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莱茵报》的历史贡献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78933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创办的《新莱茵报》在世界无产阶级党报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它为马克思的战斗一生树起了历史丰碑;为无产阶级政党创办政治性机关报提供了办报经验;为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最初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战斗友谊书写了精彩篇章;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发展开拓了前进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新莱茵报》;170周年;历史贡献
  170年前,即1848年的6月1日,在普鲁士莱茵省的科伦市出版了一份名为《新莱茵报》的报纸。它迎着欧洲革命的风暴诞生,伴着人民斗争的风雨前行,成为当时德国人民革命的坚强中心。当时领导这份报纸的是年仅30岁的、刚刚发表了《共产党宣言》的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
  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新莱茵报》创刊170周年之际,回顾《新莱茵报》创办的历史过程,总结其独特的历史贡献,对于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做好当前工作,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繁荣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莱茵报》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战斗的机关报,在世界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一、为马克思的战斗一生树起了历史丰碑
  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和理论家,马克思的一生经历了波澜壮阔的战斗岁月,报刊活动始终伴随其间,成为他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思想武器和政治阵地,而《新莱茵报》则是他一生报刊活动中最精彩的篇章。
  列宁曾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1848—1849年的群众革命斗争的时期,是他们生平事业的突出的中心点”①,而《新莱茵报》正是马克思在这个“突出的中心点”上创办的一张最突出的报纸。为此,列宁将其称为“革命无产阶级最好的机关报”。②
  恩格斯也对《新莱茵报》作过极高评价,称赞她是“革命年代德国最著名的报纸”,并指出:“没有一家德国报纸——无论在以前或以后——像《新莱茵报》这样有威力和有影响,这样善于鼓舞无产阶级群众。”③也正因为此,1884年,在马克思去世周年之际,恩格斯写的纪念文章题目就是《马克思和〈新莱茵报〉》。可见在恩格斯心目中,《新莱茵报》对于马克思的一生来说,其地位的重要性。
  可以说创办《新莱茵报》在马克思战斗的一生中树起了一座历史丰碑。正是办《新莱茵报》期间的丰富经历,使马克思经受了1848年德国革命的战斗洗礼,积累了党的领导人创办党的机关报的丰富经验,实践了他在《莱茵报》时期提出办“人民报刊”的美好愿景。而最重要的是,《新莱茵报》时期标志着马克思开始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和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开始了他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战士的波澜壮阔的战斗人生。
  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新莱茵报》正是他们践行这一科学理论的大好机会。他们在《新莱茵报》创刊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其依据就是《共产党宣言》,这份文件成为《新莱茵报》出版期间所有工作方针和行动策略的指南。
  《新莱茵报》诞生于1848年德国革命的风雨中,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马克思要通过这份报纸来宣传党的纲领主张,发动和组织人民革命,并适时地将这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而这些经历和实践,无疑在马克思战斗的一生中都有着重要意义,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新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生平事业的突出的中心点”。
  二、为无产阶级政党创办政治性机关报提供了历史经验
  《新莱茵报》作为世界上第一家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政党机关报,其实践为无产阶级政党创办机关报特别是创办政治性机关报,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1842年,24岁的马克思作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曾经担任过资产阶级激进派报纸《莱茵报》的主编,积累了一些编辑出版民主报刊的经验。而《新莱茵报》则是他作为同盟中央主席创办党的政治性机关报的一次成功尝试。
  从一开始果断地选择在科伦这个与法国毗邻,经历过法国革命,实行较为开明的拿破仑法典,并且有较好的大工业和群众基础的莱茵省中心城市作为出版地,到后来组织起包括恩格斯等一批坚定的革命者在内的团结协作精干高效的编辑部,再到为报纸确立正确的办报方针和灵活的斗争策略,以及在报纸出版的整个过程中领导报纸发动群众、宣传革命、干预运动、组织斗争,马克思积累起了无产阶级政党创办政治性机关报的丰富经验,从而为后来世界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新莱茵报》在自己存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像一面旗帜,引领了人民革命的航程。它始终以《共产党宣言》所确立的政治纲领和思想原则为指导,坚持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积极地宣传、组织和引导民众,经历了德国革命由高潮到低潮,从胜利到失败的错综复杂、艰难曲折的斗争道路。
  在革命高潮时,它勇敢坚定,是带领人民冲锋陷阵的勇士;在斗争陷入低潮时,它毫不畏惧,是与人民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它迎着风险,顶住压力,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始终高举人民革命的旗帜奋勇前进。它根据形势的发展,革命的需要,以惊人的判断力和果敢的决心,随时变换斗争的策略,积极引导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不断把革命引向深入,推向前进。可以说,它“是当时民主运动中唯一代表无产阶级观点的报纸”。
  另外,因为当时的马克思是以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主席的身份来创办和领导报纸工作的,因此,《新莱茵报》的实践也开创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亲自创办和主编党报的经验。马克思在《新莱茵报》的实践说明,作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需要亲自把握机关报这个极其重要的“思想武器”和“政治陣地”,要善于通过机关报的工作来为实现党的政治纲领和革命目标服务。
  在马克思直接领导下,《新莱茵报》严格按照共产主义者同盟在斗争开始时提出的《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这一革命纲领的精神来组织斗争,干预运动,牢牢把握住了斗争方向和行动原则,充分体现了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的思想意志和政治主张,这是党的领导人直接主持和领导机关报工作所形成的一种独特优势。   后来,无论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领导人列宁、斯大林,还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等,都亲自创办和主编了党的机关报刊,这一做法已然成为共产党人办报的一个传统。
  马克思创办和主编《新莱茵报》的实践无疑是极其成功的实践。前面所提到的恩格斯、列宁等人后来对报纸的高度评价,充分说明了《新莱茵报》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报刊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三、为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最初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新莱茵报》是无产阶级政党创办政治性机关报的最初尝试,也是无产阶级政党报刊开始创立和形成自身办报传统、工作原则和理论原理的最初实践。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工人报刊,《新莱茵报》是在科学共产主义指导下创立的国际无产阶级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舆论阵地,是德国无产阶级第一张大型政治日报。它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机关报的成功实践,为无产阶级政党新闻事业开创了优良传统,确立了工作原则,同时,也为无产阶级党报理论奠定了实践基础。
  (一)严守党的政治立场
  严守党的政治立场,是《新莱茵报》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它为无产阶级党报确立的一个重要原则,开创的一个优良传统,形成的一个重要理论。
  作为党的机关报,《新莱茵报》正是根据同盟的需要,按照无产阶级的思想和政治原则创办起来的。然而,当时由于德国无产阶级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觉悟程度较低,组织程度也较差,他们中许多人参加了民主派的各种组织,因而思想上受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影响较深。另外,从德国的政治形势看,当时所面临的还是一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因此,出于斗争策略的考虑,《新莱茵报》公开是以民主派机关报的名义出版的。
  但作为一份無产阶级的政治报纸,《新莱茵报》的任务不是仅仅停留在宣传民主革命的阶段上,而是要为下一步适时地引导无产阶级群众在取得民主革命胜利后迅速转向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因此,《新莱茵报》始终严守党的立场,坚决“站在已经存在的、最先进的、实际上是无产阶级的那一端去参加运动并推动运动前进”的,它“在各个具体场合,都强调了自己的特殊的无产阶级性质”。④
  正是根据这一原则,一方面,《新莱茵报》支持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相一致的斗争,反映他们反对反动的封建专制制度,肯定他们在革命进程中的每一点成绩与进步。另一方面,对他们企图抹煞自己与无产阶级的阶级对立的做法也给予严肃的批评和必要的斗争。而对无产阶级,《新莱茵报》毫不掩饰自己对其的政治倾向。它公然申明自己的无产阶级立场,始终不渝地为捍卫无产阶级的利益而斗争。这也正是《新莱茵报》鲜明的党性立场的集中体现。从那以后,“严守党的政治立场”成为无产阶级党报工作的一条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并且一直为各国无产阶级报刊所遵奉。
  (二)孜孜不倦揭露敌人
  “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⑤,这是马克思为《新莱茵报》确立的使命与职责,也是他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思想观点。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揭露一切与人民对立的反动派是《新莱茵报》的一项极其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新莱茵报》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所肩负的战斗使命,决定了它必须同反动派进行多方面的战斗。其中既包括欺压人民、仇视革命的王权势力,又包括背叛人民、葬送革命的资产阶级,还包括常常以“人民代表”名义存在,却并不代表人民的、怯懦无能、妥协动摇的国民议会。此外,还要揭露那些向反动势力摇尾乞怜、甘当奴才的新闻界败类。
  《新莱茵报》在它存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刊登了大量揭露性的抨击文章,恩格斯后来回忆说:“这是革命的时期,在这种时候从事办日报的工作是一种乐趣。你会亲眼看到每一个字的作用,看到文章怎样真正像榴弹一样地打击敌人,看到打出去的炮弹怎样爆炸。”⑥《新莱茵报》用自己的革命实践为无产阶级报刊树立起了一种特有的战斗风格,也为无产阶级党报确立了无情揭露敌人的重要原则和优良传统。
  (三)热情反映人民呼声
  真诚充当人民喉舌,热情反映人民呼声,是马克思的一个重要思想。他在主编《莱茵报》时就明确提出人民报刊应该是“人民(确实按人民的方式思想的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的思想,并且指出,人民报刊“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⑦
  在主编《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思想,强调党报应成为“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⑧
  《新莱茵报》坚持把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把替劳动人民说话,为受迫害的群众辩护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在人民利益受到损害时,《新莱茵报》总是毫不犹豫地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边,不畏强暴、不避艰险、挺身而出、大声疾呼,说出他们想说而又不敢说、无处说的话,承担了一份无产阶级报纸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坚决维护新闻真实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就用是“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它是“表达社会舆论”,而不是“歪曲社会舆论”⑨,作为判断新闻是否真实的标准。他强调新闻报道应该是真实、直率的,而不能矫揉造作。在主编《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更加注重维护报刊的真实性原则,并且把它当作无产阶级报刊的一条根本原则。
  《新莱茵报》要求记者、编辑和通讯员所采访、编辑和提供的每篇报道的事件都真实可靠,如果出现失实的报道,就在报上公开指出并予以纠正。对一些提供严重失实报道的通讯员,则让他们作公开的检查,否则便取消他们的通讯员资格,不让他们再为报纸撰稿。对于反动报刊惯用的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弄虚作假、造谣诬陷等卑劣伎俩,《新莱茵报》总是表现出极大的鄙视,予以及时揭露和抨击。
  《新莱茵报》用自己坚持真实性原则的行动赢得了读者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在广大读者的心目中,它的报道是真实可靠的。许多工人报刊和民主派报刊都转载它的文章,甚至连反动派的报刊也常常引用《新莱茵报》所提供的材料。   (五)紧紧依靠群众办报
  群众办报原则是无产阶级党报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而这条原则最早是马克思通过在《新莱茵报》的实践最先确立起来的。
  马克思始终认为,无产阶级党报要真正成为人民的报纸,在充当人民的喉舌外,还须十分注意利用报纸为广大群众提供可靠的讲坛,让他们通过这个讲坛反映情况、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发表意见。同时,还必须吸引人民群众直接参加报刊工作,也就是要依靠人民群众自己的力量来办好报刊。他利用《新莱茵报》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尝试。
  后来各国无产阶级报刊都遵循了《新莱茵报》创造的紧紧依靠群众办报这一传统做法,并且不断丰富发展,使得“群众办报”成为无产阶级党报的一个光荣传统和重要原则。
  正是《新莱茵报》的实践,为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马克思根据《新莱茵报》的实践,对如何在革命时期创办一张政治性机关报,如何使这张报纸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前沿,坚持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维护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如何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灵活地运用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战策略;如何依靠群众的支持办好报纸;如何形成报纸尖锐泼辣的战斗风格等一系列新闻实践与理论问题,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观点。
  四、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战斗友谊书写了精彩篇章
  《新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友谊与合作的一个极其关键的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同恩格斯建立起了令人称道和羡慕的革命情谊。
  比马克思小两岁的恩格斯是马克思的同乡,两人相互尊重,志同道合,从1844年在巴黎的历史性会见起,到1883年马克思逝世,他们之间保持了长达40年的同志加兄弟般的亲密友谊,被人们称为“革命友谊的典范”。而《新莱茵报》时期是他们的友谊经历战斗考验的关键时期。换言之,是《新莱茵报》的实践,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战斗友谊书写了一段最精彩的篇章。
  恩格斯自身天分很高,有着卓越才华,然而他却始终把马克思视为真正的天才,视为革命的领袖。他曾经说过,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个“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正因为此,他总是甘当“第二小提琴手”,愿意为马克思做助手。
  1847年春天,恩格斯作为新当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同新当选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主席的马克思一起从比利时回国,协助马克思共同创办《新莱茵报》。作为马克思配合默契的助手,恩格斯在《新莱茵报》的创办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莱茵报》存在的时期正处于1848年德国人民革命斗争时期。恩格斯在晚年曾为自己当年在《新莱茵报》这段难忘的战斗生活而激动不已。他对当时在马克思的绝对领导下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而感到自豪:“编辑部的制度是由马克思一人独裁。一家必须定时出版的大型日报,如果采用别的制度,就不能保持一种贯彻始终的立场。况且在这方面,马克思的独裁对我们来说是理所当然和毋庸置疑的,我们大家都乐于接受它。首先是马克思的洞察力和坚定立场,才使得这家日报成了革命年代德国最著名的报纸。”总之,恩格斯把马克思看作是报纸的灵魂,强调《新莱茵报》的成就“首先归功于马克思”。⑩
  五、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发展开拓了前进道路
  如前所述,《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也包括恩格斯)提出了一系列办报思想,其内容涉及无产阶级党报的性质任务、功能作用及方针原则等观点,成为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基本内容,为党报工作确立了正确的方向。
  因此可以说,《新莱茵报》时期的实践,使马克思积累了无产阶级报刊的办报经验,开创了无产阶级报刊的革命传统,并初步确立了无产阶级党报工作的一些基本原則,形成了他办报思想的一些基本观点,同时也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基础。
  尽管在《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所提出的一些办报思想同今天的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相比,还不是很系统、很完善。但是,它已经使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第一次作为一种独立的新闻理论存在,并且以旺盛的生命力和严格的科学性开拓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无产阶级党报理论以此为基础,百年来不断得到丰富、充实和发展,并且在与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比较与斗争中显示了自己无比的优越性。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党情国情和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追本溯源,可以说这是《新莱茵报》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本文为教育部“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任务专项任务”成果)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0页。
  ②《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6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7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8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87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75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91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6页。
  (作者为广西大学特聘君武荣誉教授、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信息安全数学基础(第二版)》一书是由贾春福、钟安鸣及赵源超合著的用于高等院校学生的教材,2010年3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著作自出版以来广受社会各界的好评,多次再版,作品结构完整、体系完备、学理性强,系统论述了信息安全领域的相关重要概念和理论,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各高校信息安全专业最重要的教学参考书之一,为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安全专业教材建设和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
期刊
大数据在给高校图书馆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一书由江汉大学刘芳所著,该书从理论的角度梳理了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内容,并尝试构建大数据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研究》一书作者敏锐地认识到,传统的网络信息服务已经无法满足高校读者在任何时间
期刊
王天定,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长江系列)、河南日报高级记者。这位年过六旬的老记者身体力行用脚步丈量时代,把新闻写在大地上。他不知疲倦地用相机记录着这个伟大的时代,践行着“四向四做”新要求;他以“勿忘人民”的新闻坚守,展现着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在文化改革发展工作座谈会上这样表扬王天定:“做宣传不需要讲大道理,要像王天定那样通过一幅图片、一篇报道、一个事件、一个人物,通过实
期刊
“文如金石〓掷地有声”,这八个大字一直挂在项德生家的客厅里。这是我国新闻学泰斗甘惜分教授书写并赠予他的,既是对他学术成果的肯定,也是对他写作文风的赞赏。  1938年5月,项德生出生在河北省完县北新兴村,他成长在解放区,当过儿童团团长。1959年从北京四中毕业并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做过《北京日报》的兼职记者,担任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摄影专业的辅导员,在广州军区新闻科从事了9年的新闻工作,转
期刊
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渊源是“绝对利益学说”,经过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大力宣传后,比较优势理论成为外贸战略以及国际贸易理论的主线。郭克莎所著的《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发表于《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5期)一文阐述了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贸易战略中的应用,指出战略性贸易政策合理运用的重要性。同时,作者还介绍了比较优势理论所蕴含的贸易政策与贸易战略的含义。  从现代经济学角度讲,每个发展中国
期刊
项德生老师既是我尊敬的老师,更是我知心的朋友。从1965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读本科时他担任我们班辅导员,到如今我们的交往已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在庆贺他80寿辰之际,回顾我们之间几十年的师生情缘,不禁思绪万千……  一、跟学生“没大没小”的老师  1964年,我从福建龙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一年后,人大新闻系受新华社的委托,决定组建新中国第一个新闻摄影专业。当时,系领导从1964级的52名学生
期刊
【摘要】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产业集群,是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电影市场和国产电影的快速发展,整合电影资源,打造统一的电影符号,加强电影对外传播功能已势在必行。华莱坞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的符号,是对“华人、华语、华事、华史、华地”电影的第一次凝练。作为一个对外传播符号,华莱坞对“讲好中国故事”意义重大。丰富华莱坞的对外传播符号内涵,发挥其对外传播符号价值,逐渐形成具有强大生命力、影响
期刊
【摘要】马克思把充当人民的耳目喉舌作为报刊的重要使命,把确保新闻报道的完全真实作为新闻记者的价值追求。马克思在工人报刊时期和党报时期提出了耳目喉舌的背景、内涵和意义。作为新闻记者,马克思的新闻初心即报刊使命观,列宁、毛泽东以及中国共产党其他领导人继承了马克思的新闻初心,习近平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了更为深入的分析和梳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耳目喉舌;真实报道;马
期刊
【摘要】随着网络媒体和数字技术的飞跃发展,媒体融合催生了媒体语言的发展变化。近年来,通过媒体传播的新词语迅速增加,其对社会公众尤其是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应利用融合环境下媒体的传播作用,采取合理的应对策略:一是学校和媒体相关部门应加大语言文化的宣传;二是大学生应自觉规范使用文明新词语;三是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沟通。  【关键词】融合;媒体新词语;传播;影响  “融合”,即Gonverge
期刊
【摘要】在专业报发展状况逐年衰颓之际,《河南能源报》作为能源化工行业的一份专业报,却如同一匹黑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对《河南能源报》的发展探索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国内专业报的整体发展,也能对国内报纸发展提供借鉴。《河南能源报》注重思想引领、抓牢专业定位、版面特色突出、新闻策划出色,这四点特色使《河南能源报》在专业报中露出了尖尖角。但是在典型报道和新媒体营销上,《河南能源报》做得还不够,需要在日后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