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通过对艾滋病并发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2005~2008年收治的14例艾滋病并发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患者CD4均<100/ml,均为艾滋病晚期病人;病例易误诊,误诊率达到57%,其中误诊结核性脑膜炎最多。结论:艾滋病并发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死率高、预后差,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于早发现、及时规范治疗。
关键词 艾滋病 并发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052
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和肺,亦可侵犯骨髓、皮肤、黏膜和其他内脏。而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艾滋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也是艾滋病常见死亡原因。我们对本院2005~2008年收治的14例艾滋病并发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4例患者年龄18~35岁,平均24.5岁;男10例,女4例;7例感染来源为吸毒,4例为性传播,3例感染途径不明。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由云南省CDC确认实验室证实HIV抗体阳性。艾滋病诊断符合2005年我国艾滋病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发热14例,恶心、呕吐6例,昏迷2例,抽搐2例,视力模糊4例,视乳头水肿3例,听力下降4例,脑膜刺激征阳性6例,四肢活动障碍5例,病理征阳性4例。
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WBC正常或下降(<4×109/L)10例;增高(>10×109/L以上)4例。②脑脊液检查:压力均>200mmH2O,其中10例>380mmH2O;WBC均轻度升高;蛋白定量升高8例,正常6例;糖定量下降12例,正常2例;氯化物定量下降6例,正常8例;涂片墨汁染色查见新型隐球菌12例,培养均有新型隐球菌生长。③免疫功能检查:CD4<50/ml 8例;CD4<100/ml 6例;
辅助检查:胸片,肺结核4例,间质肺炎3例,肺炎2例。头颅CT,正常6例,脑积水4例,脑萎缩2例。
并发症:所有患者确诊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时已有机会性感染,其中合并肺结核4例,淋巴结核2例,PCP 2例,口腔真菌感染8例,青霉菌感染2例,HCV感染4例。
诊断:6例患者入院1周明确诊断,6例患者误诊断为结核脑膜炎,2例误诊为病毒性脑炎,延误时间14~30天,平均20天。
治疗:所有患者都采用两性霉素B加氟康唑治疗,4例患者采用鞘内注射,疗程2~3个月。
转归:8例死亡,6例好转,死亡率57%,其中1周确诊患者4例好转,2例死亡。
不良反应:应用两性霉素治疗过程中,8例出现发热,2例出现肝功能异常,2例出现肾功能异常,4例出现低钾。
讨 论
隐球菌为条件致病菌,主要感染免疫力低下或缺陷的人群,艾滋病患者的隐球菌感染多由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有夹膜包绕的新型隐球菌A或D血清型引起。随着艾滋病患者增多,已成为艾滋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隐球菌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因可能是缺乏抗体和补体激活系统以及其中的多巴胺有利于隐球菌生长[2]。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为艾滋病晚期的并发症,多见于CD4<100/ml患者,我院14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CD4均<100/ml,在确诊时已合并多种机会性感染,其中合并结核为多。
目前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最有效的药物是两性霉素B,可再加5-氟胞嘧啶口服,两者具有协同作用,但均有明显不良反应。5-氟胞嘧啶可引起骨髓抑制;两性霉素B可引起发热、低钾、肾功能损害、贫血等,而艾滋病晚期患者大多WBC减少,故使用受限。氟康唑可用于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特点为不良反应小,病人耐受好。本组14例患者全部使用两性霉素B取用氟康唑治疗,仍得一定疗效。由于两性霉素B不良反应大,应用时间长,建议治疗同时给予小剂量激素和补钾,定期检测肝肾功能、电解質。
艾滋病并发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表现与结核性脑膜炎极为相似,本组42%患者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因此艾滋病患者出现头痛、脑膜刺激征、视力下降等症状时,应反复做腰穿,反复做墨汁染色查新型隐球菌和培养,以求早期诊断。本组中早期诊断的患者,病死率明显下降。
目前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治疗有一些进展,但报道病死率仍高达25%~60%[3],本组57%,与上述报道相符。由于预后差,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于早发现、及时规范治疗。
参考文献
1 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11.
2 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08-511.
3 梁欣,罗光汉.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治疗进展.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5,32(4):250-251.
关键词 艾滋病 并发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052
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和肺,亦可侵犯骨髓、皮肤、黏膜和其他内脏。而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艾滋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也是艾滋病常见死亡原因。我们对本院2005~2008年收治的14例艾滋病并发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4例患者年龄18~35岁,平均24.5岁;男10例,女4例;7例感染来源为吸毒,4例为性传播,3例感染途径不明。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由云南省CDC确认实验室证实HIV抗体阳性。艾滋病诊断符合2005年我国艾滋病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发热14例,恶心、呕吐6例,昏迷2例,抽搐2例,视力模糊4例,视乳头水肿3例,听力下降4例,脑膜刺激征阳性6例,四肢活动障碍5例,病理征阳性4例。
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WBC正常或下降(<4×109/L)10例;增高(>10×109/L以上)4例。②脑脊液检查:压力均>200mmH2O,其中10例>380mmH2O;WBC均轻度升高;蛋白定量升高8例,正常6例;糖定量下降12例,正常2例;氯化物定量下降6例,正常8例;涂片墨汁染色查见新型隐球菌12例,培养均有新型隐球菌生长。③免疫功能检查:CD4<50/ml 8例;CD4<100/ml 6例;
辅助检查:胸片,肺结核4例,间质肺炎3例,肺炎2例。头颅CT,正常6例,脑积水4例,脑萎缩2例。
并发症:所有患者确诊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时已有机会性感染,其中合并肺结核4例,淋巴结核2例,PCP 2例,口腔真菌感染8例,青霉菌感染2例,HCV感染4例。
诊断:6例患者入院1周明确诊断,6例患者误诊断为结核脑膜炎,2例误诊为病毒性脑炎,延误时间14~30天,平均20天。
治疗:所有患者都采用两性霉素B加氟康唑治疗,4例患者采用鞘内注射,疗程2~3个月。
转归:8例死亡,6例好转,死亡率57%,其中1周确诊患者4例好转,2例死亡。
不良反应:应用两性霉素治疗过程中,8例出现发热,2例出现肝功能异常,2例出现肾功能异常,4例出现低钾。
讨 论
隐球菌为条件致病菌,主要感染免疫力低下或缺陷的人群,艾滋病患者的隐球菌感染多由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有夹膜包绕的新型隐球菌A或D血清型引起。随着艾滋病患者增多,已成为艾滋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隐球菌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因可能是缺乏抗体和补体激活系统以及其中的多巴胺有利于隐球菌生长[2]。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为艾滋病晚期的并发症,多见于CD4<100/ml患者,我院14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CD4均<100/ml,在确诊时已合并多种机会性感染,其中合并结核为多。
目前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最有效的药物是两性霉素B,可再加5-氟胞嘧啶口服,两者具有协同作用,但均有明显不良反应。5-氟胞嘧啶可引起骨髓抑制;两性霉素B可引起发热、低钾、肾功能损害、贫血等,而艾滋病晚期患者大多WBC减少,故使用受限。氟康唑可用于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特点为不良反应小,病人耐受好。本组14例患者全部使用两性霉素B取用氟康唑治疗,仍得一定疗效。由于两性霉素B不良反应大,应用时间长,建议治疗同时给予小剂量激素和补钾,定期检测肝肾功能、电解質。
艾滋病并发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表现与结核性脑膜炎极为相似,本组42%患者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因此艾滋病患者出现头痛、脑膜刺激征、视力下降等症状时,应反复做腰穿,反复做墨汁染色查新型隐球菌和培养,以求早期诊断。本组中早期诊断的患者,病死率明显下降。
目前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治疗有一些进展,但报道病死率仍高达25%~60%[3],本组57%,与上述报道相符。由于预后差,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于早发现、及时规范治疗。
参考文献
1 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11.
2 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08-511.
3 梁欣,罗光汉.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治疗进展.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5,32(4):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