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新农该村建设的战略性目标,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总值,必须要加快城镇化建设。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生态保护在建设中所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新型城镇化是一种特殊的城镇化,其宗旨就是在不以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为代价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达到城镇和乡村共同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7-00000-01
所谓城镇化建设,就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非农业的生产力,使社会向城市现代化靠拢的变化过程。新型城镇化更注重生态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单行本的发行,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现代工业化建设的重要阶段。李克强指出:城镇化建设要遵循发展规律,保护生态文明。城镇化建设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平衡相适应。
一、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改善中国目前状况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矛盾关系、促进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要过程。2011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提出“我国将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城镇化是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阶段,加快城镇化建设对加快经济增长起着积极地作用。改革开放后,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工业发展时往往忽视了环境问题,导致环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环境问题也逐渐影响了工业的发展,甚至影响了我们日常的生活。为了弥补这一空缺,必须加快“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变农村生活和经济落后于城镇的现象,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随着国内市长逐渐被开发,国内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大,国内需求越来越来。为适应我国市场竞争,满足消费者广大的需求,必须增加城镇居民的收入,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新型城镇化建设正是解决这一问的有效手段。
二、“新型”城镇化是改善生态现状的必然选择
环境生态系统讲究稳态,任何现代化的建设,无疑会受到地域、人口等环境因素的限制。以往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会出现:扩大了土地的利用面积,改变了人口的聚集度,但缩小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打破了物种的基因频率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以往的城镇化建设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一稳态系统,一旦破坏的程度超出了我国生态环境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环境生态必然出现一系列问题。就目前主要问题来看,以往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土地和人口的平衡破坏较大。
从土地生态平衡系统来看,以往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会造成土地的严重浪费。城镇化建设为了打造城镇景观,把一大片山林,一大片农田用来发展建筑。在很大的地域范围内,城镇化建设水平当地的经济水平明显有天壤之别,存在严重的不相符合的现象,然而地区盲目地注重表面功夫,大肆渲染只注重形象工程的“浮夸风”,盲目地开发土地,已经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这种“为了面子掉了里子”的浮夸风,已经歪解了城镇化真正的含义,与实际严重不符。城镇化需要合理的管制,土地不能無限制地,盲目地使用。“新型“城镇化真是矫正了以前的“经济,轻生”态的错误观念。任何资源都要合理地规划使用,尽量达到有限资源的无限利用,新型城镇化建设讲究可持续发展战略。
从人口分布来看,城镇人口越来越多于农村人口。就拿我国首都来说,北京地域面积小,然而人口却大量聚集,堵车已经成了北京人每日的家常便饭,故而有句话这样调侃:“北京什么都不多,就是人多。”另外,城市人口过度聚集化,使得资源利用变得紧张起来,无形中增加了环境的压力。生活垃圾的大量产生,废旧物品的不合理堆放,特别是城镇居民日常生活乱泼的污水,已经逐渐给周围的环境水资源、空气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等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新型城镇化旨在解决这一现状,鼓励城乡一体化,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使农村人也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保护生态的策略
从思想原则上,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建设的过程当中,要注重环境的稳态,坚持走“绿色建设”的道路,提倡资源多次循环利用,发展节能经济。新型城镇化建设要考虑整个城市的承受力,要合理利用土地,不过度开发。工厂的建设要遵循绿色环保的理念,不得随意排放有害气体和污水等。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要关注城市的建造,一样要重视农村的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延伸到农村中,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提高农村整体素质水平,发展农村经济,使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保护生态平衡。
四、总结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无疑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生态的保护也是我国必须重视的问题。随着胡惊涛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的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方案正是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符合发展“绿色经济”之理念的有利方案。新型城镇化建设强调在实施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兼顾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环境生态问题,并找出解决的办法。
参考文献:
[1]陆铭,高虹.城市规模与包容性就业[J].中国社会科学,2012,10.
[2]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
作者简介:卢文阳,贵州大学科技学院商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7-00000-01
所谓城镇化建设,就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非农业的生产力,使社会向城市现代化靠拢的变化过程。新型城镇化更注重生态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单行本的发行,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现代工业化建设的重要阶段。李克强指出:城镇化建设要遵循发展规律,保护生态文明。城镇化建设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平衡相适应。
一、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改善中国目前状况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矛盾关系、促进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要过程。2011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提出“我国将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城镇化是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阶段,加快城镇化建设对加快经济增长起着积极地作用。改革开放后,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工业发展时往往忽视了环境问题,导致环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环境问题也逐渐影响了工业的发展,甚至影响了我们日常的生活。为了弥补这一空缺,必须加快“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变农村生活和经济落后于城镇的现象,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随着国内市长逐渐被开发,国内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大,国内需求越来越来。为适应我国市场竞争,满足消费者广大的需求,必须增加城镇居民的收入,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新型城镇化建设正是解决这一问的有效手段。
二、“新型”城镇化是改善生态现状的必然选择
环境生态系统讲究稳态,任何现代化的建设,无疑会受到地域、人口等环境因素的限制。以往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会出现:扩大了土地的利用面积,改变了人口的聚集度,但缩小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打破了物种的基因频率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以往的城镇化建设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一稳态系统,一旦破坏的程度超出了我国生态环境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环境生态必然出现一系列问题。就目前主要问题来看,以往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土地和人口的平衡破坏较大。
从土地生态平衡系统来看,以往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会造成土地的严重浪费。城镇化建设为了打造城镇景观,把一大片山林,一大片农田用来发展建筑。在很大的地域范围内,城镇化建设水平当地的经济水平明显有天壤之别,存在严重的不相符合的现象,然而地区盲目地注重表面功夫,大肆渲染只注重形象工程的“浮夸风”,盲目地开发土地,已经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这种“为了面子掉了里子”的浮夸风,已经歪解了城镇化真正的含义,与实际严重不符。城镇化需要合理的管制,土地不能無限制地,盲目地使用。“新型“城镇化真是矫正了以前的“经济,轻生”态的错误观念。任何资源都要合理地规划使用,尽量达到有限资源的无限利用,新型城镇化建设讲究可持续发展战略。
从人口分布来看,城镇人口越来越多于农村人口。就拿我国首都来说,北京地域面积小,然而人口却大量聚集,堵车已经成了北京人每日的家常便饭,故而有句话这样调侃:“北京什么都不多,就是人多。”另外,城市人口过度聚集化,使得资源利用变得紧张起来,无形中增加了环境的压力。生活垃圾的大量产生,废旧物品的不合理堆放,特别是城镇居民日常生活乱泼的污水,已经逐渐给周围的环境水资源、空气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等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新型城镇化旨在解决这一现状,鼓励城乡一体化,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使农村人也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保护生态的策略
从思想原则上,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建设的过程当中,要注重环境的稳态,坚持走“绿色建设”的道路,提倡资源多次循环利用,发展节能经济。新型城镇化建设要考虑整个城市的承受力,要合理利用土地,不过度开发。工厂的建设要遵循绿色环保的理念,不得随意排放有害气体和污水等。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要关注城市的建造,一样要重视农村的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延伸到农村中,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提高农村整体素质水平,发展农村经济,使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保护生态平衡。
四、总结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无疑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生态的保护也是我国必须重视的问题。随着胡惊涛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的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方案正是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符合发展“绿色经济”之理念的有利方案。新型城镇化建设强调在实施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兼顾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环境生态问题,并找出解决的办法。
参考文献:
[1]陆铭,高虹.城市规模与包容性就业[J].中国社会科学,2012,10.
[2]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
作者简介:卢文阳,贵州大学科技学院商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