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隨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生成教学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们纷纷开始了生成教学的探求。在享受生成教学的快乐和喜悦的同时,也遭遇着任意生成的困惑。有效生成的课堂应是教师准确把握新课程目标的内涵,立足文本,紧扣主题,尊重学生差异,弹性设计,进而进行准确的点拨,从而达到落实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任意生成 善待 和谐发展
课堂上的生成资源随处可见,我们教师要有独到的眼光去善待学生课堂的任意生成。如果这个生成资源对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提供帮助,我们教师一定要好好的利用它,让这任意的课堂生成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一、课堂任意生成
【案例一】
我的一个年轻同事在教学完二年级《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童话形象有更深的印象,让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品行方面受到启发,教师引导学生用“我憎恨”“我敬佩”“我喜欢”说说对书中人物的感受,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举起手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有的用“憎恨”说:我憎恨狐狸的狡猾,口是心非,欺骗他人。
也有的学生用“敬佩”说:我敬佩狐狸,因为它聪明,有耐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就在大家纷纷发表看法时,有个学生竟说:狐狸聪明伶俐,毛色光亮,我很喜欢它。
因为老师此时没有做任何的点拨,导致另外还有学生顺下去说:我也敬佩狐狸,它不怕挫折,屡败屡战,有口才……
这就是我们的课堂任意生成,学生的这种回答是超出了老师的预料的。我们的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思维独立性,有时会提出一些超越教师预料的独特想法,使课堂有意外的生成。但是,由于受经验和阅历的限制,这些想法可能有的偏激,有的错误。面对这种课堂生成,老师在关注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也应该在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点一点,使之深化,让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在学生理解有偏差的地方拨一拨,指正方向,用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的深刻人文内涵来影响、感染、滋养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这堂课,老师恰恰没有合适引导,让学生在思想的原野上任意驰骋,导致文本的价值取向无法传承。
二、两次教学后生成性目标达成度比较
【案例二】
在课后交流之后,在另一个班试教《狐狸和乌鸦》时,同样的教学环节下,正好也有学生说道:我敬佩狐狸,因为它聪明,有耐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最后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老师这样点拨:
师:你很勇敢,说出了与众不同的想法。狐狸值不值得敬佩呢?大家捧起书,再认真读一读课文,看看狐狸干了什么,目的是什么?
再请学生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明白从“馋得直流口水”,“眼珠一转”,“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去认识狐狸的本来面目。
等学生在感悟狐狸表现的词句后,反问道:不劳动而想尽办法从别人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叫聪明吗?生:不是,那是狡猾。不符合实际赞美别人,说好话,算有口才吗?生:不是,那是口是心非,是欺骗。狐狸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是为了做好事还是做坏事呢? 这样的一点拨,学生一下子就能明白狐狸遇到挫折不灰心,善于动脑筋想办法,表面上看是值得肯定,但它是出于不阳光的目的。让孩子再读“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这句话感悟并记住狐狸这个丑恶嘴脸是招人唾弃的,并学会用狡猾、欺骗等词语来评价文中的狐狸是比较合适的。
从两个案例的生成性目标达成度的比较:
案例一:这是一个让大家遗憾的案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确,“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心中的“林黛玉”和“哈姆雷特”。然而在强调个性化阅读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文本的价值取向。案例中教师过分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过于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对于学生的发言一味鼓励和赞同,最终导致文本价值取向的迷失与学生价值观念的错位。
案例二:老师几个反问点拨既尊重了学生的多元解读,又重视了价值取向的引导,使学生明辨是非,对课文的理解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学生也就能正确地使用“狡猾、欺骗、虚伪、口是心非”等词语来评价文中的狐狸,这样既锻炼了语言能力,又让孩子得到思想道德的一次洗礼。这样面对生成,尊重了文本,切实帮助了孩子借助优秀的童话故事不偏不倚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所以,对待课堂上的任意生成,我们不能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由,对学生出现的明显的错误“视而不见”,一味地“尊重”,盲目地追求生成,追求“奇异”,而忽略教育的“价值”引导。我们既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阐述,同时又要守住文本的价值“底线”,对那些曲意的、错位的理解大胆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在灵动的文字中得到精神的成长!
三、关于提高生成性目标达成度的感想
怎样正确对待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任意生成,提高生成性目标的达成度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1.正确解读教材,准确把握目标
案例一中如果老师课前对教材内容仔细揣摩,透彻理解,细心思考,在文本中走了几个来回,扎扎实实做好了“磨文”这一课,讲课时就能得心应手,“以万变应万变”。
教师对新课程目标的内涵理解把握得好,不仅有助于教师较好地预设,还有助于教师面对学生任意的生成做出积极地富有创意地调整,促进多维度生成性目标的达成。
2.弹性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生成性目标达成度
传统的预设中,教师为了追求课的“完美”,甚至会设计好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教师备课时构建的是“直线型”教学方案,忽视了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因此,预设要有弹性,要适当“留白”。在教学时弹性设计,老师的头脑才能卸下重重负累,从而运转自如;学生的个性才能摆脱层层束缚,得以充分张扬。这样的弹性设计,提高了生成目标达成。
3.尊重体验,深化课堂教学生成性目标达成度
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要运用我们的智慧,随时捕捉各种来自课堂情境的即时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和教学活动充分整合,使教学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的学习激情被再度激起,他们在教师搭设的新一轮的平台上,自由想象,尽情创造,形成多姿多彩的个性化表达,使课堂展现生命的灵动,迸发出耀眼的智慧之花。
4.课堂生成正确把握,应该把决定权落实在文本语言上
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中印证我们生成的正确与否,是否违背文本人文价值的基本导向,小学生阅读的教材与教材外的书籍不一样,它是语文学习的经典,是向少年儿童传承“真、善、美”的凭借,老师一定要有适度的介入与引导。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面对种种意外生成,让我们宽厚地对待学生的纯真,机智地引导,让知识超越教材,让教学超越课堂,让充满绿意的“真、善、美”在课堂上蓬勃生长!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名师精彩课堂实录》(小学语文卷),周成平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关键词:任意生成 善待 和谐发展
课堂上的生成资源随处可见,我们教师要有独到的眼光去善待学生课堂的任意生成。如果这个生成资源对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提供帮助,我们教师一定要好好的利用它,让这任意的课堂生成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一、课堂任意生成
【案例一】
我的一个年轻同事在教学完二年级《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童话形象有更深的印象,让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品行方面受到启发,教师引导学生用“我憎恨”“我敬佩”“我喜欢”说说对书中人物的感受,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举起手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有的用“憎恨”说:我憎恨狐狸的狡猾,口是心非,欺骗他人。
也有的学生用“敬佩”说:我敬佩狐狸,因为它聪明,有耐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就在大家纷纷发表看法时,有个学生竟说:狐狸聪明伶俐,毛色光亮,我很喜欢它。
因为老师此时没有做任何的点拨,导致另外还有学生顺下去说:我也敬佩狐狸,它不怕挫折,屡败屡战,有口才……
这就是我们的课堂任意生成,学生的这种回答是超出了老师的预料的。我们的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思维独立性,有时会提出一些超越教师预料的独特想法,使课堂有意外的生成。但是,由于受经验和阅历的限制,这些想法可能有的偏激,有的错误。面对这种课堂生成,老师在关注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也应该在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点一点,使之深化,让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在学生理解有偏差的地方拨一拨,指正方向,用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的深刻人文内涵来影响、感染、滋养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这堂课,老师恰恰没有合适引导,让学生在思想的原野上任意驰骋,导致文本的价值取向无法传承。
二、两次教学后生成性目标达成度比较
【案例二】
在课后交流之后,在另一个班试教《狐狸和乌鸦》时,同样的教学环节下,正好也有学生说道:我敬佩狐狸,因为它聪明,有耐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最后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老师这样点拨:
师:你很勇敢,说出了与众不同的想法。狐狸值不值得敬佩呢?大家捧起书,再认真读一读课文,看看狐狸干了什么,目的是什么?
再请学生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明白从“馋得直流口水”,“眼珠一转”,“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去认识狐狸的本来面目。
等学生在感悟狐狸表现的词句后,反问道:不劳动而想尽办法从别人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叫聪明吗?生:不是,那是狡猾。不符合实际赞美别人,说好话,算有口才吗?生:不是,那是口是心非,是欺骗。狐狸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是为了做好事还是做坏事呢? 这样的一点拨,学生一下子就能明白狐狸遇到挫折不灰心,善于动脑筋想办法,表面上看是值得肯定,但它是出于不阳光的目的。让孩子再读“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这句话感悟并记住狐狸这个丑恶嘴脸是招人唾弃的,并学会用狡猾、欺骗等词语来评价文中的狐狸是比较合适的。
从两个案例的生成性目标达成度的比较:
案例一:这是一个让大家遗憾的案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确,“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心中的“林黛玉”和“哈姆雷特”。然而在强调个性化阅读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文本的价值取向。案例中教师过分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过于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对于学生的发言一味鼓励和赞同,最终导致文本价值取向的迷失与学生价值观念的错位。
案例二:老师几个反问点拨既尊重了学生的多元解读,又重视了价值取向的引导,使学生明辨是非,对课文的理解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学生也就能正确地使用“狡猾、欺骗、虚伪、口是心非”等词语来评价文中的狐狸,这样既锻炼了语言能力,又让孩子得到思想道德的一次洗礼。这样面对生成,尊重了文本,切实帮助了孩子借助优秀的童话故事不偏不倚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所以,对待课堂上的任意生成,我们不能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由,对学生出现的明显的错误“视而不见”,一味地“尊重”,盲目地追求生成,追求“奇异”,而忽略教育的“价值”引导。我们既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阐述,同时又要守住文本的价值“底线”,对那些曲意的、错位的理解大胆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在灵动的文字中得到精神的成长!
三、关于提高生成性目标达成度的感想
怎样正确对待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任意生成,提高生成性目标的达成度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1.正确解读教材,准确把握目标
案例一中如果老师课前对教材内容仔细揣摩,透彻理解,细心思考,在文本中走了几个来回,扎扎实实做好了“磨文”这一课,讲课时就能得心应手,“以万变应万变”。
教师对新课程目标的内涵理解把握得好,不仅有助于教师较好地预设,还有助于教师面对学生任意的生成做出积极地富有创意地调整,促进多维度生成性目标的达成。
2.弹性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生成性目标达成度
传统的预设中,教师为了追求课的“完美”,甚至会设计好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教师备课时构建的是“直线型”教学方案,忽视了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因此,预设要有弹性,要适当“留白”。在教学时弹性设计,老师的头脑才能卸下重重负累,从而运转自如;学生的个性才能摆脱层层束缚,得以充分张扬。这样的弹性设计,提高了生成目标达成。
3.尊重体验,深化课堂教学生成性目标达成度
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要运用我们的智慧,随时捕捉各种来自课堂情境的即时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和教学活动充分整合,使教学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的学习激情被再度激起,他们在教师搭设的新一轮的平台上,自由想象,尽情创造,形成多姿多彩的个性化表达,使课堂展现生命的灵动,迸发出耀眼的智慧之花。
4.课堂生成正确把握,应该把决定权落实在文本语言上
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中印证我们生成的正确与否,是否违背文本人文价值的基本导向,小学生阅读的教材与教材外的书籍不一样,它是语文学习的经典,是向少年儿童传承“真、善、美”的凭借,老师一定要有适度的介入与引导。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面对种种意外生成,让我们宽厚地对待学生的纯真,机智地引导,让知识超越教材,让教学超越课堂,让充满绿意的“真、善、美”在课堂上蓬勃生长!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名师精彩课堂实录》(小学语文卷),周成平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