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社会化属性决定了人的学习是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统一。人常常需要在与伙伴的交流讨论中,或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或就某个问题共同研究探索等。由此,教学也具有社会化属性,以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便有了可能性。
基于该理论,伙伴学研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三种力量逐渐渗入课堂。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它离学生最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这一方天地里同呼吸,共进退,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都可以在课堂上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其中,比较有价值的就是基于“伙伴学研”的“一知三学,提升素养”。
有问题找伙伴,最近的老师就在身边。既然伙伴学研是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形式,那么如何通过“一知三学”的途径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基于日常教学实践,笔者从三个方面具体落实。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向你的伙伴反复、大声朗读
脑科学理论提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人大脑神经联系的建立。而一种巩固的神经联系的建立往往需要多次反复。脑科学理论又提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流畅,思维才能流畅。根据这些理论,在学习某些重要的知识点时,学生需要出声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对答如流。毕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比如,在教学《陶校长的演讲》这一课时,“复述课文”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为是说理性文章,语言的逻辑性较强。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在表述连贯的同时兼顾前后逻辑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笔者利用课堂五分钟的时间,让组长组织其他组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大声读、反复读,然后尝试在组内互相复述。果然,相比较单枪匹马的个人学习,伙伴学研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兴趣,学生很自然地获得一种高层次的体验学习。知识一旦变为人的体验,不仅难以忘记,而且应用起来更为快速灵活。
二、“识以领之,方能中鹄”——在伙伴交流中提升认知水平
中国文化有句名言:“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可见“正确思想方法的指导”是“射中靶心”的关键。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如何将知识深化为人的见识,即一种更高水平的思想方法。这就需要学生对课堂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因为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分析解读是一种信息,把该信息传递给学生,却是一种信息传递。当教师的信息传递到伙伴群,就意味着信息在更大时空中持续传递,有时会起到慢镜头回放的作用,必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见识。
那如何保障信息的传递和深化在伙伴群有效开展?这便是伙伴学研和一般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区别所在。伙伴群是一个团队,团队有团队心理,如学生的期待心理。学生还有自尊的心理需求,他们特别在意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所有这些心理活动,都会直接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遇到疑难的地方很自然地会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例如,教学《陶校长的演讲》这一课,指导学生掌握“傻瓜式”演讲的方法,是知识内化和延伸的有效途径。初步接触该任务,学生给笔者的反馈是茫然、慌乱。但采取伙伴学研的方式,学生的反应却截然不同。学习任务下达后,恰巧下课铃声响起,但学生的伙伴学研并未中止。短短十分钟,他们自发地在学研组长的带领下确定演讲主题,构思演讲提纲,分派演讲内容,组织语言措辞。
这便是伙伴学研的魅力所在,在教师眼里,班级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个伙伴群建构起来的整体,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着另一片云。每一个学生都会得到更好的发展,还怕射不到“靶心”吗?
三、“授人以渔,教学相长”——在教导伙伴中内化知识体系
教和学,是教学这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一直以来,学生的任务是学。而翻轉学习理论建议把教和学适当翻转一下,即学生不但要会学,有时候还要会教,要求学生自己反复学习的同时,在某些地方能够把解题思路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说出来,直到让对方听懂,教会别人。教别人的过程,是知识深化和内化的重要过程。
每个学生的认知发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在一个伙伴群里,必然存在能力或水平上的差异,这恰恰彰显了翻转学习理论的价值。因为“帮人八百,自得一千”,在整个学研过程中,能力较强的学生基于自己的理解和已掌握的信息,帮助后进生逐步克服障碍,不但体验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进一步强化了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知识的巩固。同时,被帮助的学生更愿意接纳同伴的建议,在交流过程中大胆质疑,主动思考,学习的效果反而增强了。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扎根于学生素养的提升,其中,数感、语感、学科语言、思想方法,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素养。提升素养,亟需一个有力的抓手。伴随着学科素养的提高,优秀的学生会更加夺目,普通的学生会大放异彩,即便是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后进生,也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基于该理论,伙伴学研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三种力量逐渐渗入课堂。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它离学生最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这一方天地里同呼吸,共进退,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都可以在课堂上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其中,比较有价值的就是基于“伙伴学研”的“一知三学,提升素养”。
有问题找伙伴,最近的老师就在身边。既然伙伴学研是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形式,那么如何通过“一知三学”的途径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基于日常教学实践,笔者从三个方面具体落实。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向你的伙伴反复、大声朗读
脑科学理论提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人大脑神经联系的建立。而一种巩固的神经联系的建立往往需要多次反复。脑科学理论又提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流畅,思维才能流畅。根据这些理论,在学习某些重要的知识点时,学生需要出声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对答如流。毕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比如,在教学《陶校长的演讲》这一课时,“复述课文”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为是说理性文章,语言的逻辑性较强。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在表述连贯的同时兼顾前后逻辑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笔者利用课堂五分钟的时间,让组长组织其他组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大声读、反复读,然后尝试在组内互相复述。果然,相比较单枪匹马的个人学习,伙伴学研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兴趣,学生很自然地获得一种高层次的体验学习。知识一旦变为人的体验,不仅难以忘记,而且应用起来更为快速灵活。
二、“识以领之,方能中鹄”——在伙伴交流中提升认知水平
中国文化有句名言:“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可见“正确思想方法的指导”是“射中靶心”的关键。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如何将知识深化为人的见识,即一种更高水平的思想方法。这就需要学生对课堂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因为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分析解读是一种信息,把该信息传递给学生,却是一种信息传递。当教师的信息传递到伙伴群,就意味着信息在更大时空中持续传递,有时会起到慢镜头回放的作用,必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见识。
那如何保障信息的传递和深化在伙伴群有效开展?这便是伙伴学研和一般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区别所在。伙伴群是一个团队,团队有团队心理,如学生的期待心理。学生还有自尊的心理需求,他们特别在意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所有这些心理活动,都会直接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遇到疑难的地方很自然地会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例如,教学《陶校长的演讲》这一课,指导学生掌握“傻瓜式”演讲的方法,是知识内化和延伸的有效途径。初步接触该任务,学生给笔者的反馈是茫然、慌乱。但采取伙伴学研的方式,学生的反应却截然不同。学习任务下达后,恰巧下课铃声响起,但学生的伙伴学研并未中止。短短十分钟,他们自发地在学研组长的带领下确定演讲主题,构思演讲提纲,分派演讲内容,组织语言措辞。
这便是伙伴学研的魅力所在,在教师眼里,班级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个伙伴群建构起来的整体,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着另一片云。每一个学生都会得到更好的发展,还怕射不到“靶心”吗?
三、“授人以渔,教学相长”——在教导伙伴中内化知识体系
教和学,是教学这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一直以来,学生的任务是学。而翻轉学习理论建议把教和学适当翻转一下,即学生不但要会学,有时候还要会教,要求学生自己反复学习的同时,在某些地方能够把解题思路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说出来,直到让对方听懂,教会别人。教别人的过程,是知识深化和内化的重要过程。
每个学生的认知发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在一个伙伴群里,必然存在能力或水平上的差异,这恰恰彰显了翻转学习理论的价值。因为“帮人八百,自得一千”,在整个学研过程中,能力较强的学生基于自己的理解和已掌握的信息,帮助后进生逐步克服障碍,不但体验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进一步强化了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知识的巩固。同时,被帮助的学生更愿意接纳同伴的建议,在交流过程中大胆质疑,主动思考,学习的效果反而增强了。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扎根于学生素养的提升,其中,数感、语感、学科语言、思想方法,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素养。提升素养,亟需一个有力的抓手。伴随着学科素养的提高,优秀的学生会更加夺目,普通的学生会大放异彩,即便是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后进生,也能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