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本中的“悖论”是深入探究文本意蕴的突破口。三个案例中的三个“悖论”分别来自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李森祥的小说《台阶》、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希望能为学生多提供一些解读文本的视角。
关键词 悖论;封建家长;奴性心理;幸福
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的两个对立的结论。文本中的“悖论”,通俗的讲就是一段文字中或两段文字之间前后矛盾的地方。这些地方是值得怀疑的学习资源。正如北宋大儒张载所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下文便是笔者剖析文本“悖论”的三个案例。
一
【文本呈现】
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朱自清《背影》
【悖论指摘】
在信中,父亲首先说他身体平安,然后就来了个转折,说到“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这不是什么致命的绝症,属于人到老年的正常现象。总体来说,父亲的身体还是不错的,离死亡应該还有一段较远的距离。但紧接着父亲的话锋陡转,说道“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就让人觉得奇怪了,区区一点膀子疼痛怎么就会念及死亡呢?这是与生活常识将违背的悖论,也即所谓的可疑之处。
【悖论剖析】
针对这个悖论,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父亲写出如此前后矛盾,有违常理的信呢?笔者查阅了有关朱自清与父亲朱鸿钧相处的资料,答案渐渐浮出水面。原来这一对父子的关系并不总是像散文《背影》中所描写的那样和谐,也有过许多龃龉,大致情形是这样的。
朱自清家原本是书香门第。祖父朱则余是清朝的官,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东海县)作承审官,主管民刑案件。父亲朱鸿钧也是个读书人,曾在江苏东海 、高邮、扬州、徐州等地做官。朱自清是家中长子,父亲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将来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车站买橘”就是朱自清去北京大学读书时,在南京浦口车站,父为子送行时发生的。
但父亲朱鸿钧是个典型的封建家长,信奉父为子纲,认为儿子必须无条件服从父亲,父子尊卑不容侵犯,因此,纵然他很喜欢儿子,也总板着脸,极少露出笑意。且随意操纵儿子的生活,朱自清14岁,婚姻就被确定下来。18岁结婚。由于父亲后来失业赋闲,家中经济拮据。对此朱自清早有察觉。于是由北京大学预科提前投考北大哲学系,就是希望能早点毕业,工作挣钱补贴家用。从北大毕业后,朱自清在扬州八中当教务主任,主动承担起家中负担。但父亲封建家长作风严重,根本没把成年的朱自清放在眼里,仍想完全控制朱自清。他凭借与校长的私交,不打招呼,直接拿走了朱自清当月的全部薪水,这是受新思想影响的朱自清所无法接受的。于是朱自清就愤然离开扬州,到宁波、温州等地执教,从此父子关系失和。这年冬天,朱自清回老家接出妻儿,这又让朱鸿钧感到儿子翅膀硬了,抛弃了自己和大家庭,父子间的裂痕越来越深。以致1923年朱自清回家的时候,父亲竟然拦住门不让他进屋。后来在家人和邻居的劝说下才放朱自清进家门,但也一直不理睬朱自清。过了几天无趣的日子后,朱自清悻悻离去,之后就很少回家了。但两个大点的孩子一直在父亲身边成长。
之后的两年中,朱鸿钧对自己的行为颇感后悔,表面上对朱自清依然冷漠,实际上心里是一直挂念着他,这就是背影里所说到的“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 但碍于面子,父亲朱鸿钧不愿低头,于是就以惦记孙子的名义,给关系尚未缓和的儿子去了封信。信中提及的“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也就不难理解了。“我身体平安”,这是中国传统家信中的惯常用语,属于报平安的惯例;“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属于实话实说,是父亲在向儿子客观描述病情;“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是父亲在委婉地表达想见儿子之意。转换一下表达方式,直白点说就是:儿子,我很想你,你快点回来看看我吧。这是一个封建家长制作风严重的父亲向儿子委婉表达其复杂的心曲,这个,你读懂了吗?
二
【文本呈现】
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屑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李森祥《台阶》
【悖论指摘】
造有高台阶的新屋是父亲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生活理想。当这个理想变成现实的时候,父亲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本该昂首挺胸吐气扬眉得意一番。可是父亲却手足无措,面露尴尬的笑,这是违背正常人性的“悖论”式表现。
【悖论剖析】
也许在许多人看来,这样的表现出现在父亲们身上很正常,他们会说,“他们就是那个样子”,于是乎就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其实作者的几笔描写看似风轻云淡,实则蕴涵着雷霆之势的。此话怎讲?我们还是把目光聚焦在父亲这个表现上吧。要想搞懂父亲这个的举动的成因,不能仅看这个狭小时空内的举动,也不能把父亲作为一个偶然的个例去看待,而应该把父亲还原为一个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农民,放到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去看待。尽管小说《台阶》描写的父亲是生活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本中没有明确交代父亲生活的年代,但《台阶》于1988年发表于《上海文学》,据此可以推算)。但因为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对社会底层的农民烙下的印记太深了,以至于新中国成立后若干年,这种印记还会在农民的身上闪现。 在世界历史上,中国的封建社会最为漫长,长达2200多年,前后经历了21个朝代,涌现了439个皇帝。当然,无论生活在哪个朝代,无论哪个皇帝当政,农民始终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正如元曲作家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所感叹的那样,“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如此长期的压迫势必造成农民们忍受奴役的惯性心理。即使外界状况得到改善,这种奴性心理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扭转。就如同那长期在犁架下耕耘的老黄牛,即使取下樊笼,解开缰绳,给它自由,它也只会在田间垂首静默,踟蹰不前。而不会肆意狂奔,逃离羁绊,因为它早就没有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
除了地主阶级的压迫之外,还有一个长期压制农民的因素就是落后的生产方式。中国古代农民的生产方式是个体化的手工劳作,生产效率极其低下,收入微薄。且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差。即使是遇到丰收的年景,农民们也不敢有丝毫的骄矜之色,因为在下个年头就可能会因为旱、涝灾害而颗粒无收。
基于以上分析,现在我们再来聚焦父亲,剖析父亲怪异行为背后的原因。文本中写到,“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我家那低矮的三级台阶压在父亲的心头一辈子。长期的贫贱而形成的自卑心理已成惯性,让父亲在本该昂首挺胸扬眉吐气的时候却舒展不起来。也就是说,尽管父亲在物质生活上脱贫了,但在精神层面上却没有真正的脱贫。父亲有此表现也在情理之中了。
文章分析到此,对于“悖论”的剖析应该结束了。但我们不禁还要问,作者抓住父亲这个举动作细节描写,究竟是想表达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暴露一个父亲的谦卑与艰难?“我”想作者的用意不仅如此,更是在向时代发出呼吁,呼吁我们国家能尽快发展出先进的生产力,更新农民们的劳作方式,提高农民们的生产效率,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让天下广大的农民父亲们都能直起腰板,挺起胸膛,成为真正能把握自己命运的主人公。不要让这种不合情理的举动再“合情合理”地存在于广大农民的身上了。
三
【文本呈现】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悖论指摘】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这句诗耐人寻味。追求幸福生活是每个人奋斗的目标。大家恨不得今天,不,最好是现在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所谓“把握当下”,“活在当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很显然,海子的这句诗是一个与常理相违背的悖论。
【悖论剖析】
先读读诗歌。题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区区八个字,细细吟哦,就仿佛进入了美丽而宁静的世外桃源。再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关心粮食和蔬菜”“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平凡的小事,平淡的叙述,犹如春风拂面,溪水沃脚,给都市中忙碌的人们带来轻松和愉悦的感受。所以人们往往忽略了本应是显而易见的悖论——“从明天,做一个幸福的人”。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做一个幸福的人,要从明天起?“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首众人皆知的《明日歌》告诉我们,“今日事,今日毕”,若等待明日,那么什么事都做不成。诗中还有这样的诗句,“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海子用一个排比句式,向陌生人表达了三个祝愿,仿佛在你的耳边喁喁私语,诉说心底话。内容很普通,感情却很真挚。大家都知道海子后来自杀了,当时年龄仅为25岁。这样的结果不得不让我们做出这样大胆的猜想:在尘世间,海子没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没有与他爱的人成为眷属,也没有获得幸福。再加上“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这句耐人寻味的悖论,这些指示意味浓厚的诗句足以引起我们强烈的探究欲望。
海子原名张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在他出生后父母对他寄予厚望,而他也果然不负期望,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童,15岁就考入了北京大学的法律系。19岁就执教中国政法大学,成为博士生导师,成功地完成了一次人生的逆袭。年轻有为,追而不及。然而考入大学、工作后的他远离了家人和自幼成长的熟悉环境后,本来就性格孤僻的他,种种性格缺陷就愈发地显现出来。在距离卧轨自杀前两年的时候,海子第一次将自己的母亲从农村接来北京,本想共享天伦之乐、母子之情的二人,却发生了一次不大不小的争执。之后母亲愤而离京,回了安徽老家,从此海子缺少了亲情的关怀。他酷爱写诗但诗歌并没有给海子带来他所渴望的财富和名誉。他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可谓家徒四壁。“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这一句,其实是海子自己渴望得到而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而发出的呼喊。
海子的爱情也是失败的。他的生前好友西川在《死亡后记》一文中对海子自杀的原因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考察,归纳为几点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海子不如意的爱情生活。那么詩歌中的“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不就是作者悄悄地告诉读者,我是没有“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好运了。“愿你在尘世中获得幸福”,意思是说他是找不到幸福了,所以他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而能给他带来幸福的明天,却永远也没有到来。
所以我们在读这首诗时,不要一味地贪图享受这首诗所带来的愉悦和美好,还要体会一下作者的痛苦与无奈,挣扎与无助,也算是对这样一位天才诗人的祭奠吧!
从以上三个案例可以看出,文本中的悖论其实不是作者的疏漏或错误,而是作者精心设计的留待读者深入挖掘的藏宝洞。发现并挖掘它,那么,展现在你眼前的,就会是璀璨夺目的宝藏。
[作者通联:江苏连云港市云台中学]
关键词 悖论;封建家长;奴性心理;幸福
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的两个对立的结论。文本中的“悖论”,通俗的讲就是一段文字中或两段文字之间前后矛盾的地方。这些地方是值得怀疑的学习资源。正如北宋大儒张载所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下文便是笔者剖析文本“悖论”的三个案例。
一
【文本呈现】
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朱自清《背影》
【悖论指摘】
在信中,父亲首先说他身体平安,然后就来了个转折,说到“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这不是什么致命的绝症,属于人到老年的正常现象。总体来说,父亲的身体还是不错的,离死亡应該还有一段较远的距离。但紧接着父亲的话锋陡转,说道“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就让人觉得奇怪了,区区一点膀子疼痛怎么就会念及死亡呢?这是与生活常识将违背的悖论,也即所谓的可疑之处。
【悖论剖析】
针对这个悖论,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父亲写出如此前后矛盾,有违常理的信呢?笔者查阅了有关朱自清与父亲朱鸿钧相处的资料,答案渐渐浮出水面。原来这一对父子的关系并不总是像散文《背影》中所描写的那样和谐,也有过许多龃龉,大致情形是这样的。
朱自清家原本是书香门第。祖父朱则余是清朝的官,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东海县)作承审官,主管民刑案件。父亲朱鸿钧也是个读书人,曾在江苏东海 、高邮、扬州、徐州等地做官。朱自清是家中长子,父亲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将来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车站买橘”就是朱自清去北京大学读书时,在南京浦口车站,父为子送行时发生的。
但父亲朱鸿钧是个典型的封建家长,信奉父为子纲,认为儿子必须无条件服从父亲,父子尊卑不容侵犯,因此,纵然他很喜欢儿子,也总板着脸,极少露出笑意。且随意操纵儿子的生活,朱自清14岁,婚姻就被确定下来。18岁结婚。由于父亲后来失业赋闲,家中经济拮据。对此朱自清早有察觉。于是由北京大学预科提前投考北大哲学系,就是希望能早点毕业,工作挣钱补贴家用。从北大毕业后,朱自清在扬州八中当教务主任,主动承担起家中负担。但父亲封建家长作风严重,根本没把成年的朱自清放在眼里,仍想完全控制朱自清。他凭借与校长的私交,不打招呼,直接拿走了朱自清当月的全部薪水,这是受新思想影响的朱自清所无法接受的。于是朱自清就愤然离开扬州,到宁波、温州等地执教,从此父子关系失和。这年冬天,朱自清回老家接出妻儿,这又让朱鸿钧感到儿子翅膀硬了,抛弃了自己和大家庭,父子间的裂痕越来越深。以致1923年朱自清回家的时候,父亲竟然拦住门不让他进屋。后来在家人和邻居的劝说下才放朱自清进家门,但也一直不理睬朱自清。过了几天无趣的日子后,朱自清悻悻离去,之后就很少回家了。但两个大点的孩子一直在父亲身边成长。
之后的两年中,朱鸿钧对自己的行为颇感后悔,表面上对朱自清依然冷漠,实际上心里是一直挂念着他,这就是背影里所说到的“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 但碍于面子,父亲朱鸿钧不愿低头,于是就以惦记孙子的名义,给关系尚未缓和的儿子去了封信。信中提及的“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也就不难理解了。“我身体平安”,这是中国传统家信中的惯常用语,属于报平安的惯例;“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属于实话实说,是父亲在向儿子客观描述病情;“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是父亲在委婉地表达想见儿子之意。转换一下表达方式,直白点说就是:儿子,我很想你,你快点回来看看我吧。这是一个封建家长制作风严重的父亲向儿子委婉表达其复杂的心曲,这个,你读懂了吗?
二
【文本呈现】
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屑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李森祥《台阶》
【悖论指摘】
造有高台阶的新屋是父亲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生活理想。当这个理想变成现实的时候,父亲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本该昂首挺胸吐气扬眉得意一番。可是父亲却手足无措,面露尴尬的笑,这是违背正常人性的“悖论”式表现。
【悖论剖析】
也许在许多人看来,这样的表现出现在父亲们身上很正常,他们会说,“他们就是那个样子”,于是乎就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其实作者的几笔描写看似风轻云淡,实则蕴涵着雷霆之势的。此话怎讲?我们还是把目光聚焦在父亲这个表现上吧。要想搞懂父亲这个的举动的成因,不能仅看这个狭小时空内的举动,也不能把父亲作为一个偶然的个例去看待,而应该把父亲还原为一个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农民,放到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去看待。尽管小说《台阶》描写的父亲是生活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本中没有明确交代父亲生活的年代,但《台阶》于1988年发表于《上海文学》,据此可以推算)。但因为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对社会底层的农民烙下的印记太深了,以至于新中国成立后若干年,这种印记还会在农民的身上闪现。 在世界历史上,中国的封建社会最为漫长,长达2200多年,前后经历了21个朝代,涌现了439个皇帝。当然,无论生活在哪个朝代,无论哪个皇帝当政,农民始终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正如元曲作家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所感叹的那样,“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如此长期的压迫势必造成农民们忍受奴役的惯性心理。即使外界状况得到改善,这种奴性心理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扭转。就如同那长期在犁架下耕耘的老黄牛,即使取下樊笼,解开缰绳,给它自由,它也只会在田间垂首静默,踟蹰不前。而不会肆意狂奔,逃离羁绊,因为它早就没有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
除了地主阶级的压迫之外,还有一个长期压制农民的因素就是落后的生产方式。中国古代农民的生产方式是个体化的手工劳作,生产效率极其低下,收入微薄。且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差。即使是遇到丰收的年景,农民们也不敢有丝毫的骄矜之色,因为在下个年头就可能会因为旱、涝灾害而颗粒无收。
基于以上分析,现在我们再来聚焦父亲,剖析父亲怪异行为背后的原因。文本中写到,“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我家那低矮的三级台阶压在父亲的心头一辈子。长期的贫贱而形成的自卑心理已成惯性,让父亲在本该昂首挺胸扬眉吐气的时候却舒展不起来。也就是说,尽管父亲在物质生活上脱贫了,但在精神层面上却没有真正的脱贫。父亲有此表现也在情理之中了。
文章分析到此,对于“悖论”的剖析应该结束了。但我们不禁还要问,作者抓住父亲这个举动作细节描写,究竟是想表达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暴露一个父亲的谦卑与艰难?“我”想作者的用意不仅如此,更是在向时代发出呼吁,呼吁我们国家能尽快发展出先进的生产力,更新农民们的劳作方式,提高农民们的生产效率,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让天下广大的农民父亲们都能直起腰板,挺起胸膛,成为真正能把握自己命运的主人公。不要让这种不合情理的举动再“合情合理”地存在于广大农民的身上了。
三
【文本呈现】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悖论指摘】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这句诗耐人寻味。追求幸福生活是每个人奋斗的目标。大家恨不得今天,不,最好是现在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所谓“把握当下”,“活在当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很显然,海子的这句诗是一个与常理相违背的悖论。
【悖论剖析】
先读读诗歌。题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区区八个字,细细吟哦,就仿佛进入了美丽而宁静的世外桃源。再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关心粮食和蔬菜”“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平凡的小事,平淡的叙述,犹如春风拂面,溪水沃脚,给都市中忙碌的人们带来轻松和愉悦的感受。所以人们往往忽略了本应是显而易见的悖论——“从明天,做一个幸福的人”。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做一个幸福的人,要从明天起?“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首众人皆知的《明日歌》告诉我们,“今日事,今日毕”,若等待明日,那么什么事都做不成。诗中还有这样的诗句,“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海子用一个排比句式,向陌生人表达了三个祝愿,仿佛在你的耳边喁喁私语,诉说心底话。内容很普通,感情却很真挚。大家都知道海子后来自杀了,当时年龄仅为25岁。这样的结果不得不让我们做出这样大胆的猜想:在尘世间,海子没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没有与他爱的人成为眷属,也没有获得幸福。再加上“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这句耐人寻味的悖论,这些指示意味浓厚的诗句足以引起我们强烈的探究欲望。
海子原名张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在他出生后父母对他寄予厚望,而他也果然不负期望,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童,15岁就考入了北京大学的法律系。19岁就执教中国政法大学,成为博士生导师,成功地完成了一次人生的逆袭。年轻有为,追而不及。然而考入大学、工作后的他远离了家人和自幼成长的熟悉环境后,本来就性格孤僻的他,种种性格缺陷就愈发地显现出来。在距离卧轨自杀前两年的时候,海子第一次将自己的母亲从农村接来北京,本想共享天伦之乐、母子之情的二人,却发生了一次不大不小的争执。之后母亲愤而离京,回了安徽老家,从此海子缺少了亲情的关怀。他酷爱写诗但诗歌并没有给海子带来他所渴望的财富和名誉。他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可谓家徒四壁。“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这一句,其实是海子自己渴望得到而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而发出的呼喊。
海子的爱情也是失败的。他的生前好友西川在《死亡后记》一文中对海子自杀的原因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考察,归纳为几点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海子不如意的爱情生活。那么詩歌中的“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不就是作者悄悄地告诉读者,我是没有“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好运了。“愿你在尘世中获得幸福”,意思是说他是找不到幸福了,所以他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而能给他带来幸福的明天,却永远也没有到来。
所以我们在读这首诗时,不要一味地贪图享受这首诗所带来的愉悦和美好,还要体会一下作者的痛苦与无奈,挣扎与无助,也算是对这样一位天才诗人的祭奠吧!
从以上三个案例可以看出,文本中的悖论其实不是作者的疏漏或错误,而是作者精心设计的留待读者深入挖掘的藏宝洞。发现并挖掘它,那么,展现在你眼前的,就会是璀璨夺目的宝藏。
[作者通联:江苏连云港市云台中学]