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8月31日,敦煌国际会展中心,在第四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与第九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行节闭幕式上,1000多名观众共同观看了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共同领略两座人类艺术高峰的神奇壮美,共同接受一次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的文化洗礼。
素材解读
1.民心相通的高远立意
原本担心100分钟的纪录片会给人以拖拉冗长之感,可当精美的画片投放到大屏幕上,雄浑的音乐响起时,千人的现场鸦雀无声,纵横于千年时空,时间仿佛凝固了,观众仿佛穿梭徜徉于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窟莫高窟和世界上最大的寺庙柬埔寨吴哥窟,如饥似渴地吸收著文化的甘露和滋养,100分钟瞬间即逝。
远隔千山万水,莫高窟是沙漠戈壁中的绿洲圣景、千年营造的精神家园;吴哥窟是热带雨林中千年久远的信仰圣地。如何把它们放在一个交汇的坐标,一个比照的维度来呈现。
“因为对话,文明不会消失;因为微笑,世界永远和平。”纪录片导演安秋在阅读大量史料后,找到了莫高窟和吴哥窟共同的“魂”:同为海陆丝绸之路上的重关要口,都与丝路共兴衰、同荣辱,都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形成的亚洲艺术高峰。要通过两个文化命运相通、文化相通、艺术相通的奇妙关联,阐发“民心相通”的时代主题,进而揭开莫高窟和吴哥窟带给人类的伟大启示,体现“一带一路”的文化底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
2.开放包容的文明互鉴
一边是莫高窟第328窟的供养菩萨塑像,端庄沉静;另一边是吴哥阇耶跋摩七世笑脸,慈悲大气。现场的大屏幕上,这两张经典面孔相互遥望、无声交流,烘托了《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主题。
这两张面孔,代表两个世界级文化遗产,虽然艺术风格和生活方式不同,但这两大文化奇迹却诞生于同样的信仰;同样在历史中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曾沉寂破败过,又同样在19世纪的文明进步中被重新发现、传播、保护、研究、欣赏。“两窟相似的历史境遇中,沉淀了‘一带一路’沿线文明兴衰的历史反思。”艺术总监周兵庆幸参与这样一部作品,探寻文化之美、历史之变。
3.延绵千年的文化精神
三危山下、宕泉河边,有一片敦煌研究院公墓区。这里安葬着常书鸿、段文杰以及其他20多位敦煌文物事业的先辈。他们生前守护莫高窟,逝后也永远地守护着莫高窟。
“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把这种精神总结为“莫高精神”。已在大漠工作56年的她,研究上,推动敦煌研究院从成立之初的壁画临摹与绘画技法研究,逐步扩展到了敦煌石窟考古研究、艺术研究、文献研究、民族宗教研究等多学科研究;技术上,推行“数字敦煌”,“要把莫高窟完好地交给下一代人,无愧祖先、无悔后人,这就是担当,就是使命”。
从响彻千年的开凿声,到千百万没有名字的画匠和石匠,再到长眠的守护者,前赴后继,文脉就这样静水流深,文化就这样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选自“人民网”2019年9月5日,有删改)
适用话题
对话 传承 守护
素材解读
1.民心相通的高远立意
原本担心100分钟的纪录片会给人以拖拉冗长之感,可当精美的画片投放到大屏幕上,雄浑的音乐响起时,千人的现场鸦雀无声,纵横于千年时空,时间仿佛凝固了,观众仿佛穿梭徜徉于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窟莫高窟和世界上最大的寺庙柬埔寨吴哥窟,如饥似渴地吸收著文化的甘露和滋养,100分钟瞬间即逝。
远隔千山万水,莫高窟是沙漠戈壁中的绿洲圣景、千年营造的精神家园;吴哥窟是热带雨林中千年久远的信仰圣地。如何把它们放在一个交汇的坐标,一个比照的维度来呈现。
“因为对话,文明不会消失;因为微笑,世界永远和平。”纪录片导演安秋在阅读大量史料后,找到了莫高窟和吴哥窟共同的“魂”:同为海陆丝绸之路上的重关要口,都与丝路共兴衰、同荣辱,都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形成的亚洲艺术高峰。要通过两个文化命运相通、文化相通、艺术相通的奇妙关联,阐发“民心相通”的时代主题,进而揭开莫高窟和吴哥窟带给人类的伟大启示,体现“一带一路”的文化底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
2.开放包容的文明互鉴
一边是莫高窟第328窟的供养菩萨塑像,端庄沉静;另一边是吴哥阇耶跋摩七世笑脸,慈悲大气。现场的大屏幕上,这两张经典面孔相互遥望、无声交流,烘托了《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主题。
这两张面孔,代表两个世界级文化遗产,虽然艺术风格和生活方式不同,但这两大文化奇迹却诞生于同样的信仰;同样在历史中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曾沉寂破败过,又同样在19世纪的文明进步中被重新发现、传播、保护、研究、欣赏。“两窟相似的历史境遇中,沉淀了‘一带一路’沿线文明兴衰的历史反思。”艺术总监周兵庆幸参与这样一部作品,探寻文化之美、历史之变。
3.延绵千年的文化精神
三危山下、宕泉河边,有一片敦煌研究院公墓区。这里安葬着常书鸿、段文杰以及其他20多位敦煌文物事业的先辈。他们生前守护莫高窟,逝后也永远地守护着莫高窟。
“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把这种精神总结为“莫高精神”。已在大漠工作56年的她,研究上,推动敦煌研究院从成立之初的壁画临摹与绘画技法研究,逐步扩展到了敦煌石窟考古研究、艺术研究、文献研究、民族宗教研究等多学科研究;技术上,推行“数字敦煌”,“要把莫高窟完好地交给下一代人,无愧祖先、无悔后人,这就是担当,就是使命”。
从响彻千年的开凿声,到千百万没有名字的画匠和石匠,再到长眠的守护者,前赴后继,文脉就这样静水流深,文化就这样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选自“人民网”2019年9月5日,有删改)
适用话题
对话 传承 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