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评价学生的生态素养是否提升是研究的关键点,在基地的教学实践中,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探讨总结了“学生积分制”评价体系,积分由基础课程、野外考察和其他项目三个模块构成,该体系针对学生在每个模块的具体表现进行积分。该评价方式更注重过程性,有助于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特长,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主动参与生态保护,逐步提升学生的生态素养。
关键词: 生态素养;积分制;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任方方,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生命科学教学研究。
一、研究缘起
1.“生态素养”的内涵
“生态素养”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大卫·奥尔提出,他认为,由于人们不清楚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而如果具备生态素养就会对生态系统有全面的认识,可以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与自然共存。[符晓娇:《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路径探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第34-35页。]生态素养是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素养,包含生态知识、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能力,主要体现在具有生态知识、生态伦理观和生态哲学观等方面,在掌握改善环境技能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环境发展的生活行为习惯。[易瑾,李磊:《打造生态校本课程 提高学生生态素养》,《北京教育(普教版)》2015年第8期,第1-3页。]
2.学生生态素养评价体系的现状
如何对生态素养进行客观的评价,目前还没有一个相对统一认定的体系。国外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素养的评价集中在知识、态度、行为三个方面,但研究的路线和方法各有不同,没有明确生态素养水平的界限。我国对生态素养的评价主要依据环境素养测评成果,研究内容主要停留在生态素养水平测量方面,但影响生态素养水平测量的因素并未加入进去。所以,我国对生态素养测评在理论、方法和测评内容方面的研究还需更加深入。[刘宏红,蔡君:《国内外生态素养研究进展及展望》,《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第8-13页。]
3.指向学生生态素养提升的“积分制”评价体系的提出
学生的生态素养并非先天具备,需要在后天的培育中逐渐养成。因此,有效提升学生的生态素养,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提高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指出:对于学生的评价要能反映其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关注学生成长过程,挖掘学生潜能。[凌浩:《新高考下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研究》,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第5页。]坐落于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金山区生态创新素养培育基地”的主旨是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基地通过设置不同的课程和主题活动,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发现自身特长,树立自信,逐步完成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但如何全面客观地记录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成长和转变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现有的评价方式仅仅将评价转化为分数和等级,对学生在实践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无法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所以,制定一种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可以评价学生生态素养的评价方式就显得尤为迫切。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笔者在基地的教学实践中,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探讨总结了“学生积分制”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的方法设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生态素养评价标准等,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形成学生成长的规律曲线,依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态素养。[陈丽萍:《初中德育积分制评价方案的实践探索》,《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第24-31页。]
二、指向学生生态素养提升的积分制评价体系的设计及实施
1.积分制评价体系的设计方案
积分制评价体系以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师依据学生在每一门课程和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给予客观评价。评价内容具有多元性、灵活性和激励性,涉及学生在教学过程和实践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的表现,比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是否积极,能否主动参与,针对遇到的问题能否进行独立思考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在每次活动结束后能否主动进行反思等。教师对于学生这些方面的表现,要及时地进行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特长,发挥潜能。即教师根据学生每一次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分数;小组成员之间经过交流、相互评价,对每一位成员的表现给予相应的积分,同时对自身的表现做出客观的评价。积分的构成按照整个学习阶段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模块:基础课程、野外考察、其他活动。每一个模块按照考察侧重点不同所占比例分别为30%、30%、40%。每一个模块所获积分的考察依据如图1所示。
2.积分项目评价量表的开发
生态素养主要包括生态知识、生态行为、生态伦理和生态审美四个方面。
根据生态素养的内涵,结合中学生的认知程度,分别设置知识型、实践型、技能型和研究型四个维度的课程,即基础课程、野外考察课程和其他活动(小课题研究、参加竞赛及科普考察活动)三个层次,相应地,指向学生生态素养提升的积分项目评价量表开发也围绕这三个层次展开。
(1)基础课程积分项目
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知识素养、生态伦理和生態审美素养。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了解相关的生态知识,知道生态系统的组成及调节规律,进而更加清楚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生态整体论的思维方式,提升生态知识素养。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形式,可以让学生主动关注并发现身边的生态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逐步升华学生的生态伦理素养。课程内容主要结合时事热点让学生展开讨论,提升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实时变化的敏感度,培养学生具备“针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好坏”的辨识度,发现环境问题,能够自我反省,对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能进行劝阻,懂得欣赏生态环境修复后的美,并能起到感染别人的作用,这种看待生态环境的价值观,有利于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