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生活、思想、情感等方面表现出一些群体性的行为特征。这种行为特征十分鲜明,对其进行认真分析与研究,对于维护高校稳定及做好大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大学生群体的行为特征,为高校维护稳定工作建言献策。
关键词:高校学生;行为特征;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19-02
一、高校学生群体行为特征的研究
1.迷失自我。大学生经过高考拼搏,带着良好的自我感觉进入大学校园后发现,大学生活与之前学校生活的最大不同,不仅仅是逃离了学校老师的束缚,而是拥有了比较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在这里个人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都可以自己选择。然而,有些学生因为已经习惯了高中学习生活的被动的状态,所以认为大学生活很无趣。当给他们自由分配的时间时,他们自己却不知道如何安排这些闲暇的时间。另外一些学生心存理想,但迷茫于不知从何下手。总的来说,大学生的行为具有盲目性。当人们没有目标时,会感到迷茫和空虚;当人们的目标过低时,又缺乏一种动力;当人们的目标过高时,又常因为达不到理想而失望[1]。于是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就觉得不知所措,因为有些学生认为十几年的目标终于实现了,可以稍微放松一下了,以至于不安于自己的学业。有的学生想着挣钱,有的学生迷恋于网络,时间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了,回想起来只觉得整天忙忙碌碌也不知干了什么,对学习也没有一个合理的安排。
2.缺乏交际。人是社会人,不是单纯的“生物人”,不能离群索居、孤立生活,必须与人交往,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社会化的必由之路[2]。交际,简单地来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里说的大学生缺乏“交际”,更多的是指大学生缺乏一个交际的态度和能力。很多大学生还没有认识到交际的重要性,他们中一些学生或许认为,作为学生就必须把学习搞好,这才是最重要的。其实有这些想法的人是还没有真正从高中的生活中走出来,他们单纯地把学习当成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殊不知,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不只是学知识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与人交流,如何做事。还要认识到交际能力的大小与以后事业的发展是成正比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老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应该起到引导、帮助和督促的作用。但是在大学生活中,学生与社会群体中的好友、同学、父母的交流较多,与老师的交流反而相对较少。
3.学习具有目的性。随着各大学的不断扩招,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倾向于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许多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以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4.希望成功,人生目标的理想成分多。无数成功人士的事迹告诉大学生一个道理:机遇偏向于那些有准备的人。与此同时,大学专业的更深层次的教育让许多大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价值,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专业知识研究学习,获得更高的学位。也有大学生对自主创业跃跃欲试,希望可以创业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是,大学生对社会现实和激烈的竞争机制未有深切的把握,因此在人生目标的制定上存在着较多理想主义的色彩[3]。
二、维护稳定的对策
针对在校大学生的群体行为特征,笔者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以下维护其稳定的对策。
1.加强思想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尤其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提高和完善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也就是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一般来说,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首先,通过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确立学生的政治方向。所谓政治方向,就是指政治理想、信念、立场、态度、品质的综合表现。邓小平指出:“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高,为革命学科学文化就应该愈加自觉,愈加刻苦”[5]。其次,通过系统的思想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第三,通过道德教育,奠定学生良好的道德人格基础,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在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道德人格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具有最突出的作用[6]。
2.树立榜样。大学生的可塑性、模仿性强,对周围的人或物,总是喜欢进行比较性学习和吸纳,尤其是他们心中崇拜和喜欢的人物都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举模范、学先进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如对大部分学生的教育,要重点抓班上表现较好的,像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等,特别是要充分培养、调动、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引导他们树立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并且能够“以点带面”,带好一个学生群体。在日常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把榜样的力量有机渗透到培养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7]中
3.积极改善人际关系。在校学生可以通过提高个人品质和人格魅力的方来改善人际关系。高尚的品质以及巨大的人格魅力,在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护和发展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个人品质,比如:要懂得尊重他人、待人真诚、乐于助人等,这样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实际生活中高校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或者其他人,尤其是自己的政治辅导员、任课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改善人际交往能力。此外,应发挥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和指导作用。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体系加强同学生的交流。在网络体系中,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群体处于同一地位,有利于双方良好关系的建立,使学生容易接受,深入学生群体内部了解学生动态,提高工作效率。
4.加强就业规划与指导。许多在校大学生,生活盲目,学习没有动力和方向,如何才能改善这种状态呢?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职业生涯规划回答了“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干什么”、“自己最终的职业目标是什么”等问题,这对于正处于迷茫状态的学生非常适用。而对于毕业生,则需要进行就业方面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夏国新.实用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0:2l.
[2]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55.
[3]高卫松,石明.高校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及成因分析——以武汉市在校大学生为例[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
[4]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王亚朴.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6]王艳.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研究[D].2013.
[7]朱娟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的高校辅导员角色担当[D].2010.
作者简介:张艳明,男,硕士,辅导员。
关键词:高校学生;行为特征;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19-02
一、高校学生群体行为特征的研究
1.迷失自我。大学生经过高考拼搏,带着良好的自我感觉进入大学校园后发现,大学生活与之前学校生活的最大不同,不仅仅是逃离了学校老师的束缚,而是拥有了比较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在这里个人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都可以自己选择。然而,有些学生因为已经习惯了高中学习生活的被动的状态,所以认为大学生活很无趣。当给他们自由分配的时间时,他们自己却不知道如何安排这些闲暇的时间。另外一些学生心存理想,但迷茫于不知从何下手。总的来说,大学生的行为具有盲目性。当人们没有目标时,会感到迷茫和空虚;当人们的目标过低时,又缺乏一种动力;当人们的目标过高时,又常因为达不到理想而失望[1]。于是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就觉得不知所措,因为有些学生认为十几年的目标终于实现了,可以稍微放松一下了,以至于不安于自己的学业。有的学生想着挣钱,有的学生迷恋于网络,时间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了,回想起来只觉得整天忙忙碌碌也不知干了什么,对学习也没有一个合理的安排。
2.缺乏交际。人是社会人,不是单纯的“生物人”,不能离群索居、孤立生活,必须与人交往,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社会化的必由之路[2]。交际,简单地来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里说的大学生缺乏“交际”,更多的是指大学生缺乏一个交际的态度和能力。很多大学生还没有认识到交际的重要性,他们中一些学生或许认为,作为学生就必须把学习搞好,这才是最重要的。其实有这些想法的人是还没有真正从高中的生活中走出来,他们单纯地把学习当成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殊不知,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不只是学知识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与人交流,如何做事。还要认识到交际能力的大小与以后事业的发展是成正比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老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应该起到引导、帮助和督促的作用。但是在大学生活中,学生与社会群体中的好友、同学、父母的交流较多,与老师的交流反而相对较少。
3.学习具有目的性。随着各大学的不断扩招,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倾向于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许多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以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4.希望成功,人生目标的理想成分多。无数成功人士的事迹告诉大学生一个道理:机遇偏向于那些有准备的人。与此同时,大学专业的更深层次的教育让许多大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价值,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专业知识研究学习,获得更高的学位。也有大学生对自主创业跃跃欲试,希望可以创业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是,大学生对社会现实和激烈的竞争机制未有深切的把握,因此在人生目标的制定上存在着较多理想主义的色彩[3]。
二、维护稳定的对策
针对在校大学生的群体行为特征,笔者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以下维护其稳定的对策。
1.加强思想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尤其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提高和完善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也就是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一般来说,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首先,通过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确立学生的政治方向。所谓政治方向,就是指政治理想、信念、立场、态度、品质的综合表现。邓小平指出:“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高,为革命学科学文化就应该愈加自觉,愈加刻苦”[5]。其次,通过系统的思想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第三,通过道德教育,奠定学生良好的道德人格基础,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在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道德人格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具有最突出的作用[6]。
2.树立榜样。大学生的可塑性、模仿性强,对周围的人或物,总是喜欢进行比较性学习和吸纳,尤其是他们心中崇拜和喜欢的人物都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举模范、学先进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如对大部分学生的教育,要重点抓班上表现较好的,像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等,特别是要充分培养、调动、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引导他们树立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并且能够“以点带面”,带好一个学生群体。在日常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把榜样的力量有机渗透到培养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7]中
3.积极改善人际关系。在校学生可以通过提高个人品质和人格魅力的方来改善人际关系。高尚的品质以及巨大的人格魅力,在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护和发展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个人品质,比如:要懂得尊重他人、待人真诚、乐于助人等,这样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实际生活中高校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或者其他人,尤其是自己的政治辅导员、任课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改善人际交往能力。此外,应发挥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和指导作用。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体系加强同学生的交流。在网络体系中,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群体处于同一地位,有利于双方良好关系的建立,使学生容易接受,深入学生群体内部了解学生动态,提高工作效率。
4.加强就业规划与指导。许多在校大学生,生活盲目,学习没有动力和方向,如何才能改善这种状态呢?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职业生涯规划回答了“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干什么”、“自己最终的职业目标是什么”等问题,这对于正处于迷茫状态的学生非常适用。而对于毕业生,则需要进行就业方面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夏国新.实用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0:2l.
[2]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55.
[3]高卫松,石明.高校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及成因分析——以武汉市在校大学生为例[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
[4]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王亚朴.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6]王艳.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研究[D].2013.
[7]朱娟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的高校辅导员角色担当[D].2010.
作者简介:张艳明,男,硕士,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