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程简介
1.课程概要
京剧艺术,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她自诞生至今,在不断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吸收了其它地方剧种、艺术门类之所长,并经过无数艺术家的改革与创造,才使之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之集大成者,被称之为国粹。
早在2008年4月,教育部就决定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音乐阶段课程之中,在全国小学部分试点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京剧艺术进校园,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益尝试,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艺术修养的有效载体。
我们开展“京剧艺术进校园”活动,除了教会学生一些唱段,还将唱段背后的故事告诉孩子,更重要的是通过接触经典作品,让孩子们了解京剧常识,对听京剧、唱京剧有兴趣,让他们坐下来爱听、站起来会唱,这样京剧艺术才算走进孩子们的心田。在让孩子更多地体会艺术多样性的同时,我们引导学生热爱、继承和发展民族艺术文化,在孩子心中播下一粒民族艺术的种子,也许在某些条件适合的时候,这粒种子就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开展“京剧艺术进校园”活动,以“熟悉京剧,尊重艺术,传承文化,提高素养”为目的,通过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课堂教学和京剧艺术欣赏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基本的戏曲知识,欣赏和学唱经典京剧唱段,提高艺术审美修养,使我们的国粹艺术更加发扬光大。“京剧艺术进校园”活动,对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探索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思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也同样起着积极的作用。
2.课程目标
(1)熟知所选唱段的背景故事和人物关系,了解唱词意义。(2)對部分学唱唱段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会唱、会表演,对欣赏唱段能够学会从何种角度欣赏并能够表达自己的欣赏感受。(3)通过互动性的学习和练习,能够了解一部分京剧常识并进一步深入了解京剧。(4)逐步形成对京剧艺术的兴趣,对京剧从会唱、会表演升华到乐唱、乐表演。
3.课程实施
(1)普及在课内:间周在音乐课中开设京剧课,结合本校京剧校本教材,开设学唱和欣赏课程,通过教材、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京剧,并结合京剧知识,师生互动等版块让学生充分感受京剧艺术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2)精品在课外:成立金乡县实验小学京剧社团,每周二、四课外活动时间进行集中学习和训练,除校本教材内的唱段进行深入的辅导外,开设京剧身段课、表演课程等多种形式,并定期通过展演的形式检验教学成果。
(3)走出去、请进来:组织专业教师外出学习,同时聘请中央电视台、中国戏曲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专业教师担任我校京剧艺术顾问,对我校开展的京剧课程定期进行定位和指导。
本部分重在设计如何教,如何学。特别是如何学,这是设计的重点。教师的示范、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的使用、学生的合作学习、互助性学习、表演性学习等。
4.课程评价
(1)自我评价:①课内外相结合,扩展本课程的教学功效。本课程不仅重视课内教学,而且通过京剧社团的学习,使学生学到京剧知识,有机会在展演中得到展示。② 以学习京剧为平台,使弘扬与培养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作用得到强化。《走进京剧》课程通过普及京剧知识,课上教学、课外辅导以及京剧展演等手段,在学生中树立起学习国粹艺术的健康形象和奋发向上的热情,使弘扬与养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作用得到强化。(2)校外评价:通过聘请校外专业艺术顾问,对我校学生学习成果及展演节目进行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专业指导,及时总结所学知识的经验和不足。要重点围绕着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来设计。
5.课程开发与实施创新点
我校在研究学习中将京剧引入音乐课堂,用“普及在课内”的理念把学科知识点与京剧内容有机融合,成立了京剧校本教材创编组,根据我县本土文化结合学生课堂上学唱的段子编创了适合小学生们学习、欣赏的校本教材《走进京剧》,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精选了学唱和欣赏唱段,并设计了“听故事”、“学唱段”、“京剧小知识”版块,让学生对京剧产生感性认识,培养他们对京剧的兴趣。低段重在培养兴趣、中段唱段学习、高段唱腔和身段学习,在学习中了解京剧、喜欢京剧。
在课堂教学之外,我们着力打造“精品在课外”,首先营造良好的京剧校园文化氛围。在学校文化墙上,精心绘制了京剧人物;走廊、楼梯间,京剧脸谱错落有致,生旦净丑介绍,唱念做打简述等知识学生可信手拈来;班级内布置了京剧文化宣传栏;上、下课铃声采用了京剧曲牌和锣鼓……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丰富了文化视野和精神文化生活。
课堂教学中,我们积极发现具有京剧特长的学生组建了京剧兴趣班和艺术社团,每周二、周四艺体活动时间定期授课,在加强课堂教学成果外,学习更加深入的京剧内容,将出精品与促普及相结合。实验小学京剧社团成立以来,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京剧特长的学生,编演了许多深受社会各界(请进一步思考,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这个课程可以建设成一个“体系”来,也就是说,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还有面向少数学生的“选修课”。这就需要贵校认真研究学习目标,最好能够象英语考级考试那样设计,即一级课程、二级课程、三级课程,等等。)好评的京剧节目。
二、课程实施及效果
我校自2011年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以来,在2012年将京剧课程正式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在课程实施中,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适合我校发展的一系列教学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在全校营造浓厚的校园京剧文化氛围,让学生感知京剧艺术的魅力。(2)探讨适合本校的京剧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让全体学生掌握一些京剧知识、学习一些京剧名段及与京剧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3)对京剧特长生单独组班教学,结合本校的京剧校本教材,科学地组织教学和训练,使特长生能够展示京剧特长,同时使全体学生在特长生的影响下对京剧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4)为提高京剧组成员技能,同时也是为培训我校音乐教师专业艺术技能,多形式地开展一系列的京剧专业技能培训、学习活动,为京剧组成员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了更好更准确地专业理论、方法和参考模式、范例,从而启迪教师们的教育智慧和创新才能。
1.课程概要
京剧艺术,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她自诞生至今,在不断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吸收了其它地方剧种、艺术门类之所长,并经过无数艺术家的改革与创造,才使之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之集大成者,被称之为国粹。
早在2008年4月,教育部就决定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音乐阶段课程之中,在全国小学部分试点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京剧艺术进校园,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益尝试,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艺术修养的有效载体。
我们开展“京剧艺术进校园”活动,除了教会学生一些唱段,还将唱段背后的故事告诉孩子,更重要的是通过接触经典作品,让孩子们了解京剧常识,对听京剧、唱京剧有兴趣,让他们坐下来爱听、站起来会唱,这样京剧艺术才算走进孩子们的心田。在让孩子更多地体会艺术多样性的同时,我们引导学生热爱、继承和发展民族艺术文化,在孩子心中播下一粒民族艺术的种子,也许在某些条件适合的时候,这粒种子就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开展“京剧艺术进校园”活动,以“熟悉京剧,尊重艺术,传承文化,提高素养”为目的,通过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课堂教学和京剧艺术欣赏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基本的戏曲知识,欣赏和学唱经典京剧唱段,提高艺术审美修养,使我们的国粹艺术更加发扬光大。“京剧艺术进校园”活动,对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探索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思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也同样起着积极的作用。
2.课程目标
(1)熟知所选唱段的背景故事和人物关系,了解唱词意义。(2)對部分学唱唱段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会唱、会表演,对欣赏唱段能够学会从何种角度欣赏并能够表达自己的欣赏感受。(3)通过互动性的学习和练习,能够了解一部分京剧常识并进一步深入了解京剧。(4)逐步形成对京剧艺术的兴趣,对京剧从会唱、会表演升华到乐唱、乐表演。
3.课程实施
(1)普及在课内:间周在音乐课中开设京剧课,结合本校京剧校本教材,开设学唱和欣赏课程,通过教材、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京剧,并结合京剧知识,师生互动等版块让学生充分感受京剧艺术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2)精品在课外:成立金乡县实验小学京剧社团,每周二、四课外活动时间进行集中学习和训练,除校本教材内的唱段进行深入的辅导外,开设京剧身段课、表演课程等多种形式,并定期通过展演的形式检验教学成果。
(3)走出去、请进来:组织专业教师外出学习,同时聘请中央电视台、中国戏曲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专业教师担任我校京剧艺术顾问,对我校开展的京剧课程定期进行定位和指导。
本部分重在设计如何教,如何学。特别是如何学,这是设计的重点。教师的示范、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的使用、学生的合作学习、互助性学习、表演性学习等。
4.课程评价
(1)自我评价:①课内外相结合,扩展本课程的教学功效。本课程不仅重视课内教学,而且通过京剧社团的学习,使学生学到京剧知识,有机会在展演中得到展示。② 以学习京剧为平台,使弘扬与培养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作用得到强化。《走进京剧》课程通过普及京剧知识,课上教学、课外辅导以及京剧展演等手段,在学生中树立起学习国粹艺术的健康形象和奋发向上的热情,使弘扬与养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作用得到强化。(2)校外评价:通过聘请校外专业艺术顾问,对我校学生学习成果及展演节目进行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专业指导,及时总结所学知识的经验和不足。要重点围绕着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来设计。
5.课程开发与实施创新点
我校在研究学习中将京剧引入音乐课堂,用“普及在课内”的理念把学科知识点与京剧内容有机融合,成立了京剧校本教材创编组,根据我县本土文化结合学生课堂上学唱的段子编创了适合小学生们学习、欣赏的校本教材《走进京剧》,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精选了学唱和欣赏唱段,并设计了“听故事”、“学唱段”、“京剧小知识”版块,让学生对京剧产生感性认识,培养他们对京剧的兴趣。低段重在培养兴趣、中段唱段学习、高段唱腔和身段学习,在学习中了解京剧、喜欢京剧。
在课堂教学之外,我们着力打造“精品在课外”,首先营造良好的京剧校园文化氛围。在学校文化墙上,精心绘制了京剧人物;走廊、楼梯间,京剧脸谱错落有致,生旦净丑介绍,唱念做打简述等知识学生可信手拈来;班级内布置了京剧文化宣传栏;上、下课铃声采用了京剧曲牌和锣鼓……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丰富了文化视野和精神文化生活。
课堂教学中,我们积极发现具有京剧特长的学生组建了京剧兴趣班和艺术社团,每周二、周四艺体活动时间定期授课,在加强课堂教学成果外,学习更加深入的京剧内容,将出精品与促普及相结合。实验小学京剧社团成立以来,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京剧特长的学生,编演了许多深受社会各界(请进一步思考,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这个课程可以建设成一个“体系”来,也就是说,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还有面向少数学生的“选修课”。这就需要贵校认真研究学习目标,最好能够象英语考级考试那样设计,即一级课程、二级课程、三级课程,等等。)好评的京剧节目。
二、课程实施及效果
我校自2011年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以来,在2012年将京剧课程正式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在课程实施中,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适合我校发展的一系列教学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在全校营造浓厚的校园京剧文化氛围,让学生感知京剧艺术的魅力。(2)探讨适合本校的京剧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让全体学生掌握一些京剧知识、学习一些京剧名段及与京剧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3)对京剧特长生单独组班教学,结合本校的京剧校本教材,科学地组织教学和训练,使特长生能够展示京剧特长,同时使全体学生在特长生的影响下对京剧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4)为提高京剧组成员技能,同时也是为培训我校音乐教师专业艺术技能,多形式地开展一系列的京剧专业技能培训、学习活动,为京剧组成员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了更好更准确地专业理论、方法和参考模式、范例,从而启迪教师们的教育智慧和创新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