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及韩国的印象,我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韩流”——汉城世界杯、泡菜、韩剧、美容以及前段沸沸扬扬的黄禹锡事件。当然,要了解真实的韩国,需要大家认真读读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詹小洪教授的新作《韩流汉风》。
纵览全书,《韩流汉风》给读者展现的是:
第一,作者掌握的大量的素材。詹小洪先生早在80年代中期就参加过对韩国国别的研究,2003年乘赴韩讲学的机会,他涉猎的大量的文献,不仅利用统计数据、韩国报刊,而且充分利用与韩国各类人士的交往,获得信息。我十分佩服作者这种敏锐的观察和调研能力,当时,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就有幸先睹了詹先生的《旅韩日记》,作者挖掘信息和日积月累的能力,令我望尘莫及。如今,大家可以透过《韩流汉风》再度领略韩国这个万花筒中折射的奇异图像。
第二,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韩国整个国家的变迁状况。《韩流汉风》不是一部严肃刻板的经济学宏论巨作,它的内容浅显易懂,涉及中韩关系、韩国政治、韩国经济、韩国社会文化等四个方面内容,既有中韩经济的爱恨情仇、中国VS韩国:落后十年,又有政商勾结:韩国社会的毒瘤、韩国迁都逆风而上,还有罢工正在毁灭韩国经济,韩国应对石油危机的招数,以及韩国妇女海外分娩的深思、韩国要圆科学诺奖梦……可见,作者涉猎非常广泛,多视角地勾画出韩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侧面。
第三,作者笔锋犀利,文笔细腻,读起来十分上瘾。本书的书名有画龙点睛之功,许多章节的题目也十分引人入胜,比如:从“美国咳嗽、韩国生病”到“中国打喷嚏、韩国就感冒”;韩国政坛的“抹黑”与“抹红”;处处对日本说“不”的韩国人,等等。再比如,行文中作者善于利用反问句,引起读者思考,类似相声中的甩包袱。例如,“中韩两国虽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一样的黑头发黄皮肤,但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并非没有过宿怨,在结束不久的冷战时期更是分属不同的意识形态阵营。那么,‘韩流’和‘汉风’是如何形成的?换句话说,让两国的战场变市场的终极因素是什么?”
第四,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诠释了“韩流汉风”。作者评论到,“看《大长今》,有如参观儒教传统文化精髓博物馆。……这些年,以韩国电视剧、电影为代表的韩流文化能在我国大行其道,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中韩文化的同源性。用韩国媒体的话说,他们是‘以中国文化打败中国人’、‘以中国文化开拓中国市场’。”尽管如此,作者还是十分谦虚,自称是“韩国经济发展的局外人,自然对人家国家的事无权说三道四,写作也只是客观介绍,‘述而不作’。”我非常赞同詹小洪教授的如下精辟论述:“……也许正是如此,使得以韩国电视剧、电影为代表的韩流文化能够在我国大行其道,从风行于内地多个电视频道的韩国剧中,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会泪水涟涟的同时,发现老祖宗的儒教伦理穿越了时空隧道在我们的东邻继承和保存尚好,在文化上认同的刹那,进而产生了心灵的震撼与反省。当我们把目光转向韩国,突然发现了这个比中国本土在某种程度上或许更人文中国的地方!”因此,我们在感叹“韩流”冲击的时候,我们应当审视“汉风”的力量,“捍卫自己的文化遗产,口号喊得再响也没有多大用处,重要的是真正让我国民众发自内心地认同这种出自本土的价值观,使之成为维系民族凝聚力的灵魂,这样才谈得上对得起列祖列宗。”
《韩流汉风》,詹小洪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35.00元
纵览全书,《韩流汉风》给读者展现的是:
第一,作者掌握的大量的素材。詹小洪先生早在80年代中期就参加过对韩国国别的研究,2003年乘赴韩讲学的机会,他涉猎的大量的文献,不仅利用统计数据、韩国报刊,而且充分利用与韩国各类人士的交往,获得信息。我十分佩服作者这种敏锐的观察和调研能力,当时,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就有幸先睹了詹先生的《旅韩日记》,作者挖掘信息和日积月累的能力,令我望尘莫及。如今,大家可以透过《韩流汉风》再度领略韩国这个万花筒中折射的奇异图像。
第二,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韩国整个国家的变迁状况。《韩流汉风》不是一部严肃刻板的经济学宏论巨作,它的内容浅显易懂,涉及中韩关系、韩国政治、韩国经济、韩国社会文化等四个方面内容,既有中韩经济的爱恨情仇、中国VS韩国:落后十年,又有政商勾结:韩国社会的毒瘤、韩国迁都逆风而上,还有罢工正在毁灭韩国经济,韩国应对石油危机的招数,以及韩国妇女海外分娩的深思、韩国要圆科学诺奖梦……可见,作者涉猎非常广泛,多视角地勾画出韩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侧面。
第三,作者笔锋犀利,文笔细腻,读起来十分上瘾。本书的书名有画龙点睛之功,许多章节的题目也十分引人入胜,比如:从“美国咳嗽、韩国生病”到“中国打喷嚏、韩国就感冒”;韩国政坛的“抹黑”与“抹红”;处处对日本说“不”的韩国人,等等。再比如,行文中作者善于利用反问句,引起读者思考,类似相声中的甩包袱。例如,“中韩两国虽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一样的黑头发黄皮肤,但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并非没有过宿怨,在结束不久的冷战时期更是分属不同的意识形态阵营。那么,‘韩流’和‘汉风’是如何形成的?换句话说,让两国的战场变市场的终极因素是什么?”
第四,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诠释了“韩流汉风”。作者评论到,“看《大长今》,有如参观儒教传统文化精髓博物馆。……这些年,以韩国电视剧、电影为代表的韩流文化能在我国大行其道,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中韩文化的同源性。用韩国媒体的话说,他们是‘以中国文化打败中国人’、‘以中国文化开拓中国市场’。”尽管如此,作者还是十分谦虚,自称是“韩国经济发展的局外人,自然对人家国家的事无权说三道四,写作也只是客观介绍,‘述而不作’。”我非常赞同詹小洪教授的如下精辟论述:“……也许正是如此,使得以韩国电视剧、电影为代表的韩流文化能够在我国大行其道,从风行于内地多个电视频道的韩国剧中,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会泪水涟涟的同时,发现老祖宗的儒教伦理穿越了时空隧道在我们的东邻继承和保存尚好,在文化上认同的刹那,进而产生了心灵的震撼与反省。当我们把目光转向韩国,突然发现了这个比中国本土在某种程度上或许更人文中国的地方!”因此,我们在感叹“韩流”冲击的时候,我们应当审视“汉风”的力量,“捍卫自己的文化遗产,口号喊得再响也没有多大用处,重要的是真正让我国民众发自内心地认同这种出自本土的价值观,使之成为维系民族凝聚力的灵魂,这样才谈得上对得起列祖列宗。”
《韩流汉风》,詹小洪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3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