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世事记是一篇维吾尔作家西凯斯泰的著名作品之一。长诗中诗人用不同但是互相连着的故事来讲述一篇故事。故事的情节和内容引人深思,在长诗中作者使用了许多具有叙述特点的片段,句子和词语,这些具有叙述特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内容让人有一种无法想象的感觉,这些词语及内容提高了此诗歌的文学性及吸引性。本论文主要探讨《世事记》中一些叙述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世事记;叙述;特点
《世事记》是叶尔羌汗国时期察合台文学第二发展阶段的代表性作品,成书时间大概在1532~1533年,这部长诗的主体部分是以民间故事为素材,经过诗人独具匠心的剪裁、构思、锤炼而写成的。它以赛明国王子斐鲁兹夏和梦中仙女的悲欢离合故事为线索,穿插了 《四位旅伴和木雕美人》、《白魔和美女》、《两个朋友死而生》等三个传统故事和木制宝座、石樽、 蜡烛各自叙述的自身经历。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几位主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跃然纸上,间之以诗人深有感概的抒情笔墨和富于哲理的妙语警言, 使这一长篇诗作成为完美的艺术珍品。
在这长诗中“诗人通过这一作品告诉人们,岁月无情,人世无常,无论是春花秋叶,还是仙子凡人,都会经历由盛变衰,以迄于消亡的过程。”并归纳为:一方面来书,莫要醉心于今世的欢乐,要多行善事,广积功德,以求得来世的永恒幸福;另一方面,告诫统治者治理国家要以正义为本,关心人民疾苦,这样才能获得真主的保佑,是国家兴旺发达;所以《世事记》是一部劝导世人和帝王的“警示篇”①。
在《世事记》的前两个部分《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对先知及其四友的颂赞》 结束后有这样的话:“笔者西凯斯泰有幸为汗王效忠的经过和 《世事记》一书撰写缘起”:
年轻人啊, 我在此叨叨絮絮
也许你对此持怀疑态度
现在再让我讲一个故事
借此把无常的苍天控诉。
这两段话明确交代了前两部分的叙述者和关于《世事记》缘起的叙述者是同一个。虽然在叙事学中叙述者不一定等于作者,在《世事记》 中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在长诗的最后一段:去年那一位同行的旅伴,看到我愁绪充满了心灵,于是给我讲了这一桩趣事…我当即决定将这个故事,做一番构思,写成书本,字字句句编织成诗行,经过了一年才大功告成。”作者交代出《世事记》的第一个叙述者“我”即是“阿亚兹·西凯斯泰”。
在超叙事层和主叙事层、次叙事层中叙述者采用了不同的叙述行为进行叙述。
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叙述者有意让读者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并交待了写作目的。这种明显的表明叙述行为的做法就是要把读者的关注度拉到叙述方式上来。叙述方式,也丝毫没有感觉到叙述者的痕迹。通过以上对叙述者的叙述方式和叙述行为进行的分析,我们看到叙述者在完整表现《世事记》主题的过程中,尤其在主叙事层中通过一种全知视《世事记》中三个叙事层次的叙述者在通过叙事话语和人物话语表达主题思想的同时,还不时地进行干预来达到深化主题的作用,从以上对叙述者干预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叙述者通过抒发和揭示的形式,不断在强调人世间一切事物变化无常,世事难料的主体思想。《世事记》中“梦”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不断地出现在故事中,故事的引出是因为一个梦,“梦”之所以在长诗中不断地出现,,是因为“信仰萨满教的维吾尔人认为,做梦是祖先向后人预兆凶吉祸福,因此他们特别重视 梦境,几乎事事让梦作为先兆。”以上所说的几个方面对《世事记》中的四个叙述学问题的研究其实是试图掀开维吾尔叙事文学作品研究的一角,维吾尔族文学有着悠久的叙事传统,以此为研究对象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历史的多民族性。另一方面,王子斐鲁兹夏为了完成仙子的允婚条件,讲了三个要由仙子做出选择的故事,讲述的重点是提出两难的问题,没有过多地涉及人生、世事的感悟。
最后,我们也可以从叙述者话语中发现一些出现频率较高,并且表现事物状态变化过程的词语,如:无常、有时、转瞬间、匆匆、今日、明日,兴盛——消亡、喜——悲、兴旺——凋残、欢聚一堂——离愁满腔等。《世事记》中第一次梦境中的爱情离合和第二次梦境中的亲情离合更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从作者的经历以及长诗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明显的感受到作者饱受战乱之苦,对现实不满,祈望和平的迫切愿望。这些也都充分显现出了作者有“借梦境离合之情,写国家兴亡之感”的用意,而这里的“离合”、“兴亡”正是世间变化无常,世事难料的具体体现,其“梦境”的象征性评论也就在于此。作者一直希望有个安稳富强的国家,希望人民和国家平平安安的生活,所以一直在叙述过程中强调人兴盛销往是自然而然的,人不能太贪图,太贪图了后果自然会不好的等。
注释:
①张宏超编 《察合台语早期文学》 ,第 204 页,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参考文献:
[1]杨波.《世事记》中的叙述学疑问及其解[J].兰州学刊,2011(01).
[2]王铁.论察合台语早期维吾尔叙事长诗《世事记》[J].西域研究,1999(02).
[3]田勇.从叙事学角度看维吾尔叙事长诗《世事记》的思想主题[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2015,3.
[4]杨波.维吾尔族叙事长诗 《世事记》主题的叙事学研究[J].民族文学研究,2010(02).
关键词:世事记;叙述;特点
《世事记》是叶尔羌汗国时期察合台文学第二发展阶段的代表性作品,成书时间大概在1532~1533年,这部长诗的主体部分是以民间故事为素材,经过诗人独具匠心的剪裁、构思、锤炼而写成的。它以赛明国王子斐鲁兹夏和梦中仙女的悲欢离合故事为线索,穿插了 《四位旅伴和木雕美人》、《白魔和美女》、《两个朋友死而生》等三个传统故事和木制宝座、石樽、 蜡烛各自叙述的自身经历。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几位主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跃然纸上,间之以诗人深有感概的抒情笔墨和富于哲理的妙语警言, 使这一长篇诗作成为完美的艺术珍品。
在这长诗中“诗人通过这一作品告诉人们,岁月无情,人世无常,无论是春花秋叶,还是仙子凡人,都会经历由盛变衰,以迄于消亡的过程。”并归纳为:一方面来书,莫要醉心于今世的欢乐,要多行善事,广积功德,以求得来世的永恒幸福;另一方面,告诫统治者治理国家要以正义为本,关心人民疾苦,这样才能获得真主的保佑,是国家兴旺发达;所以《世事记》是一部劝导世人和帝王的“警示篇”①。
在《世事记》的前两个部分《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对先知及其四友的颂赞》 结束后有这样的话:“笔者西凯斯泰有幸为汗王效忠的经过和 《世事记》一书撰写缘起”:
年轻人啊, 我在此叨叨絮絮
也许你对此持怀疑态度
现在再让我讲一个故事
借此把无常的苍天控诉。
这两段话明确交代了前两部分的叙述者和关于《世事记》缘起的叙述者是同一个。虽然在叙事学中叙述者不一定等于作者,在《世事记》 中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在长诗的最后一段:去年那一位同行的旅伴,看到我愁绪充满了心灵,于是给我讲了这一桩趣事…我当即决定将这个故事,做一番构思,写成书本,字字句句编织成诗行,经过了一年才大功告成。”作者交代出《世事记》的第一个叙述者“我”即是“阿亚兹·西凯斯泰”。
在超叙事层和主叙事层、次叙事层中叙述者采用了不同的叙述行为进行叙述。
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叙述者有意让读者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并交待了写作目的。这种明显的表明叙述行为的做法就是要把读者的关注度拉到叙述方式上来。叙述方式,也丝毫没有感觉到叙述者的痕迹。通过以上对叙述者的叙述方式和叙述行为进行的分析,我们看到叙述者在完整表现《世事记》主题的过程中,尤其在主叙事层中通过一种全知视《世事记》中三个叙事层次的叙述者在通过叙事话语和人物话语表达主题思想的同时,还不时地进行干预来达到深化主题的作用,从以上对叙述者干预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叙述者通过抒发和揭示的形式,不断在强调人世间一切事物变化无常,世事难料的主体思想。《世事记》中“梦”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不断地出现在故事中,故事的引出是因为一个梦,“梦”之所以在长诗中不断地出现,,是因为“信仰萨满教的维吾尔人认为,做梦是祖先向后人预兆凶吉祸福,因此他们特别重视 梦境,几乎事事让梦作为先兆。”以上所说的几个方面对《世事记》中的四个叙述学问题的研究其实是试图掀开维吾尔叙事文学作品研究的一角,维吾尔族文学有着悠久的叙事传统,以此为研究对象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历史的多民族性。另一方面,王子斐鲁兹夏为了完成仙子的允婚条件,讲了三个要由仙子做出选择的故事,讲述的重点是提出两难的问题,没有过多地涉及人生、世事的感悟。
最后,我们也可以从叙述者话语中发现一些出现频率较高,并且表现事物状态变化过程的词语,如:无常、有时、转瞬间、匆匆、今日、明日,兴盛——消亡、喜——悲、兴旺——凋残、欢聚一堂——离愁满腔等。《世事记》中第一次梦境中的爱情离合和第二次梦境中的亲情离合更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从作者的经历以及长诗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明显的感受到作者饱受战乱之苦,对现实不满,祈望和平的迫切愿望。这些也都充分显现出了作者有“借梦境离合之情,写国家兴亡之感”的用意,而这里的“离合”、“兴亡”正是世间变化无常,世事难料的具体体现,其“梦境”的象征性评论也就在于此。作者一直希望有个安稳富强的国家,希望人民和国家平平安安的生活,所以一直在叙述过程中强调人兴盛销往是自然而然的,人不能太贪图,太贪图了后果自然会不好的等。
注释:
①张宏超编 《察合台语早期文学》 ,第 204 页,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参考文献:
[1]杨波.《世事记》中的叙述学疑问及其解[J].兰州学刊,2011(01).
[2]王铁.论察合台语早期维吾尔叙事长诗《世事记》[J].西域研究,1999(02).
[3]田勇.从叙事学角度看维吾尔叙事长诗《世事记》的思想主题[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2015,3.
[4]杨波.维吾尔族叙事长诗 《世事记》主题的叙事学研究[J].民族文学研究,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