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 ”行业,它并非简单的传统金融业务线上化,而是一种新的金融形态,把新型的金融模型、风险管理方法和服务形式嵌入金融业务,显著扩大金融交易的范围、提升效率,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金融发展新形态。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除了根植于互联网创新带来的市场扩大与效率提升,还与金融市场化、自由化的改革举措形成共振。以近期备受关注的股权众筹行业为例,它本身是一项借助于互联网的信息汇集和远程交互优势实现低成本投融资需求对接的业务,但狭窄的退出途径阻碍了这一领域的活力。从2014年开始,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方案逐步落实,股权众筹平台则被视为“五板市场”,有望与上层资本市场增强联系,丰富投资退出途径。
作为一种结果,互联网金融与金融改革的共振必然导致金融业务的泛化,大量实物资产、现金资产乃至信息数据资产将被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融资产,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方式加速转变为直接融资。与此相适应,我国普通居民以储蓄为主体的超低风险金融资产持有情况必然发生较大变化。
互联网金融带来的金融渠道深度下沉和金融自由化引发的金融资产扩张,也对金融消费尤其是个人金融消费市场提出了新的挑战,其核心是如何在投资理财市场急剧扩大、用户数量长期上升、金融资产泥沙俱下的背景下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利益,提升消费安全与便利、降低无效投资、避免过度的非理性决策。内容包括:
1、投资人教育
其核心是金融知识教育和风险认知教育,目前这项工作多由传统金融机构承担,仅针对自己发行、销售的产品进行,整体上缺乏中立性与系统性,普遍沦落为产品宣传工具,且其方法仍依赖于传统渠道,涉及面较窄。
2、风险辨识与计量
风险管理是金融业务的核心,风险定价则是金融机构核心能力的体现,也必然成为普通投资理财人的决策基础。但在我国长期的“刚性兑付”规则之下,理财产品的风险与收益无法挂钩,导致投资人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都缺乏风险辨识与计量能力。刚性兑付一旦被打破,信息不对称程度未同步降低,投资人盲目决策,可能酿成重大不良后果。
3、个性化投资决策
在投资人教育缺失、风险辨识与计量工具匮乏的前提下,投资人一则难以客观度量自身的风险偏好与风险承受能力,二则无法理性分析理财产品的风险、收益匹配度,个性化投资决策便无从谈起。如果投资不能做到个性化,理财服务的竞争便难以差异化,行业极易陷入同质化竞争,相关服务机构则沦落为产品销售渠道,无法向投资人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服务,同样不利于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
4、消费场景拓展
金融消费体量的扩大除了需要丰富的产品和个性化的服务,更需要不断拓展的消费场景。以未来的金融消费主体90后人群为例,其理财目的一般不在于致富,而在于财务约束下的消费扩张。围绕普通生活消费场景,提升金融消费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将是未来理财产品与服务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对普通金融消费者的研究不足、数据积累少、场景化服务能力弱,直接导致了交易成本(主要表现为获客成本)的高企,并最终推升融资成本。
5、投资人监督与维权
金融消费最大的特点是风险后置,在理财产品存续期间,产品发行、管理机构承担着风险管理的职责。除了基本的宏观风险、信用风险,还充斥着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这些风险可能被刻意隐瞒或“夸小”,投资人缺乏监督能力,导致风险可能不断累积,最终产生违约或欺诈。事件发生后,大量小额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如何得到保护需要关注。
解决上述这些问题的努力也必然催生庞大的金融消费前服务市场——为大量新生代投资理财用户提供理财教育、风险计量、财务规划、投资决策、个性化产品设计、法律与维权等方方面面的服务,涉及的行业包括在线教育、电子商务、产品评级、市场调研、数据分析、智能理财、行业研究、知识分享与法律服务等。
考察国外发达金融国家的情况,可以发现上述问题不乏现成的解决方案,但是金融消费前服务市场具有中国独特的内涵,根源于中国居民投资理财以个人散户单打独斗为主、在可以预见的较长时间段(例如10年)内仍然不可能扭转为专业投资或机构投资这一事实,因而需要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我们预测:该方案的核心在于“互联网 ”,即以互联网为核心,借助于互联网的连接优势和社交能量整合相关服务方,形成金融消费前服务的基础设施。
在股权众筹方面,我国部分领先的众筹平台已越过信息对接层面,着力于社群运作,加强创业者、投资者、服务者的社交联系,通过频繁的信息交互和风险评估(例如融资顾问),减少投融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通过领投、跟投、投资基金等机制设计理顺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匹配程度,正在自发形成金融消费前服务市场。
随着互联网金融兴起的新型金融消费市场具有碎片化、平民化和长尾化的特点,应对这一市场的挑战,传统的同质化、粗放式服务将不敷所需,必须采用创新性的思维、方法与工具。“互联网 ”无疑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方向,它的实质是利用互联网低成本、大范围的信息汇集能力降低信息不对称,利用用户生成内容和网络知识分享提升投资人的风险意识及风险辨别能力,利用爆发性增长的用户行为线上化数据,结合大数据分析深挖用户需求,提供场景化、个性化投资理财产品,利用互联网的高效率资源调度能力实现对投资理财人的全方位、自动化服务。
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近年的储蓄额在40万~50万亿元之间。参照发达国家的居民储蓄率比例,假设在未来10年内居民(个人)储蓄率下降至15%,转入存款之外的投资理财市场,涉及的资金当在15万亿元左右。如果通过金融消费前服务能够降低10%的非理性决策和无效投资,就可以节省1.5万亿元的资金成本,形成每年近千亿元的市场。
我们期待这一市场能够汇集多方面从业者的努力,早日成型。一方面,在金融领域开辟一个适应我国国情的创新性“互联网 ”细分行业,实现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弯道超车;另一方面,切实提升投资人的投资理财水平,增进理性投资,为普通百姓分享投资收益和改革红利提供价值。(本文作者为零壹研究院院长)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除了根植于互联网创新带来的市场扩大与效率提升,还与金融市场化、自由化的改革举措形成共振。以近期备受关注的股权众筹行业为例,它本身是一项借助于互联网的信息汇集和远程交互优势实现低成本投融资需求对接的业务,但狭窄的退出途径阻碍了这一领域的活力。从2014年开始,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方案逐步落实,股权众筹平台则被视为“五板市场”,有望与上层资本市场增强联系,丰富投资退出途径。
作为一种结果,互联网金融与金融改革的共振必然导致金融业务的泛化,大量实物资产、现金资产乃至信息数据资产将被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融资产,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方式加速转变为直接融资。与此相适应,我国普通居民以储蓄为主体的超低风险金融资产持有情况必然发生较大变化。
互联网金融带来的金融渠道深度下沉和金融自由化引发的金融资产扩张,也对金融消费尤其是个人金融消费市场提出了新的挑战,其核心是如何在投资理财市场急剧扩大、用户数量长期上升、金融资产泥沙俱下的背景下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利益,提升消费安全与便利、降低无效投资、避免过度的非理性决策。内容包括:
1、投资人教育
其核心是金融知识教育和风险认知教育,目前这项工作多由传统金融机构承担,仅针对自己发行、销售的产品进行,整体上缺乏中立性与系统性,普遍沦落为产品宣传工具,且其方法仍依赖于传统渠道,涉及面较窄。
2、风险辨识与计量
风险管理是金融业务的核心,风险定价则是金融机构核心能力的体现,也必然成为普通投资理财人的决策基础。但在我国长期的“刚性兑付”规则之下,理财产品的风险与收益无法挂钩,导致投资人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都缺乏风险辨识与计量能力。刚性兑付一旦被打破,信息不对称程度未同步降低,投资人盲目决策,可能酿成重大不良后果。
3、个性化投资决策
在投资人教育缺失、风险辨识与计量工具匮乏的前提下,投资人一则难以客观度量自身的风险偏好与风险承受能力,二则无法理性分析理财产品的风险、收益匹配度,个性化投资决策便无从谈起。如果投资不能做到个性化,理财服务的竞争便难以差异化,行业极易陷入同质化竞争,相关服务机构则沦落为产品销售渠道,无法向投资人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服务,同样不利于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
4、消费场景拓展
金融消费体量的扩大除了需要丰富的产品和个性化的服务,更需要不断拓展的消费场景。以未来的金融消费主体90后人群为例,其理财目的一般不在于致富,而在于财务约束下的消费扩张。围绕普通生活消费场景,提升金融消费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将是未来理财产品与服务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对普通金融消费者的研究不足、数据积累少、场景化服务能力弱,直接导致了交易成本(主要表现为获客成本)的高企,并最终推升融资成本。
5、投资人监督与维权
金融消费最大的特点是风险后置,在理财产品存续期间,产品发行、管理机构承担着风险管理的职责。除了基本的宏观风险、信用风险,还充斥着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这些风险可能被刻意隐瞒或“夸小”,投资人缺乏监督能力,导致风险可能不断累积,最终产生违约或欺诈。事件发生后,大量小额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如何得到保护需要关注。
解决上述这些问题的努力也必然催生庞大的金融消费前服务市场——为大量新生代投资理财用户提供理财教育、风险计量、财务规划、投资决策、个性化产品设计、法律与维权等方方面面的服务,涉及的行业包括在线教育、电子商务、产品评级、市场调研、数据分析、智能理财、行业研究、知识分享与法律服务等。
考察国外发达金融国家的情况,可以发现上述问题不乏现成的解决方案,但是金融消费前服务市场具有中国独特的内涵,根源于中国居民投资理财以个人散户单打独斗为主、在可以预见的较长时间段(例如10年)内仍然不可能扭转为专业投资或机构投资这一事实,因而需要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我们预测:该方案的核心在于“互联网 ”,即以互联网为核心,借助于互联网的连接优势和社交能量整合相关服务方,形成金融消费前服务的基础设施。
在股权众筹方面,我国部分领先的众筹平台已越过信息对接层面,着力于社群运作,加强创业者、投资者、服务者的社交联系,通过频繁的信息交互和风险评估(例如融资顾问),减少投融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通过领投、跟投、投资基金等机制设计理顺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匹配程度,正在自发形成金融消费前服务市场。
随着互联网金融兴起的新型金融消费市场具有碎片化、平民化和长尾化的特点,应对这一市场的挑战,传统的同质化、粗放式服务将不敷所需,必须采用创新性的思维、方法与工具。“互联网 ”无疑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方向,它的实质是利用互联网低成本、大范围的信息汇集能力降低信息不对称,利用用户生成内容和网络知识分享提升投资人的风险意识及风险辨别能力,利用爆发性增长的用户行为线上化数据,结合大数据分析深挖用户需求,提供场景化、个性化投资理财产品,利用互联网的高效率资源调度能力实现对投资理财人的全方位、自动化服务。
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近年的储蓄额在40万~50万亿元之间。参照发达国家的居民储蓄率比例,假设在未来10年内居民(个人)储蓄率下降至15%,转入存款之外的投资理财市场,涉及的资金当在15万亿元左右。如果通过金融消费前服务能够降低10%的非理性决策和无效投资,就可以节省1.5万亿元的资金成本,形成每年近千亿元的市场。
我们期待这一市场能够汇集多方面从业者的努力,早日成型。一方面,在金融领域开辟一个适应我国国情的创新性“互联网 ”细分行业,实现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弯道超车;另一方面,切实提升投资人的投资理财水平,增进理性投资,为普通百姓分享投资收益和改革红利提供价值。(本文作者为零壹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