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体育赛事是体育的最大资本,没有高水平的赛事,就不会形成体育产业。现代体育赛事所带有的商业化和信息化色彩使得对体育赛事的经济学分析有了较大的空间。本文从体育市场的内在规律入手,阐述体育赛事如何适应市场供求关系进行商业运作。
[关键词] 体育赛事 市场 需求 供给
走进21世纪的赛场,人们或端坐在电视机前,或涂抹着油彩摇摆在体育场内,尽情地沉浸在眼花缭乱的体育赛事之中。然而他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关注的体育事业在20世纪中后期开始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一、体育赛事的发展现状
1.最初作为纯竞技的体育逐渐转为作为产业的体育。竞技体育的内涵主要界定为竞技和比赛,体育是显示和较量体力和技巧的领域,是称之为“运动员”的人的活动。现代社会将体育扩大为大众化的活动,从少数人的体育变成大众的体育。美国韦氏字典把运动定义为:以愉悦为目的而从事的一种消遣或一种身体活动。体育赛事提供的产品是比赛,产品质量要求是精彩。目前,有学者将体育定位在具有第三产业性质的商业活动,激发大众的体育消费,从而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体育赛事的商业动机增强,与经济的关系也从最初不为人们认可发展到研究者和“实践派”的重要课题。1984年的洛杉机奥运会由于实施了美国企业家尤伯罗斯的“TOP计划”,一举扭转了奥运会的赔本局面,获得了盈利。从此,体育赛事的商业运作进入了人们关注的视野,各国竞相争办各类大型体育赛事,不断从中挖掘商业潜能。
2.体育赛事就其本身的媒介意义来讲,有着不容忽视的传播功能,传递着各类信息,尤其是有关赛事主办方的经济信息日益丰富,例如所在国或所在城市的投资环境(不仅是基础设施、资源状况等硬环境,也包括该地区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人文风情等软环境)会通过体育赛事媒介本身正而或侧而的展示出来。对于美国城市亚特兰大,人们很难相信这座曾被称为全美第一大毒城的城市,却在1996年成功地承办了百年奥运。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玛兰奇虽不曾把此次奥运会评为最好的,但却是“最例外”的。当地政府和市民以承办奥运为契机进行了城市转型,发展成为美国网络第二大城市。还有许多奥运会主办城市如日本东京、韩国汉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都因成功举办奥运会而一跃成为本国和世界最著名的城市,并带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这些长远影响正在逐渐由隐性趋向显性。
体育赛事的这些转变既基于需求方,即人们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体育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体育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也有赖于供给方,即随着各国政府和国际、国内体育组织为推动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所采取的积极政策的不断深入,体育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并拉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二、体育赛事的市场分析
1.体育市场的特性分析。所谓体育市场是指以商品货币关系为基础,以市场交易为原则,以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体育的实体构成的体育商品供给主体,以及以货币支付方式完成的各类体育消费主体而进行的体育资源配置、体育竞技观赏、体育劳务服务、体育休闲娱乐等经营活动的总和。体育市场虽具有传统市场的基本属性,但也有其自身不同的特性:组织者之间既是对手又是合作伙伴,消费者具有较强的自主作用,消费者对体育产品的需求波动较大。一个市场的形成少不了需求与供给、消费与生产。体育市场是通过一场场体育赛事来将体育需求方与供给方有机的联系起来,并在两者间产生二元互动。
2.体育赛事的需求方分析。体育己经成为当今社会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人们在体育方面的消费比重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而逐步增加,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育消费市场。
(1)客观上,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刺激了人们对体育赛事的需求。如果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水平低、国民生活水平不高,整个社会就很难对体育形成积极的态度。体育消费者的多少与人们有钱有闲暇的程度密不可分。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为追求目标的人们会在劳动与闲暇之间进行选择,人们选择一部分时间进行劳动,选择其余时间作为闲暇来享受。当然,闲暇可用于吃、喝、玩、乐,即用于各种消费活动,但体育赛事集竞技性、观赏性、娱乐性为一身,与音乐、流行二者结合填充着现代人的闲暇时间。体育赛事的这些特点造就了越来越多的体育消费者。
(2)主观上,体育消费者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使自己完全投入到体育赛事。体育消费者往往认为自己是专家,而在传统的市场中,由于不完全信息的存在,很少消费者能对所消费的产品评头论足,他们常常会向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士去咨询有关产品的信息,与此相反,在竞技体育领域,不管是运动员在赛场的表现如何,还是组织者,教练或协会的官员作出什么决策,场外众多体育消费者都会对之作出各种评论。对于这点,米勒莱特公司曾就美国人对体育运动的态度进行过一次调查,对于“如果条件允许,你认为你能够管理好一支职业球队吗?”这个问题,有52%的回答“能”;对于“你去做一个职业体育联盟的行政管理者,你认为你比大多数现在的管理者要做的好吗?”结果有51%的回答“是”(Miller Litelnc, 1985)。通过这种评论,体育消费者发泄、排解心中的情绪,使自己的注意力从繁重的工作中转移,减轻了生活压力,使个人的效用最大最优。
3.体育赛事的供给方分析。体育赛事的供给方主要包括:赛事承办组委会和主办地区、直接参与赛事的运动员、还有各种类型的赞助商。
(1)体育赛事承办组委会和主办地区“生产”动机的变更。体育赛事起初的纯竞技性使得赛事承办具有较浓的公益色彩,以奥运会为例,顾拜旦于1896年创办了第一届奥运会,为了维护奥运会的纯洁性和参赛运动员的业余性,严格规定兴办奥运会的一切费用只能来自政府拨款、社会捐赠、发行彩票和增值邮票以及门票收入,禁止一切商业行为。随着竞技性体育向产业化体育的转变,当今的体育赛事早己经不是一件单纯的体育竞技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经济行为,特别是主办大型的国际赛事,能够给主办国带来极大的经济利益。例如举办奥运会,众多的各国运动员、体育官员和游客蜂拥而至,要吃、要住、要行、要赛、要玩、要看,建场馆、盖饭店、修马路都蕴涵商机,一系列相关产业就会繁荣起来,经济也就有了发展的机会。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在东京举行,日本抓住这一机会,大兴土木,进行城市改造建设,仅兴建体育场馆就耗资30亿美兀,带动了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被称作“奥林匹克景气”。此外,体育赛事还在许多社会经济领域造成了长远的影响:造就了大量的就业機会;对市政建设的促进作用;提高主办城市国际知名度;给各种交流带来了商业契机。
(2)参加赛事的体育运动员较之以往也更加追求“出彩”,以获得更多的注意力或经济回报。体育运动员作为体育市场上“生产”比赛的“劳动力”为了使自己的“劳动生涯”尽可能的延长,除了在比赛技能上的竞争,同时也要使他们的“产品”更加精彩,更加具有可观赏性。因此,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配合承办组织,共同奉献一台精彩的赛事。花样滑冰取消规定动作以改为全自动以更适应体育消费者对新奇的追求;墨西哥世界杯足球赛为照顾欧洲观众,运动员们不得不在中午最炎热的时候踢球;汉城奥运会为了让美国消费者在黄金时段舒服地看比赛,各项目决赛都提前到运动员最不兴奋的早晨举行;为了与电视转播合拍,排球比赛第五局开始实行直接得分制。凡此种种,既满足了体育消费者对新奇与便利的要求,客观上也刺激了体育市场的繁荣。
(3)体育赛事中的捐赠人到赞助商的角色变化。从经济学的理性人出发,没有收益的投资,只有傻瓜才去做。从主办方给予捐赠人适当的回报诸如门票的自发行为,到现代贊助商竞标的自觉行为,既反映了体育赛事日益受人关注,也符合体育赛事按照市场操作的规律。当体育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争金夺银时,各商业巨子也在赛场外展开搏斗。赛场之外,围绕着各体育赛事聚集的巨大注意力资源及其所蕴含的无限商机,企业之间也纷纷举起大旗,“夺金”大战打得轰轰烈烈。目前,体育赛事的赞助商主要来源于电视转播机构、饮料公司、体育器械生产商、胶卷行业等。虽然各企业公司要为竞标成为体育赛事的赞助商花去大量的钱财,但他们也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回报:良好的公众形象;赛事期间的款待;广告与促销机会;赛事电视转播中的广告优先权;网点经营权、橱窗机会;隐性的营销保护;知名度等等。据统计,如企业投入1亿美元赞助一场普通的体育赛事,企业品牌知名度提高1%。
三、体育赛事适应市场的有效条件分析
一场场体育赛事的推出就如一个个产品投放市场,除了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之外,数量也要处于均衡状态,那么体育赛事的需求与供给如何找到这一均衡点,以适应市场变化,我们就需要对达到市场均衡的几个有效条件进行考量。
1.政府。政府在体育赛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可以保证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和维护。当私人不愿或无法提供体育市场上相关物品时,市场便处于失灵状态,需要政府对资源进行控制和分配。由于体育赛事对基础设施有特定的要求,诸如对承办赛区的市政建设,大型体育场地,宾馆住所等公共物品的要求,如果不能达到赛事标准,比赛将无法如期进行。同时,政府在承办体育赛事的过程中,也应合理估算成本,如果不顾自身生产能力,强行供给,将得不偿失。政府在影响供给方的同时,也影响着体育消费者。一国或一地区成功申请承办某一体育赛事,由于地缘上的接近,引起心理上对体育赛事的接近,从而刺激周边地区体育消费者的消费热情。
2.电视传媒。电视传媒利用自身再现现场的动感画面,有效的策划,全方位地传递赛事的进展状况,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使他们对体育进行消费。随着当代电视的普及与电视转播技术的进步,可使千里之遥的精彩赛事同步传至千家万户,由此而来弥补了体育比赛的时空局限性。电视观众比现场观众上千甚至上万倍,电视传媒不仅带来了体育赛事的产业化,也造就了体育产业化所需要的庞大的消费群体。因此可以说,电视媒体是体育赛事供求平衡的保证条件。
3.体育赛事的生产周期。体育赛事如其他传统产品一样,也有其生产周期,包括有关体育赛事的基础设施的完善,运动员的集训,赛程安排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大型体育赛事如奥运会虽4年为其“生产周期”,但往往需要提前数年着手准备;运动员的训练与选拔到最后能参加比赛也都需要一个过程。没有高水平运动技能的运动员,就是“第一运动”的足球也会缺乏看点,可能很少有体育消费者愿意把自己的闲暇和金钱投到一场平淡无奇的赛事中。因此,体育赛事的生产周期是否合理必然影响到赛事的供给数量和质量,同时消费者群体也会随之波动。
4.外部投资(赞助)。赞助的概念与“资助”有所不同,这首先是一个经济学概念。经济与体育,是不同的两个领域。前者服从于市场规律,后者则服从于运动员、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以及观看体育比赛的观众的利益。在任何一个国家,体育运动领域的突出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主化原则。经济不应当触及这些原则。否则,在相反情况下,体育运动和竞赛就会丧失自己对大众的吸引力,因而也会丧失自己的广告宣传影响力,这些正是大多数赞助商之所以愿向体育运动提供资金的根本原因。赛事赞助是经营体育比赛的市场支柱。“赞助是赞助者和被赞助者之间以支持(金钱、实物、技术或劳务等)和回报(冠名、广告、专利和促销等权利)交换为中心,平等合作、共同得益的商业行为”。因此,合理吸纳外部投资参与体育赛事的举办也将成为对市场供求均衡点的一个有效反应。
体育在人们的认识中,更多的被认为是一种拼搏向上的人类精神的体现,然而在现代社会,体育己成为一个蕴藏着巨大商机的新兴行业。特别是当体育形成一定规模,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体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就变得更加紧密而不可分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和完善,体育的经济功能在新闻传播媒介的推动下将不断得到产业提升,体育产业投资前景将是无限美好的。抓住体育市场的内在运作规律,掌握体育赛事的供求原理,合理配置资源,才能使体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承办体育赛事的当地政府只有把握市场脉搏,顺应体育赛事的生产周期,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更好地找到一个合理的体育赛事供求均衡点。
参考文献:
[1]卢泰宏罗绮茗:行销体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张智翔游勇曾晋静:体育资本[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3]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 体育赛事 市场 需求 供给
走进21世纪的赛场,人们或端坐在电视机前,或涂抹着油彩摇摆在体育场内,尽情地沉浸在眼花缭乱的体育赛事之中。然而他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关注的体育事业在20世纪中后期开始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一、体育赛事的发展现状
1.最初作为纯竞技的体育逐渐转为作为产业的体育。竞技体育的内涵主要界定为竞技和比赛,体育是显示和较量体力和技巧的领域,是称之为“运动员”的人的活动。现代社会将体育扩大为大众化的活动,从少数人的体育变成大众的体育。美国韦氏字典把运动定义为:以愉悦为目的而从事的一种消遣或一种身体活动。体育赛事提供的产品是比赛,产品质量要求是精彩。目前,有学者将体育定位在具有第三产业性质的商业活动,激发大众的体育消费,从而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体育赛事的商业动机增强,与经济的关系也从最初不为人们认可发展到研究者和“实践派”的重要课题。1984年的洛杉机奥运会由于实施了美国企业家尤伯罗斯的“TOP计划”,一举扭转了奥运会的赔本局面,获得了盈利。从此,体育赛事的商业运作进入了人们关注的视野,各国竞相争办各类大型体育赛事,不断从中挖掘商业潜能。
2.体育赛事就其本身的媒介意义来讲,有着不容忽视的传播功能,传递着各类信息,尤其是有关赛事主办方的经济信息日益丰富,例如所在国或所在城市的投资环境(不仅是基础设施、资源状况等硬环境,也包括该地区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人文风情等软环境)会通过体育赛事媒介本身正而或侧而的展示出来。对于美国城市亚特兰大,人们很难相信这座曾被称为全美第一大毒城的城市,却在1996年成功地承办了百年奥运。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玛兰奇虽不曾把此次奥运会评为最好的,但却是“最例外”的。当地政府和市民以承办奥运为契机进行了城市转型,发展成为美国网络第二大城市。还有许多奥运会主办城市如日本东京、韩国汉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都因成功举办奥运会而一跃成为本国和世界最著名的城市,并带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这些长远影响正在逐渐由隐性趋向显性。
体育赛事的这些转变既基于需求方,即人们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体育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体育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也有赖于供给方,即随着各国政府和国际、国内体育组织为推动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所采取的积极政策的不断深入,体育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并拉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二、体育赛事的市场分析
1.体育市场的特性分析。所谓体育市场是指以商品货币关系为基础,以市场交易为原则,以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体育的实体构成的体育商品供给主体,以及以货币支付方式完成的各类体育消费主体而进行的体育资源配置、体育竞技观赏、体育劳务服务、体育休闲娱乐等经营活动的总和。体育市场虽具有传统市场的基本属性,但也有其自身不同的特性:组织者之间既是对手又是合作伙伴,消费者具有较强的自主作用,消费者对体育产品的需求波动较大。一个市场的形成少不了需求与供给、消费与生产。体育市场是通过一场场体育赛事来将体育需求方与供给方有机的联系起来,并在两者间产生二元互动。
2.体育赛事的需求方分析。体育己经成为当今社会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人们在体育方面的消费比重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而逐步增加,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育消费市场。
(1)客观上,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刺激了人们对体育赛事的需求。如果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水平低、国民生活水平不高,整个社会就很难对体育形成积极的态度。体育消费者的多少与人们有钱有闲暇的程度密不可分。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为追求目标的人们会在劳动与闲暇之间进行选择,人们选择一部分时间进行劳动,选择其余时间作为闲暇来享受。当然,闲暇可用于吃、喝、玩、乐,即用于各种消费活动,但体育赛事集竞技性、观赏性、娱乐性为一身,与音乐、流行二者结合填充着现代人的闲暇时间。体育赛事的这些特点造就了越来越多的体育消费者。
(2)主观上,体育消费者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使自己完全投入到体育赛事。体育消费者往往认为自己是专家,而在传统的市场中,由于不完全信息的存在,很少消费者能对所消费的产品评头论足,他们常常会向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士去咨询有关产品的信息,与此相反,在竞技体育领域,不管是运动员在赛场的表现如何,还是组织者,教练或协会的官员作出什么决策,场外众多体育消费者都会对之作出各种评论。对于这点,米勒莱特公司曾就美国人对体育运动的态度进行过一次调查,对于“如果条件允许,你认为你能够管理好一支职业球队吗?”这个问题,有52%的回答“能”;对于“你去做一个职业体育联盟的行政管理者,你认为你比大多数现在的管理者要做的好吗?”结果有51%的回答“是”(Miller Litelnc, 1985)。通过这种评论,体育消费者发泄、排解心中的情绪,使自己的注意力从繁重的工作中转移,减轻了生活压力,使个人的效用最大最优。
3.体育赛事的供给方分析。体育赛事的供给方主要包括:赛事承办组委会和主办地区、直接参与赛事的运动员、还有各种类型的赞助商。
(1)体育赛事承办组委会和主办地区“生产”动机的变更。体育赛事起初的纯竞技性使得赛事承办具有较浓的公益色彩,以奥运会为例,顾拜旦于1896年创办了第一届奥运会,为了维护奥运会的纯洁性和参赛运动员的业余性,严格规定兴办奥运会的一切费用只能来自政府拨款、社会捐赠、发行彩票和增值邮票以及门票收入,禁止一切商业行为。随着竞技性体育向产业化体育的转变,当今的体育赛事早己经不是一件单纯的体育竞技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经济行为,特别是主办大型的国际赛事,能够给主办国带来极大的经济利益。例如举办奥运会,众多的各国运动员、体育官员和游客蜂拥而至,要吃、要住、要行、要赛、要玩、要看,建场馆、盖饭店、修马路都蕴涵商机,一系列相关产业就会繁荣起来,经济也就有了发展的机会。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在东京举行,日本抓住这一机会,大兴土木,进行城市改造建设,仅兴建体育场馆就耗资30亿美兀,带动了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被称作“奥林匹克景气”。此外,体育赛事还在许多社会经济领域造成了长远的影响:造就了大量的就业機会;对市政建设的促进作用;提高主办城市国际知名度;给各种交流带来了商业契机。
(2)参加赛事的体育运动员较之以往也更加追求“出彩”,以获得更多的注意力或经济回报。体育运动员作为体育市场上“生产”比赛的“劳动力”为了使自己的“劳动生涯”尽可能的延长,除了在比赛技能上的竞争,同时也要使他们的“产品”更加精彩,更加具有可观赏性。因此,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配合承办组织,共同奉献一台精彩的赛事。花样滑冰取消规定动作以改为全自动以更适应体育消费者对新奇的追求;墨西哥世界杯足球赛为照顾欧洲观众,运动员们不得不在中午最炎热的时候踢球;汉城奥运会为了让美国消费者在黄金时段舒服地看比赛,各项目决赛都提前到运动员最不兴奋的早晨举行;为了与电视转播合拍,排球比赛第五局开始实行直接得分制。凡此种种,既满足了体育消费者对新奇与便利的要求,客观上也刺激了体育市场的繁荣。
(3)体育赛事中的捐赠人到赞助商的角色变化。从经济学的理性人出发,没有收益的投资,只有傻瓜才去做。从主办方给予捐赠人适当的回报诸如门票的自发行为,到现代贊助商竞标的自觉行为,既反映了体育赛事日益受人关注,也符合体育赛事按照市场操作的规律。当体育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争金夺银时,各商业巨子也在赛场外展开搏斗。赛场之外,围绕着各体育赛事聚集的巨大注意力资源及其所蕴含的无限商机,企业之间也纷纷举起大旗,“夺金”大战打得轰轰烈烈。目前,体育赛事的赞助商主要来源于电视转播机构、饮料公司、体育器械生产商、胶卷行业等。虽然各企业公司要为竞标成为体育赛事的赞助商花去大量的钱财,但他们也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回报:良好的公众形象;赛事期间的款待;广告与促销机会;赛事电视转播中的广告优先权;网点经营权、橱窗机会;隐性的营销保护;知名度等等。据统计,如企业投入1亿美元赞助一场普通的体育赛事,企业品牌知名度提高1%。
三、体育赛事适应市场的有效条件分析
一场场体育赛事的推出就如一个个产品投放市场,除了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之外,数量也要处于均衡状态,那么体育赛事的需求与供给如何找到这一均衡点,以适应市场变化,我们就需要对达到市场均衡的几个有效条件进行考量。
1.政府。政府在体育赛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可以保证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和维护。当私人不愿或无法提供体育市场上相关物品时,市场便处于失灵状态,需要政府对资源进行控制和分配。由于体育赛事对基础设施有特定的要求,诸如对承办赛区的市政建设,大型体育场地,宾馆住所等公共物品的要求,如果不能达到赛事标准,比赛将无法如期进行。同时,政府在承办体育赛事的过程中,也应合理估算成本,如果不顾自身生产能力,强行供给,将得不偿失。政府在影响供给方的同时,也影响着体育消费者。一国或一地区成功申请承办某一体育赛事,由于地缘上的接近,引起心理上对体育赛事的接近,从而刺激周边地区体育消费者的消费热情。
2.电视传媒。电视传媒利用自身再现现场的动感画面,有效的策划,全方位地传递赛事的进展状况,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使他们对体育进行消费。随着当代电视的普及与电视转播技术的进步,可使千里之遥的精彩赛事同步传至千家万户,由此而来弥补了体育比赛的时空局限性。电视观众比现场观众上千甚至上万倍,电视传媒不仅带来了体育赛事的产业化,也造就了体育产业化所需要的庞大的消费群体。因此可以说,电视媒体是体育赛事供求平衡的保证条件。
3.体育赛事的生产周期。体育赛事如其他传统产品一样,也有其生产周期,包括有关体育赛事的基础设施的完善,运动员的集训,赛程安排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大型体育赛事如奥运会虽4年为其“生产周期”,但往往需要提前数年着手准备;运动员的训练与选拔到最后能参加比赛也都需要一个过程。没有高水平运动技能的运动员,就是“第一运动”的足球也会缺乏看点,可能很少有体育消费者愿意把自己的闲暇和金钱投到一场平淡无奇的赛事中。因此,体育赛事的生产周期是否合理必然影响到赛事的供给数量和质量,同时消费者群体也会随之波动。
4.外部投资(赞助)。赞助的概念与“资助”有所不同,这首先是一个经济学概念。经济与体育,是不同的两个领域。前者服从于市场规律,后者则服从于运动员、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以及观看体育比赛的观众的利益。在任何一个国家,体育运动领域的突出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主化原则。经济不应当触及这些原则。否则,在相反情况下,体育运动和竞赛就会丧失自己对大众的吸引力,因而也会丧失自己的广告宣传影响力,这些正是大多数赞助商之所以愿向体育运动提供资金的根本原因。赛事赞助是经营体育比赛的市场支柱。“赞助是赞助者和被赞助者之间以支持(金钱、实物、技术或劳务等)和回报(冠名、广告、专利和促销等权利)交换为中心,平等合作、共同得益的商业行为”。因此,合理吸纳外部投资参与体育赛事的举办也将成为对市场供求均衡点的一个有效反应。
体育在人们的认识中,更多的被认为是一种拼搏向上的人类精神的体现,然而在现代社会,体育己成为一个蕴藏着巨大商机的新兴行业。特别是当体育形成一定规模,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体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就变得更加紧密而不可分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和完善,体育的经济功能在新闻传播媒介的推动下将不断得到产业提升,体育产业投资前景将是无限美好的。抓住体育市场的内在运作规律,掌握体育赛事的供求原理,合理配置资源,才能使体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承办体育赛事的当地政府只有把握市场脉搏,顺应体育赛事的生产周期,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更好地找到一个合理的体育赛事供求均衡点。
参考文献:
[1]卢泰宏罗绮茗:行销体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张智翔游勇曾晋静:体育资本[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3]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