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导轨非接触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效率的研究

来源 :真空电子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p71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轨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利用电磁感应进行无线能量传输,在许多场景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自动导航、货物运输等.目前在移动大功率设备供电的场合,例如,电力驱动的机车、城市轨道交通的供电方式一般使用滑动取电方式,设备和导轨之间相互摩擦,容易产生火花以及接触不良等安全问题.导轨非接触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因为供电端与设备之间存在气隙,从而摆脱传统供电方式对导线的依赖,设备在移动中就会避免因为滑动和摩擦产生电火花导致的安全隐患,同时也减少了设备的损耗,有利于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本文根据导轨式无线能量传输的特点,建立了导轨无线能量传输的互感等效电路模型,推导了在接收端谐振状态下的效率传输公式,设计了相关E型能量传输结构,并研究了在不同负载以及不同耦合系数条件下对传输效率的影响.
其他文献
为解决空气制冷技术对气源的依赖问题,同时简化系统回收膨胀功,本文以高速电机驱动的无油气浮轴承压缩-膨胀一体机为核心部件,搭建了采用开式逆增压循环的全新风家用空气制冷系统实验台,可实现膨胀机、压缩机进出口的温度、压力、流量测量,并可与焓差室对接,获得制冷系统的制冷量和送风参数.在标准空调工况下进行了多个转速下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额定转速为38000 r/min时,制冷量为1.6 kW;送风温度随转速升高而降低,制冷量随转速的升高而增大,基于该特点,空气制冷系统有直接送风和送风温度可调的优势,使空气制冷技术
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必备的安全措施.随着技术指标逐渐向着大功率方向发展,图像背景不均问题越来越明显,其中一个原因是X射线管的焦点在工作时产生了位移,使得接收端的X射线强度发生了变化.本文从X射线管的工作原理出发,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和传热学原理,理论上论证了焦点位移是由阳极的热膨胀引起,位移量的大小由达到热稳态时阳极的平均温升决定.为了验证以上理论,采用了一种强制冷却方式的X射线管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其结构特点和强制冷却的工作方式,以及测量焦点位移的测试平台和测试方法,然后分别测量了使
介绍了 X光机高压发生器智能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对比了市面上比较流行的DS12C887芯片、DS1337芯片和RS5C348芯片三款时钟芯片产品,选择DALLAS公司的RTC芯片DS12C887作为X光机高压发生器智能控制系统的时钟芯片,详细介绍了该芯片的硬件连接和程序编制.
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吸收-压缩复叠制冷循环,该循环由内燃机余热驱动的高温级复合吸收-压缩制冷循环与动力驱动的低温级CO2亚临界压缩制冷循环复叠构成.对不同制冷工质对在此循环中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并进一步研究关键参数对复叠制冷循环性能的影响;最后进行了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循环的理论性能优于两级复叠制冷循环;在冷凝温度为40℃、蒸发温度为-35℃条件下,R124-DMAC/R744性能优异,COP可达2.864,是较为理想的工质对,且年总成本较低为15150.14美元.
行波管内真空度对其性能、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几种测量真空度方法的比较,确定采用热阴极电离计法.通过分析、实验确定了加电参数,针对离子流波动大的问题,采用电子轰击除气降低放气的影响,采用电源屏蔽措施减少信号干扰等,最终获得了样管真空度同离子流的对应关系.对同型产品检测离子流后,对照离子流同真空度的对应关系可评价真空度.
本文搭建了以R1233zd(E)为工质的多通道直冷板两相循环冷却系统,并在冷凝温度为10、15、20℃,质量通量为147~882 kg/(m2·s),热流密度为7.73~39.75 kW/m2工况下对系统热力学循环和冷却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质量通量上升,出口制冷剂焓值降低,热流密度上升,蒸发压力与出口制冷剂焓值升高.不同热流密度下冷板壁面温度随质量通量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当热流密度为7.73 kW/m2时,制冷剂质量通量由147 kg/(m2·s)增至735 kg/(m2·s),局部壁面最大温
为研究一种高效的跨临界CO2并行压缩系统的控制方法,本文借助GT-SUITE仿真软件,建立了跨临界CO2并行压缩系统的动态仿真模型,基于仿真得到的系统性能数据集,建立并对比了二阶多项式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的系统性能预测模型,并基于神经网络模型开发了跨临界CO2并行压缩系统的模型预测控制器,研究控制器对系统控制稳定性、高效性、实时控制的性能.结果表明:在模型预测控制器作用下,不同制冷工况在150 s内系统能达到稳定运行状态;对比定值控制,采用模型预测控制的系统性能最大提升13.3%;仿真验证了提出的模型预测控
冬季我国北方室外环境蕴含大量天然冷源,热力学分析表明热泵工质过冷释放的热量可以在蒸发器的等温吸热过程中获得补偿.为了研究大气自然冷源对热泵制热性能的影响,增设室外过冷器,搭建利用自然冷源过冷的空气源热泵实验装置.实验结果表明:当室外环境温度大于0℃,冷凝温度小于45℃的条件下,自然冷源过冷对热泵制热量与制热COP影响均较小,系统制热量维持在6.22~6.70 kW,制热COP维持在3.03,压缩机排气温度维持在103℃以下;当室外环境温度小于-10℃,冷凝温度大于50℃时,随过冷度的增加,压缩机功率增加、
冷冻水系统大温差设计对空调系统节能具有重要意义.配套使用空气处理机组也需采用大温差设计,达到节能效果,本文在空气处理机组换热机理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冷冻水大温差对空气处理设备换热性能的影响.通过优化表冷器管形、回路等方法,采用焓差法实验对比了大温差工况下不同管形、不同回路、不同翅片片距等对表冷器性能的影响,在相同换热截面下,大温差空气处理机组较常规机组能耗降低约20%,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温差表冷器优选结构方案,采用高效内齿形换热管,4排高效换热管可与6排光管表冷器达到相同冷风比,且整机能耗低约5%,为
本文提出采用非共沸工质的机械过冷跨临界CO2热泵供暖系统,并建立系统热力学模型,与采用纯质的机械过冷跨临界CO2热泵系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为-12℃、用户供回水温度为65/40℃条件下,采用大温度滑移非共沸工质R1234ze(E)/R601(60/40)时,系统COP高达2.45,相对采用纯质最高提升13.82%.采用非共沸工质可有效降低系统排气压力并获得较大过冷度,减小节流不可逆损失.使用R290/R601(70/30)时,最优排气压力可降低27.85%.非共沸工质的使用可有效改善过冷过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