学媒体。这些设备融声、光、色等于一体,视听兼备、动静结合,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传递更多的信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思品课教师还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的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一框《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一课时,教师借助教室的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格桑德吉的视频。相比教师口述事例而言,多媒体播放视频更直观、生动、形象、具体。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教师的重要性”、“教师的作用”和“理想的师生关系”等知识的理解,并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在情感上更认同教师的工作。 (三)处理好预设与生产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教学活动中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其中,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它体现了教师对文本的尊重,主要是针对教师而言的;生成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因为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5]。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教学预设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起较大的促进作用。但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会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创造更多的教育良机。课堂不能仅成为思品课教师演绎教案的舞台,而应根据学生在课上的反应情况调整课堂节奏,处理好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的关系,变粗线条的“静态教案”为生动形象的“动态课堂”。因此,教师要发挥教育机智,将那些预设之外的“不和谐”音符转化为课堂的美妙旋律,成为课堂中的宝贵资源,实现高效的“非预设性教学”。
三、课外活动是有效教学的必要补充
初中思品课的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在思想品德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下,学生自觉参加的各种课外教育、教学活动[6]。课外活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发挥学生教育主体地位都有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品德课外活动的常见形式。
初中思品课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课外活动形式。从内容看,课外活动分为学科兴趣小组活动、社会调查、课外阅读等;从参与人数看,有个别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从活动地点看,有校内活动、校外活动。在中学经常进行的思想品德课外活动有: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朗诵比赛、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这些活动都为学生搭建实践操作、展示个性的舞台,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二)思想品德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思品课教师在组织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1.自愿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个性差异。课外活动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组织开展,遵循学生自愿参与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2.实践性原则。课外活动区别于课堂活动的一个很大特征就是实践性。课堂是学生学习理论的主要园地,课外活动是学生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的第二课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思维水平,锻炼个人能力,丰富情感体验。3.可行性原则。课外活动的开展要根据社会环境、学校的教学条件、学生的学习基础、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组织策划,不可脱离实际,使活动完全失去锻炼和教育学生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傅建明.教育原理案例教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31.
[2]傅道春.教育学—情景与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32.
[3]胡田庚.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9.
[4]扈中平.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69.
[5]赵奇.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性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5):57-58.
[6]胡田庚.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8.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1]。初中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初中思品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为响应新课改的号召,满足初中生的教育价值需求,初中思品课就要摒弃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实现有效教学。因此,探索初中思品课有效教学策略的新思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前充分准备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前充分准备是上好一堂初中思品课的基础。初中思品课教师课前要认真分析学情、准确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教案。
(一)认真分析学情,做到“知己知彼”。
学生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对象,但这一对象与其他实践过程中的对象不同,他是一个有意识的人,他在教育过程中的一切行为,能否接受教育,以及受教育程度,都要受到他自己意识的支配[2]。学生意识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要正确看待并尽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因此,初中思品课教师在课前要进行学情分析,在掌握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更客观、准确地确立教学目标,处理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和针对性。学情分析的重点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原有知识经验,包括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情感基础。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知识疑难和情感困惑,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二)准确把握教材,做到“心中有数”。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内容的基本载体是课程标准和教材,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最基本的教学材料,既是教师施教的“教本”,又是学生学习的“学本”[3]。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在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认真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知识框架,理清教材内容的整体结构、单元结构、课时内容结构;明白教材的地位,包括教学内容在整个初中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教材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教师还应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进度,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思维水平与认知结构相适应。再者,教师还要挖掘教材所蕴含的科学方法、教学资源和可利用的教材空间,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精心设计教案,做到“胸有成竹”。
教案设计是教师课前准备的核心,也是教师在研究课标、钻研教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的总结与整理,是教师课堂活动有序开展的依据。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过程等。初中思品课教师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不仅要兼顾内容完整、科学准确,还要考虑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知识基础、能力素质等方面,选择切合学生的实际,易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资料,组织编写教案。同时,初中思品课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设计教案时要给学生留足展示个性的空间,力争让所有学生都在某方面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与提高。
二、优化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实现初中思品课教学目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形式。要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就要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具体而言,初中思品课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现代教学设备的合理运用,以及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等方式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一)合理组合多种教学方法。
初中思品课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有特点、功能和适用范围。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应符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征,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条件,帮助学生顺利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4]。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能弥补某种教学方法单独使用时的不足,丰富课堂形式,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第七课第二框《财产留给谁》时,教师为学生呈现经典的财产纠纷的案例,并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的过程中理解“遗产”、“继承权”、“继承顺序”等重要知识点。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解重要知识点,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和讲授法,几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既发挥了各种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又避免了教师的“满堂灌”,充分激发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传统教学媒体功能比较单一,对中学生的感官刺激不够,难以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这就需要教师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帮助学生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多数中学都相应地配备电视、收音机、幻灯机和电脑等现代教学媒体。这些设备融声、光、色等于一体,视听兼备、动静结合,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传递更多的信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思品课教师还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的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一框《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一课时,教师借助教室的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格桑德吉的视频。相比教师口述事例而言,多媒体播放视频更直观、生动、形象、具体。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教师的重要性”、“教师的作用”和“理想的师生关系”等知识的理解,并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在情感上更认同教师的工作。 (三)处理好预设与生产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教学活动中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其中,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它体现了教师对文本的尊重,主要是针对教师而言的;生成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因为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5]。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教学预设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起较大的促进作用。但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会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创造更多的教育良机。课堂不能仅成为思品课教师演绎教案的舞台,而应根据学生在课上的反应情况调整课堂节奏,处理好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的关系,变粗线条的“静态教案”为生动形象的“动态课堂”。因此,教师要发挥教育机智,将那些预设之外的“不和谐”音符转化为课堂的美妙旋律,成为课堂中的宝贵资源,实现高效的“非预设性教学”。
三、课外活动是有效教学的必要补充
初中思品课的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在思想品德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下,学生自觉参加的各种课外教育、教学活动[6]。课外活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发挥学生教育主体地位都有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品德课外活动的常见形式。
初中思品课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课外活动形式。从内容看,课外活动分为学科兴趣小组活动、社会调查、课外阅读等;从参与人数看,有个别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从活动地点看,有校内活动、校外活动。在中学经常进行的思想品德课外活动有: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朗诵比赛、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这些活动都为学生搭建实践操作、展示个性的舞台,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二)思想品德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思品课教师在组织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1.自愿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个性差异。课外活动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组织开展,遵循学生自愿参与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2.实践性原则。课外活动区别于课堂活动的一个很大特征就是实践性。课堂是学生学习理论的主要园地,课外活动是学生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的第二课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思维水平,锻炼个人能力,丰富情感体验。3.可行性原则。课外活动的开展要根据社会环境、学校的教学条件、学生的学习基础、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组织策划,不可脱离实际,使活动完全失去锻炼和教育学生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傅建明.教育原理案例教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31.
[2]傅道春.教育学—情景与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32.
[3]胡田庚.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9.
[4]扈中平.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69.
[5]赵奇.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性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5):57-58.
[6]胡田庚.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