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玉青译者惯习形成及其对翻译行为的影响研究——以《射雕英雄传》(卷一)英译本为例

来源 :外国语言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zxxhjz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翻译学中“文化转向”和“社会学转向”的兴起,译者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同时社会学中的惯习概念被用来解释译者的翻译行为.在中国当代小说外译过程中,金庸武侠小说逐渐受到关注,而近年来其“射雕三部曲”开始陆续在英语世界出版,这使其主要译者郝玉青成为研究关注的对象.鉴于此,本文研究郝玉青译者惯习的形成及其对翻译作品和出版商、翻译理念、翻译策略等翻译行为选择方面的影响,进而为中国文学成功外译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美国拉美裔文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体系庞杂,分支众多,历史悠久,发展脉络清晰,具有异质性、混杂性的文化特质.在该领域,国外研究呈现出多层次、跨学科的趋势和“全球本土
短篇小说集《硬科幻小说的复兴》(2002)呈现出深沉的后人文主义思考.一方面,小说中塑造的赛博格形象展现了后人类社会可能出现的人类离身性问题、可能遭遇的人性和道德危机,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老年话题成为大众传播与社会认知中的热点.老年形象符号的构建与社会发展、媒体舆论、自我认知、文化传统等均密切相关.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
通过对《现汉》自5版以来词类标注问题有关研究文献和第7版中部分具有语义对称关系的词条词类标注情况的考察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兼类词数量和比例偏低;2)具有语义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