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今的品德课上时常会出现学生的虚情假意,学生往往会说一些与自己思想、情感相违背的话,不愿意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露出来。课堂上“假、大、空”的现象让我们感到异常尴尬。针对这种情况,结合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试着让学生在品德课上敢于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品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品德;课堂;真话;教学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然而在真实的品德课堂上,时常会出现学生的回答与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与自己的实际行为并不一致。如今很多孩子在教学中以不真实的面孔面对老师与其他同学,以非内心真实写照的话语来取悦老师,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深思考。品德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应该把引导学生说真话、道真情、做真人作为教学的最基本要求。
一、课堂上存在的“虚情假意”
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假”这个字,假烟、假酒……而跟我们的教育有关的有“假考”、“假学历”……于是相对应的便是打假活动的产生。也许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今,学校的品德课也出现了“假”字——学生的假情假意。
(一)所说的与所做的不一致
案例1:浙教版五上《红绿灯》
师:红灯亮了,你会怎么做呢?
生齐答:停下来!
但事实上,学生在上学、放学途中,闯红灯的大有人在。
(二)所说的与所想的不一致
案例2:浙教版四上《集体处处有规则》
执教本课,我创设了一个情境:下节课是同学们最喜欢的信息课,课间同学们已经陆续去电脑室,可是王明的语文作业还差一些没完成,他拼命地赶着,终于做完了,他急忙跑向电脑室。过了一会儿,他的同桌追上他说:“王明,你的语文作业本交了吗?没交老师可是要批评的!”这时,上课铃声响了。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讨论“如果你是王明,你会怎么做?”同桌讨论时,学生甲说:“如果是我,我才不跑回去,玩电脑重要多了,跑回去才是傻瓜!”全班交流时,我让甲发言,他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我想我会先交好作业再去上电脑课。”
对上述品德课上学生的“假”加以归纳,可以得到如下几个特征:
1.将“正确的话”与“真话”混为一谈
一些教师往往不能很好的意识到“正确的话”和“真话”之间的区别,当学生的回答与教材一致或与自己的想法一致时,就给予大力表扬。在案例2中,学生甲说:“我想我会先交好作业再去上电脑课。”是正确的话,而不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案例1中,学生齐答遇见红灯停也是正确的话,而不是自己真实的做法。
2.为展示自己好的一面而“见风使舵”。人都有个共性,就是在公开场合展示自己好的一面,孩子也不例外。学生担心回答不好会影响自己的个人形象,有时就不愿说真心话。
二、课堂上的“虚情假意”带来的危害
(一)弱化品德课的作用
从教学方法上看,品德课的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如果我们连学生的真实想法、做法是什么都不知道,还谈什么教学呢?试想,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说假话,且教师并不察觉,或认为已经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讲不讲真话已经不重要了。并对其“正确的假话”给予表扬,学生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吗?
(二)扭曲学生的人格
学习既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也是人格逐渐健全的过程。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撒谎不仅不会受到批评,还会受到老师的表扬。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发现,原来可以心里想一套,嘴上说一套;上课时说一套,行动时做一套。
(三)价值观偏离,是非不分
社会是个大染缸,可以把一块白布染成不同颜色的彩布。我们的课堂虽远离这“大染缸”,但并不是与此隔绝,因此“大染缸”中的污染多多少少会被带入我们的课堂。如果我们的教师不能正确地对待与处理,那么我们这些“白纸”也会被污染。长久下去,学生就会是非不分,甚至是非颠倒。
三、追寻真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千呼万唤说真话、道真情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必须对学生讲真话。这是有效地教育青年的重要条件之一。最好的教育就是用真实来教育。学生对于教师的真话和假话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必须使整个教育过程充满真实的气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激发学生“说真话”。
1.用“真话”唤出“真话”
想让学生在课堂上说真话,教师就首先要讲真话,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就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反之,学生只能跟着说假话。
案例3:浙教版四上《集体处处有规则》
在教学这课时,我请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过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课堂一下子陷入了寂静。我主动说起了自己的真实经历:“韩老师来说说自己吧,有时候上课铃声响了,教室在四楼,而办公室在二楼,老师也就跑着上楼。有时上楼的同学多,我就只能靠着楼梯的左边上……”听完我的真实经历,孩子们纷纷诉说了自己有过的不遵守规则的经历。
我用我的真诚打动了学生,也用真话唤出了学生们的真话。这样的对话既让学生大胆地说出了真话,同时也反思了自己的现实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品质,从而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
2.用“现实”激发“真话”
鲁洁教授说:“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其中特别要关注的是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
案例4:浙教版二上《我爱秋天》
执教本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课前调查,让学生去大自然寻找秋天的美,并带回展示。课堂上我提问:“你们喜欢秋天吗?为什么喜欢?”小朋友们的小手犹如雨后春笋。
生1:我喜欢秋天,因为树叶黄了,一片片落在地上真美啊!
生2:我也喜欢秋天,因为我家自己种的石榴成熟的,里面有红红的像珍珠一样的籽,我终于可以吃了。
……
在教室中闭门不出,问出同样的问题,收到的答案无非是“我爱秋天”、“我喜欢秋天”,显得那么空洞,那么不真实。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
(二)一言一行道真情、做真人
1. 课堂中悟做真人
◆创设情境,学做真人。回顾我们的课堂,有时候学生之所以说不出真话,与缺乏情感体验有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最真切的感受。把课堂变成学生吐露真情的舞台,学做生活的真人。
◆真真假假,辨做真人。現实生活纷繁复杂,很多课堂中的教育在现实中会让人困惑,我们教师只有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生活的真实,把儿童当生活中的人来引导,才能使学生在真真假假的辨认中学会做一个“真人”。
2.生活中学做真人
学生的品德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除了追求课堂上的真实,只有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平时的教育中,才能使学生做生活的“真人”。如执教《家人关爱我成长》,我在课后布置了实践性作业,既让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又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还切实地把回报家人的爱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真可谓一举三得。
用我们的真心、真诚让孩子在课堂上回归真实吧!品德课是开放的,因为只有我们的“真心”才能唤来学生的“真话”,“真话”源自“真情”,“真情”是“真行”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2]《浙江省小学品德学科教学建议》
关键词:品德;课堂;真话;教学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然而在真实的品德课堂上,时常会出现学生的回答与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与自己的实际行为并不一致。如今很多孩子在教学中以不真实的面孔面对老师与其他同学,以非内心真实写照的话语来取悦老师,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深思考。品德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应该把引导学生说真话、道真情、做真人作为教学的最基本要求。
一、课堂上存在的“虚情假意”
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假”这个字,假烟、假酒……而跟我们的教育有关的有“假考”、“假学历”……于是相对应的便是打假活动的产生。也许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今,学校的品德课也出现了“假”字——学生的假情假意。
(一)所说的与所做的不一致
案例1:浙教版五上《红绿灯》
师:红灯亮了,你会怎么做呢?
生齐答:停下来!
但事实上,学生在上学、放学途中,闯红灯的大有人在。
(二)所说的与所想的不一致
案例2:浙教版四上《集体处处有规则》
执教本课,我创设了一个情境:下节课是同学们最喜欢的信息课,课间同学们已经陆续去电脑室,可是王明的语文作业还差一些没完成,他拼命地赶着,终于做完了,他急忙跑向电脑室。过了一会儿,他的同桌追上他说:“王明,你的语文作业本交了吗?没交老师可是要批评的!”这时,上课铃声响了。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讨论“如果你是王明,你会怎么做?”同桌讨论时,学生甲说:“如果是我,我才不跑回去,玩电脑重要多了,跑回去才是傻瓜!”全班交流时,我让甲发言,他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我想我会先交好作业再去上电脑课。”
对上述品德课上学生的“假”加以归纳,可以得到如下几个特征:
1.将“正确的话”与“真话”混为一谈
一些教师往往不能很好的意识到“正确的话”和“真话”之间的区别,当学生的回答与教材一致或与自己的想法一致时,就给予大力表扬。在案例2中,学生甲说:“我想我会先交好作业再去上电脑课。”是正确的话,而不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案例1中,学生齐答遇见红灯停也是正确的话,而不是自己真实的做法。
2.为展示自己好的一面而“见风使舵”。人都有个共性,就是在公开场合展示自己好的一面,孩子也不例外。学生担心回答不好会影响自己的个人形象,有时就不愿说真心话。
二、课堂上的“虚情假意”带来的危害
(一)弱化品德课的作用
从教学方法上看,品德课的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如果我们连学生的真实想法、做法是什么都不知道,还谈什么教学呢?试想,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说假话,且教师并不察觉,或认为已经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讲不讲真话已经不重要了。并对其“正确的假话”给予表扬,学生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吗?
(二)扭曲学生的人格
学习既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也是人格逐渐健全的过程。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撒谎不仅不会受到批评,还会受到老师的表扬。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发现,原来可以心里想一套,嘴上说一套;上课时说一套,行动时做一套。
(三)价值观偏离,是非不分
社会是个大染缸,可以把一块白布染成不同颜色的彩布。我们的课堂虽远离这“大染缸”,但并不是与此隔绝,因此“大染缸”中的污染多多少少会被带入我们的课堂。如果我们的教师不能正确地对待与处理,那么我们这些“白纸”也会被污染。长久下去,学生就会是非不分,甚至是非颠倒。
三、追寻真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千呼万唤说真话、道真情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必须对学生讲真话。这是有效地教育青年的重要条件之一。最好的教育就是用真实来教育。学生对于教师的真话和假话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必须使整个教育过程充满真实的气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激发学生“说真话”。
1.用“真话”唤出“真话”
想让学生在课堂上说真话,教师就首先要讲真话,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就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反之,学生只能跟着说假话。
案例3:浙教版四上《集体处处有规则》
在教学这课时,我请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过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课堂一下子陷入了寂静。我主动说起了自己的真实经历:“韩老师来说说自己吧,有时候上课铃声响了,教室在四楼,而办公室在二楼,老师也就跑着上楼。有时上楼的同学多,我就只能靠着楼梯的左边上……”听完我的真实经历,孩子们纷纷诉说了自己有过的不遵守规则的经历。
我用我的真诚打动了学生,也用真话唤出了学生们的真话。这样的对话既让学生大胆地说出了真话,同时也反思了自己的现实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品质,从而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
2.用“现实”激发“真话”
鲁洁教授说:“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其中特别要关注的是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
案例4:浙教版二上《我爱秋天》
执教本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课前调查,让学生去大自然寻找秋天的美,并带回展示。课堂上我提问:“你们喜欢秋天吗?为什么喜欢?”小朋友们的小手犹如雨后春笋。
生1:我喜欢秋天,因为树叶黄了,一片片落在地上真美啊!
生2:我也喜欢秋天,因为我家自己种的石榴成熟的,里面有红红的像珍珠一样的籽,我终于可以吃了。
……
在教室中闭门不出,问出同样的问题,收到的答案无非是“我爱秋天”、“我喜欢秋天”,显得那么空洞,那么不真实。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
(二)一言一行道真情、做真人
1. 课堂中悟做真人
◆创设情境,学做真人。回顾我们的课堂,有时候学生之所以说不出真话,与缺乏情感体验有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最真切的感受。把课堂变成学生吐露真情的舞台,学做生活的真人。
◆真真假假,辨做真人。現实生活纷繁复杂,很多课堂中的教育在现实中会让人困惑,我们教师只有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生活的真实,把儿童当生活中的人来引导,才能使学生在真真假假的辨认中学会做一个“真人”。
2.生活中学做真人
学生的品德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除了追求课堂上的真实,只有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平时的教育中,才能使学生做生活的“真人”。如执教《家人关爱我成长》,我在课后布置了实践性作业,既让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又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还切实地把回报家人的爱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真可谓一举三得。
用我们的真心、真诚让孩子在课堂上回归真实吧!品德课是开放的,因为只有我们的“真心”才能唤来学生的“真话”,“真话”源自“真情”,“真情”是“真行”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2]《浙江省小学品德学科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