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沁河历史上灾害频繁,现状的堤防是在历代民堰的基础上修建的,存在着诸多的隐患,给沿岸人民造成深重灾难。沁河上游无控制洪水工程,洪水突发性强,预见期短,下游防洪决策和实施无周旋余地。长期的枯水导致来水来沙条件、河床边界条件等因素的变化,从而出现了许多新特点,给下游防洪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本文就目前沁河下游滞洪区的存在必要性做了简单的分析。
主题词:沁河;滞洪区;探讨
Abstract: the river dawen frequent disasters in history,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mbankment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all previous dynasties people weir, there are many hidden dangers, to the coastal people caused frightful calamities. River dawen upstream flood control project, the flood of sudden strong, foresee period is short, the downstream flood control decision-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 has no room to play. Long-term water shortage causes coming water and sediment conditions, the change of river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other factors, thus appeared many new characteristics, to the downstream flood control brings some new problems.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need for river dawen downstream flood detention areas made a simple analysis.
Keywords: river dawen; Retention areas; To discuss
中圖分类号:TU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沁河发源于山西省太岳山脉南麓的二郎神沟,流经山西省的沁源、安泽、沁水、阳城、泽州县,穿越太行山于河南省济源市的五龙口出山谷进入平原,流经济源市、沁阳市、博爱县、温县、武陟县,于武陟县方陵村汇入黄河。河道全长485.5km,平均比降3.8‰,流域面积为13532km2,其中山西境内12148km2,占89.8%,河南境内1384km2,占10.2%,整个流域面积占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41615km2的32.5%,占小浪底至花园口区间流域面积35881km2的37.7%,占小花间无控制区域27000km2的50%。
沁河历史上灾害频繁,现状的堤防是在历代民堰的基础上修建的,存在着诸多的隐患,给沿岸人民造成深重灾难。自三国魏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有史记载以来,到1948年共1712年间,沁河决溢达293次,淹没县城达18次之多,淹没范围涉及博爱、武陟、修武、获嘉、新乡、辉县、延津、滑县等县(市)及新乡市,淹没面积可达1300km2。
沁河是黄河左岸三门峡以下最大的支流,素有“小黄河”之称。现有沁南滞洪区与沁北自然溢滞洪区两处自然蓄滞洪区。沁南滞洪区地处武陟县西南,系武陟县方陵村以上黄河左堤与温县东张计村以下沁河右堤中间的低洼地带。1951年,为预防黄河异常洪水,确定为滞洪区(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51]工字第4383号),“籍以减低洪峰保障安全”。1958年三门峡水库建成以后,沁南滞洪区只承担沁河的分洪任务。1969年黄河防总在批复《沁南滞洪区采用爆破分洪方案报告》([69]黄防总办字第007号)中要求,当沁河流量小董站超过4000m3/s或水位超过保证水位(北堤低于堤顶2.0m),黄河顶托下泄困难,或北堤确有危险时,在确保北堤安全的原则下,可以在五车口处进行分洪,分洪措施以人工扒口为主,辅以爆破,作两手准备。并成立应急扒口的组织和队伍,具体执行由武陟县防汛指挥部负责,分洪时由武陟县人武部统一指挥,河务部门技术指导。
沁北自然溢滞洪区形成的原因目前无详细的文字说明,1953年被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所确认。从沁河堤防的建设和管理的历史沿革来看,应该属于自然形成。沁北自然溢滞洪区位于沁河和丹河的夹角地带,区内有三处进水口,即龙泉、阳华无堤段和丹河入沁口,龙泉断堤起止桩号为11+720~16+730,口宽5010m;阳华断堤起止桩号为18+570~20+461,口宽1891m;丹河入沁河口断堤桩号为22+120~23+875,长度1755m。滞洪区以太洛路为分界线,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面积39 km2;东部面积2.2 km2,滞洪区总面积41.2 km2。
沁河上游无控制洪水工程,洪水突发性强,预见期短,下游防洪决策和实施无周旋余地。由于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不够完善,从黄委水情网上获取的发布信息比测报站晚大约1~2个小时,该时间正是沁河洪水由五龙口水文站演进到沁阳伏背的时间,防汛部署工作被动。
目前的沁河下游防洪标准较低,重现期仅为二十年一遇,由于沁河丹河口以下左堤为确保堤段,标准与黄河下游堤防标准相同,即使河口村水库建成投入运用后,可以使沁河下游的设防流量4000m3/s 的重现期由二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右堤的防洪标准仍无法与之相匹配。对于千年一遇洪水,按三花间同频率放大后,相应武陟站洪峰流量仍达8900m3/s以上,而且,河口村水库不能控制其以下区域来水,无控制区域内发生超标准洪水的几率较大,仅沁河一级支流丹河就曾发生过两次4000m3/s以上的超标准洪水。沁南滞洪区与沁北自然溢滞洪区的运用可减轻黄河下游的防洪压力,减少东平湖分洪几率。
自1982年以来,沁河进入枯水期。武陟水文站25年来仅在1988年和1996年发生过两次超1000m3/s流量级的洪水。长期的枯水导致来水来沙条件、河床边界条件等因素的变化,从而出现了许多新特点,给下游防洪带来了一些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近年来由于自然气候、上游引水及蓄水的影响,致使沁河来水偏枯,长期断流,不但给沿河工、农业用水带来困难,而且引起河道萎缩,滩地垦植范围扩大,滩槽高差缩小,糙率增大,排洪能力急剧下降, 经常出现小流量高水位的现象。如1993年武陟站发生632m3/s洪水的水位相当于六、七十年代2000m3/s水位,洪水传播时间为正常的2~3倍,从而造成中常洪水发生大洪灾的不利局面。
目前沁河干流尚无控制工程,汛期洪峰难于削减。沁河河道是介于弯曲和游荡型之间的河道,外观上迂回曲折,而河势却经常上提下挫,摆动不定。沁河上只有防守型的险工,没有控制河势的工程,“横河”、“斜河”时有发生,因而一直处于被动局面,洪水期抢险十分紧张,严重威胁堤防安全。
下游河道淤积严重。由于下游河床长期以来受黄河顶托而发生淤积,丹河口以下的沁河己成为类似于黄河的地上悬河,河道内滩地一般高出背河地面2~4m,最大达7m,出现小流量高水位现象。
2000年,国家出台了滞洪区补偿政策,并列出滞洪区名录,但沁南滞洪区与沁北自然溢滞洪区均未被列入名录,这就意味着国家不承认沁河两处滞洪区的存在。沁河滞洪区是沁河防洪的关键环节,若取消沁河两处滞洪区,一旦沁河发生超标准洪水,是否分洪,怎样分洪,如何说服群众搬迁,采取什么措施确保丹河口以下左岸堤防安全,等等涉及沁河防洪安全的重大问题,成为防洪决策的很大难题。
人民治河以来,党和政府加大了对沁河的治理力度,取得了60年岁岁安澜的辉煌成就。但沁河下游防洪形势依然严峻。针对以上沁河下游存在的特点,为确保沁河防洪安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武陟县河务局会同武陟县防汛指挥部组织技术人员对沁河下游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了沁河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洪水特点,理清了洪水演进的发展脉络,充分分析了沁北、沁南滞洪区存在的必要性,并就分洪方式、分洪时机、滞洪能力、迁安最短时间、不同流量下滞洪区淹没面积和涉及人口等重大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为沁河防洪决策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主题词:沁河;滞洪区;探讨
Abstract: the river dawen frequent disasters in history,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mbankment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all previous dynasties people weir, there are many hidden dangers, to the coastal people caused frightful calamities. River dawen upstream flood control project, the flood of sudden strong, foresee period is short, the downstream flood control decision-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 has no room to play. Long-term water shortage causes coming water and sediment conditions, the change of river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other factors, thus appeared many new characteristics, to the downstream flood control brings some new problems.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need for river dawen downstream flood detention areas made a simple analysis.
Keywords: river dawen; Retention areas; To discuss
中圖分类号:TU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沁河发源于山西省太岳山脉南麓的二郎神沟,流经山西省的沁源、安泽、沁水、阳城、泽州县,穿越太行山于河南省济源市的五龙口出山谷进入平原,流经济源市、沁阳市、博爱县、温县、武陟县,于武陟县方陵村汇入黄河。河道全长485.5km,平均比降3.8‰,流域面积为13532km2,其中山西境内12148km2,占89.8%,河南境内1384km2,占10.2%,整个流域面积占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41615km2的32.5%,占小浪底至花园口区间流域面积35881km2的37.7%,占小花间无控制区域27000km2的50%。
沁河历史上灾害频繁,现状的堤防是在历代民堰的基础上修建的,存在着诸多的隐患,给沿岸人民造成深重灾难。自三国魏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有史记载以来,到1948年共1712年间,沁河决溢达293次,淹没县城达18次之多,淹没范围涉及博爱、武陟、修武、获嘉、新乡、辉县、延津、滑县等县(市)及新乡市,淹没面积可达1300km2。
沁河是黄河左岸三门峡以下最大的支流,素有“小黄河”之称。现有沁南滞洪区与沁北自然溢滞洪区两处自然蓄滞洪区。沁南滞洪区地处武陟县西南,系武陟县方陵村以上黄河左堤与温县东张计村以下沁河右堤中间的低洼地带。1951年,为预防黄河异常洪水,确定为滞洪区(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51]工字第4383号),“籍以减低洪峰保障安全”。1958年三门峡水库建成以后,沁南滞洪区只承担沁河的分洪任务。1969年黄河防总在批复《沁南滞洪区采用爆破分洪方案报告》([69]黄防总办字第007号)中要求,当沁河流量小董站超过4000m3/s或水位超过保证水位(北堤低于堤顶2.0m),黄河顶托下泄困难,或北堤确有危险时,在确保北堤安全的原则下,可以在五车口处进行分洪,分洪措施以人工扒口为主,辅以爆破,作两手准备。并成立应急扒口的组织和队伍,具体执行由武陟县防汛指挥部负责,分洪时由武陟县人武部统一指挥,河务部门技术指导。
沁北自然溢滞洪区形成的原因目前无详细的文字说明,1953年被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所确认。从沁河堤防的建设和管理的历史沿革来看,应该属于自然形成。沁北自然溢滞洪区位于沁河和丹河的夹角地带,区内有三处进水口,即龙泉、阳华无堤段和丹河入沁口,龙泉断堤起止桩号为11+720~16+730,口宽5010m;阳华断堤起止桩号为18+570~20+461,口宽1891m;丹河入沁河口断堤桩号为22+120~23+875,长度1755m。滞洪区以太洛路为分界线,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面积39 km2;东部面积2.2 km2,滞洪区总面积41.2 km2。
沁河上游无控制洪水工程,洪水突发性强,预见期短,下游防洪决策和实施无周旋余地。由于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不够完善,从黄委水情网上获取的发布信息比测报站晚大约1~2个小时,该时间正是沁河洪水由五龙口水文站演进到沁阳伏背的时间,防汛部署工作被动。
目前的沁河下游防洪标准较低,重现期仅为二十年一遇,由于沁河丹河口以下左堤为确保堤段,标准与黄河下游堤防标准相同,即使河口村水库建成投入运用后,可以使沁河下游的设防流量4000m3/s 的重现期由二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右堤的防洪标准仍无法与之相匹配。对于千年一遇洪水,按三花间同频率放大后,相应武陟站洪峰流量仍达8900m3/s以上,而且,河口村水库不能控制其以下区域来水,无控制区域内发生超标准洪水的几率较大,仅沁河一级支流丹河就曾发生过两次4000m3/s以上的超标准洪水。沁南滞洪区与沁北自然溢滞洪区的运用可减轻黄河下游的防洪压力,减少东平湖分洪几率。
自1982年以来,沁河进入枯水期。武陟水文站25年来仅在1988年和1996年发生过两次超1000m3/s流量级的洪水。长期的枯水导致来水来沙条件、河床边界条件等因素的变化,从而出现了许多新特点,给下游防洪带来了一些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近年来由于自然气候、上游引水及蓄水的影响,致使沁河来水偏枯,长期断流,不但给沿河工、农业用水带来困难,而且引起河道萎缩,滩地垦植范围扩大,滩槽高差缩小,糙率增大,排洪能力急剧下降, 经常出现小流量高水位的现象。如1993年武陟站发生632m3/s洪水的水位相当于六、七十年代2000m3/s水位,洪水传播时间为正常的2~3倍,从而造成中常洪水发生大洪灾的不利局面。
目前沁河干流尚无控制工程,汛期洪峰难于削减。沁河河道是介于弯曲和游荡型之间的河道,外观上迂回曲折,而河势却经常上提下挫,摆动不定。沁河上只有防守型的险工,没有控制河势的工程,“横河”、“斜河”时有发生,因而一直处于被动局面,洪水期抢险十分紧张,严重威胁堤防安全。
下游河道淤积严重。由于下游河床长期以来受黄河顶托而发生淤积,丹河口以下的沁河己成为类似于黄河的地上悬河,河道内滩地一般高出背河地面2~4m,最大达7m,出现小流量高水位现象。
2000年,国家出台了滞洪区补偿政策,并列出滞洪区名录,但沁南滞洪区与沁北自然溢滞洪区均未被列入名录,这就意味着国家不承认沁河两处滞洪区的存在。沁河滞洪区是沁河防洪的关键环节,若取消沁河两处滞洪区,一旦沁河发生超标准洪水,是否分洪,怎样分洪,如何说服群众搬迁,采取什么措施确保丹河口以下左岸堤防安全,等等涉及沁河防洪安全的重大问题,成为防洪决策的很大难题。
人民治河以来,党和政府加大了对沁河的治理力度,取得了60年岁岁安澜的辉煌成就。但沁河下游防洪形势依然严峻。针对以上沁河下游存在的特点,为确保沁河防洪安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武陟县河务局会同武陟县防汛指挥部组织技术人员对沁河下游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了沁河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洪水特点,理清了洪水演进的发展脉络,充分分析了沁北、沁南滞洪区存在的必要性,并就分洪方式、分洪时机、滞洪能力、迁安最短时间、不同流量下滞洪区淹没面积和涉及人口等重大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为沁河防洪决策提供了充分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