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耶路撒冷出发,沿着死海西岸向南行驶,越过林木掩映的恩盖迪绿洲,车窗右前方出现一片漠漠黄沙。在这片黄沙的边缘上,傲然兀立着一个光秃秃的小山包。这个看上去极不起眼的所在,就是近两千年来一直被犹太人崇奉的一个圣地。
这个圣地名叫马萨达。“马萨达”在希伯来语中意为“碉堡”。
犹太起义军的
最后一个大本营
马萨达西边毗邻朱迪亚沙漠,东边俯瞰死海。从沙漠上看,这个山包高约100米,而从低于海平面400米的死海上看,则高约450米。无论如何看,山势都不能说高峻,但却极为陡峭。山顶相当平坦,呈扁菱形,长约600米,宽在240米到130米之间。四周修建有两道平行的长约1400米的掩蔽墙,墙上有30个岗楼和一些雉堞。
在这片古代称为迦南的土地上,马萨达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历来被视为天然的城堡。公元前37年,甘心充当罗马帝国附庸的希律,在罗马占领军的扶持下登上犹太国王的宝座。他好大喜功,在首都耶路撒冷修建王宫、圣殿的同时,把马萨达设想为“陪都”,在那里也修建宫殿和其他相应的设施。这位极为暴虐的国王知道臣民痛恨自己,担心他们有朝一日造反起事,也担心在埃及当政的克娄帕特拉女王兴兵来犯。因此,他花了6年时间在马萨达大兴土木,以给自己准备一个临危时的退避之所。
希律王于公元前4年去世,在位33年,马萨达实际上成为他的行宫。他逝世之后,罗马人从公元6年起将马萨达变成一座兵营。公元66年,一些犹太狂热分子将罗马驻军赶走,将马萨达变成反抗罗马统治的犹太起义军的最后一个大本营。
罗马皇帝尼禄得悉,当即派遣他认为最出色的将领韦斯巴芗统帅步兵和骑兵6万多人进行镇压。战斗首先在加利利地区打响,不少城镇很快落入罗马人之手。正当罗马军队所向披靡之际,尼禄自杀身亡,韦斯巴芗急匆匆返回罗马继位称帝。韦斯巴芗随即委派其长子狄特率军继续对起义的犹太人进行镇压。公元69年,狄特率军围攻耶路撒冷。由于起义军内部不和,配合失当,又缺少武器,装备精良的罗马军团于公元70年8月攻破耶路撒冷,烧毁犹太圣殿,血洗主要街区。不久,起义军的两位领导人约哈南和西蒙·巴尔·吉奥拉被俘。另一位领导人埃利阿扎尔·本·亚伊尔被迫逃往起义军最后一个要塞马萨达。
宁为自由而死,决不为奴隶而生
来到马萨达之后,埃利阿扎尔重新组织力量,修筑防御工事,储备粮食和饮水,准备同罗马人进行持久战。公元72年,罗马总督弗拉维斯·席尔瓦带领军队1万多人和奴隶及俘虏5000多人来到马萨达,将其团团包围。他们在山脚下的四周设置了8个军营,修建了一道围墙,切断马萨达同外界的一切联系,对山上的起义者采取围而不打、逼其投降的战术。9个月之后的公元73年春,他们发现起义军的粮食、饮水和辎重仍很充足,就决定改变战术,将被动围困转为主动进攻。他们在山包的西面用泥土和石头修筑了一条直通山顶的坡道,把一辆破城战车开到山顶,猛烈撞击山顶上的掩蔽墙。见此,起义军用泥土和木头又修建一道围墙。罗马人又改用火攻,将这道新建的围墙烧毁。
起义军领导人埃利阿扎尔知道,摆在他和起义军将士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死去,要么投降。他将守卫马萨达的男女老幼960多人召集到一起,激情地说:明天拂晓,我们的抵抗看来就要终结。敌人希望我们成为俘虏,但是,我们宁可为自由而死,决不为奴隶而生! 讲话结束,他同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先烧掉个人所有的东西,再烧毁整个城堡,然后自戕。自戕的办法是:通过抓阄选出10个人,由他们动手先将同胞杀死,然后再自杀。就这样,马萨达人含泪亲吻自己的妻子、儿女和战友,相互道别。960多人,包括埃利阿扎尔本人,全部殉难。翌日清晨,罗马人冲上山顶时,城堡只有尸体和鲜血满地。
起义者集体“杀身成仁”
事过1900多年,起义军的遗迹在山顶还到处可见。北边的山岩上,开凿有12个巨大石坑,这是储水池,能储水4万立方米左右。在两道围墙之间,有几十间用泥土和石块垒砌的小茅棚,这是兵营。此外,山头的东南方还有一片用石头修建的小房子,也是起义军居住的地方。起义军还将西宫和北宫中的一些宫室加以改造,大的是指挥部,小的作住室。在这些住室中,人们发现大量生活用的陶器、石器、铜器、筐篮、纺织品残片以及用石头制作的箭头。山头的西北方还发现一个犹太会堂,一座用石板修建的仓库,里面有油桶、酒坛、面罐,摆放得整整齐齐。据说,起义军在自毁之前烧掉了一切,他们之所以没有烧掉仓库,意在向罗马人表明,他们自杀并非缺衣少食,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尊严和气节。
人们在山顶各处还发现数百件硬币和带有希伯来字母的陶器残片。据说,起义军将士为了不让大量铜钱和银币落到罗马人手中,殉难前均将其深埋在地下。最有意思的是,在北宫前面发现的10枚带有希伯来文字的陶器残片,每枚上面都刻着一个人的姓名。其中一个刻写的是“本·亚伊尔”。据推测,这很可能就是起义军领导人“埃利阿扎尔·本·亚伊尔”的简称。这些残片则很可能就是当年抓阄结果的纪录,那十个人就是天意选定的杀死自己战友的行刑者。
犹太起义者集体“杀身成仁”事件发生在公元73年4月15日,即犹太人为期7天的逾越节的第一天。
变节者写的《犹太战争史》
记录下这一篇章的是犹太史学家约瑟夫·本·马塔蒂亚。
马萨达守卫者集体殉难时,只有两名妇女和5名儿童躲藏在洞穴中得以幸存。事后,其中一名妇女找到犹太史学家约瑟福斯·弗拉维,向他详尽地讲述了那悲壮的一幕。这位犹太历史学家原名约瑟夫·本·马塔蒂亚,于公元37年出生在耶路撒冷的一个犹太教祭司世家,受到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在犹太人奋起反抗罗马统治时,他也加入反抗者的队伍。但是,在战友们殊死战斗时,他却悄然向韦斯巴芗投降,成为罗马帝国的公民,并接受其赐名而改称约瑟福斯·弗拉维,从而作为一个民族的叛徒而被载入犹太史册。他留下的两部历史著作《犹太古代史》和《犹太战争史》,客观如实地记述了犹太人的生活和斗争,是关于古代犹太历史的两部权威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那为人痛恨的变节行为。在《犹太战争史》一书中,他将马萨达那位幸存妇女讲述的集体殉难的事迹忠实记录下来,为后人保存下一份珍贵而翔实的历史材料。
在以马萨达之战为终结的犹太人大起义的过程中,成千上万犹太人被杀害,更多的人被俘虏或贩卖到欧洲做奴隶。为纪念这一“历史性胜利”,罗马帝国在其铸造的钱币上镌刻了“Judea Capta”(征服犹太)的字样。狄特带着无数从犹太人那里掠夺的财宝回到罗马时,曾受到英雄般的热烈欢迎。罗马广场上用云岗石修建了一座凯旋门,上面雕刻着他缴获的主要战利品。以色列当代历史学家阿巴·埃班在其所著《犹太史》中说,这座至今犹在的凯旋门所表明的“与其说是罗马人的胜利,倒不如说是犹太人英勇抵抗的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马萨达的失守,标志着古代以色列的终结,而新的以色列的诞生是在1800多年之后的1948年。在这段时间内,马萨达先是成为罗马的一个军营,后来逐渐荒废,不再为人所知。直到20世纪的30年代,它才被人发现。于是,美国、法国、德国的考古学家纷纷前来考察,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则竞相前往朝拜。1963年,大规模的挖掘正式开始,当年那场犹太人反抗罗马统治的英勇而悲壮的战斗场面逐渐显现。马萨达保卫战虽然不是那场反对异族统治的主要战斗,但其参与者那威武不屈的精神,却成为犹太民族争取自由的象征,形成了当今犹太人称颂的“马萨达精神”。
这个圣地名叫马萨达。“马萨达”在希伯来语中意为“碉堡”。
犹太起义军的
最后一个大本营
马萨达西边毗邻朱迪亚沙漠,东边俯瞰死海。从沙漠上看,这个山包高约100米,而从低于海平面400米的死海上看,则高约450米。无论如何看,山势都不能说高峻,但却极为陡峭。山顶相当平坦,呈扁菱形,长约600米,宽在240米到130米之间。四周修建有两道平行的长约1400米的掩蔽墙,墙上有30个岗楼和一些雉堞。
在这片古代称为迦南的土地上,马萨达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历来被视为天然的城堡。公元前37年,甘心充当罗马帝国附庸的希律,在罗马占领军的扶持下登上犹太国王的宝座。他好大喜功,在首都耶路撒冷修建王宫、圣殿的同时,把马萨达设想为“陪都”,在那里也修建宫殿和其他相应的设施。这位极为暴虐的国王知道臣民痛恨自己,担心他们有朝一日造反起事,也担心在埃及当政的克娄帕特拉女王兴兵来犯。因此,他花了6年时间在马萨达大兴土木,以给自己准备一个临危时的退避之所。
希律王于公元前4年去世,在位33年,马萨达实际上成为他的行宫。他逝世之后,罗马人从公元6年起将马萨达变成一座兵营。公元66年,一些犹太狂热分子将罗马驻军赶走,将马萨达变成反抗罗马统治的犹太起义军的最后一个大本营。
罗马皇帝尼禄得悉,当即派遣他认为最出色的将领韦斯巴芗统帅步兵和骑兵6万多人进行镇压。战斗首先在加利利地区打响,不少城镇很快落入罗马人之手。正当罗马军队所向披靡之际,尼禄自杀身亡,韦斯巴芗急匆匆返回罗马继位称帝。韦斯巴芗随即委派其长子狄特率军继续对起义的犹太人进行镇压。公元69年,狄特率军围攻耶路撒冷。由于起义军内部不和,配合失当,又缺少武器,装备精良的罗马军团于公元70年8月攻破耶路撒冷,烧毁犹太圣殿,血洗主要街区。不久,起义军的两位领导人约哈南和西蒙·巴尔·吉奥拉被俘。另一位领导人埃利阿扎尔·本·亚伊尔被迫逃往起义军最后一个要塞马萨达。
宁为自由而死,决不为奴隶而生
来到马萨达之后,埃利阿扎尔重新组织力量,修筑防御工事,储备粮食和饮水,准备同罗马人进行持久战。公元72年,罗马总督弗拉维斯·席尔瓦带领军队1万多人和奴隶及俘虏5000多人来到马萨达,将其团团包围。他们在山脚下的四周设置了8个军营,修建了一道围墙,切断马萨达同外界的一切联系,对山上的起义者采取围而不打、逼其投降的战术。9个月之后的公元73年春,他们发现起义军的粮食、饮水和辎重仍很充足,就决定改变战术,将被动围困转为主动进攻。他们在山包的西面用泥土和石头修筑了一条直通山顶的坡道,把一辆破城战车开到山顶,猛烈撞击山顶上的掩蔽墙。见此,起义军用泥土和木头又修建一道围墙。罗马人又改用火攻,将这道新建的围墙烧毁。
起义军领导人埃利阿扎尔知道,摆在他和起义军将士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死去,要么投降。他将守卫马萨达的男女老幼960多人召集到一起,激情地说:明天拂晓,我们的抵抗看来就要终结。敌人希望我们成为俘虏,但是,我们宁可为自由而死,决不为奴隶而生! 讲话结束,他同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先烧掉个人所有的东西,再烧毁整个城堡,然后自戕。自戕的办法是:通过抓阄选出10个人,由他们动手先将同胞杀死,然后再自杀。就这样,马萨达人含泪亲吻自己的妻子、儿女和战友,相互道别。960多人,包括埃利阿扎尔本人,全部殉难。翌日清晨,罗马人冲上山顶时,城堡只有尸体和鲜血满地。
起义者集体“杀身成仁”
事过1900多年,起义军的遗迹在山顶还到处可见。北边的山岩上,开凿有12个巨大石坑,这是储水池,能储水4万立方米左右。在两道围墙之间,有几十间用泥土和石块垒砌的小茅棚,这是兵营。此外,山头的东南方还有一片用石头修建的小房子,也是起义军居住的地方。起义军还将西宫和北宫中的一些宫室加以改造,大的是指挥部,小的作住室。在这些住室中,人们发现大量生活用的陶器、石器、铜器、筐篮、纺织品残片以及用石头制作的箭头。山头的西北方还发现一个犹太会堂,一座用石板修建的仓库,里面有油桶、酒坛、面罐,摆放得整整齐齐。据说,起义军在自毁之前烧掉了一切,他们之所以没有烧掉仓库,意在向罗马人表明,他们自杀并非缺衣少食,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尊严和气节。
人们在山顶各处还发现数百件硬币和带有希伯来字母的陶器残片。据说,起义军将士为了不让大量铜钱和银币落到罗马人手中,殉难前均将其深埋在地下。最有意思的是,在北宫前面发现的10枚带有希伯来文字的陶器残片,每枚上面都刻着一个人的姓名。其中一个刻写的是“本·亚伊尔”。据推测,这很可能就是起义军领导人“埃利阿扎尔·本·亚伊尔”的简称。这些残片则很可能就是当年抓阄结果的纪录,那十个人就是天意选定的杀死自己战友的行刑者。
犹太起义者集体“杀身成仁”事件发生在公元73年4月15日,即犹太人为期7天的逾越节的第一天。
变节者写的《犹太战争史》
记录下这一篇章的是犹太史学家约瑟夫·本·马塔蒂亚。
马萨达守卫者集体殉难时,只有两名妇女和5名儿童躲藏在洞穴中得以幸存。事后,其中一名妇女找到犹太史学家约瑟福斯·弗拉维,向他详尽地讲述了那悲壮的一幕。这位犹太历史学家原名约瑟夫·本·马塔蒂亚,于公元37年出生在耶路撒冷的一个犹太教祭司世家,受到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在犹太人奋起反抗罗马统治时,他也加入反抗者的队伍。但是,在战友们殊死战斗时,他却悄然向韦斯巴芗投降,成为罗马帝国的公民,并接受其赐名而改称约瑟福斯·弗拉维,从而作为一个民族的叛徒而被载入犹太史册。他留下的两部历史著作《犹太古代史》和《犹太战争史》,客观如实地记述了犹太人的生活和斗争,是关于古代犹太历史的两部权威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那为人痛恨的变节行为。在《犹太战争史》一书中,他将马萨达那位幸存妇女讲述的集体殉难的事迹忠实记录下来,为后人保存下一份珍贵而翔实的历史材料。
在以马萨达之战为终结的犹太人大起义的过程中,成千上万犹太人被杀害,更多的人被俘虏或贩卖到欧洲做奴隶。为纪念这一“历史性胜利”,罗马帝国在其铸造的钱币上镌刻了“Judea Capta”(征服犹太)的字样。狄特带着无数从犹太人那里掠夺的财宝回到罗马时,曾受到英雄般的热烈欢迎。罗马广场上用云岗石修建了一座凯旋门,上面雕刻着他缴获的主要战利品。以色列当代历史学家阿巴·埃班在其所著《犹太史》中说,这座至今犹在的凯旋门所表明的“与其说是罗马人的胜利,倒不如说是犹太人英勇抵抗的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马萨达的失守,标志着古代以色列的终结,而新的以色列的诞生是在1800多年之后的1948年。在这段时间内,马萨达先是成为罗马的一个军营,后来逐渐荒废,不再为人所知。直到20世纪的30年代,它才被人发现。于是,美国、法国、德国的考古学家纷纷前来考察,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则竞相前往朝拜。1963年,大规模的挖掘正式开始,当年那场犹太人反抗罗马统治的英勇而悲壮的战斗场面逐渐显现。马萨达保卫战虽然不是那场反对异族统治的主要战斗,但其参与者那威武不屈的精神,却成为犹太民族争取自由的象征,形成了当今犹太人称颂的“马萨达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