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很少读有关投资的书,不是因为过去读了不少,而是觉得这类书在技术层次上,愈来愈非外行人(不是专攻投资学的人)所能理解。而在实践方面,读巴菲特的《致股东书》已差不多,虽然去年巴菲特的投资成绩输给大市(指数),但他看世事论投资的见解,并不仅仅限于股市,充满智慧,而且几乎不用术语,笔触亲切,因此读之不厌。
巴菲特(20多年前笔者第一次介绍其投资“哲学”时,译为音义“较佳”的包发达)的投资手法,“财经演员”几乎人人知其皮毛,他论投资的著作和评介其投资心得的书,真如汗牛充栋,这也意味着谈巴菲特如何“看市”,已没有太大价值。对“股圣”的言论已有厌倦之意,其他投资专家的“投资秘笈”当然更不值一哂……
然而,久已少读少写具体而微的投资活动的笔者,最近受不住诱惑,拜读了大卫•登比的《美国傻瓜》(D.Denby:《American Sucker》,Little Brown,2004)。诱惑何在?其一,作者为著名影评人(《纽约杂志》和《纽约客》),影评人“倾诉如何在股市中受骗”,笔者直觉上觉得必有令人惊奇的内容。其二,笔者数年前曾读过作者一部与电影完全无关的书:《伟大的书》(Great Books,Simon and Schuster)。登比于近知天命之年(1991年48岁),重返母校哥伦比亚大学再修西方文明课程,之后出版了这本书。他写道:“三十年后重读荷马、薄伽丘、洛克、尼采、莎士比亚、康拉德、胡尔芙……,感受完全不同。”对笔者这类没有读过原典而欲理解它们传达了什么信息、如何影响西方文明演进的人,《伟大的书》是有益有建设性的巨著!登比这样的作家写股市,吸引力无法抗拒。
作为专业影评人,登比为什么会涉足股市?原来他只是希望在一年内筹足100万美元,以收购正和他办理离婚手续的妻子(名小说家Cathleen Schine)拥有的一半物业——在曼哈顿一层有七间房的“豪宅”,如此他和两个儿子的生活便可“维持现状”。其实登比并不特别贪婪,只因迹近迷信地相信了“新经济巨星”之言,以为股市尤其是互联网的发明与普及,不仅可改变人类生活方式还可令经济“繁荣无尽头”,如能与有胆有识创造互联网新世界的内幕客交上朋友,在纳斯达克投资,欲不发达简直不可能。身为名评论家的登比,很快就为在股市呼风唤雨者如纽约证交所主席理查德•格拉索(Richard Grasso)、美林王牌互联网分析员亨利•布罗杰(Henry Blodget)以及一度声称发明了癌症克星新药的Imclone总裁萨姆•瓦克萨尔(Sam Waksal,他是“家政之花”玛莎•斯图尔特的挚友,涉嫌向玛莎“通风报信”令她进行“内幕买卖”而被控且已被判有罪)的座上客。
登比把那些从事与dot. com有关行业的人称为骗子。不过,说句公道话,这些人大部分不是骗子,只是他们在20世纪末认为新科技可以改造世界,他们深信走在世界之前,掌握了“新经济之匙”,因此趾高气扬,心情过度兴奋,对前景的描绘难免“幻想多于实际”,而在他们的蛊惑之下,投资者就算不是特别贪婪,亦会为这片天马行空的美景所吸引而倾囊入市。换句话说,这些dot. com 不是存心骗人,他们只是非理性樂观而投资者则非理性亢奋,结果惟有以广东话“一锅熟”来描述最为传神。
登比曾为股市的急升暴泻而失眠、便秘甚至阳萎,但是随着牛市的逝去,他由疯狂变为清醒,而后花了约一年时间写下这本甜酸苦辣俱全、有血有泪最重要是有自嘲幽默感的书。
除了要读者别相信有“利益冲突”的内幕客“骗子”的“贴士”,登比还有两项“忠告”,供读者参考。
第一是别听信“财经演员”无所不知的即兴式评论,那些在电视(其实是不同媒介)上夸夸其谈的“专家”,大都“各为其主”而口沫横飞,“主”是指所属公司(有不少是自己的),他们服务的对象是客户而不是观众、听众或读者。投资者要减少受愚的可能,最佳的办法是迫使政府立例要这类评论员公布其本人与有关公司的买卖情况,不然它们入货后唱好出货后唱淡,受害者都是像登比这样只希望赚点小钱的散户。
第二是投资者要在证券市场上有所斩获,用心研究世上百事,是不可或缺的“功课”,因为所有的事最终都会影响经济和股市。巴菲特是无所不读的。天下没有免费午餐,天下当然没有不必付出代价而可得的财富,天下最难之事莫过于赚钱,为了达此目的,付出一定努力,大有必要。
作者为香港《信报》社长
巴菲特(20多年前笔者第一次介绍其投资“哲学”时,译为音义“较佳”的包发达)的投资手法,“财经演员”几乎人人知其皮毛,他论投资的著作和评介其投资心得的书,真如汗牛充栋,这也意味着谈巴菲特如何“看市”,已没有太大价值。对“股圣”的言论已有厌倦之意,其他投资专家的“投资秘笈”当然更不值一哂……
然而,久已少读少写具体而微的投资活动的笔者,最近受不住诱惑,拜读了大卫•登比的《美国傻瓜》(D.Denby:《American Sucker》,Little Brown,2004)。诱惑何在?其一,作者为著名影评人(《纽约杂志》和《纽约客》),影评人“倾诉如何在股市中受骗”,笔者直觉上觉得必有令人惊奇的内容。其二,笔者数年前曾读过作者一部与电影完全无关的书:《伟大的书》(Great Books,Simon and Schuster)。登比于近知天命之年(1991年48岁),重返母校哥伦比亚大学再修西方文明课程,之后出版了这本书。他写道:“三十年后重读荷马、薄伽丘、洛克、尼采、莎士比亚、康拉德、胡尔芙……,感受完全不同。”对笔者这类没有读过原典而欲理解它们传达了什么信息、如何影响西方文明演进的人,《伟大的书》是有益有建设性的巨著!登比这样的作家写股市,吸引力无法抗拒。
作为专业影评人,登比为什么会涉足股市?原来他只是希望在一年内筹足100万美元,以收购正和他办理离婚手续的妻子(名小说家Cathleen Schine)拥有的一半物业——在曼哈顿一层有七间房的“豪宅”,如此他和两个儿子的生活便可“维持现状”。其实登比并不特别贪婪,只因迹近迷信地相信了“新经济巨星”之言,以为股市尤其是互联网的发明与普及,不仅可改变人类生活方式还可令经济“繁荣无尽头”,如能与有胆有识创造互联网新世界的内幕客交上朋友,在纳斯达克投资,欲不发达简直不可能。身为名评论家的登比,很快就为在股市呼风唤雨者如纽约证交所主席理查德•格拉索(Richard Grasso)、美林王牌互联网分析员亨利•布罗杰(Henry Blodget)以及一度声称发明了癌症克星新药的Imclone总裁萨姆•瓦克萨尔(Sam Waksal,他是“家政之花”玛莎•斯图尔特的挚友,涉嫌向玛莎“通风报信”令她进行“内幕买卖”而被控且已被判有罪)的座上客。
登比把那些从事与dot. com有关行业的人称为骗子。不过,说句公道话,这些人大部分不是骗子,只是他们在20世纪末认为新科技可以改造世界,他们深信走在世界之前,掌握了“新经济之匙”,因此趾高气扬,心情过度兴奋,对前景的描绘难免“幻想多于实际”,而在他们的蛊惑之下,投资者就算不是特别贪婪,亦会为这片天马行空的美景所吸引而倾囊入市。换句话说,这些dot. com 不是存心骗人,他们只是非理性樂观而投资者则非理性亢奋,结果惟有以广东话“一锅熟”来描述最为传神。
登比曾为股市的急升暴泻而失眠、便秘甚至阳萎,但是随着牛市的逝去,他由疯狂变为清醒,而后花了约一年时间写下这本甜酸苦辣俱全、有血有泪最重要是有自嘲幽默感的书。
除了要读者别相信有“利益冲突”的内幕客“骗子”的“贴士”,登比还有两项“忠告”,供读者参考。
第一是别听信“财经演员”无所不知的即兴式评论,那些在电视(其实是不同媒介)上夸夸其谈的“专家”,大都“各为其主”而口沫横飞,“主”是指所属公司(有不少是自己的),他们服务的对象是客户而不是观众、听众或读者。投资者要减少受愚的可能,最佳的办法是迫使政府立例要这类评论员公布其本人与有关公司的买卖情况,不然它们入货后唱好出货后唱淡,受害者都是像登比这样只希望赚点小钱的散户。
第二是投资者要在证券市场上有所斩获,用心研究世上百事,是不可或缺的“功课”,因为所有的事最终都会影响经济和股市。巴菲特是无所不读的。天下没有免费午餐,天下当然没有不必付出代价而可得的财富,天下最难之事莫过于赚钱,为了达此目的,付出一定努力,大有必要。
作者为香港《信报》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