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这天,小明正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他看到地上有一个洞口。他好奇地朝洞里面望,一股吸力将他吸入洞中。小明只感觉到自己晕晕的。过了一会儿,小明发现:他到了一个奇妙的地方!这里的人和房子都很小,可是花草树木却很高。这儿还有会飞的鱼,有听着歌就能长高的樱桃树……他想在这里住下来,可是,他很想自己的爸爸妈妈。于是,小人们就让他拿起一朵喇叭花走上房顶吹起来。他吹出的声音正是他想说给爸爸妈妈听的话。吹着吹着,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天,小明正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他看到地上有一个洞口。他好奇地朝洞里面望,一股吸力将他吸入洞中。小明只感觉到自己晕晕的。过了一会儿,小明发现:他到了一个奇妙的地方!这里的人和房子都很小,可是花草树木却很高。这儿还有会飞的鱼,有听着歌就能长高的樱桃树……他想在这里住下来,可是,他很想自己的爸爸妈妈。于是,小人们就让他拿起一朵喇叭花走上房顶吹起来。他吹出的声音正是他想说给爸爸妈妈听的话。吹着吹着,小明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回家的路上。于是,他高兴地回家了。这可真是一次奇妙的旅行啊!
内蒙古海拉尔文化街小学 胡建博
江西省上高县实验小学一(5)班伍翊旸、河北省平泉县双桥小学一(1)班于景涵、河北省滦南县第一实验小学一(8)班刘金一、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小将镇中心小学王一番,也根据第5期封底画寄来了有趣的故事,但由于版面有限,不能一一刊登。欢迎继续支持。
其他文献
《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提到:“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觉、自主学习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不应只局限在科学课本上有限的内容里,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农村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好身边有利的自然资源,把课外实践融入科学课程
“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目标,也是学习手段。”这是《科学课程标准》为科学教学提出的方向,因此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在课堂上,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开展探究活动,在有限时间内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在研究上要展现学生的逻辑性,结论上显示学生的成就感,这些都离不开合适的科学探究材料。凡是能为学生科学探究顺利进行并能发现规律而有成就感的材料就是合适的科学探究材料。怎样得到合适的探
文字是语言的艺术,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表现出语言形式美和内容美。语言的艺术美对读者的感染力是十分强烈的。据说少年高尔基有次读文学作品时情绪激动,竟把书举起来张开一页,对着阳光照着,想透过阳光对书页的照射,探求字里行间究竟有什么魔力。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探求这种“魔力”,去感受这种“魔力”,甚至去创造这种“魔力”。 一、诵读 谈到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
从外婆家回家的时候,我发现一只蟋(xī)蟀(shuài)趴(pā)在我们的车窗上。它从哪里来?它要到哪里去?或许,它只是想搭个便车,去城里旅游或者走亲戚。 动物经常会“搭便车”,最著名的是棕树蛇,它搭“飞的”到了一个叫关岛的地方。要是去网上查,肯定会发现别的这样的动物。 差点忘了,我发现车窗上的蟋蟀的时候又奇怪又惊喜。可是我担心的是:它要怎么回家呢?
幼儿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黄金时期。幼儿具有创造力的萌芽,他们的创造力具有不自觉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强等特点。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呼唤着创造教育,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为此,在实施创造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尝试以幼儿科学探索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新
提问法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基本方法。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提问是多向式的,除了师生互动,还包括生生互动。我们知道,仅仅是“师问生”,则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能导致出现“牵牛式”的不良教学现象;而仅仅是“生问师”或“生问生”,则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容易出现“放羊式”的不良教学现象。现在的问题是,这几种提问方式该如何有机结合,才能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国学著作中的三句话使我对
“计算机”学科对小学生来说,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发兴趣。要使小学生的自发兴趣在时间和空间的考验中成为永恒或更加高涨,就需要教师的智慧了。小学计算机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使小学生能在未来教育中立于不败之地。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是我们不能把枯燥乏味带给学生,使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失去兴趣,我们要使学生们学习得有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
一天晚上,妈妈对我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在文本的解读中,应该注重质疑,而我认为于教学这“质疑”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同步质疑。学生质疑可以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活跃思想,对事物充满求知欲望;教师质疑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充分挖掘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只有师生的同步质疑才是解读文本的阶梯,下面我结合小学苏教版第六册第二十六课《剪枝的学问》一课谈谈如何通过师生质疑这一阶梯来实现对文本的解读。 一、教师质疑——解读文本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满堂灌和教学气氛沉闷都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学生思考的深入,精彩纷呈的回答,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恰当的引导、精彩的点拨。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巧于引导,让师生双边活动和课堂教学更有效呢? 一、问题设计要凸显有效性 1.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前提。“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也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