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江苏省大中农场根据规模、生态、农机、技术和农田基本建设等存量资源优势,重新洗牌,优化升级。坚持物资采购、生产计划、栽培技术、机械作业、劳动定额、产品销售等“六个统一”,增强了宏观调控能力。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全面实施农业全程机械化、粮食产业化、种子产业化和机农一体化,构建了具有集约性、效能性和可持续性特点的农业组织化管理模式,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性的根本性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性转变,使经济结构更优化、核心竞争力更强化、经济效益最大化,连续7年在全省系统内名列前茅。
关键词:农场;农业;组织化;管理
多年来,大中农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构建了具有集约性、效能性和可持续性特点的农业组织化管理模式,使经济结构更优化、核心竞争力更强化、经济效益最大化,连续7年在全省系统内名列前茅。2009年,该场在遭受冻害、低温、寡照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实现销售收入2.12亿元,含奖利润3450万元。
一、存量资源优势夯实了农业组织化基础
大中农场历来人杰地灵。特定的地理位置、厚重的历史积淀和大中人的艰苦奋斗,形成了丰厚的资源优势,为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规模优势:大中农场占地8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6万亩、林地10000亩,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该场下辖9个农业分场及农业科技中心、绿洲米业公司、江淮种子公司等,以麦稻生产为主,年粮食生产能力达6万余吨,成为远近闻名的“米粮仓”。
生态优势:大中农场位于黄海之滨的国家生态示范市大丰境内,南北毗邻麋鹿和丹顶鹤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和生态优势凸现。1996 年,该场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对大气、土壤、水源等项目的检测,获得了大米、小麦、啤酒大麦等绿色食品使用证书,成为国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并连续通过复审。2009年9月,又通过了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OFDC)的严格审核,获得水稻及大米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借助这些金字招牌,该场注册的“碧绿”牌大米畅销省内外。
农机优势:农场建有6个机耕队,拥有一批技术熟练、年富力强、各有所长的机驾人员队伍。1995年成为国家二级农机标准化企业。在此基础上,该场加大了农机投入力度,每年投资500万元以上,先后引进大批新型农机具,使总量达到620多台套,总动力达12000千瓦,成新率达35%,在全国农场单位处于领先地位。
技术优势:农场拥有一批素质较高的农业科研人员,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6人,初级职称15人。同时,建有农业科技中心,配备了气象数据观察自动化站、电子天平秤、土壤化肥分析仪等先进设施。此外,该场还与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农科院、里下河农科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协作关系。这些年,农场先后荣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2009年,该场承担的省“水稻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项目”顺利通过了省农委组织的考核验收。同年,还被确定为江苏省农业科技型企业。
农田基本建设优势:经过几十年的规划、建设,该场水利设施配套,沟、渠、桥、涵、闸、站形成体系,能排能灌,具有较强的抗旱排涝能力。土地连片、条田成方、四面平整,不仅便于机械化作业,而且有利于发展粮食产业化和种子产业化。
二、宏观调控是提升农业组织化的关键
为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农场加强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计划性、协调性和制约性,坚持“六个统一”,全面实施农业组织化运作。
一是统一生产资料供应。全场所有生产资料均由供应部扎口管理,统一采购,对内零利润供应,对外市场化经营。该场成立了招标采购领导小组,所需物资特别是油料、农药、化肥等大宗物资,由各单位提前上报,由供应部汇总编制采购计划、采购价格、供货单位等,提交招标办审查,再按照采购量的大小,分别采取招标采购、议价采购和比价采购等形式,将采购成本降到最低限度。这样做,不仅有利于避免各自为阵而形成的管理漏洞,而且通过批量采购节约了巨额采购成本。
二是统一生产计划和作物布局。每年三夏、三秋前,农场都要根据市场调研结果,结合各单位土质状况、管理水平、技术力量、生产设施等实际情况,提出严格的生产计划、作物布局和品种区域等,不仅落实到分场、管理区,甚至落实到每一个条田,不仅提高了各项管理措施的到位率,而且为品种保纯提供了基本保障。
三是统一栽培技术。农业管理部根据叶龄栽培模式,定期下发阶段性生产技术要点;农业科技中心按照气象、病虫草害发生情况,每旬编发一期《气象旬报》,随时编发《病虫草情报》,并提出针对性措施。
四是统一机械作业。在行政上,各机耕队由所属分场管辖,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业务上,归农业管理部统揽。农场统一采购农机及配件,统一制定作业标准,统一作业价格,统一参加上级组织的标准化验收。
五是统一劳动定额。除机械作业外,辅助性劳动由少量的分场职工和大量的季节性临时工来完成。为了堵塞基层单位工资结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管理漏洞,农场统一核定了各工种的劳动定额、日工资和结算办法,严禁违规操作,甚至变相乱支。
六是统一产品销售。农场设有销售部,专职管理和销售粮食,作为连接市场和分场的桥梁和纽带。销售淡季,他们以市场调研为主;销售旺季,他们不仅要出售粮食,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而且负责各场头管理和监督,防止到手的粮食霉烂变质。为更好地把握商机,确保高价位销售原粮,该场成立了粮食价格委员会,根据市场行情,随时研究调整粮食价格,避免决策失误。这些年,农场每年销售粮食40000吨左右,不仅没有一分钱外欠款,而且销售价始终高于兄弟单位及周边农场。
三、新型管理模式成为农业组织化的主体框架
农场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和实践,在管理理念、管理机制、管理模式和管理措施上大胆创新,全面实施麦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粮食产业化、种子产业化和机农一体化,构建了农业经济新格局,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性的根本性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性转变。
让少数人种多数田,大力实施全程机械化。农场以推行机插秧为突破口,按照兼容、配套、实用的原则,逐步完善了麦稻生产农机耕作体系,于2004年基本实现农业全程机械化。在此基础上,大中人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先后对各种经营模式的经济效益、管理体制、资源配置、目标责任制等问题进行了调研论证,牢固确立了“农机+农工+季节性临时工”这一经营模式在农业分场的主导地位。每个分场及管理区只有少量的管理者,耕作任务基本上由农业机械来完成。这种管理体制不仅实现了高度组织化,而且大幅度提升了粮食产量和效益。2007年,该场实现粮食总产6.4万吨,其中大小麦亩产482公斤,水稻亩产520公斤,首次实现全场“吨粮田”。应该说,大中农场农业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得益于没有沿袭农垦化整为零的经营思路,也没有走农村分田到户的道路。
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实施粮食产业化。以往,农场生产的粮食只加工少量口粮,其余均以原粮销售,产后效益付之东流。为提升成品粮在粮食销售中的比重,推进产业化经营,该场加大了对绿州米业公司的技改力度,先后投资200多万元,购置了大米色选机(120通道)、稻米分级机、白米机和自动打包机、抛光机,以及国际先进的日本产“佐竹”大米加工机械,有效地提高了大米品质,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放大了绿色食品优势,先后创建了“碧绿”和“龙寿”2个品牌10多个品种。2004年,“碧绿牌”大米荣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颁发的质量安全认证标志(QS)使用证书,2005年又分别荣获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省消协授予的“放心米”、“信得过产品”和“推荐产品”称号。公司被盐城市工商局评为免检企业。近年来,该公司又根据种植结构调整的实际,适时开发了小品种糯米和有机米真空包装,提升了产品档次。加强了与欧尚、乐购等大型超市的协作关系,稳定了上海市政府科级以上干部食堂及高校的市场供应,销售量逐年加大。目前,全场水稻总产的40%通过深加工转化增值,年创利180万元。
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实施种子产业化。这些年,农场加大了对江淮种子公司的投入。投资180万元,先后引进了2条具有丹麦先进技术的种子加工生产线,每小时可加工种子15吨,净度可达98%以上。同时,投资380万元, 引进了日本金子公司生产的具有亚洲一流水平的“一心号”REL600型远红外种子烘干线(每批次可烘干种子60吨),与原有的两条种子加工生产线对接,实现了烘干、精选、分级、包衣、包装一条龙。2004年,农场启动了“种子不落地”工程,投资430万元,从日本引进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REV3000室外型远红外粮食烘干线,每批次可烘干种子120吨。2009年底,农场再度投资1000万元,引进了美国捷赛公司生产的粮食烘干线,每天可烘干种子1000吨。按照“优质、专用”的原则,该场累计投资100多万元,引进了20多个大小麦和水稻系列新品种提纯复壮,从中选择苗头性好、开发能力强的品种,做到推广一个,储备一个,促进了种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公司+科研+生产基地”的形式,构建了种子公司、农业科技中心和分场之间责任分摊、风险共担、利益均享的经济共同体。作为国家专利品种繁殖基地,公司每年还为客户预约代繁5-6个大小麦新品种20000亩左右,水稻新品种4-5个10000亩左右,不仅实现了订单农业,降低了市场风险,而且提高了经济效益。目前,年销售“江淮”牌种子1150万公斤,占粮食总产的25%,年利润达500万多元。多年来,企业先后被江苏省打假治劣保名牌特刊办公室推介为“打假维权无投诉规范企业(名牌)”,被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定点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合格单位,被江苏农贸市场打假维权办公室、江苏市场质量监督跟踪调查办公室、新华报业江苏经济报社评为“江苏农贸市场质量信得过产品(单位)”。
挖掘人力资源潜力,大力实施机农一体化。所谓“机农一体化”,就是农机驾驶员在完成机耕作业任务的前提下,承包250亩左右的水稻田间管理任务,旨在提升水稻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水稻单产,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之目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机耕队除保留必要的行政管理人员和场头机械驾驶员以外,其余人员均按面积分配到管理区。在两季大忙和规定的机车保养期间,机驾人员由机耕队统一安排,参与机车驾驶或维修保养。其余时间由管理区安排任务,并进行考核。在收入分配上,机驾人员的总收入=机械作业收入+奖金+增产收入。简单地说,就是“三挂钩”,即基本工资收入直接与机驾人员所完成的作业量、标亩油耗和修理费挂钩,奖金的20%与管理区平均奖挂钩,增产收入与单产挂钩。
从实践情况来看,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后实现了“三个显著增强”:一是抵御市场竞争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农场内部组成了一致对外的竞争主体,各单位、各部门同心同德,形成合力。这些年,尽管粮食价格不稳,但该场的经济效益不仅没有出现滑坡,而且实现了持续增长。二是宏观调控的能力显著增强。由于发挥了“统”的优势和人员“质”的优势,全面推行集约化管理,提高了各项措施的到位率,提升了管理标准和生产水平。三是成本控制能力显著增强。在物资采购、技术措施、劳动工资、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形成了事实上的成本控制点,营造了低成本优势。可见,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不仅是外在压力的需要,更是自我生存和壮大的需要,只能继续加强,而不能削弱。
(作者通讯地址:江苏盐城大丰市大中农场江苏 盐城224135)
关键词:农场;农业;组织化;管理
多年来,大中农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构建了具有集约性、效能性和可持续性特点的农业组织化管理模式,使经济结构更优化、核心竞争力更强化、经济效益最大化,连续7年在全省系统内名列前茅。2009年,该场在遭受冻害、低温、寡照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实现销售收入2.12亿元,含奖利润3450万元。
一、存量资源优势夯实了农业组织化基础
大中农场历来人杰地灵。特定的地理位置、厚重的历史积淀和大中人的艰苦奋斗,形成了丰厚的资源优势,为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规模优势:大中农场占地8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6万亩、林地10000亩,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该场下辖9个农业分场及农业科技中心、绿洲米业公司、江淮种子公司等,以麦稻生产为主,年粮食生产能力达6万余吨,成为远近闻名的“米粮仓”。
生态优势:大中农场位于黄海之滨的国家生态示范市大丰境内,南北毗邻麋鹿和丹顶鹤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和生态优势凸现。1996 年,该场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对大气、土壤、水源等项目的检测,获得了大米、小麦、啤酒大麦等绿色食品使用证书,成为国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并连续通过复审。2009年9月,又通过了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OFDC)的严格审核,获得水稻及大米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借助这些金字招牌,该场注册的“碧绿”牌大米畅销省内外。
农机优势:农场建有6个机耕队,拥有一批技术熟练、年富力强、各有所长的机驾人员队伍。1995年成为国家二级农机标准化企业。在此基础上,该场加大了农机投入力度,每年投资500万元以上,先后引进大批新型农机具,使总量达到620多台套,总动力达12000千瓦,成新率达35%,在全国农场单位处于领先地位。
技术优势:农场拥有一批素质较高的农业科研人员,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6人,初级职称15人。同时,建有农业科技中心,配备了气象数据观察自动化站、电子天平秤、土壤化肥分析仪等先进设施。此外,该场还与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农科院、里下河农科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协作关系。这些年,农场先后荣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2009年,该场承担的省“水稻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项目”顺利通过了省农委组织的考核验收。同年,还被确定为江苏省农业科技型企业。
农田基本建设优势:经过几十年的规划、建设,该场水利设施配套,沟、渠、桥、涵、闸、站形成体系,能排能灌,具有较强的抗旱排涝能力。土地连片、条田成方、四面平整,不仅便于机械化作业,而且有利于发展粮食产业化和种子产业化。
二、宏观调控是提升农业组织化的关键
为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农场加强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计划性、协调性和制约性,坚持“六个统一”,全面实施农业组织化运作。
一是统一生产资料供应。全场所有生产资料均由供应部扎口管理,统一采购,对内零利润供应,对外市场化经营。该场成立了招标采购领导小组,所需物资特别是油料、农药、化肥等大宗物资,由各单位提前上报,由供应部汇总编制采购计划、采购价格、供货单位等,提交招标办审查,再按照采购量的大小,分别采取招标采购、议价采购和比价采购等形式,将采购成本降到最低限度。这样做,不仅有利于避免各自为阵而形成的管理漏洞,而且通过批量采购节约了巨额采购成本。
二是统一生产计划和作物布局。每年三夏、三秋前,农场都要根据市场调研结果,结合各单位土质状况、管理水平、技术力量、生产设施等实际情况,提出严格的生产计划、作物布局和品种区域等,不仅落实到分场、管理区,甚至落实到每一个条田,不仅提高了各项管理措施的到位率,而且为品种保纯提供了基本保障。
三是统一栽培技术。农业管理部根据叶龄栽培模式,定期下发阶段性生产技术要点;农业科技中心按照气象、病虫草害发生情况,每旬编发一期《气象旬报》,随时编发《病虫草情报》,并提出针对性措施。
四是统一机械作业。在行政上,各机耕队由所属分场管辖,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业务上,归农业管理部统揽。农场统一采购农机及配件,统一制定作业标准,统一作业价格,统一参加上级组织的标准化验收。
五是统一劳动定额。除机械作业外,辅助性劳动由少量的分场职工和大量的季节性临时工来完成。为了堵塞基层单位工资结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管理漏洞,农场统一核定了各工种的劳动定额、日工资和结算办法,严禁违规操作,甚至变相乱支。
六是统一产品销售。农场设有销售部,专职管理和销售粮食,作为连接市场和分场的桥梁和纽带。销售淡季,他们以市场调研为主;销售旺季,他们不仅要出售粮食,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而且负责各场头管理和监督,防止到手的粮食霉烂变质。为更好地把握商机,确保高价位销售原粮,该场成立了粮食价格委员会,根据市场行情,随时研究调整粮食价格,避免决策失误。这些年,农场每年销售粮食40000吨左右,不仅没有一分钱外欠款,而且销售价始终高于兄弟单位及周边农场。
三、新型管理模式成为农业组织化的主体框架
农场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和实践,在管理理念、管理机制、管理模式和管理措施上大胆创新,全面实施麦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粮食产业化、种子产业化和机农一体化,构建了农业经济新格局,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性的根本性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性转变。
让少数人种多数田,大力实施全程机械化。农场以推行机插秧为突破口,按照兼容、配套、实用的原则,逐步完善了麦稻生产农机耕作体系,于2004年基本实现农业全程机械化。在此基础上,大中人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先后对各种经营模式的经济效益、管理体制、资源配置、目标责任制等问题进行了调研论证,牢固确立了“农机+农工+季节性临时工”这一经营模式在农业分场的主导地位。每个分场及管理区只有少量的管理者,耕作任务基本上由农业机械来完成。这种管理体制不仅实现了高度组织化,而且大幅度提升了粮食产量和效益。2007年,该场实现粮食总产6.4万吨,其中大小麦亩产482公斤,水稻亩产520公斤,首次实现全场“吨粮田”。应该说,大中农场农业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得益于没有沿袭农垦化整为零的经营思路,也没有走农村分田到户的道路。
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实施粮食产业化。以往,农场生产的粮食只加工少量口粮,其余均以原粮销售,产后效益付之东流。为提升成品粮在粮食销售中的比重,推进产业化经营,该场加大了对绿州米业公司的技改力度,先后投资200多万元,购置了大米色选机(120通道)、稻米分级机、白米机和自动打包机、抛光机,以及国际先进的日本产“佐竹”大米加工机械,有效地提高了大米品质,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放大了绿色食品优势,先后创建了“碧绿”和“龙寿”2个品牌10多个品种。2004年,“碧绿牌”大米荣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颁发的质量安全认证标志(QS)使用证书,2005年又分别荣获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省消协授予的“放心米”、“信得过产品”和“推荐产品”称号。公司被盐城市工商局评为免检企业。近年来,该公司又根据种植结构调整的实际,适时开发了小品种糯米和有机米真空包装,提升了产品档次。加强了与欧尚、乐购等大型超市的协作关系,稳定了上海市政府科级以上干部食堂及高校的市场供应,销售量逐年加大。目前,全场水稻总产的40%通过深加工转化增值,年创利180万元。
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实施种子产业化。这些年,农场加大了对江淮种子公司的投入。投资180万元,先后引进了2条具有丹麦先进技术的种子加工生产线,每小时可加工种子15吨,净度可达98%以上。同时,投资380万元, 引进了日本金子公司生产的具有亚洲一流水平的“一心号”REL600型远红外种子烘干线(每批次可烘干种子60吨),与原有的两条种子加工生产线对接,实现了烘干、精选、分级、包衣、包装一条龙。2004年,农场启动了“种子不落地”工程,投资430万元,从日本引进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REV3000室外型远红外粮食烘干线,每批次可烘干种子120吨。2009年底,农场再度投资1000万元,引进了美国捷赛公司生产的粮食烘干线,每天可烘干种子1000吨。按照“优质、专用”的原则,该场累计投资100多万元,引进了20多个大小麦和水稻系列新品种提纯复壮,从中选择苗头性好、开发能力强的品种,做到推广一个,储备一个,促进了种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公司+科研+生产基地”的形式,构建了种子公司、农业科技中心和分场之间责任分摊、风险共担、利益均享的经济共同体。作为国家专利品种繁殖基地,公司每年还为客户预约代繁5-6个大小麦新品种20000亩左右,水稻新品种4-5个10000亩左右,不仅实现了订单农业,降低了市场风险,而且提高了经济效益。目前,年销售“江淮”牌种子1150万公斤,占粮食总产的25%,年利润达500万多元。多年来,企业先后被江苏省打假治劣保名牌特刊办公室推介为“打假维权无投诉规范企业(名牌)”,被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定点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合格单位,被江苏农贸市场打假维权办公室、江苏市场质量监督跟踪调查办公室、新华报业江苏经济报社评为“江苏农贸市场质量信得过产品(单位)”。
挖掘人力资源潜力,大力实施机农一体化。所谓“机农一体化”,就是农机驾驶员在完成机耕作业任务的前提下,承包250亩左右的水稻田间管理任务,旨在提升水稻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水稻单产,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之目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机耕队除保留必要的行政管理人员和场头机械驾驶员以外,其余人员均按面积分配到管理区。在两季大忙和规定的机车保养期间,机驾人员由机耕队统一安排,参与机车驾驶或维修保养。其余时间由管理区安排任务,并进行考核。在收入分配上,机驾人员的总收入=机械作业收入+奖金+增产收入。简单地说,就是“三挂钩”,即基本工资收入直接与机驾人员所完成的作业量、标亩油耗和修理费挂钩,奖金的20%与管理区平均奖挂钩,增产收入与单产挂钩。
从实践情况来看,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后实现了“三个显著增强”:一是抵御市场竞争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农场内部组成了一致对外的竞争主体,各单位、各部门同心同德,形成合力。这些年,尽管粮食价格不稳,但该场的经济效益不仅没有出现滑坡,而且实现了持续增长。二是宏观调控的能力显著增强。由于发挥了“统”的优势和人员“质”的优势,全面推行集约化管理,提高了各项措施的到位率,提升了管理标准和生产水平。三是成本控制能力显著增强。在物资采购、技术措施、劳动工资、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形成了事实上的成本控制点,营造了低成本优势。可见,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不仅是外在压力的需要,更是自我生存和壮大的需要,只能继续加强,而不能削弱。
(作者通讯地址:江苏盐城大丰市大中农场江苏 盐城22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