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其成因及防范对策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校园欺凌;成因;防范对策;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3-0065-02
校园欺凌事件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暴力行为。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及其严重程度,从网络曝光的案件中可见一斑,由于其危害的特殊性而备受关注。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教育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和生命的行为。那么,如何有效预防和遏制校园欺凌呢?本文就校园欺凌的成因及对策作一简要分析。
一、校园欺凌事件的成因
(一)家庭因素
2016年9月,甘肃省民勤县某中学宿舍内,一名高二年级学生小强(化名),强迫命令另一名同班同学兼室友小军(化名)去校外给他买零食,遭到拒绝后,小强一时生气,对小军进行殴打、踢踹,致使小军头部、腿部、胸部等身体多个部位有青伤红印。而这一场景恰被同室另一名同学悄悄用手机拍下并在微信发布,一时在网上疯传,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分析这起事件两位当事人的家庭背景,小强父亲负债累累,母亲在他很小时就弃他而去,小强在缺少母爱的单亲家庭环境中成长,缺少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平时我行我素,自由散漫。而小军的父母均存在智力障碍,他是爷爷奶奶一手带大的,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他孤僻、自卑和逆来顺受的性格。从小强和小军的家庭环境中,我们不难发现这起欺凌事件的发生有其必然和内在的因素。庞春燕在《校园暴力犯罪探析》中认为,家庭教育功能的不足以及家庭内部存在的暴力倾向是引起校园暴力犯罪的重要动因。金志力也在《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分析与对策》里指出,有些“问题学生”的产生是受了家庭的影响。
(二)学校因素
对于学生来说,学校应是一个愉快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应该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感受到存在感和自我实现的喜悦。但是在升学竞争白热化的学校中,很多成绩不好的学生被教师、班集体忽略,甚至被同学歧视。他们不甘于寂寞,不臣服于人,面对来自家长、教师、成绩优异同学的压力,在情感的冲动之下,积蓄的不满情绪容易通过极端方式来发泄。而很多寄宿制学校采取封闭管理模式,由于平时只注重抓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人际交流与沟通,相互之间难免有摩擦、纠纷,学校又不能及时发现并制止,导致摩擦、纠纷升级。加之学校法制教育不力,德育软化,心育淡化,导致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校园欺凌事件频发。
(三)社会因素
暴力、色情文化是产生校园暴力的第一推手。当下好多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网络、电子游戏中,含有暴力、色情的内容。网络和游戏迎合了广大青少年渴望交流与猎奇的心理,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和严格管理,其中的暴力和色情因素对缺乏辨认及识别能力的青少年造成的负面影响巨大。丁浩明在《中外校园暴力犯罪比较》中指出,在中国,许多学生暴力犯罪有其特殊的社会原因。的确,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带来青少年思想观念的扭曲;暴力文化在青少年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负面影响日益显著;同类群体的不良人际交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校园亚文化给青少年心灵造成的伤害等等都是校园欺凌事件产生的社会原因。
二、校园欺凌事件的防范对策
(一)家庭方面
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家庭教育不能缺失。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成长非常重要,首先,父母要为孩子的行为发展树立良好的榜样。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思想行为正处于塑造阶段,父母亲无疑是他们思想性格和行为习惯形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之间相爱有加,能互相体谅、互敬互信,遇事能担当,有责任,无陋习,成为孩子尊重和模仿的对象,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同时,不过分溺爱和娇惯孩子,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承受挫折打击的能力,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帮助孩子从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坚决杜绝家庭暴力。不少研究指出,受身体虐待或经常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行为上要么在害怕冲突或者希望在别人的肯定下过度讨好、照顾别人,力求表现自己,逆来顺受;要么因需要发泄受伤害的情绪或需要强烈保护自己,出现逃学逃家,甚至产生攻击破坏行为。这些孩子承受着家庭暴力的创伤及压力,往往会用较强烈及侵略性的方法处理冲突,情绪很容易失控而转变为暴力。再次,父母要掌握亲子间的沟通技巧,当孩子身上出现疑似实施或遭受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时,要放低姿态,换位思考,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让其说出实情,并配合教师、学校进行管理,切勿不问青红皂白,横加指责,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
(二)学校方面
1.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和法治教育。学校要积极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小知礼仪、明是非、守规矩,做到团结友善、不恃强凌弱。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不断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多组织开展“法治进校园”巡讲活动,让学生知法懂法,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和行为底线,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错误认识。
2.开展预防欺凌和暴力的专题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帮扶结对活动,让学生增加友爱互助的情感,把很多小摩擦消除在萌芽状态;举办“校园暴力”图片展,引导学生从惨痛的事例中认识到校园欺凌事件的严重危害,增强反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意识;开展“珍惜自我,珍惜他人”的主题班会,使学生受到尊重生命、远离欺凌事件的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做到不实施欺凌和暴力行为。
3.严抓学校日常安全管理。中小学要将防治校园欺凌事件的工作纳入学校安全工作统筹考虑,健全应急处理预案,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等机制,针对重点学生、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开展防治工作。对发现的欺凌和暴力事件线索要认真核实、准确把控,实施必要的惩戒、干预。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努力创造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开展内容健康、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激励学生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提高校园整体文明程度,建设无欺凌无暴力的平安文明校园。
(三)社会方面
校园欺凌事件不仅仅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学校的教育问题,它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配合学校和家庭,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要共同努力,多部门联动,加大检查力度,使那些充斥暴力、色情,宣扬江湖恶习的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小报小刊、电子游戏、书籍等远离青少年,优化文化市场。对于校园周边的环境,要经常实施整顿,依法打击黑网吧,治理网络环境。对于组织、胁迫、引诱未成年人实施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的校外人员及成年人,要从重处罚,为孩子创造文明、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
总之,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事件需要家庭、学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共同携手,关注校园欺凌现象,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就能防患于未然。这样,学生才会健康成长,校园才会更加平安,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特约编辑 斯 陌)
[关键词]校园欺凌;成因;防范对策;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3-0065-02
校园欺凌事件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暴力行为。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及其严重程度,从网络曝光的案件中可见一斑,由于其危害的特殊性而备受关注。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教育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和生命的行为。那么,如何有效预防和遏制校园欺凌呢?本文就校园欺凌的成因及对策作一简要分析。
一、校园欺凌事件的成因
(一)家庭因素
2016年9月,甘肃省民勤县某中学宿舍内,一名高二年级学生小强(化名),强迫命令另一名同班同学兼室友小军(化名)去校外给他买零食,遭到拒绝后,小强一时生气,对小军进行殴打、踢踹,致使小军头部、腿部、胸部等身体多个部位有青伤红印。而这一场景恰被同室另一名同学悄悄用手机拍下并在微信发布,一时在网上疯传,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分析这起事件两位当事人的家庭背景,小强父亲负债累累,母亲在他很小时就弃他而去,小强在缺少母爱的单亲家庭环境中成长,缺少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平时我行我素,自由散漫。而小军的父母均存在智力障碍,他是爷爷奶奶一手带大的,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他孤僻、自卑和逆来顺受的性格。从小强和小军的家庭环境中,我们不难发现这起欺凌事件的发生有其必然和内在的因素。庞春燕在《校园暴力犯罪探析》中认为,家庭教育功能的不足以及家庭内部存在的暴力倾向是引起校园暴力犯罪的重要动因。金志力也在《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分析与对策》里指出,有些“问题学生”的产生是受了家庭的影响。
(二)学校因素
对于学生来说,学校应是一个愉快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应该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感受到存在感和自我实现的喜悦。但是在升学竞争白热化的学校中,很多成绩不好的学生被教师、班集体忽略,甚至被同学歧视。他们不甘于寂寞,不臣服于人,面对来自家长、教师、成绩优异同学的压力,在情感的冲动之下,积蓄的不满情绪容易通过极端方式来发泄。而很多寄宿制学校采取封闭管理模式,由于平时只注重抓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人际交流与沟通,相互之间难免有摩擦、纠纷,学校又不能及时发现并制止,导致摩擦、纠纷升级。加之学校法制教育不力,德育软化,心育淡化,导致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校园欺凌事件频发。
(三)社会因素
暴力、色情文化是产生校园暴力的第一推手。当下好多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网络、电子游戏中,含有暴力、色情的内容。网络和游戏迎合了广大青少年渴望交流与猎奇的心理,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和严格管理,其中的暴力和色情因素对缺乏辨认及识别能力的青少年造成的负面影响巨大。丁浩明在《中外校园暴力犯罪比较》中指出,在中国,许多学生暴力犯罪有其特殊的社会原因。的确,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带来青少年思想观念的扭曲;暴力文化在青少年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负面影响日益显著;同类群体的不良人际交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校园亚文化给青少年心灵造成的伤害等等都是校园欺凌事件产生的社会原因。
二、校园欺凌事件的防范对策
(一)家庭方面
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家庭教育不能缺失。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成长非常重要,首先,父母要为孩子的行为发展树立良好的榜样。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思想行为正处于塑造阶段,父母亲无疑是他们思想性格和行为习惯形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之间相爱有加,能互相体谅、互敬互信,遇事能担当,有责任,无陋习,成为孩子尊重和模仿的对象,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同时,不过分溺爱和娇惯孩子,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承受挫折打击的能力,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帮助孩子从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坚决杜绝家庭暴力。不少研究指出,受身体虐待或经常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行为上要么在害怕冲突或者希望在别人的肯定下过度讨好、照顾别人,力求表现自己,逆来顺受;要么因需要发泄受伤害的情绪或需要强烈保护自己,出现逃学逃家,甚至产生攻击破坏行为。这些孩子承受着家庭暴力的创伤及压力,往往会用较强烈及侵略性的方法处理冲突,情绪很容易失控而转变为暴力。再次,父母要掌握亲子间的沟通技巧,当孩子身上出现疑似实施或遭受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时,要放低姿态,换位思考,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让其说出实情,并配合教师、学校进行管理,切勿不问青红皂白,横加指责,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
(二)学校方面
1.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和法治教育。学校要积极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小知礼仪、明是非、守规矩,做到团结友善、不恃强凌弱。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不断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多组织开展“法治进校园”巡讲活动,让学生知法懂法,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和行为底线,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错误认识。
2.开展预防欺凌和暴力的专题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帮扶结对活动,让学生增加友爱互助的情感,把很多小摩擦消除在萌芽状态;举办“校园暴力”图片展,引导学生从惨痛的事例中认识到校园欺凌事件的严重危害,增强反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意识;开展“珍惜自我,珍惜他人”的主题班会,使学生受到尊重生命、远离欺凌事件的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做到不实施欺凌和暴力行为。
3.严抓学校日常安全管理。中小学要将防治校园欺凌事件的工作纳入学校安全工作统筹考虑,健全应急处理预案,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等机制,针对重点学生、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开展防治工作。对发现的欺凌和暴力事件线索要认真核实、准确把控,实施必要的惩戒、干预。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努力创造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开展内容健康、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激励学生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提高校园整体文明程度,建设无欺凌无暴力的平安文明校园。
(三)社会方面
校园欺凌事件不仅仅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学校的教育问题,它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配合学校和家庭,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要共同努力,多部门联动,加大检查力度,使那些充斥暴力、色情,宣扬江湖恶习的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小报小刊、电子游戏、书籍等远离青少年,优化文化市场。对于校园周边的环境,要经常实施整顿,依法打击黑网吧,治理网络环境。对于组织、胁迫、引诱未成年人实施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的校外人员及成年人,要从重处罚,为孩子创造文明、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
总之,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事件需要家庭、学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共同携手,关注校园欺凌现象,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就能防患于未然。这样,学生才会健康成长,校园才会更加平安,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特约编辑 斯 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