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框架内最突出的亮点之一,然而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由于其课程内容的复杂性、课程资源开发与组织实施的艰巨性,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不协调性,导致在实施这门亮点课程时困难重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呈现出学科化、教材化的不良倾向,即教师局限于“凝固化、封闭性”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局限于分科型的操作策略,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灌输为中心。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岂不是悄悄地将综合实践活动移位成学科教学吗?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无法满足学生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且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那么,应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呢?笔者觉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立足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本色上,超越书本、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放飞”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拥抱自然,让学生到自然中学自然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本神秘又生动的“活”教材,白日里云霞变幻,夜空中星罗棋布,江海河溪川流不息,动物植物生机盎然……学生面对大自然这个陌生而又新鲜的世界,急切地张开双臂,企望着投入自然的怀抱。既然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意识,那么光把教学局限于学校和课堂的小范围内是有限的,也是缺乏生动性和感召性的。只有让学生走出课堂,到野外去拥抱田野、青山、绿草、江河,到广袤的大自然去开展活动,去学习科学知识,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
在研究“植物与环境”这个问题时,我们让学生自己培育绿豆,观察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生长的条件;带学生在学校教学楼的前后各种一小排柏树,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白,由于光照条件不同,教学楼前后的柏树长势也不一样;组织学生盆栽菊花,观察菊花发芽、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同时查找一些相关盆栽的资料,向行家请教一些种植、养殖的知识……笔者觉得,这样学习自然知识虽然需要较长时间,但学生能通过亲自实践、观察、比较,懂得了植物离不开其生存的环境,生存环境一旦改变,植物就不能很好地生长,甚至还会死亡,这是学生对自然事物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让学生回归自然,在大自然中,学生分清了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认识了许许多多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规律,提出了许多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认识到了大自然中蕴涵无穷的科学知识。
二、直面社会,让学生到社会中学社会
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也为学生的活动贡献出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社会课程反映的是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它本来就来源于社会。因此,只有把社会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在社会中学“社会”,才能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使课本的知识变得“活”起来,在社会中得到拓宽、发展、延伸。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把课堂搬进社会,让学生置身其中,采用考察、参观、走访调查、搜集资料等实践活动,使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生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就能在社会大课堂里实实在在地了解到“真”社会。
例如,我们把学生带到超市,调查各种各样的商品包装;来到快餐店,了解快餐店的现状;走入新村,拍摄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故事;来到环卫所,采访环卫工人,知道每天这么多的生活垃圾是怎样由环卫工人送往垃圾处理场的……像这样走入社会学社会的活动,受到了学生极大的欢迎。
在“伞花朵朵遍崧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采访伞厂老总、工人叔叔阿姨,考察伞的发展史,感受伞业老总艰苦创业的历程,进一步体会了“伞”与人们生活,与促进家乡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宣传伞、赞美伞、学习伞,让学生在亲历中受到感染与启发。
笔者觉得,让学生直面社会,不求学生对某一项内容、某一点知识有非常精深的了解,只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态度,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团结、合作、交往、创新的能力和精神,我想,这才是学生最大的财富。
三、参与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学劳动
劳动是一门重在实践的技术型课程。传统的劳动教学因场地、器材紧张,或无学生劳动实践基地而常常被忽视,或无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只是面对书本学习,学生能接受的只是书本上的劳动知识,却无力面对真正的劳动。这种靠在黑板上“种田”,教室里开“机器”的教育,很显然只能培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口头主义者。为此,必须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劳动。
崧厦是闻名全国的中国伞城。伞厂林立,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伞具制造、销售,为此,教师组织学生定期走进伞厂,体验生活,向工人师傅拜师学艺,以熟悉掌握制伞技能。通过亲手制作的活动,使学生掌握制伞的程序和技巧,体会到一把伞后凝聚着工人们许多的汗水。等学生把制伞的本领学到家,又在伞厂内举行“制伞能力大比拼”擂台赛,邀请伞厂的工人师傅作评委,评选出“制伞小能手”。同时,又组织学生开展“我是一朵小伞花”社区服务活动,如在市场、超市、小商品市场等热闹区设摊免费为行人修伞、绷伞、缝伞布;组织“变废为宝大赠送”活动,把废弃的伞布缝制成形状各异的布袋来代替污染环境的塑料袋,赠送行人等。试想,如果在教室里面对挂图和课本来学习“伞的制作”,学生们能真正学会这些知识和技能吗?
四、体验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是的,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鲜活的知识。因此,我们要“放飞”学生,把生活引进课堂,把课堂引向生活。在教师的引导、点拔下,让学生自由地思考、观察、自主地探究、发现与解决问题。
笔者曾经组织学生开展过“周末观点”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前,教师给学生们布置一个观察活动,让他们观察居民的周末生活。学生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纯洁的童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拍下了许多生动真实的照片。在交流展示中,有的说,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许多人都买了车,我拍下了许多漂亮的私家车周末出行的状况;有的说,现在是竞争的时代,每个人都要不断地学习,所以我们全家周末去“充电”,我上钢琴课,妈妈学英语,爸爸学营销;有的说,现在的商场周末可热闹了,商家推出了各种促销手段……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提供他们所收获的资料。教师又引导学生在《周末视点》这个大题目下,确立小标题。于是,“洋快餐的吸引力”、“不一样的促销”、“全家一起去‘充电’”、“看报一族”、“电影与周末生活”、“私车一条龙”等包含各种社会生活的题目应运而生。成果的形式也丰富多彩,有写下来的,有画出来的……这些形形色色的材料其实就是一个个社会视点的缩写。学生们通过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加了对社会的生活积累,并获得了对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认识。因此,学生收获的是一份真实的生活,一份份来自生活的体验。
五、投身研究,让学生在研究中学研究
自然现象千奇百怪,学生会产生种种疑问,而学校教材中涉及的材料,仅仅是自然界的“典型”。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要将日常生活、科学研究和传授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轻轻松松的探索、研究中学会怎样去获取知识,怎样去培养能力,怎样在求异中创新,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研究者。
首先,由学生确定研究内容,进行研究选题申报、选题归纳,然后寻找合作研究伙伴,组成跨年级研究小组,聘请教师或父母、亲戚、朋友担任研究辅导员,共同进行课题研究,如收集、整理信息,做观察记录、撰写研究报告等,真正做到在模拟的科学研究中学会研究。
例如,“新型伞品设计”的研究是缘于学生对崧厦伞具现状的调查。在调查中,学生发现,崧厦现有伞具的式样和功能几乎是一成不变的,花色也比较单调,于是激起了研究新型伞具的兴趣。通过调查、研究,学生纷纷给伞“会诊”,提出了心目中新型伞的设想。有的提出了试制夜间荧光伞,这样夜间行走就方便了;有的说可以制造太阳能空调伞,用太阳能板做伞面,使它能给伞下的微型空调供电,给人送去习习凉风;有的说可以做成盲人导行伞,模仿蝙蝠的原理,既挡阳遮雨,又可给盲人导行等等。学生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查阅资料、上网浏览、请教他人,最后将研究成果写成“研究报告”。尽管这些研究报告还很稚嫩,有的还很天真,但是学生们研究的积极性、创造性被大大地激发出来,这或许会影响他们终身追求科学的志趣。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显著特点是内容多、范围广。我们应鼓励学生们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寻找、提出新的问题,作深入的研究。笔者觉得,让学生像模像样地亲身经历研究,其实就是在为每个学生创设自主学习、自由探索、施展才华的机会,今天的小研究正是为明天的大研究做准备的。
综合实践活动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生活联系的学科,其本色是实践。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教育资源,打破学科间、课内外、校内外的壁垒,在实践中实现学习内容的综合化,在实践中实现学习方式的革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而全面的基础。
(责编侯艳星)
一、拥抱自然,让学生到自然中学自然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本神秘又生动的“活”教材,白日里云霞变幻,夜空中星罗棋布,江海河溪川流不息,动物植物生机盎然……学生面对大自然这个陌生而又新鲜的世界,急切地张开双臂,企望着投入自然的怀抱。既然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意识,那么光把教学局限于学校和课堂的小范围内是有限的,也是缺乏生动性和感召性的。只有让学生走出课堂,到野外去拥抱田野、青山、绿草、江河,到广袤的大自然去开展活动,去学习科学知识,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
在研究“植物与环境”这个问题时,我们让学生自己培育绿豆,观察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生长的条件;带学生在学校教学楼的前后各种一小排柏树,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白,由于光照条件不同,教学楼前后的柏树长势也不一样;组织学生盆栽菊花,观察菊花发芽、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同时查找一些相关盆栽的资料,向行家请教一些种植、养殖的知识……笔者觉得,这样学习自然知识虽然需要较长时间,但学生能通过亲自实践、观察、比较,懂得了植物离不开其生存的环境,生存环境一旦改变,植物就不能很好地生长,甚至还会死亡,这是学生对自然事物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让学生回归自然,在大自然中,学生分清了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认识了许许多多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规律,提出了许多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认识到了大自然中蕴涵无穷的科学知识。
二、直面社会,让学生到社会中学社会
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也为学生的活动贡献出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社会课程反映的是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它本来就来源于社会。因此,只有把社会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在社会中学“社会”,才能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使课本的知识变得“活”起来,在社会中得到拓宽、发展、延伸。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把课堂搬进社会,让学生置身其中,采用考察、参观、走访调查、搜集资料等实践活动,使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生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就能在社会大课堂里实实在在地了解到“真”社会。
例如,我们把学生带到超市,调查各种各样的商品包装;来到快餐店,了解快餐店的现状;走入新村,拍摄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故事;来到环卫所,采访环卫工人,知道每天这么多的生活垃圾是怎样由环卫工人送往垃圾处理场的……像这样走入社会学社会的活动,受到了学生极大的欢迎。
在“伞花朵朵遍崧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采访伞厂老总、工人叔叔阿姨,考察伞的发展史,感受伞业老总艰苦创业的历程,进一步体会了“伞”与人们生活,与促进家乡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宣传伞、赞美伞、学习伞,让学生在亲历中受到感染与启发。
笔者觉得,让学生直面社会,不求学生对某一项内容、某一点知识有非常精深的了解,只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态度,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团结、合作、交往、创新的能力和精神,我想,这才是学生最大的财富。
三、参与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学劳动
劳动是一门重在实践的技术型课程。传统的劳动教学因场地、器材紧张,或无学生劳动实践基地而常常被忽视,或无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只是面对书本学习,学生能接受的只是书本上的劳动知识,却无力面对真正的劳动。这种靠在黑板上“种田”,教室里开“机器”的教育,很显然只能培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口头主义者。为此,必须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劳动。
崧厦是闻名全国的中国伞城。伞厂林立,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伞具制造、销售,为此,教师组织学生定期走进伞厂,体验生活,向工人师傅拜师学艺,以熟悉掌握制伞技能。通过亲手制作的活动,使学生掌握制伞的程序和技巧,体会到一把伞后凝聚着工人们许多的汗水。等学生把制伞的本领学到家,又在伞厂内举行“制伞能力大比拼”擂台赛,邀请伞厂的工人师傅作评委,评选出“制伞小能手”。同时,又组织学生开展“我是一朵小伞花”社区服务活动,如在市场、超市、小商品市场等热闹区设摊免费为行人修伞、绷伞、缝伞布;组织“变废为宝大赠送”活动,把废弃的伞布缝制成形状各异的布袋来代替污染环境的塑料袋,赠送行人等。试想,如果在教室里面对挂图和课本来学习“伞的制作”,学生们能真正学会这些知识和技能吗?
四、体验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是的,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鲜活的知识。因此,我们要“放飞”学生,把生活引进课堂,把课堂引向生活。在教师的引导、点拔下,让学生自由地思考、观察、自主地探究、发现与解决问题。
笔者曾经组织学生开展过“周末观点”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前,教师给学生们布置一个观察活动,让他们观察居民的周末生活。学生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纯洁的童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拍下了许多生动真实的照片。在交流展示中,有的说,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许多人都买了车,我拍下了许多漂亮的私家车周末出行的状况;有的说,现在是竞争的时代,每个人都要不断地学习,所以我们全家周末去“充电”,我上钢琴课,妈妈学英语,爸爸学营销;有的说,现在的商场周末可热闹了,商家推出了各种促销手段……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提供他们所收获的资料。教师又引导学生在《周末视点》这个大题目下,确立小标题。于是,“洋快餐的吸引力”、“不一样的促销”、“全家一起去‘充电’”、“看报一族”、“电影与周末生活”、“私车一条龙”等包含各种社会生活的题目应运而生。成果的形式也丰富多彩,有写下来的,有画出来的……这些形形色色的材料其实就是一个个社会视点的缩写。学生们通过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加了对社会的生活积累,并获得了对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认识。因此,学生收获的是一份真实的生活,一份份来自生活的体验。
五、投身研究,让学生在研究中学研究
自然现象千奇百怪,学生会产生种种疑问,而学校教材中涉及的材料,仅仅是自然界的“典型”。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要将日常生活、科学研究和传授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轻轻松松的探索、研究中学会怎样去获取知识,怎样去培养能力,怎样在求异中创新,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研究者。
首先,由学生确定研究内容,进行研究选题申报、选题归纳,然后寻找合作研究伙伴,组成跨年级研究小组,聘请教师或父母、亲戚、朋友担任研究辅导员,共同进行课题研究,如收集、整理信息,做观察记录、撰写研究报告等,真正做到在模拟的科学研究中学会研究。
例如,“新型伞品设计”的研究是缘于学生对崧厦伞具现状的调查。在调查中,学生发现,崧厦现有伞具的式样和功能几乎是一成不变的,花色也比较单调,于是激起了研究新型伞具的兴趣。通过调查、研究,学生纷纷给伞“会诊”,提出了心目中新型伞的设想。有的提出了试制夜间荧光伞,这样夜间行走就方便了;有的说可以制造太阳能空调伞,用太阳能板做伞面,使它能给伞下的微型空调供电,给人送去习习凉风;有的说可以做成盲人导行伞,模仿蝙蝠的原理,既挡阳遮雨,又可给盲人导行等等。学生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查阅资料、上网浏览、请教他人,最后将研究成果写成“研究报告”。尽管这些研究报告还很稚嫩,有的还很天真,但是学生们研究的积极性、创造性被大大地激发出来,这或许会影响他们终身追求科学的志趣。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显著特点是内容多、范围广。我们应鼓励学生们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寻找、提出新的问题,作深入的研究。笔者觉得,让学生像模像样地亲身经历研究,其实就是在为每个学生创设自主学习、自由探索、施展才华的机会,今天的小研究正是为明天的大研究做准备的。
综合实践活动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生活联系的学科,其本色是实践。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教育资源,打破学科间、课内外、校内外的壁垒,在实践中实现学习内容的综合化,在实践中实现学习方式的革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而全面的基础。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