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与支持下,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力度逐年加大,基础文化设施逐步完善,农民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新农村建设是摆在文化工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部分农村文化建设仍然是薄弱的,不同程度的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稳定,影响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怎样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难题。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有效的对策,以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为建设美丽中国鸣锣开道。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胡锦涛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胡锦涛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1世纪初,我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到201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农民减少到1亿人,社会形态从农业社会变为工业社会。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若随着城市化的扩散,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将出现负城市化现象,不但无法实现社会的现代化,而且会引出诸多社会问题,甚至导致社会的倒退。因此,我国城市化的实现直接以农村现代为前提和基础。新农村建设就是农村现代化建设,它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而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贯穿整个农村建设过程的重要方面,是全面体现这一建设成果的主要载体。
一、文化服務体系网络初步形成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群众多种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央在2003年初就提出了“国家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文化精神需求。十七人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在每年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都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予以部署。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资金支持,多年来,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为改善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一些重大文化工程深入农村
近几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等一系列的文化项目工程,为农村文化生活注入了新鲜内容,送去了怡人春风,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兆享工程”是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强整合,并通过卫星、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一项重要工程。通过工程的基层服务站点,广大农民群众可以享受到丰富、快捷的数字化文化服务,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家家有。
“送书下乡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为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问题而实施的文化工程。2003年下2007年,就已累计投入资金1亿多元,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乡镇配送图书总数达787万册。这些图书内容健康,实用性、可读性强,为农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受到农民群众的广泛欢迎。此外,还实施了流动舞台车等工程。从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3亿的资金,为基层文化机构配备1000多辆流动舞台,用于送戏下乡,开展文化戏曲巡演。流动舞台车为农民群众带来了灵活、新颖、方便的文化服务。我国多项重大文化工程的进村入乡,推进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升了文化素质,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就是现代文化的构建过程,即现代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位一体”的建设过程,因此,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加强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达到现代化社会水平,文化建设是其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
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紧迫性
当前,农村的经济普遍得到发展,而相对滞后的文化建设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无法继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农民整体素质得不到提高,社会不良风气盛行,治安状况较差,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团结,对党执政为民的能力提出了重大考验,农村文化建设成为加强党执政为民能力建设的时代要求。
五、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1)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财力捉襟见肘,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有限;政府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总量偏少,严重制约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氛围不浓,社会力量参与仍然缺位。
(2)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农民文化活动贫乏。一是乡村传统文化资源衰减。受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念的冲击,农村文化资源正日渐萎缩。二是农村文化活动阵地萎缩。由于资金困难使现有文化设施流失严重。三是农民文化活动的贫乏。主要是文化生活消费偏低,文化生活方式单一,文化生活品味不高。
(3)农村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缺乏。农村文化建设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当前农村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农村文化建设难以持续深入下去的主要瓶颈。农村文化工作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专业素养不高等问题。农村文化人才非常匮乏,导致群众活动无人指导,无法顺利开展。文化建设的滞后导致农村农民缺乏精神食粮,不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加上少数农民缺乏现代文化意识,很大程度上给低俗文化、宗教迷信留有渗透和腐蚀的空间。 六、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灵活多样.农村文化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为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农村文化的快速发展,各地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淮北市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文化网络建设,构建了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龙头,以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为阵地,以农村文化社团为骨干,以农村文化示范户为延伸,以惠农文化服务窗口为平台的农村综合文化网络,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农村建起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组建了各类农民文化社团,吸引了较多村民参与社团活动。淮北市积极探索以“政府主导、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为主要特点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取得初步成效。村村组建了“农家书屋”,实现文献资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文化站建立了戏曲协会和书画协会,广泛吸收社会民间艺术,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才能,并在节日举办大型文艺活动和书画展览活动。主要组织农民群众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初步解决了农民群众看书读报、看戏曲、看电影电视、参加文体活动与文化培训等难题,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学习文化权益,对促进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2)加大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加强政策调控,把文化基础性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建设一批文化站、图书馆、文體活动中心等,以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我们“就地取材” ,抓好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建设,选拔有文化特长和组织才能的文化青年,使他们成长为民间的文化使者和活动支点。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契机,着重选拔和发展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到广大农村从事文化工作,为农村文化工作者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4)丰富农村文化活动,促进农民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按照党中央、文化部的要求,文化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要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总之,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针对农村文化建设艰巨性、长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只要利用得当措施化解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就能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就能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美建,关于农村文化现状与发展建议[J]《群文天地》2012、12
[2]刘中美,关于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N],《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2、11
[3] 王升陈,对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A],《山东社会科学》2012、8
作者简介:
顾永章,出生年月:1954年6月,男,汉族,安徽淮北人,大学专科,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群众文化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胡锦涛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胡锦涛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1世纪初,我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到201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农民减少到1亿人,社会形态从农业社会变为工业社会。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若随着城市化的扩散,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将出现负城市化现象,不但无法实现社会的现代化,而且会引出诸多社会问题,甚至导致社会的倒退。因此,我国城市化的实现直接以农村现代为前提和基础。新农村建设就是农村现代化建设,它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而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贯穿整个农村建设过程的重要方面,是全面体现这一建设成果的主要载体。
一、文化服務体系网络初步形成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群众多种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央在2003年初就提出了“国家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文化精神需求。十七人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在每年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都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予以部署。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资金支持,多年来,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为改善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一些重大文化工程深入农村
近几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等一系列的文化项目工程,为农村文化生活注入了新鲜内容,送去了怡人春风,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兆享工程”是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强整合,并通过卫星、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一项重要工程。通过工程的基层服务站点,广大农民群众可以享受到丰富、快捷的数字化文化服务,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家家有。
“送书下乡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为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问题而实施的文化工程。2003年下2007年,就已累计投入资金1亿多元,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乡镇配送图书总数达787万册。这些图书内容健康,实用性、可读性强,为农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受到农民群众的广泛欢迎。此外,还实施了流动舞台车等工程。从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3亿的资金,为基层文化机构配备1000多辆流动舞台,用于送戏下乡,开展文化戏曲巡演。流动舞台车为农民群众带来了灵活、新颖、方便的文化服务。我国多项重大文化工程的进村入乡,推进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升了文化素质,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就是现代文化的构建过程,即现代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位一体”的建设过程,因此,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加强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达到现代化社会水平,文化建设是其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
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紧迫性
当前,农村的经济普遍得到发展,而相对滞后的文化建设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无法继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农民整体素质得不到提高,社会不良风气盛行,治安状况较差,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团结,对党执政为民的能力提出了重大考验,农村文化建设成为加强党执政为民能力建设的时代要求。
五、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1)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财力捉襟见肘,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有限;政府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总量偏少,严重制约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氛围不浓,社会力量参与仍然缺位。
(2)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农民文化活动贫乏。一是乡村传统文化资源衰减。受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念的冲击,农村文化资源正日渐萎缩。二是农村文化活动阵地萎缩。由于资金困难使现有文化设施流失严重。三是农民文化活动的贫乏。主要是文化生活消费偏低,文化生活方式单一,文化生活品味不高。
(3)农村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缺乏。农村文化建设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当前农村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农村文化建设难以持续深入下去的主要瓶颈。农村文化工作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专业素养不高等问题。农村文化人才非常匮乏,导致群众活动无人指导,无法顺利开展。文化建设的滞后导致农村农民缺乏精神食粮,不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加上少数农民缺乏现代文化意识,很大程度上给低俗文化、宗教迷信留有渗透和腐蚀的空间。 六、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灵活多样.农村文化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为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农村文化的快速发展,各地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淮北市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文化网络建设,构建了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龙头,以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为阵地,以农村文化社团为骨干,以农村文化示范户为延伸,以惠农文化服务窗口为平台的农村综合文化网络,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农村建起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组建了各类农民文化社团,吸引了较多村民参与社团活动。淮北市积极探索以“政府主导、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为主要特点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取得初步成效。村村组建了“农家书屋”,实现文献资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文化站建立了戏曲协会和书画协会,广泛吸收社会民间艺术,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才能,并在节日举办大型文艺活动和书画展览活动。主要组织农民群众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初步解决了农民群众看书读报、看戏曲、看电影电视、参加文体活动与文化培训等难题,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学习文化权益,对促进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2)加大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加强政策调控,把文化基础性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建设一批文化站、图书馆、文體活动中心等,以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我们“就地取材” ,抓好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建设,选拔有文化特长和组织才能的文化青年,使他们成长为民间的文化使者和活动支点。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契机,着重选拔和发展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到广大农村从事文化工作,为农村文化工作者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4)丰富农村文化活动,促进农民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按照党中央、文化部的要求,文化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要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总之,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针对农村文化建设艰巨性、长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只要利用得当措施化解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就能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就能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美建,关于农村文化现状与发展建议[J]《群文天地》2012、12
[2]刘中美,关于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N],《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2、11
[3] 王升陈,对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A],《山东社会科学》2012、8
作者简介:
顾永章,出生年月:1954年6月,男,汉族,安徽淮北人,大学专科,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群众文化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