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采会有利于跨国零售集团更好地了解中國产品,直接寻找到与生产企业合作的商机,减少采购环节,降低采购成本;也有利于中国生产企业更好地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熟悉国际采购的标准和规则。
这是主办方的愿望也是参展方的期许,广交会经历了7届跨采,3年半的时间,一年上一个台阶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这样的速度是否比和国际化接轨的速度慢了一些?和我们的愿望和期许还有多远?
鉴于读者对此类问题的关注,本刊对几家大型跨国采购公司进行了采访,希望从中探寻到答案。
换个角度看外商的“苛刻”
找到忠诚稳定且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有如娶到了好媳妇,这个比喻并不为过。那么,采购商尤其是国际买家们究竟想娶什么样的“媳妇”呢?跨国企业对供应商的要求之高历来是出了名的,他们的条件有时在国内企业看来甚至有些“奇怪”,或者过于“苛刻”,例如某跨国零售企业为了“考察”供应商,甚至前往“暗访”有无违反劳动法违规加班。记者多方了解到,在本届跨采会上,采方对“亲家”的条件将依然“苛刻”。供应商不但要有生产能力、出口能力,还要有积极进取精神,要具有社会责任感,诸如关注工人劳动及生活条件等。例如百安居,要求纺织产品必须有持续合法的木材来源、地板类产品必须准时、足量、无错误送货,瓷砖产品供应商要“对国际市场有一定认识”,五金类产品要能通过提高工厂效率提供优化成本……
美国中央采购责任有限公司广州代表处经理郭青昔说:“这届广交会跨采,我们特别增加了一个产品部的人员参加,加强了本国出口产品检验的力度,目的就是争取把问题消灭在国门之内。”
显然,要消灭的问题不少,比如认证问题,比如质量问题……
出境商品需要的各项认证,台资、港资企业早已具备。但部分内地企业总是想方设法绕开这一道关,他们惯用的并不高明的伎俩是“借口说我们申请了,马上就可以拿到。”实际上从申请到通过要1年的时间。跨国贸易中,可以说认证就是敲门砖。比如出口美国的电器产品必须要有UL认证等等。
站在采购商的角度,谁不希望和各项认证到位,所有手续完备的供应商合作呢?
站在供应商的角度,如果欲谋求更大的发展,还是应当把该做的作业都做好。而且一些大型跨国采购商也表示:“经过接触之后,能够基本达到我们要求的供应商,我们会在技术、信息等方面对他们给予适当的帮助,这是值得的。共赢才可长久合作!”
不晓国际规则商机反酿危机
在上海的跨采会上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家美国客商经唐先生介绍看中了一家位于南京的家具生产企业。外方了解了产品质量、价格后比较满意,希望进一步与中方进行商业谈判。没想到的是,急于成交的中国企业,竟然马上亮出了4.2折的优惠价格。然而美方得知优惠情况后却“大跌眼镜”,甚至怀疑这家企业是否诚信,于是很快作出了放弃合作的决定。一场原本美满的“跨采配对”就此“流产”。
当来去匆匆的中东、美国客商登上返程飞机时,上海跨国采购中心海外市场开发部资深顾问汤姆·唐先生连连叹息:“中国企业在‘跨采会’上的表现太让人尴尬了。”
据了解,在跨国采购洽谈交易过程中,国内中小企业暴露出两大突出问题:一是企业之间无序竞争,定价随意,争相降价;二是不遵守国际惯例,对国际商业规则相当无知,企业运作极不规范。正是这两大“硬伤”,让中国企业在外商眼中的形象、信誉大打折扣。
走出国门中国企业“要练基本功”
“别人把订单都带到了你家门口,这样的机会你都不能抓住,何谈走出国门去参与国际竞争?”这样的话语已不是第一次听到了。
中国企业虽然在国内市场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做强做大、叱咤风云的企业还为数不多。中国不能单纯地沦为别人的代工,要集体主动地“走出去”。
不过,要走向国际市场,首先就要学习遵守国际通行的商业规则,塑造国际化的企业形象。在激烈的全球贸易竞争中,谁首先完成国际化的过程,谁能最先适应国际市场的规则,谁就能掌握国际市场。
中国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把国际化的规范实实在在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从基本功练起。
这是主办方的愿望也是参展方的期许,广交会经历了7届跨采,3年半的时间,一年上一个台阶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这样的速度是否比和国际化接轨的速度慢了一些?和我们的愿望和期许还有多远?
鉴于读者对此类问题的关注,本刊对几家大型跨国采购公司进行了采访,希望从中探寻到答案。
换个角度看外商的“苛刻”
找到忠诚稳定且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有如娶到了好媳妇,这个比喻并不为过。那么,采购商尤其是国际买家们究竟想娶什么样的“媳妇”呢?跨国企业对供应商的要求之高历来是出了名的,他们的条件有时在国内企业看来甚至有些“奇怪”,或者过于“苛刻”,例如某跨国零售企业为了“考察”供应商,甚至前往“暗访”有无违反劳动法违规加班。记者多方了解到,在本届跨采会上,采方对“亲家”的条件将依然“苛刻”。供应商不但要有生产能力、出口能力,还要有积极进取精神,要具有社会责任感,诸如关注工人劳动及生活条件等。例如百安居,要求纺织产品必须有持续合法的木材来源、地板类产品必须准时、足量、无错误送货,瓷砖产品供应商要“对国际市场有一定认识”,五金类产品要能通过提高工厂效率提供优化成本……
美国中央采购责任有限公司广州代表处经理郭青昔说:“这届广交会跨采,我们特别增加了一个产品部的人员参加,加强了本国出口产品检验的力度,目的就是争取把问题消灭在国门之内。”
显然,要消灭的问题不少,比如认证问题,比如质量问题……
出境商品需要的各项认证,台资、港资企业早已具备。但部分内地企业总是想方设法绕开这一道关,他们惯用的并不高明的伎俩是“借口说我们申请了,马上就可以拿到。”实际上从申请到通过要1年的时间。跨国贸易中,可以说认证就是敲门砖。比如出口美国的电器产品必须要有UL认证等等。
站在采购商的角度,谁不希望和各项认证到位,所有手续完备的供应商合作呢?
站在供应商的角度,如果欲谋求更大的发展,还是应当把该做的作业都做好。而且一些大型跨国采购商也表示:“经过接触之后,能够基本达到我们要求的供应商,我们会在技术、信息等方面对他们给予适当的帮助,这是值得的。共赢才可长久合作!”
不晓国际规则商机反酿危机
在上海的跨采会上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家美国客商经唐先生介绍看中了一家位于南京的家具生产企业。外方了解了产品质量、价格后比较满意,希望进一步与中方进行商业谈判。没想到的是,急于成交的中国企业,竟然马上亮出了4.2折的优惠价格。然而美方得知优惠情况后却“大跌眼镜”,甚至怀疑这家企业是否诚信,于是很快作出了放弃合作的决定。一场原本美满的“跨采配对”就此“流产”。
当来去匆匆的中东、美国客商登上返程飞机时,上海跨国采购中心海外市场开发部资深顾问汤姆·唐先生连连叹息:“中国企业在‘跨采会’上的表现太让人尴尬了。”
据了解,在跨国采购洽谈交易过程中,国内中小企业暴露出两大突出问题:一是企业之间无序竞争,定价随意,争相降价;二是不遵守国际惯例,对国际商业规则相当无知,企业运作极不规范。正是这两大“硬伤”,让中国企业在外商眼中的形象、信誉大打折扣。
走出国门中国企业“要练基本功”
“别人把订单都带到了你家门口,这样的机会你都不能抓住,何谈走出国门去参与国际竞争?”这样的话语已不是第一次听到了。
中国企业虽然在国内市场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做强做大、叱咤风云的企业还为数不多。中国不能单纯地沦为别人的代工,要集体主动地“走出去”。
不过,要走向国际市场,首先就要学习遵守国际通行的商业规则,塑造国际化的企业形象。在激烈的全球贸易竞争中,谁首先完成国际化的过程,谁能最先适应国际市场的规则,谁就能掌握国际市场。
中国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把国际化的规范实实在在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从基本功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