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碳示踪技术联合动脉血管入路淋巴结分检法在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win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纳米碳示踪技术联合动脉血管入路淋巴结分检法在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40例乙状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40例患者均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其中20例行纳米碳示踪技术联合动脉血管入路法分检淋巴结,设为观察组;20例行传统淋巴结分检法,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淋巴结检出及病理学检查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随访期间患者辅助化疗情况、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

结果

(1)淋巴结检出及病理学检查情况: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标准的乙状结肠癌根治术。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淋巴结分检时间分别为(13.1±2.4)min和(18.4±3.5)min;检出总淋巴结数目分别为522枚和239枚,人均淋巴结检出数目分别为(28.0±7.0)枚和(13.0±3.0)枚;直径<5 mm的总淋巴结数目分别为152枚和64枚,直径<5 mm的人均淋巴结数目分别为(8.6±2.5)枚和(3.9±1.7)枚;淋巴结<12枚的患者例数分别为0和6例;第1站淋巴结数目分别为(13.7±3.6)枚和(6.1±1.6)枚,第2站淋巴结数目分别为(9.5±2.5)枚和(6.6±2.2)枚,第3站淋巴结数目分别为(4.7±1.2)枚和(2.5±1.0)枚,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562,24.872,19.256, χ2=4.902,t=14.368,10.026,8.210,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总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82枚和43枚,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0.22%±0.13%和0.48%±0.18%;患者转移率分别为17/20和7/20;直径<5 mm的总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51枚和38枚,直径<5 mm的人均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3.9±1.9)枚和(2.7±1.5)枚;第1站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4.2±1.8)枚和(2.1±0.6)枚,第2站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1.9±0.6)枚和(2.6±0.7)枚,第3站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2.3±1.2)枚和(1.4±0.5)枚。两组患者淋巴结阳性率、第3站阳性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62,1.759, P>0.05);两组患者的患者转移率、直径<5 mm的人均阳性淋巴结数目、第1站阳性淋巴结数目、第2站阳性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417,t=7.264,4.682,3.410,P<0.05)。(2)随访情况: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分别有18例和10例患者行辅助化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3, P<0.05)。观察组无患者发生肿瘤复发及转移,对照组2例患者发生肿瘤复发和转移(局部复发1例、肿瘤肝转移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05, 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

结论

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中采用纳米碳示踪技术联合动脉血管入路淋巴结分检法可提高淋巴结分检效率并获取更多淋巴结数目,使术后病理学分期更加准确。

其他文献
目的查明胸痛发作6个月后仍未确诊患者的长期心血管结局。方法队列研究。背景英国电子健康记录数据库(CALIBER)链接初级医疗保健、二级医疗保健、冠状动脉登记及死亡登记的信息。参与者2002—2009年,来自223个全科诊所首次发作胸痛172 180名18岁以上成人,根据首次就诊医疗记录分为确诊(非冠状动脉疾病或心绞痛)或未确诊(病因不明)3组人群,这些患者既往无心血管疾病。主要结局测量指标5.5年
期刊
介绍2017年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评估的基本原则、评估方法以及对基层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包括实践基地大多未与全科临床专业基地建立紧密的联系、科室设置不符合要求、师资队伍不能满足全科规范化培训的需要、教学管理混乱、教学安排不合理、教学过程不规范、部分基层实践基地疾病及技能操作种类和数量不符合规定等,并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同时对师资队伍建设、规范教学过程提
期刊
目的通过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了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预后与溶栓治疗前侧支循环评分的关系。方法制定检索策略和纳入排除标准,检索PubMed、the Cochrane图书馆、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OVID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16年11月中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纳入研究的文献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其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用随机效应
目的调查北京市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患者对分级诊疗模式的认知度与赞同度,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2016年7月15日至8月31日,采用现场随机拦截问卷调查的方法,抽取来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2 770例患者,患者对分级诊疗的认知度为62.2%(1 722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近1年内来机构就诊的次数越多、文化程度越高,对分级诊疗的认知度越高
通过1例免疫功能正常的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案例,回顾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治思路及真菌感染的诊断依据。
目的总结结直肠癌旁肿瘤沉积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旨在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收治的2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检查,并行开腹手术治疗。观察指标:(1)CT检查影像学特征。(2)鉴别比较。(3)随访情况。采用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为患者预后情况
目的分析结直肠扁平息肉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后的病理学类型,探讨发生高风险扁平腺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2月至2016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45例结直肠扁平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245例患者均行EMR治疗,切除息肉组织行病理学诊断。观察指标:(1)扁平息肉的临床特征及病理学检查结果。(2)高风险扁平腺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
自20世纪80年代初,Heald报道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经腹TME已成为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金标准手术方式。而传统的经腹TME,特别是对于低位直肠癌、肥胖症、男性狭窄骨盆的患者,存在暴露困难的问题。因此,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的提出,旨在克服经腹途径的暴露困难。但是,TaTME能否做到真正的TME?其直肠系膜远切缘是否足够?其远切缘标志在哪里?能否保证手术标本环周切缘及直肠系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