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学地理教学也有了很大进步。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教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合作学习法、案例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人地协调观;培养
引言
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时代,基础教育迎来了新机遇。为顺应新时代的新要求,中学地理教育需紧跟时代浪潮,着力开创地理教育新时代。本文通过合作学习法、案例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人地协调观”的原因
“人地协调观”有着诸多的特点,其一,便是具有持续性,因为人类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也是具有持续性的。其二,便是综合性,因为其中所涵盖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需要考虑其综合性的特点。其三,便是隐藏性特点,因为“人地协调观”属于一种意识,所以这并不是明面上的东西,还需要借助一定的行为进行反应。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人地协调观”培养,不仅是因为此种观念的培养,能够使学生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够使学生对环境破坏以及资源短缺等问题进行关注还是因为对学生此种观念进行培养,能够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使得学生的中学地理水平以及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人地协调观”的策略
2.1基于合作学习培养人地协调观:工业的区位选择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的区位因素。拟定具体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第一,通过遥感地图,引发学生对南充市工业区位选址的思考。第二,通过分组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探究活动,让学生探讨和总结工厂布局要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第三,小组探究成果展示,并分析自己小组企业这种分布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师生共建知识框架。
合作是学生进行良好的人际关系所必须的行为,也是教师塑造良好的学生班集体所必须加以培养和训练的学生素质。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合作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思维品质。通过分组合作,探讨工厂区位布局要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学生可在合作中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通过角色扮演,探讨工厂区位布局要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学生就要学会分析影响该工业分布的区位因素,还要明白环境要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和掌握工业布局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环境要素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2.2借助案例教学方式,强化“人地协调观”意识
教师在对学生教学中学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得到有效的养成,除了采用问题导入教学方式之外,还会通过进行真实的案例呈现,来引导学生能够对其中的人地矛盾进行明晰。因为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在浸染了大量的文字知识的同时,如果能够借助数字或者是图片,那么他们便会对这些内容有更加直观的印象。由此,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学的时候,需要注意采用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得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意识得到强化。
2.3引领研学实践活动,动推动“地理+”融合课程校本化开发
李晴教授指出:“聚焦地理研学旅行的研究,是新代地理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科学有效的研学旅行无疑是基础教育阶段高效落实素质教育的绝佳途径,也是培养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捷径。但是,在当下中学阶段渐热的研学旅行中,难免出现目的盲目性、过程形式化、主题陈旧、计划随意、指导业余等不规范问题。鉴于此,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应该勇挑重担,运用自身专业特长及野外考察研学的实践经验,根据学情乡情等合理选取适宜的各学段地理知识、技能内容作为研学活动的主题,并着手进行中学地理各学段开展研学实践活动的计划安排、方案策划、研前培训、成果检验等系列探究,为推动基础教育研学旅行向更科学、更专业、更有效开展提出地理方案。
“学以致用”是学习者最朴素的学习目的,地理研学实践活动是检验地理知识、技能能否得到科学运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推进“地理+”融合课教学更是为学生创设“学以致用”“融汇贯通”的学习环境的创新实践,有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引导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多个学科知识,具有推进“地理+”融合课程的开发研究的优势,如旅游地理、生物地理、历史地理、政治地理、地理信息技術等中学阶段可以融合的方向。因此,地理教师应主动介入,积极探究,因地、因时制宜地开发“地理+”校本课程系列供学生选修,为新时代综合性人才的“孕育”创造机会。
2.4问题引导,层层深入
任何观念的树立都不是一朝一夕,更不是强硬灌输给学生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渗透人地协调观的相关思想,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感受到人地协调的重要性。因此问题的设置就尤为重要,必须具有逻辑性,由简至难,还需要具有思考价值,从而吸引学生的思维。
学生先从简单的问题展开思考,逐步深度加强基本地理知识,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检验出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知识引起的思考会更加深入人心,这样一来观念的培养不再是老师字面强调、强硬灌输,而是学生自己从内而外的个人想法。这样的教学显然激活了学生的内心,点燃了学生的求知的热情,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结语
总之,在中学地理教学之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对地理常识性知识进行掌握,还需要使学生对其基本理念与思维方法进行认知,从而使得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由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科学理性的事物看待态度进行培养,进而使得学生“人地协调观”思想得到养成,最终促进中学地理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中学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社,2018.
[2]王春阳,杨彬,张婕著.教育心理学[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55-58,34.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人地协调观;培养
引言
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时代,基础教育迎来了新机遇。为顺应新时代的新要求,中学地理教育需紧跟时代浪潮,着力开创地理教育新时代。本文通过合作学习法、案例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人地协调观”的原因
“人地协调观”有着诸多的特点,其一,便是具有持续性,因为人类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也是具有持续性的。其二,便是综合性,因为其中所涵盖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需要考虑其综合性的特点。其三,便是隐藏性特点,因为“人地协调观”属于一种意识,所以这并不是明面上的东西,还需要借助一定的行为进行反应。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人地协调观”培养,不仅是因为此种观念的培养,能够使学生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够使学生对环境破坏以及资源短缺等问题进行关注还是因为对学生此种观念进行培养,能够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使得学生的中学地理水平以及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人地协调观”的策略
2.1基于合作学习培养人地协调观:工业的区位选择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的区位因素。拟定具体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第一,通过遥感地图,引发学生对南充市工业区位选址的思考。第二,通过分组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探究活动,让学生探讨和总结工厂布局要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第三,小组探究成果展示,并分析自己小组企业这种分布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师生共建知识框架。
合作是学生进行良好的人际关系所必须的行为,也是教师塑造良好的学生班集体所必须加以培养和训练的学生素质。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合作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思维品质。通过分组合作,探讨工厂区位布局要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学生可在合作中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通过角色扮演,探讨工厂区位布局要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学生就要学会分析影响该工业分布的区位因素,还要明白环境要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和掌握工业布局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环境要素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2.2借助案例教学方式,强化“人地协调观”意识
教师在对学生教学中学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得到有效的养成,除了采用问题导入教学方式之外,还会通过进行真实的案例呈现,来引导学生能够对其中的人地矛盾进行明晰。因为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在浸染了大量的文字知识的同时,如果能够借助数字或者是图片,那么他们便会对这些内容有更加直观的印象。由此,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学的时候,需要注意采用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得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意识得到强化。
2.3引领研学实践活动,动推动“地理+”融合课程校本化开发
李晴教授指出:“聚焦地理研学旅行的研究,是新代地理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科学有效的研学旅行无疑是基础教育阶段高效落实素质教育的绝佳途径,也是培养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捷径。但是,在当下中学阶段渐热的研学旅行中,难免出现目的盲目性、过程形式化、主题陈旧、计划随意、指导业余等不规范问题。鉴于此,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应该勇挑重担,运用自身专业特长及野外考察研学的实践经验,根据学情乡情等合理选取适宜的各学段地理知识、技能内容作为研学活动的主题,并着手进行中学地理各学段开展研学实践活动的计划安排、方案策划、研前培训、成果检验等系列探究,为推动基础教育研学旅行向更科学、更专业、更有效开展提出地理方案。
“学以致用”是学习者最朴素的学习目的,地理研学实践活动是检验地理知识、技能能否得到科学运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推进“地理+”融合课教学更是为学生创设“学以致用”“融汇贯通”的学习环境的创新实践,有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引导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多个学科知识,具有推进“地理+”融合课程的开发研究的优势,如旅游地理、生物地理、历史地理、政治地理、地理信息技術等中学阶段可以融合的方向。因此,地理教师应主动介入,积极探究,因地、因时制宜地开发“地理+”校本课程系列供学生选修,为新时代综合性人才的“孕育”创造机会。
2.4问题引导,层层深入
任何观念的树立都不是一朝一夕,更不是强硬灌输给学生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渗透人地协调观的相关思想,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感受到人地协调的重要性。因此问题的设置就尤为重要,必须具有逻辑性,由简至难,还需要具有思考价值,从而吸引学生的思维。
学生先从简单的问题展开思考,逐步深度加强基本地理知识,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检验出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知识引起的思考会更加深入人心,这样一来观念的培养不再是老师字面强调、强硬灌输,而是学生自己从内而外的个人想法。这样的教学显然激活了学生的内心,点燃了学生的求知的热情,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结语
总之,在中学地理教学之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对地理常识性知识进行掌握,还需要使学生对其基本理念与思维方法进行认知,从而使得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由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科学理性的事物看待态度进行培养,进而使得学生“人地协调观”思想得到养成,最终促进中学地理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中学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社,2018.
[2]王春阳,杨彬,张婕著.教育心理学[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55-5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