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解释了首发力、公信力、建设力、自觉力的概念,认为媒体提高经济新闻报道的权威性,需要拥有重大经济新闻的首发力;需要保证经济新闻报道的公信力;需要增强经济新闻报道的建设力;需要采编人员具有提高经济新闻报道权威性的自觉力。
【关键词】经济新闻 首发力 公信力 建设力 自觉力
“经济新闻是有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领域新闻的总称。”这是《中国新闻实用辞典》关于经济新闻的定义。本文认为,经济新闻是指一切与经济活动有关的广大受众欲知的新近发生与将要发生的事实报道。媒体提高经济新闻报道的权威性,需要拥有重大经济新闻的首发力,需要保证经济新闻报道的公信力,需要增强经济新闻报道的建设力,需要采编人员具有提高经济新闻报道权威性的自觉力。
首发力
首发力是指媒体拥有首先发布独家新闻和深度报道的能力。拥有经济新闻报道的首发力是提高权威性的基础,因为广大受众对经济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在于及时性,因此必须要抢占报道先机,加强经济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将专业的知识通俗化表达。
一是首发独家新闻树权威。独家新闻是指在同城媒体中率先推出的“人无我有”的,为广大受众关注的,具有较高价值的新闻。独家新闻具有独有时效、独有事实、独有问题、独有特色、独有价值等特点。刘建明主编的《宣传舆论学大辞典》认为,独家新闻不仅是某一新闻媒介抢先刊载或播发的独自一家的消息,还应具有特殊的新闻价值和一定的权威性。在同城媒体中,发布的独家新闻越多,就越容易在受众当中树立权威性。因此,提高经济新闻报道权威性的首要关键点就是要尽可能多地推出高质量的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独家新闻。
1996年,股市暴涨,许多人炒股进入非理性。12月16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发表《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一文后,上证综指和深成指分别重挫9.91%和10.08%。
1999年,股市爆发“5.19行情”。6月15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发表《坚定信心,规范发展》一文,在该文和其他利好的刺激下,沪深股市成交量连创天量,上证综指也在一年后站上了2000点的高位。
通过以上具有深远社会影响力的独家新闻,“炒股要看《人民日报》”的说法由此传播,《人民日报》经济报道的权威性得到了充分彰显。
二是首发深度报道显权威。经济新闻的“独”对提高权威性起到积极作用,但经济新闻的“深”更胜人一筹。在时效性落后于人的情况下,如果能把经济新闻写得更全面更详细更有思想性更有深度,那就属于“人有我深”后来居上,从而树立起经济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因此,即使他人率先发布独家新闻,但自己在后继报道中能多维思考,把经济新闻写得更有深度更有吸引力更有社会影响力,也就掌控了深度报道的首发权。所以,经济新闻报道在追求独家的同时,还要追求深度。
采写深度经济新闻应从高度、厚度、广度入手:高度即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站在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全国性的视野看本地新闻事实,把所报道的事件放在全国、全球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思考及研究;厚度不是信息的叠加和篇幅拉长,而是告诉读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广度就是将经济报道与政治、文化、民生等领域联系起来,具有前瞻性,能预测事件发展趋势,从各个角度去拓展经济报道的深度。
公信力
公信力是指新闻报道具有获得受众信任的能力,公信力是媒体权威性之源。提高经济新闻报道权威性拥有首发力还不够,还要保证公信力,确保经济新闻报道获得公众的信任。保证公信力是提高经济新闻报道权威性的根本保障,需要努力做到“四防”。
一是防止新闻失实。经济新闻报道的公信力越高,其权威性也就越高。而真实与准确是媒体公信力的核心,是提高公信力的根本保证。经济新闻对事实准确的要求高,因为经济新闻涉及定量,往往非用数据说话而不能表达新闻的价值。因此,经济新闻报道不仅宏观要真实,微观也要真实。在抢独家经济新闻时,一定要对事实进行核实、准确报道,以保证公信力。对于新闻失实,应及时更正,尽可能维护报道的公信力。
二是防止片面报道。经济新闻报道全面、客观是公信力的重要条件,在报道中要报道积极的一面,不能避讳问题的一面。多面报道、全面平衡是取信受众的保障。一些经济新闻报道常忽略辨证法,例如宣传企业都是成绩斐然,没有问题;谈发展时不讲困难,等等。或只关注“大企业”而冷落“小企业”,只关注“大市场”而冷落“小市场”,只报道“大老板”而忽略“小人物”。长此以往就会影响经济新闻报道的公信力。
三是防止细节差错。一些独家经济新闻或深度报道虽然获得了首发,但稿件却出现不少错别字,这种美中不足会影响经济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如果经济报道经常出现文字差错、数据差错、人名地名单位名差错等,小则影响受众观感,大则造成新闻失实,久而久之,势必影响经济新闻报道在受众中的权威性。
四是防止广告失实。要正确处理好广告与经济新闻报道的关系,刊登广告和广告性新闻即软文的篇幅和频率要适度。在重视广告投放的同时,切不可无原则地满足少数广告商的不当要求,对于内容失实、夸大的广告一定要严格把关,以免影响经济新闻报道的公信力。
建设力
经济新闻报道的建设力,是指经济新闻报道能够指导人的经济行为,具有服务经济建设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增强建设力是提高经济新闻报道权威性的关键点,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提高指导性。经济新闻报道的权威性需要提高报道的指导性,在提供权威性信息的同时,还要对实际工作有指导,能推动政策落实,这是开展经济新闻报道的着力点。“《人民日报》的经济报道坚持对领导决策有参考、对实际工作有指导、对广大读者有启发,紧跟时代步伐,倾听人民呼声,把握经济脉动,推出了一批有分量、有思想、有文采、有影响的作品。”①正因《人民日报》经济新闻报道对工作有较强指导性,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建设力,其权威性得以充分体现。
二是提升服务性。提升服务性与贴近性是经济新闻报道的着重改进方向。经济新闻报道既要为政府、企业服务,也要为个人服务,要关注政策效应中的本地机会,关注个体、群体的利益要求,加大本地经济新闻的报道力度,这是经济新闻报道提升服务性的“落脚点”。“好的经济新闻应注重发现经济现象、剖析经济问题、预测经济走势,更好地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服务,让他们在错综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面前,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增强决策的理性和科学性,并从中获益。”②
三是监督科学性。开展舆论监督对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开展舆论监督时要注意科学性。科学的舆论监督就是适时、适度、适量揭露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这既是增强建设力的需要,也是确保公信力的需要。在进行调查性舆论监督时,要提出对策解决存在的问题。“《人民日报》曾于2008年5月派记者深入江浙两省,调查51家银行和企业,大胆提出调整从紧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下滑的建议,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报道提出的五条政策建议也对后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起到了作用。”③所以,科学地开展舆论监督,理性、辨证、客观地开展舆论监督,以建设性的视角去开展舆论监督,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样的新闻报道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具有建设力。
自觉力
自觉力是指采编人员具有自愿、自动地提高经济新闻报道权威性的定力。定力是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具有坚定不移地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提高经济新闻报道权威性除了需要拥有首发力、保证公信力、增强建设力外,还需要具有自觉力。
一是采编人员要具有提高经济新闻报道权威性的自觉。编辑要严格把好用稿关,严防差错,确保公信力。记者必须要有拼抢独家新闻和挖掘深度新闻的劲头,要做到脑勤、耳勤、眼勤、腿勤、手勤。采写新闻要注意运用求新思维、求异思维、求特思维、多向思维、逆向思维等,这样即使在信息源相同的情况下也能写出独家新闻。1995年全国纺织品交易会在南宁举行,笔者时任《企业交流报》记者,在采写该新闻时逆向思维,所写的《95全国纺织品交易会在邕开幕 参展商怨言颇多》因能突破常规思维而被作为头版头条、通栏大标题突出刊登,成为当天的独家新闻、必读新闻。此外,笔者报道经济会议新闻时注重写法创新,注意细节描写,在采写《袁正中谈扭亏增盈》一文时,以广西区政府副主席袁正中的精彩话语作为文章开头与结尾,捕捉会议细节,现场感强,写法新特,成为当天的独家新闻。
二是媒体领导要具有做好经济新闻报道管理工作的自觉。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以利于采编人员提高经济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当前媒体对记者采取工分考核制,部分媒体还实行末位淘汰制,记者完不成工分任务就会被辞退,因此完成工分任务是不少记者的头等大事。如果不制定科学的经济分配制度对采写独家新闻、深度新闻的采编人员进行重奖,就难以调动其采编“独深”新闻的积极性;为防范新闻失实、文字差错等,应制定相关的惩处制度并严格执行,以保证公信力。应确保经济新闻的版面数量居于同城媒体的前列,为采编人员提供充足的版面以利于做好深度报道;应对采编人员加强培训,增强其建设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其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行家里手。
三是媒体领导和采编人员要具有努力钻研经济理论知识的自觉。经济理论知识可以帮助采编人员提高专业水准,更好地把握经济现象的本质,更好地把握经济新闻的价值,更好地提高整合经济与新闻的能力。越是掌握丰富的经济理论知识,越是熟悉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经济新闻报道就越容易深入经济“内核”,从而体现权威性。
参考文献
①③张研农,《谈谈经济报道的方位与着力点》[J].《新闻战线》,2010(5)
②李黎,《化“危”为“机”贵在创新》[J].《中国记者》,2010(1)
(作者单位:广西日报传媒集团)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经济新闻 首发力 公信力 建设力 自觉力
“经济新闻是有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领域新闻的总称。”这是《中国新闻实用辞典》关于经济新闻的定义。本文认为,经济新闻是指一切与经济活动有关的广大受众欲知的新近发生与将要发生的事实报道。媒体提高经济新闻报道的权威性,需要拥有重大经济新闻的首发力,需要保证经济新闻报道的公信力,需要增强经济新闻报道的建设力,需要采编人员具有提高经济新闻报道权威性的自觉力。
首发力
首发力是指媒体拥有首先发布独家新闻和深度报道的能力。拥有经济新闻报道的首发力是提高权威性的基础,因为广大受众对经济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在于及时性,因此必须要抢占报道先机,加强经济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将专业的知识通俗化表达。
一是首发独家新闻树权威。独家新闻是指在同城媒体中率先推出的“人无我有”的,为广大受众关注的,具有较高价值的新闻。独家新闻具有独有时效、独有事实、独有问题、独有特色、独有价值等特点。刘建明主编的《宣传舆论学大辞典》认为,独家新闻不仅是某一新闻媒介抢先刊载或播发的独自一家的消息,还应具有特殊的新闻价值和一定的权威性。在同城媒体中,发布的独家新闻越多,就越容易在受众当中树立权威性。因此,提高经济新闻报道权威性的首要关键点就是要尽可能多地推出高质量的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独家新闻。
1996年,股市暴涨,许多人炒股进入非理性。12月16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发表《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一文后,上证综指和深成指分别重挫9.91%和10.08%。
1999年,股市爆发“5.19行情”。6月15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发表《坚定信心,规范发展》一文,在该文和其他利好的刺激下,沪深股市成交量连创天量,上证综指也在一年后站上了2000点的高位。
通过以上具有深远社会影响力的独家新闻,“炒股要看《人民日报》”的说法由此传播,《人民日报》经济报道的权威性得到了充分彰显。
二是首发深度报道显权威。经济新闻的“独”对提高权威性起到积极作用,但经济新闻的“深”更胜人一筹。在时效性落后于人的情况下,如果能把经济新闻写得更全面更详细更有思想性更有深度,那就属于“人有我深”后来居上,从而树立起经济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因此,即使他人率先发布独家新闻,但自己在后继报道中能多维思考,把经济新闻写得更有深度更有吸引力更有社会影响力,也就掌控了深度报道的首发权。所以,经济新闻报道在追求独家的同时,还要追求深度。
采写深度经济新闻应从高度、厚度、广度入手:高度即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站在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全国性的视野看本地新闻事实,把所报道的事件放在全国、全球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思考及研究;厚度不是信息的叠加和篇幅拉长,而是告诉读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广度就是将经济报道与政治、文化、民生等领域联系起来,具有前瞻性,能预测事件发展趋势,从各个角度去拓展经济报道的深度。
公信力
公信力是指新闻报道具有获得受众信任的能力,公信力是媒体权威性之源。提高经济新闻报道权威性拥有首发力还不够,还要保证公信力,确保经济新闻报道获得公众的信任。保证公信力是提高经济新闻报道权威性的根本保障,需要努力做到“四防”。
一是防止新闻失实。经济新闻报道的公信力越高,其权威性也就越高。而真实与准确是媒体公信力的核心,是提高公信力的根本保证。经济新闻对事实准确的要求高,因为经济新闻涉及定量,往往非用数据说话而不能表达新闻的价值。因此,经济新闻报道不仅宏观要真实,微观也要真实。在抢独家经济新闻时,一定要对事实进行核实、准确报道,以保证公信力。对于新闻失实,应及时更正,尽可能维护报道的公信力。
二是防止片面报道。经济新闻报道全面、客观是公信力的重要条件,在报道中要报道积极的一面,不能避讳问题的一面。多面报道、全面平衡是取信受众的保障。一些经济新闻报道常忽略辨证法,例如宣传企业都是成绩斐然,没有问题;谈发展时不讲困难,等等。或只关注“大企业”而冷落“小企业”,只关注“大市场”而冷落“小市场”,只报道“大老板”而忽略“小人物”。长此以往就会影响经济新闻报道的公信力。
三是防止细节差错。一些独家经济新闻或深度报道虽然获得了首发,但稿件却出现不少错别字,这种美中不足会影响经济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如果经济报道经常出现文字差错、数据差错、人名地名单位名差错等,小则影响受众观感,大则造成新闻失实,久而久之,势必影响经济新闻报道在受众中的权威性。
四是防止广告失实。要正确处理好广告与经济新闻报道的关系,刊登广告和广告性新闻即软文的篇幅和频率要适度。在重视广告投放的同时,切不可无原则地满足少数广告商的不当要求,对于内容失实、夸大的广告一定要严格把关,以免影响经济新闻报道的公信力。
建设力
经济新闻报道的建设力,是指经济新闻报道能够指导人的经济行为,具有服务经济建设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增强建设力是提高经济新闻报道权威性的关键点,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提高指导性。经济新闻报道的权威性需要提高报道的指导性,在提供权威性信息的同时,还要对实际工作有指导,能推动政策落实,这是开展经济新闻报道的着力点。“《人民日报》的经济报道坚持对领导决策有参考、对实际工作有指导、对广大读者有启发,紧跟时代步伐,倾听人民呼声,把握经济脉动,推出了一批有分量、有思想、有文采、有影响的作品。”①正因《人民日报》经济新闻报道对工作有较强指导性,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建设力,其权威性得以充分体现。
二是提升服务性。提升服务性与贴近性是经济新闻报道的着重改进方向。经济新闻报道既要为政府、企业服务,也要为个人服务,要关注政策效应中的本地机会,关注个体、群体的利益要求,加大本地经济新闻的报道力度,这是经济新闻报道提升服务性的“落脚点”。“好的经济新闻应注重发现经济现象、剖析经济问题、预测经济走势,更好地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服务,让他们在错综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面前,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增强决策的理性和科学性,并从中获益。”②
三是监督科学性。开展舆论监督对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开展舆论监督时要注意科学性。科学的舆论监督就是适时、适度、适量揭露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这既是增强建设力的需要,也是确保公信力的需要。在进行调查性舆论监督时,要提出对策解决存在的问题。“《人民日报》曾于2008年5月派记者深入江浙两省,调查51家银行和企业,大胆提出调整从紧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下滑的建议,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报道提出的五条政策建议也对后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起到了作用。”③所以,科学地开展舆论监督,理性、辨证、客观地开展舆论监督,以建设性的视角去开展舆论监督,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样的新闻报道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具有建设力。
自觉力
自觉力是指采编人员具有自愿、自动地提高经济新闻报道权威性的定力。定力是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具有坚定不移地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提高经济新闻报道权威性除了需要拥有首发力、保证公信力、增强建设力外,还需要具有自觉力。
一是采编人员要具有提高经济新闻报道权威性的自觉。编辑要严格把好用稿关,严防差错,确保公信力。记者必须要有拼抢独家新闻和挖掘深度新闻的劲头,要做到脑勤、耳勤、眼勤、腿勤、手勤。采写新闻要注意运用求新思维、求异思维、求特思维、多向思维、逆向思维等,这样即使在信息源相同的情况下也能写出独家新闻。1995年全国纺织品交易会在南宁举行,笔者时任《企业交流报》记者,在采写该新闻时逆向思维,所写的《95全国纺织品交易会在邕开幕 参展商怨言颇多》因能突破常规思维而被作为头版头条、通栏大标题突出刊登,成为当天的独家新闻、必读新闻。此外,笔者报道经济会议新闻时注重写法创新,注意细节描写,在采写《袁正中谈扭亏增盈》一文时,以广西区政府副主席袁正中的精彩话语作为文章开头与结尾,捕捉会议细节,现场感强,写法新特,成为当天的独家新闻。
二是媒体领导要具有做好经济新闻报道管理工作的自觉。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以利于采编人员提高经济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当前媒体对记者采取工分考核制,部分媒体还实行末位淘汰制,记者完不成工分任务就会被辞退,因此完成工分任务是不少记者的头等大事。如果不制定科学的经济分配制度对采写独家新闻、深度新闻的采编人员进行重奖,就难以调动其采编“独深”新闻的积极性;为防范新闻失实、文字差错等,应制定相关的惩处制度并严格执行,以保证公信力。应确保经济新闻的版面数量居于同城媒体的前列,为采编人员提供充足的版面以利于做好深度报道;应对采编人员加强培训,增强其建设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其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行家里手。
三是媒体领导和采编人员要具有努力钻研经济理论知识的自觉。经济理论知识可以帮助采编人员提高专业水准,更好地把握经济现象的本质,更好地把握经济新闻的价值,更好地提高整合经济与新闻的能力。越是掌握丰富的经济理论知识,越是熟悉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经济新闻报道就越容易深入经济“内核”,从而体现权威性。
参考文献
①③张研农,《谈谈经济报道的方位与着力点》[J].《新闻战线》,2010(5)
②李黎,《化“危”为“机”贵在创新》[J].《中国记者》,2010(1)
(作者单位:广西日报传媒集团)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