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规律以及护理措施,意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时段统计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作时间以及其病例数,利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各时段之间的发生率。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多发于起病24小时内,并且于05:00-14:00发生居多,较少发生在17:00-04:00。结论:经本组实验研究可知,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是具有规律性的,所以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较容易发病的时间短,应当加强护理措施,密切观察,从而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護理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发生时间规律;护理措施
为了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率失常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与临床疗效,我们对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为31例,女性患者为9例,平均年龄为(66.40±8.12)岁。经分析临床资料后发现,其心律失常发生部位为:侧壁、前间壁、下壁、前壁、右室下以及内膜下,其中以发生在前壁的心律失常作为多见。在门诊、急诊或进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时第一次借助听诊、心电监测或心电图检查得到的心律失常结果称之为心律失常发生时间,也就是指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或者快速异位心律失常等。
1.2试验方法[1-2]
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办理入院后,立即施行24h的心电监护,时间应当≥1W,每天分为6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为四个小时,以此便于统计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6个时间段如下:01:00-04:00、04:00-08:00、08:00-12:00、12:00-16:00、16:00-20:00、20:00-24:00,分别将其简称为1、2、3、4、5、6时段,以患者出现胸痛等表现作为起始发病时间。
1.3统计学方法[3-4]
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 ±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多发于起病24小时内,并且于05:00-14:00发生居多,较少发生在17:00-04:00,详情参见表一。
表一 4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发生时间分布情况(n,%)
编号 时间段 例数(n) 构成比(%)
1 01:00-04:00 3 7.50
2 04:00-08:00 7 17.50
3 08:00-12:00 11 27.50
4 12:00-16:00 8 20.00
5 16:00-20:00 6 15.00
6 20:00-24:00 5 12.50
3.讨论
近年来,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不断增长,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而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便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据相关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同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范围、发生部位以及发生时间密切相关的。所以,总结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率失常患者的发病时间规律,从而积极有效的配合护理措施,便显得至关重压[5-6]。
3.1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规律性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多发于起病24小时内,并且于05:00-14:00发生居多,较少发生在17:00-04:00。将昼夜节律性分布作为探讨依据,相关学者普遍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很可能同机体内神经内分泌变化直接相关。例如说人体内的儿茶酚胺的分泌量便会随着昼夜变化也改变,04:00-12.00这个时间段人体内的儿茶酚胺分泌量最高,这便会促使患者的心率增加,血压升高,心脏收缩能力也会随之增强,这些都会造成患者的心肌供血不足,最终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3.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相关护理措施
3.2.1病情监护措施
经过分析统计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在上午时间段的发生率最高,所以这一时间段应当加强护理观察。护理人员需要正确识别心电图中各种心律失常的图形,并且对心电图中所显示出来的内容做以趋势图进行分析,从而预测患者的心率变化情况。除此之外,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且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的口述内容。上午可谓是最为忙碌的时间段,但护理人员绝对不能因为忙于最好日常工作而忽略了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如若一旦察觉患者出现心率失常症状,便应当迅速给氧[7-8]。
3.2.2饮食护理措施
伴随着患者心功能的逐渐下降,其消化系统功能也会随之下降。所以患者此时需要进食一些低胆固醇、低脂肪、容易消化的食物。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此时应当避免饱食,因为过于饱餐会增强患者的心肌收缩能力,为心脏带来负担。还应当避免饮用刺激性饮料,这也会为心脏增加负担,从而诱发心律失常。
3.2.3排便护理措施
在监护时间段,患者是不可以下床的,所以需要练习在床上排便。许多患者都会不习惯如此,这边需要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养成习惯,从而避免患者因为进食过少而导致便秘的情况发生。如若一旦出现便秘情况,也可以使用一些缓泻剂,并且按摩患者的腹部,以此来促进排便。一旦患者的排便正常,也可以减少心脏负担,缓解病情。
3.2.4其他护理措施
在心脏监护时间段,患者必须卧床休息,以此来减少心脏负担。除此之外,护理人员需要时刻关注室内温度、湿度,并进行合理调节,以免寒冷气温刺激患者的神经系统,缩小血管,导致病情加重。此外,护理人员也应当注意经常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缓解其紧张情绪,提高其依从性。
结语
综上所述,:经本组实验研究可知,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是具有规律性的,所以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较容易发病的时间短,应当加强护理措施,密切观察,从而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毅,孙大龙.猝死的日变异性、周变异性和季节变异性[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2,18(06):277-278.
[2]蔡兴彪,刘冬梅,吕阳.AMI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的救治(附126例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02):179.
[3]刘桂芳.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律失常急救护理体会[J].哈尔滨医药,2006,26(04):67-68.
[4]滕玲.急性心肌梗死伴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2004,04(04):14-16.
[5]弓彩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规律及其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9(51):232-233.
[6]张曙红.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35):115-116.
[7]胡静,胡晓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09(13):148-149.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发生时间规律;护理措施
为了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率失常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与临床疗效,我们对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为31例,女性患者为9例,平均年龄为(66.40±8.12)岁。经分析临床资料后发现,其心律失常发生部位为:侧壁、前间壁、下壁、前壁、右室下以及内膜下,其中以发生在前壁的心律失常作为多见。在门诊、急诊或进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时第一次借助听诊、心电监测或心电图检查得到的心律失常结果称之为心律失常发生时间,也就是指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或者快速异位心律失常等。
1.2试验方法[1-2]
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办理入院后,立即施行24h的心电监护,时间应当≥1W,每天分为6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为四个小时,以此便于统计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6个时间段如下:01:00-04:00、04:00-08:00、08:00-12:00、12:00-16:00、16:00-20:00、20:00-24:00,分别将其简称为1、2、3、4、5、6时段,以患者出现胸痛等表现作为起始发病时间。
1.3统计学方法[3-4]
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 ±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多发于起病24小时内,并且于05:00-14:00发生居多,较少发生在17:00-04:00,详情参见表一。
表一 4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发生时间分布情况(n,%)
编号 时间段 例数(n) 构成比(%)
1 01:00-04:00 3 7.50
2 04:00-08:00 7 17.50
3 08:00-12:00 11 27.50
4 12:00-16:00 8 20.00
5 16:00-20:00 6 15.00
6 20:00-24:00 5 12.50
3.讨论
近年来,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不断增长,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而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便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据相关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同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范围、发生部位以及发生时间密切相关的。所以,总结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率失常患者的发病时间规律,从而积极有效的配合护理措施,便显得至关重压[5-6]。
3.1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规律性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多发于起病24小时内,并且于05:00-14:00发生居多,较少发生在17:00-04:00。将昼夜节律性分布作为探讨依据,相关学者普遍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很可能同机体内神经内分泌变化直接相关。例如说人体内的儿茶酚胺的分泌量便会随着昼夜变化也改变,04:00-12.00这个时间段人体内的儿茶酚胺分泌量最高,这便会促使患者的心率增加,血压升高,心脏收缩能力也会随之增强,这些都会造成患者的心肌供血不足,最终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3.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相关护理措施
3.2.1病情监护措施
经过分析统计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在上午时间段的发生率最高,所以这一时间段应当加强护理观察。护理人员需要正确识别心电图中各种心律失常的图形,并且对心电图中所显示出来的内容做以趋势图进行分析,从而预测患者的心率变化情况。除此之外,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且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的口述内容。上午可谓是最为忙碌的时间段,但护理人员绝对不能因为忙于最好日常工作而忽略了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如若一旦察觉患者出现心率失常症状,便应当迅速给氧[7-8]。
3.2.2饮食护理措施
伴随着患者心功能的逐渐下降,其消化系统功能也会随之下降。所以患者此时需要进食一些低胆固醇、低脂肪、容易消化的食物。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此时应当避免饱食,因为过于饱餐会增强患者的心肌收缩能力,为心脏带来负担。还应当避免饮用刺激性饮料,这也会为心脏增加负担,从而诱发心律失常。
3.2.3排便护理措施
在监护时间段,患者是不可以下床的,所以需要练习在床上排便。许多患者都会不习惯如此,这边需要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养成习惯,从而避免患者因为进食过少而导致便秘的情况发生。如若一旦出现便秘情况,也可以使用一些缓泻剂,并且按摩患者的腹部,以此来促进排便。一旦患者的排便正常,也可以减少心脏负担,缓解病情。
3.2.4其他护理措施
在心脏监护时间段,患者必须卧床休息,以此来减少心脏负担。除此之外,护理人员需要时刻关注室内温度、湿度,并进行合理调节,以免寒冷气温刺激患者的神经系统,缩小血管,导致病情加重。此外,护理人员也应当注意经常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缓解其紧张情绪,提高其依从性。
结语
综上所述,:经本组实验研究可知,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是具有规律性的,所以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较容易发病的时间短,应当加强护理措施,密切观察,从而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毅,孙大龙.猝死的日变异性、周变异性和季节变异性[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2,18(06):277-278.
[2]蔡兴彪,刘冬梅,吕阳.AMI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的救治(附126例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02):179.
[3]刘桂芳.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律失常急救护理体会[J].哈尔滨医药,2006,26(04):67-68.
[4]滕玲.急性心肌梗死伴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2004,04(04):14-16.
[5]弓彩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规律及其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9(51):232-233.
[6]张曙红.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35):115-116.
[7]胡静,胡晓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09(13):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