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

来源 :南腔北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QWSX1234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似乎总是与“当下”、“流行”等词汇相对而存在的,尤其在文学领域,“经典”这一词汇似乎总是泛着时间的锈色和岁月的尘味。在时下流行的观念中,经典必须是经历时间之河几十甚至几百年的冲刷后才能沉淀下来的。这种观念的大行其道,就像是“流行”与“经典”的一次成功合谋,而被成功算计的则是当下众多优秀的可能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在这个大的背景下,要在当代文学中去寻找并树立经典,无疑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而文红霞的作品《新媒体时代的文学经典化》所做的,就是这样的事。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经典化》出版后,就有学者提出疑问:当代文学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和理由成为经典?并且指出当代文学正在积淀中,谈论当代文学的经典化为时过早。这种看法在学术界并不孤单。对此,有学者总结道:“对这百年中国文学的认识,学术界似乎一直停留在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的认同似乎也仅限于现代文学三十年,对‘鲁郭茅巴老曹’的崇拜已经成了我们面对百年中国文学时的一种基本姿态。而从1949年到现在中国当代文学已有了近60年,两倍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却一直笼罩在现代文学的‘阴影’中,一直陷于没有经典、没有大师的窘境之中。”
  这种现象和思潮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在中文系的文学课堂上,当代文学就处在鸡肋的位置上。这种思潮的社会背景,是古老的文学在古代和现代曾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社会地位。有一则关于19世纪人们对文学狂热的故事:当运输连载狄更斯小说报刊的轮船抵达港口的时候,已经有無数的人蜂拥在了那里,在等待阅读狄更斯小说的最新章节。这个场景对当代人来说,就像是一个神话一样遥不可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这样的场景再也不可能出现,人们轻而易举地就能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而且这个时代提供了比文学丰富得多的艺术形式。与大众传媒的兴盛相比,文学的边缘化不可避免地到来。在课堂上谈论当代文学,无可避免地要去承认文学的边缘化,去面对由之而带来的失落感。不愿承认这种失落感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去面对,就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就可以躲开猎人。虽然有一点自欺欺人的味道,但也是一种趋利避害的方法。
  而在这本书中,文红霞把笔触对准了当下、当代这个文学时态。用媒体的发达来作为确立“当代”这个时态的标志。每个时代都有可以代表自己的特征,以速度来举例,农业时代,一驾马车就可以代表它的速度:缓慢、悠闲,且用自然的动物来作为动力机制;而工业时代,火车则是它速度的代表;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电子讯号、光纤等可以作为它速度的代表。与这些时代对应的最重要的媒体,则分别是图书、电视机、互联网。而正是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宣告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里,呈原子聚变般膨胀、爆炸的信息,改变了整个世界。有人在这种背景下,宣称“文学死了”。但在这个世界迅速变化的同时,也仍然有未曾变化的,那就是人性。文学作为人学,只要还在阐释、表现人性,那么它就永远不会死亡;而且,当代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的迅速发展,对人性的挖掘更加深入。继续存在的当代文学仍然不遗余力地更加深入书写人性,记录社会和时代。这是它比那些束之高阁的经典更有生命力的地方:它紧贴着时代的脉搏和呼吸,由此而产生的内在律动,与当代人的思维和心跳更加合拍。
  但不可避免地,文学要受到众多新媒体的冲击和影响。文红霞认为,这种影响一方面导致严肃文学的边缘化,导致通俗文学、市场文学的大兴其道;另一方面却又导致文学经典化步伐的加快。她认为文学经典如果与发达的新传媒联系在一起,必然散发出无穷的潜能。这是个非常新颖独特的观点。她归纳出几个新媒体时代文学经典化的途径:一是强大的舆论优势,二是新奇的命名,三是影视媒体和网络游戏等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当然,这些途径本身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它们还是打破了少数权威人士对经典确立的垄断,由范围更广的普通的读者来参与完成经典的确立。在这个意义上,新媒体的作用无疑是积极的。
  那么文学经典如何才能形成并确立?作者在论述文学经典的生成机制时,引用了童庆炳的理论,认为构成文学经典的要素有:1,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2,文学作品的可阐释空间;3,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4,发现人(赞助人);5,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利的变动;6,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观念。其中前两条是文学作品内部要素,即是能否成为经典的基础;后几条则是构成经典的外部机制,包括读者、发现人(赞助人)、批评家等。批评家在文学经典的形成中有重要的作用,但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批评对当代作品屡加贬抑和非议,“文学死了”、“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大师缺席”、“经典匮乏”类似话语层出不穷。作者在书中指出,“文学经典”确实是颇有争议的问题,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评价因掺杂了现实利益和名利纠葛,确实难以轻言“经典”。但是作者同时指出:文学批评家有责任去做这个筛选和梳理的工作,不能与离自己最近的文学作品擦肩而过,把它们的经典化都交给下一个百年的学者。
  秉持着这样的态度,作者用占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来对中国新时期文学进行梳理和评价。这体现了作者的担当,更体现了作者的理论素养和批评鉴赏水准。在本书的中篇,作者按照作品题材,从“苦难叙事中的家国关怀”、“女性叙事中的个体关注”、“生态叙事中的绿色精神”、“历史叙事中的忧患意识”等几个方面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成绩进行梳理、评价和总结。完成这一部分的写作,首先需要海量的阅读,以确保未来的“经典”不成为漏网之鱼;同时更需要对每一个作品完成精准的定位和评价,进行系统化的阐释。后者更难能可贵,因为新时期以来尤其是当下的许多文学作品还没有进行入文学史,也没有文学价值上的定论,要对它们进行经典化的构建,需要作者进行原创化、建设性的批评,就像在一张白纸上绘上全新的图画一样。从书中所评价的诸多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既有对《午后的诗学》等较冷门的纯文学作品的阐释和评价,还有对如《步步惊心》等穿越、架空历史小说的梳理和评价,让人能够从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更专业的角度来认识它们。
  文红霞对新时期文学的经典化建构,并没有停留于建立在题材分类上的具体作品具体分析,而是将笔触延伸到了对文学经典的叙事策略研究,并且用了一整篇的篇幅。作者从文学经典的“虚构策略”和“游戏策略”来研究其叙事,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在虚构策略中,作者从“魔幻现实中的民族文化”、“疾病的隐喻与寓言化中国”、“故设悬疑与历史揭秘”三个主题来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游戏策略中,作者通过“反讽中的现实箴戒”和“狂欢化与现实讽喻”两个主题来进行研究和分析。如果说本书的中篇是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横向的梳理,那么下篇则是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了纵向的剖析。两个角度,两种方法,把中国当代文学(犹其是新时期文学)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和彻底的剖析,为当代文学的经典化建构作了重要的工作。
  当代文学的经典化,是一个巨大而漫长的工程。文红霞以自己高度的责任感和勇于开拓的学术精神展开了对这个主题的研究与写作,但《新媒体时代的文学经典化》尚不足以完成这一工程,甚至只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书中的许多作品评论因为篇幅关系都流于浅显,没能够展开;另外还有一些观点也没有提供更加新颖的角度。但这些都不妨碍这本书的学术和思想价值。她在本书中客观又谦虚地写道:“我们今天的评判即使是有谬误的,这谬误也会给后人留下一个深海中探物的标尺,总比茫茫大海上一无所有强得多。”与她的谦虚之词相比,这本书显然意义更大。它为探测当代文学的深海,留下了一个重要的坐标。
其他文献
在当代众多少儿类图书当中,以人与自然关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可谓恒河沙数,然而真正能称得上是“生态文学”的作品却是凤毛麟角。何为“生态文学”?用批评家吴景明先生的话讲:“真正的生态文学应当是‘诗’(诗化的文学语言)、‘思’(作家对生态意识的思考——文学的社会功用价值)、‘史’(反映人与自然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三者之间的交融与互渗,而不应偏废任何一方。”以此为参照,浬鎏洋的大自然文学丛书《大兴安岭黑熊部
期刊
摘要:臧北吸纳并应用东方传统的禅宗智慧,以禅者的自性、直觉、空观的体悟方式不断醒觉、开悟,对生命体验中的焦虑、痛感和障惑,进行深度审思、追问和不断地自我确认,援禅入诗,诗禅圆融,借助反讽与刺点等转义技巧,彰显了现代禅诗写作的可能,为当下诗写提供了文本典范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现代禅诗;臧北;刺点;审美  随着对禅宗与佛理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禅诗”这一直接根系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肌理和血脉,更加贴近
期刊
说实在的,能在影院中看到《我不是潘金莲》这样的电影,还是让人颇感意外。看得出来,這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故事,被称为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或黑色幽默式的“秋菊打官司”并不为过。有人直呼,电影现实批判的力度“达到了1949年以来中国电影的最高峰”,“中国还从来没有过一部电影,能这般生动活泼地表现数千年的官本位形态在当下时代的绵延”。这些都没有问题,因为它确实让我们看到了电影中久违的政治讽喻。但这
期刊
自电影《边境风云》后,程耳时隔4年再次将目光对准黑帮题材,从现代中缅边境的警匪交锋到民国上海滩大国小家的爱恨纠葛,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延续了冲突混杂的空间设置(警匪对峙的中缅边境——中日相争的上海滩),特殊的历史背景又赋予其厚重的历史纵深。循着时空交错的叙事线索,程耳以一贯的结构化叙事手法将电影编织成一个悖论的美学“囚笼”——细密而又易于逸出,在“禁断——穿透”的张力中勾勒了一幅罗曼蒂克的民国上
期刊
墨白的四篇短篇小说《一个做梦的人》《阳光下的沙滩》《最后一节车厢》《某种自杀的方法》[1]创作的时间跨度长达近20年[2],20年的时间没有改变墨白对“颍河镇”的文学固恋,在今天这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颍河镇”已经成为墨白以文学的方式创造出来的“地方性”标识,他对生存在这一方水土中的乡亲们的“死去活来”的生存状况,始终充满看似冷漠实则饱蕴深情的悲悯和热望,墨白的“颍河镇”小说堪称是一种“有情的文学
期刊
摘要:针对余热的有效利用,建立了有机朗肯循环一复叠式制冷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其中: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分别采用R123、R1234ze、R245fa、R600a、RC318、R141b等六种工质;复叠式制冷系统分别采用R22/R23、R404/R23、R290/R744、R717/R744等四种工质对。选择系统(火用)效率作为性能评价指标,運用热力学第二定律研究系统运行参数对系统(火用)效率的影响,分析
期刊
我一直相信,每一首歌的后面都有一个故事。我知道在这样一首流行歌曲之后,一定也会有属于歌手自己不为人知的心碎,所以歌手才会把这首歌演绎得如此凄美。爱情真的拥有令人百思莫解的宿命。  有时候,一首歌就是一种情结,就是一代国人的集体记忆,比如《大话西游》主题曲《一生所爱》,那种煽情仿佛怎么消费都不感觉腻歪。包括《大话西游3》在内,甭管什么电影,只要播放《一生所爱》一准能煽情,一准可以让观众掏钱买票,因为
期刊
《后会无期》从开机到上映用了不到5个月的时间,《乘风破浪》仅仅用了3个月。韩寒这是瞅准了商机,让《乘风破浪》以最快的速度在春节档上映。  韩寒拍片的速度让人佩服。但是,乘风破浪,未必能拍出好电影。这么着急,怎么能出佳作呢?  最近,由萧寒主编、绿妖撰稿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第1版)一書,获得广泛的好评。全书以口述的形式,撰写了12位顶级文物修复师对历史、对人生的回顾
期刊
10月28日上午10时28分,上海电建二公司承建的上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工程3×50 MW机组8号锅炉钢架正式吊装,标志着该机组正式进入安装阶段.  老港二期项目擬建设8条750 t·天-1焚烧生产线,合计日处理生活垃圾6 000 t、年焚烧能力200万t、年供电量约8.46×108 kW·h.建成运行后上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一、二期工程总焚烧处理生活垃圾将达到300万t·a-1,约占上海
期刊
10月29日,西北油田采油二厂124计转站注气+掺稀先导工程投产成功,标志着西北油田首座稠油“注气+掺稀”降黏站順利投运.  注气+掺稀工艺是利用天然气溶解在原油中能改善黏度的特性和气举举升双作用,采用向油井内注入天然气和稀油的方式开采稠油,从而释放稠油产能,实现降低单井掺稀油用量的目的.采油二厂率先实施“注气+掺稀”工艺技术,降低稠油掺稀油用量,释放稠油产能,解决了稀油不足和保稠油产能的问题.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