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教育倡导“德育一体化”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它具有传情达意的作用。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品读灵动丰富的语言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精神成长。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如何有效地发挥语文“传情达意”的作用,引导出文章中奔腾着的感情激流,和学生一起体会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呢?
一、真情流露,激起涟漪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用我们的情感去调动学生的感性思维,将读到动情处的心潮澎湃感染给学生,甚至可以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来与他们分享成长的体验。
1.读中悟情。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知语言的魅力,初步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正确把握自己的情感。例如,朗读《最后一课》的结尾处:“他转身对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气……‘法兰西万岁’”对这一段,读时速度要加快,力度要增强,“法兰西万岁”要一字一顿,铿锵有力,以表达韩麦尔激昂的爱国热忱。最后一节“写完,他仍站在那里,头靠着墙壁,不说话,用手向我们表示:‘课上完了……去吧。’”这时须读得轻而缓,每一个音节均应有气无力地细声拖读,以传达韩麦尔先生力不能支,口不忍言的手势含义。于是,学生就会进入角色,体会出韩麦尔先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这样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细细体会语言的韵味,使学生进入作品的氛围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激起情趣,点燃情感的火花。
2.分享传情。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虽然文章的笔调很平实,但全文满溢着对母亲的爱。特别是文中的一处细节描写,“有一次我害了眼翳病,母亲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她便真的用舌头舔我病眼”。胡适用心用情表露了自己对母亲的真情真爱。
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这浓浓的母爱并将其延伸到生活中去,可指导学生写一篇小短文《行走在母爱的小路上》。如何引导学生去细察那些对他们来说司空见惯的母爱亲情,如何将文章的感染力传递给学生,此时我们不妨向学生吐露心声,追忆我们的生活细节,讲述我们的生活经历。有时,三言两语便可撞击出学生的心灵之花,一篇饱含真情的“下水文”,也能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激活他们贮藏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很快与作品形成最佳的体验态势,与作品的情感内容取得认同。
二、情感铺垫,优化课堂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认为,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学生不步入特定的情境中,将很难有深切的感受。如果我们能用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设计,把学生带入新鲜的情境中,就会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在设计《致女儿的信》一课时,注重在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一种情境式的熏陶感染。通过感悟童话故事,来完成“与文本的对话”、“与父母的对话”、“与朋友的对话”以及“师生对话”,一步步完成对“爱情”的解读。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师语言及音乐的感染力量,小提琴曲《梁祝》、赵咏华的歌曲《最浪漫的事》以及引用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中的歌词,这些环节的设计有效烘托了课堂气氛,协助学生理解“爱情”的含义。
这样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通过氛围的渲染,情境的体验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导到对课文思想教育意义的深层理解上,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三、情感升华,感悟大爱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的真实情感。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传授丰富的知识,还要挖掘课文中包含着的浓烈情感因素,给予学生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
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并想象作者铮铮铁骨,视死如归的光辉形象。诗人爱国情切,壮志难酬,满腔悲壮化为千古绝唱,震撼着人的心灵。这是作者心灵的呼声,渗透着诗人炽热的爱国真情。教师要善于发掘诗中的这些情感因素,使这种艺术形象得以升华,打动学生的心灵,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陶冶高尚的情操。
语文课堂中不能没有情感。是情感架起了语文这叶扁舟,引領我们为学生开辟一片广阔的海域,让他们用眼睛去散步,用心灵去旅行,用细腻的情感去领悟,用多彩的词语去表达。可以说,洋溢真情的课堂,就是智慧灵动、个性飞扬的课堂。
王江华,山东威海市城里中学教师。
一、真情流露,激起涟漪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用我们的情感去调动学生的感性思维,将读到动情处的心潮澎湃感染给学生,甚至可以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来与他们分享成长的体验。
1.读中悟情。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知语言的魅力,初步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正确把握自己的情感。例如,朗读《最后一课》的结尾处:“他转身对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气……‘法兰西万岁’”对这一段,读时速度要加快,力度要增强,“法兰西万岁”要一字一顿,铿锵有力,以表达韩麦尔激昂的爱国热忱。最后一节“写完,他仍站在那里,头靠着墙壁,不说话,用手向我们表示:‘课上完了……去吧。’”这时须读得轻而缓,每一个音节均应有气无力地细声拖读,以传达韩麦尔先生力不能支,口不忍言的手势含义。于是,学生就会进入角色,体会出韩麦尔先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这样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细细体会语言的韵味,使学生进入作品的氛围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激起情趣,点燃情感的火花。
2.分享传情。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虽然文章的笔调很平实,但全文满溢着对母亲的爱。特别是文中的一处细节描写,“有一次我害了眼翳病,母亲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她便真的用舌头舔我病眼”。胡适用心用情表露了自己对母亲的真情真爱。
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这浓浓的母爱并将其延伸到生活中去,可指导学生写一篇小短文《行走在母爱的小路上》。如何引导学生去细察那些对他们来说司空见惯的母爱亲情,如何将文章的感染力传递给学生,此时我们不妨向学生吐露心声,追忆我们的生活细节,讲述我们的生活经历。有时,三言两语便可撞击出学生的心灵之花,一篇饱含真情的“下水文”,也能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激活他们贮藏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很快与作品形成最佳的体验态势,与作品的情感内容取得认同。
二、情感铺垫,优化课堂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认为,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学生不步入特定的情境中,将很难有深切的感受。如果我们能用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设计,把学生带入新鲜的情境中,就会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在设计《致女儿的信》一课时,注重在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一种情境式的熏陶感染。通过感悟童话故事,来完成“与文本的对话”、“与父母的对话”、“与朋友的对话”以及“师生对话”,一步步完成对“爱情”的解读。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师语言及音乐的感染力量,小提琴曲《梁祝》、赵咏华的歌曲《最浪漫的事》以及引用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中的歌词,这些环节的设计有效烘托了课堂气氛,协助学生理解“爱情”的含义。
这样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通过氛围的渲染,情境的体验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导到对课文思想教育意义的深层理解上,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三、情感升华,感悟大爱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的真实情感。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传授丰富的知识,还要挖掘课文中包含着的浓烈情感因素,给予学生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
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并想象作者铮铮铁骨,视死如归的光辉形象。诗人爱国情切,壮志难酬,满腔悲壮化为千古绝唱,震撼着人的心灵。这是作者心灵的呼声,渗透着诗人炽热的爱国真情。教师要善于发掘诗中的这些情感因素,使这种艺术形象得以升华,打动学生的心灵,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陶冶高尚的情操。
语文课堂中不能没有情感。是情感架起了语文这叶扁舟,引領我们为学生开辟一片广阔的海域,让他们用眼睛去散步,用心灵去旅行,用细腻的情感去领悟,用多彩的词语去表达。可以说,洋溢真情的课堂,就是智慧灵动、个性飞扬的课堂。
王江华,山东威海市城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