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探究教学以问题为中心,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探究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构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对探究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教学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数学学习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以问题为引导,通过科学的组织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问题情境式探究是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创设情境,引入探究内容,同时,要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这里需要注意的是,(1)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围绕学生的生活而进行,同时要利于引出探究的数学知识;(2)问题的提出可教师进行预设,也可在情境中让学生提出;(3)问题不能过难,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也不能太过于简单而让学生失去探究兴趣。
以“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理”教学为例,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及一条边分别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的公理,教师首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来引入问题“小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模具打碎为两块,他是否只带其中的一块碎片到商店去,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模具吗?如果可以,带哪块去合适?”此时,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在白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该三角形的∠A=30°,AB=6cm,AC=9cm,然后让学生将该三角形剪下和其他学生进行对比,接着改变该三角形∠A的大小和AB、AC的长度再剪下对比,看是否能重
合。结果学生发现能重合,此时教师再以问题“如果知道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及一条边分别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进行探究,学生会发现,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及其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小华遇到的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在引入例题进行巩固,学生对边角边的公理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二、交流讨论,互动探究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根据提出的探究目标和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计算、实验、阅读、思考等方式主动研究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包含了对问题的研究、问题的验证、问题解决方法的评价。首先,对问题的研究过程要注重对学生合作能力和交流意识的培养,要训练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能力。问题验证阶段,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在小组内将自己的解决方法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对比。最后,在问题解决后的评价阶段,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结果进行对比,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为例,教师利用复习的方
式引入,如复习问题为:1.一次函数y=x+2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为( ),一元一次方程x+2=0的根为____;
2.一次函数y=-3x+6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为( );3.一元一次方程-3x+6=0的根为_______,然后提出问题“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与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根有什么关系?”接着给出函数y=x2-2x-3引导学生画出图像(如图1),提出探究问题“图像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什么?”通过探究交流后获得结论“二次函数y=ax2+bx+c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就是当y=0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接着引入例题来对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进行探究。
三、总结评价,应用发展
总结评价是要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从
个别认知拓展到共性认识,从而掌握数学知识。如,对一次函数的学习就需要在总结过程中再次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一次函数解
析式的特点及意义、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而发展则是指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的发展。一般而言,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从知识过渡到能力,最好是通过练习方式来达成。但在练习中需要注意,教师要摒弃传统的题海战术,而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练习的方式来对待。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采用基础性问题来引导其掌握相应概念、公式、公理等。如,二次函数图象和性质学习后让该类学生判断如y=3x2;y=
-3x2、y=■x2等函数的图象性质;而对基础稍好的学生,则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类问题练习。如,已知二次函数y=ax2的图形经过点(-2,-3),求a的值,并写出函数解析式;说出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开口方向和图象的位置。而对优生,则可采用变式方式进行技能培养。如,在二次函数最大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先用例子,如图2所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部作一个矩形ABCD,其中AB和AD分别在两直角边上。求1.设矩形的一边AB=x cm,那么AD边的长度如何表示?2.设矩形的面积为s,当x取何值时,s的最大值是多少?来获得当x=-■=20,可用y=■=300的公式进行求解。然后利用变式进行拓展。
变式如:如图3,在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部作一个矩形ABCD,其中点A和点D分别在两直角边上,BC在斜边上。设矩形的一边BC=xcm,那么AB边的长度如何表示?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实际采用变式来进行训练,并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来分析并解决问题。
总之,在新课改下,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为基本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在相互讨论、交流和探究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了解和掌握,在学习中不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欣峰.数学,因学生的探究而生动[J],教育科研论坛,2011(2).
[2]胡学列.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7).
[3]兰福春.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活动[J],吉林教育:高教,2010(8).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彩香中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教学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数学学习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以问题为引导,通过科学的组织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问题情境式探究是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创设情境,引入探究内容,同时,要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这里需要注意的是,(1)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围绕学生的生活而进行,同时要利于引出探究的数学知识;(2)问题的提出可教师进行预设,也可在情境中让学生提出;(3)问题不能过难,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也不能太过于简单而让学生失去探究兴趣。
以“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理”教学为例,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及一条边分别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的公理,教师首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来引入问题“小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模具打碎为两块,他是否只带其中的一块碎片到商店去,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模具吗?如果可以,带哪块去合适?”此时,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在白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该三角形的∠A=30°,AB=6cm,AC=9cm,然后让学生将该三角形剪下和其他学生进行对比,接着改变该三角形∠A的大小和AB、AC的长度再剪下对比,看是否能重
合。结果学生发现能重合,此时教师再以问题“如果知道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及一条边分别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进行探究,学生会发现,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及其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小华遇到的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在引入例题进行巩固,学生对边角边的公理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二、交流讨论,互动探究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根据提出的探究目标和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计算、实验、阅读、思考等方式主动研究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包含了对问题的研究、问题的验证、问题解决方法的评价。首先,对问题的研究过程要注重对学生合作能力和交流意识的培养,要训练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能力。问题验证阶段,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在小组内将自己的解决方法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对比。最后,在问题解决后的评价阶段,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结果进行对比,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为例,教师利用复习的方
式引入,如复习问题为:1.一次函数y=x+2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为( ),一元一次方程x+2=0的根为____;
2.一次函数y=-3x+6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为( );3.一元一次方程-3x+6=0的根为_______,然后提出问题“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与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根有什么关系?”接着给出函数y=x2-2x-3引导学生画出图像(如图1),提出探究问题“图像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什么?”通过探究交流后获得结论“二次函数y=ax2+bx+c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就是当y=0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接着引入例题来对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进行探究。
三、总结评价,应用发展
总结评价是要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从
个别认知拓展到共性认识,从而掌握数学知识。如,对一次函数的学习就需要在总结过程中再次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一次函数解
析式的特点及意义、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而发展则是指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的发展。一般而言,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从知识过渡到能力,最好是通过练习方式来达成。但在练习中需要注意,教师要摒弃传统的题海战术,而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练习的方式来对待。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采用基础性问题来引导其掌握相应概念、公式、公理等。如,二次函数图象和性质学习后让该类学生判断如y=3x2;y=
-3x2、y=■x2等函数的图象性质;而对基础稍好的学生,则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类问题练习。如,已知二次函数y=ax2的图形经过点(-2,-3),求a的值,并写出函数解析式;说出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开口方向和图象的位置。而对优生,则可采用变式方式进行技能培养。如,在二次函数最大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先用例子,如图2所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部作一个矩形ABCD,其中AB和AD分别在两直角边上。求1.设矩形的一边AB=x cm,那么AD边的长度如何表示?2.设矩形的面积为s,当x取何值时,s的最大值是多少?来获得当x=-■=20,可用y=■=300的公式进行求解。然后利用变式进行拓展。
变式如:如图3,在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部作一个矩形ABCD,其中点A和点D分别在两直角边上,BC在斜边上。设矩形的一边BC=xcm,那么AB边的长度如何表示?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实际采用变式来进行训练,并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来分析并解决问题。
总之,在新课改下,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为基本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在相互讨论、交流和探究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了解和掌握,在学习中不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欣峰.数学,因学生的探究而生动[J],教育科研论坛,2011(2).
[2]胡学列.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7).
[3]兰福春.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活动[J],吉林教育:高教,2010(8).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彩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