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和谐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h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教学艺术?至今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曲阜师大李如密教授认为:“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本文采用其说,从美的角度来探讨小语课堂教学艺术。
  
  一、该学内容的疏与密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语文教学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则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写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浓墨重彩,认真描画。同时,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如《挑山工》一文,“爬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相遇的?这说明什么?”这些问题可靠学生自学解决,第二问对理解挑山工的话有帮助,可在检查自学效果时多花一点时间,以上是“疏”,而且是“疏中有密”。而挑山工一番含有哲理的话是教学重点,则必须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深入理解。可通过下列问题引导思考:①“我们”怎么走?挑山工怎么走?对此挑山工是怎么说的?作者是怎么写的?②从挑山工的话里你体会到什么道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这段话背下来。以上是“密”,而且“密中有疏”。
  
  二、教学节奏的张与弛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课文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文字比较枯燥的,道理比较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提问后要腾出较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老师的讲解也要适当放慢些,让学生来得及消化。如《草船借箭》的教学,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神机妙算”理解课文内容,对诸葛亮“算”准“借”的时间这部分内容,教学节奏要慢,让学生学懂内容后小结学法。有了这一基础,诸葛亮算准曹操、鲁肃、周瑜的性格特点和采取的策略等内容,则可逐步加快教学节奏。
  在教学中,应张弛有度,“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也
  不可过度,应不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
  
  三、教学方法的巧与拙
  
  “拙”,这里指的是遵循常规,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时守拙,就是要遵循大纲提出的基本教法;“巧”,指不循常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中“用巧”,要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原则。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遵循常规,又要突破常规,两者结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围绕重点部分读思议是突出教学重点的常规教法,这是“拙”;把重点的突破渗透到预习或专门性的练习中,这是“巧”。抒情性浓的课文,读读议议是“拙”,以读代讲是“巧”;意境优美的课文,引导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言传),是“拙”;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意会),是“巧”。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部分到整体,逐一概括出常识性知识要点,是“拙”;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参照阅读,加深对常识性知识的理解,是“巧”。教中应根据课文特点,确定是守拙还是用巧,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程序的顺与逆
  
  “顺”是按课文顺序安排教学程序,“逆”是不按顺序,而是或从结尾段导入,或从重点段教起。同时,教学中也常是顺中有逆,逆中有顺。如逐段讲读课文,这是“顺”,但在有的段落的讲读中,经常抓住结句理解段落内容,这是“逆”,是“顺中有逆”;抓住篇末的中心句来讲读课文,这是“逆”,但抓住中心句后,却又是按课文顺序来理解,这是“顺”,是“逆中有顺”。教学程序是“顺”是“逆”,应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阅读基础确定。学生基础较
  差的,可以逆教的课文也应“顺”教,以利学生理解;学生基础较好的,可以逆教的课文就“逆”教。还可以“逆”中有“逆”,以利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五、教学形态的动与静
  
  教学中的“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是“有声有行”的教学;“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是无声世界。教学中的“动”,活跃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教学中,“动”多“静”少,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学习效果肯定不好;“静”多“动”少,则学生容易疲劳,不能有效利用“静”的时间。因此,应考虑年级特点,“动”“静”合理搭配,低年级以“动”为主,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增加“静”的次数,延长“静”的时间。
  
  六、教学语言的庄与谐
  
  教学语言的“庄”,指用词准确,逻辑性强;“谐”,是有趣,有幽默感。理解教材,主要靠符合逻辑的讲述,但用词准确的逻辑性的讲述时间一长,容易引起身心的疲劳,因此讲课应该是亦庄亦谐,寓庄于谐。导入时宜谐,能激发兴趣
  和诱导注意力的定向;在集中精力突破难点后宜谐,能使学生大脑有所放松,较快地消除疲劳。低年级宜谐多于庄,高年级则可庄谐并用。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语言是“谐”,设置悬念的语言是“谐”,形象化的描述能引起学生想象的也是“谐”,借用其他行业的语言或流行语于教学的也是“谐”。另外,调侃学生也是“谐”,它容易激发争强好胜学生的竞争心理,但自卑心理较重的学生容易受到伤害,因此须慎用。
  美在和谐,在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技巧,使之处在协调、适中、完美的状态中,使学生在和谐中发展。
其他文献
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所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践:  一、 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 上什么创新教育了。由于没有注入创新
期刊
什么是教学艺术?至今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曲阜师大李如密教授认为:“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本文采用其说,从美的角度来探讨小学语问课堂教学艺术。    一、该学内容的疏与密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  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语文教学也应讲究“疏”与“密”的
期刊
《新课程标准(实验)》前言首句:“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这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提到的“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一脉相承的。由此看来,初中语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延续与发展。这就涉及到初高中语文衔接。  我认为,教育就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的效率不高,原因很多,但其中有个因素不能忽视,就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忽略了文本教学的整体性和文学性。所谓整体性,就是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重视其整体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仅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要想有计划、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课文的整体性。所谓文学性 ,就是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的价值,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语文教学中,忽视课文的整体性和文学性的教法,
期刊
【摘要】 本文分析一般教学教研展示活动存在的问题:形式旧、参与小、后续差,并针对问题提出组织展示活动要关注教师需要、精心策划教研活动、加强后续研究等措施,以提高展示活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 需要;参与;后续研究    一、背景    2003年9月,乐清市全面进入课改实验。我们数学学科为适应新课程教学,加强实验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每学期都举行各册的学科培训会。为了交流和推广示范学校在
期刊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呼声,伴随知识经济的发展已倡导了很久,然而由于传统惯性,其并没有得到真正实践,只是狠做了一些形式和表面的文章。语文教育亦是如此,所以笔者此处要谈的是语文教学的“真正”转型问题。  高中阶段的学生,往往都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和自我扩张的要求,竭力追寻主体的自我张扬,认识和思维处于极为活跃激荡的状态之中,此时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能停留在遣词造句、谋局布篇中的知识性理性经验上。此时此地的他们
期刊
未来需要创新人才,创新素质是人的第一素质,创新能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第一推动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要具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教师创新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期刊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但必须去开发,而且会开发,才能发挥出来,否则,只能永远“潜”在心中。如何在科学课堂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潜能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呆板的教学,而是如何激发学生的
期刊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课堂上,单纯依靠教师的语言描述,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思维创作,他们也感到很困难或无从下笔,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往往怕作文,把作文当作苦差事。那么,如何在习作指导中,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开拓学生写作思路,为学生习作开辟自由、想象的空间呢?  一、创设观察情境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
期刊
目前小学生的好文章为数并不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个性,缺乏真情实感,假话、空话、套话比比皆是,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的有关要求。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乐于表达的过程中培养个性作文的思想  1、应消除顾忌,让学生说出真心话。要让学生的作文富有个性,必须做到“我手写我心”。如第十二册《积累运用写作》的要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