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参观记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r_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必去参观的地方。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一处仿宫殿式建筑群,占地约一万多平方米,除有正馆展览大楼和图书文献大楼外,还有至善园、至德园供观众游赏。另外还有行政大楼、上林赋餐厅、后乐园、汽车停车场等行政后勤服务设施。图书文献大楼配有图书馆供查阅资料。应该说,规模相当之大。这个建筑群1962年开始建设,1965年落成使用,历时三年多。
  正馆展览大楼平面似个宝鼎。楼高四层,前为展厅,后为文物贮藏库。白墙绿瓦,颇有些江南风味及民族特色。但仔细观望,总感到缺少点什么,后认真与我曾参观过的北京故宫、沈阳故宫相比,好像是缺少了点帝王气势和皇家风韵。白墙绿瓦虽然淡雅,但不如红墙金瓦威严;楼顶上的小楼阁虽然使建筑具有了起伏,但没有正阳门楼、箭楼宏伟。只有楼前广场上六根白石柱组成的牌坊还有点气势和特色。
  众多建筑之中,我们只参观了正馆展览大楼的各个主要陈列室。这里的陈列室分常设陈列室和特展陈列室两类。常设陈列室有“商周青铜器”、“汉至五代陶器”、“宋元明清瓷器”、“中国历代玉器”等,不定期的有“图书文献”主题特展和“书法绘画”特展。
  在一层,我们参观了华夏文化与世界文化依时代次序排列、对比的展览,了解了人类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参观了商周1500年间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其中有盛名远扬的“毛公鼎”;参观了西周金文特展,看到了西周铜器及铭文,了解了西周金文在中国古文字中的地位。在二层,我们参观了汉至五代的陶器展,展品中有珍贵的汉代釉陶、魏晋南北朝的青陶和唐三彩等精品;在钧窑瓷器特展中,有不少稀世之宝;参观了宋元明清瓷器展,见到了称为世界之冠的官窑瓷器精品;参观了每季换展的书画特展,当时展出的是清代刘墉书法和祖籍福建漳州的林宗毅、林诚道父子捐赠的书画。在三层,我们参观了明清时期工艺精湛的竹雕、木雕、象牙雕、犀角雕;参观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清代的玉器,看到了形姿、色泽均可乱真的绝世无双的“翠玉白菜”;参观了设计精巧的“多宝格”展。多宝格是收藏各式珍玩的一种小橱柜,展品中不乏做工小巧的精品,形状和所用材料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各个展室,展品琳琅满目,精美无比,然而,这些展品仅是台北故宫收藏中的一小部分。台北故宫收藏的铜器、瓷器、玉器、漆器、珐琅器、文玩等多达7万件;书法、绘画、织绣等近1万件;图书文献近57万余件,其中包括四库全书和善本图书等,共计64万余件。这许许多多的国宝,都是蒋介石南逃时从北京故宫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馆和承德避暑山庄等地运去的。
  我们在展厅里看到了许多外国人也在参观,解说者有讲北京普通话的,有讲听不懂的闽南话的,也有讲日语和英语的。展厅里很干净,展品布置大方有序,每个展厅都放有中文和英文两种文字的活页说明书,参观者可自行拿取。这些说明书有讲展品的说明,也有论述评荐的论文,对参观者了解展品、增长知识都有帮助。在我所取的十几张说明书中,有“商周青铜礼器”、“魏晋至五代陶器”、“明清雕刻”等展览的文字说明,还有题为《笔有千秋业》论说我国书法发展的文章和讲解我国瓷器发展的文章。很值得一提的是,在一篇题为《文存周金》的文章中,详细讲述了青铜器铭文对汉字发展的影响,介绍了500字的“毛公鼎”举世最长铭文的价值。还有一页说明文字是讲述殷墟遗文——甲骨文的,不仅介绍了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情况,还在“甲骨文小百科”中通俗浅显地解答了“甲骨文是什么”、“甲骨文的内容”、“甲骨文的时代与地点”、“甲骨占卜的习俗是商代特有的吗”等问题,同时还配有实物画图,介绍阅读甲骨文的方法。看得出,这里的管理很好,也感觉这里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很高、工作很出色。
  参观回来,心里又悲又喜,悲是由于祖国的领土被人为地分割开,使故宫的瑰宝也被分割两地;喜的是在这里看到的这些传世之宝保管得还很完好。同时也真诚地希望祖国尽早和平统一,使祖先们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能够统一管理,合为一家。就是将来分展于两地,作为中国人,也都可以随心参观和欣赏。
  (责编 张爱国)
  (题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大楼,谷威摄影)
  
其他文献
饮马河是第二松花江左侧较大的一级支流,也是长春地区中部最大的河流。每至汛期,特别是石头口门水库加大放流时,水库下游饮马河水位就会上涨,这期间国堤和回水堤承受巨大压力。目前干流堤防已能抵御7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但回水堤与主堤相差很多,标准不一致,防洪能力无法与主堤相比,很难抵御特大洪水。一旦决堤,人民生命将受到巨大威胁,农田和财产将受到巨大损失。特别是2010年的特大洪水证明,提高回水堤标准非常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